APP下载

2016年高考文综课标I卷 地理试题解读

2016-03-20鲁爱华

地理教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茉莉花茶贝壳

鲁爱华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6)

2016年高考文综课标I卷 地理试题解读

鲁爱华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6)

(试题见本期试卷交流栏)

1~3题

解读:本题以陶瓷产业的时空变化为背景,时间涉及“明清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和“2003年”三个节点的变化,空间主要是景德镇与广东佛山的比较,考查的实质是工业区位因素,即比较与分析工业区位与产业转移。试题难度中等偏低,题干文字信息对答案选择起到支撑,帮助考试回应所学,有利于学生更快“入题”进入全卷的答题状态。

第1题,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广东是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与景德镇相比,政策对佛山市的陶瓷产业影响大,使得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

第2题,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时间点为2003年,这一年区域的变化是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这就意味着城市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成本提高等,这种供给结构(指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可以供应的比例)的变化,促使佛山产业结构调整,目的是使供给结构更优化。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是因为乡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原材料减少,但不是枯竭;市场需要求会增大,如家装耗材;该企业已不适合在中心城市发展,故不是企业竞争加剧。

第3题,陶瓷产业从广东的佛山转移到江西的景德镇,地域空间变化较大,从沿海到内地,交通不够便捷,景德镇资金不够充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不是主要原因。本题回应了题目文字信息,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这说明景德镇陶瓷产业历史悠久,制陶工艺先进(手工业),产业基础好。

答案:1、D 2、A 3、C

4~6题

解读:本题以“绿心城市”为主题,突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通过文字信息,介绍绿心城市的布局特点,分析与说明城市地域与空间结构和产业活动,解题应注重概念的理解与比较。

第4题,材料信息明确: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职能独立,其服务类别相对独立,互不重叠,服务种类受到限制。 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等级是由城市等级决定的,四个核心城市应该属于同一等级;因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服务范围则由交通的通达度决定,并未得限制;核心城市的服务人口是可以相互重叠的,因各城市的职能不同。

第5题,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这说明城是城,村是村,绿地是绿地,城乡土地空间分布明确。第一产业集中在绿心(乡村地带),第二、三产业分布在城镇(四个核心城市),故能够促进同类产业的空间集聚。同类产业活动首先是在空间上集聚,并一定会带来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以及市场拓展。

第6题,本题主要是探讨这种绿心结构的影响。这种空间规划的实施,只是乡村地带面积较大,该国作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不会提高乡村人口比重;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对整个区域的人口密度的影响不大;四个核心城市因各具特殊职能,分工明确,故各城市竞争较小;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乡村地带为农业用地,城镇为建设用地,城镇之间为不可侵占的绿地,各类型用地不会相互侵占,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地协调,城乡用地结构比较合理。

答案:4、A 5、B 6、D

7~9题

解读:本题以贝壳堤的形成为背景,探讨影响其形成的外力作用过程。试题反应了地理学科的动与静,如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是稳定的,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则是多次变动的。这种思辨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思维之美。问题与答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回应又有所区别。答题思维向前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回过头来再思考。

第7题,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有利于贝壳类介壳的稳定堆积,有利于贝壳堤的形成。

第8题,沿岸海水运动方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因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较多,且分布不均衡,故会被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然后在海浪的作用下,泥沙会被重新分配,在贝壳堤外堆积成陆地,海岸线向海洋伸展,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弃于陆上或埋于地下。因此,这种贝壳堤外的堆积会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第9题,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是稳定的,但多条贝壳堤的形成,海岸线位置是多次变动。而海岸线的变动又与河流冲积物有关,因此,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位置经过多次变动,相应的泥沙沉积量很大。

答案:7、C 8、B 9、D

10~11题

解读:本题以山地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探讨的是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第10题,树线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据图可知,磷高累积区分布于海拔4000米附近,气温低,微生物分解少,有机质多;由于冰雪融水多,使得土壤水分多,利于磷累积。该高度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接近(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高度),最有可能是高山草甸带,富含有机质。常绿阔叶林带应为该山地基带类型,高山冰雪带植被很少,没有较多的有机质;海拔4000米附近如果是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磷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也应该是一个过渡地带,不会出现“断崖式缺失”。

第11题,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根据材料信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可推断该山坡2000~3000米处土壤水分较低,气温较高(海拔低),地表径流量较大。受气温影响,山坡2000~3000米处生物生产量应高于海拔4000米附近磷高累积区。

答案:10、A 11、C

36题

解读:本题以广西横县茉莉花种植为主题,探讨茉莉花种植的气候优势以及地形条件,从种植业规模扩大到花茶产业集聚,进一步分析茉莉花茶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探讨经验的可移植性问题。

第(1)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但着眼点是气候。回答问题则要进行区域比较。江苏、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也是茉莉花茶生产基地。横县与东南沿海相比,气候类型虽然相同,但差异较大,就气温而言:茉莉喜高温,由于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故高温期长;冬季由于距冬季风源地远,受寒潮影响小,基本无低温冻害;就降水来说,高温期降水较多,水热结合较好。相比之下,江苏、浙江有梅雨和伏旱,梅雨期降水时间长,过湿不利于茉莉生长;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同时也是我国冬季寒潮影响的区域,会带来低温冻害,影响苗木越冬。

第(2)题,考查地形对种植业的影响。茉莉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其地形特点可拆分为:平原、地势较高、旱地。平原,地势平坦,便于种植;(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地势较高,有利于排水,土壤水分就不会太多;地势较高,就不易受洪水侵袭;旱地,则要考虑是否便于灌溉,如临近河流。

第(3)题,从茉莉种植到茉莉花茶生产,是农业产品向工业产品的跨越。茉莉花茶生产厂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其在横县县城集聚,而不是在乡村,一是原料方面,县城是乡村茉莉花的供应市场,因此在县城设厂花源充足,也保证了质量;其次是县城交通便利,有利于各乡村供应茉莉花原料;作为县城,各项配套设施齐全,便于生产组织;另外,茉莉花茶产品的市场主要是大城市,如南宁,县城距省会距离近,便于产品销售。

第(4)题,本题属于选择性试题,可看作是两道题,考生选择熟悉的问题作答。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横县利用了气候、地形等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茉莉花;根据市场需要,扩大种植规模,从而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通过茉莉花茶产业推进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要立足现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将茉莉花茶产业作成品牌优势;加大产品的研发,开发新产品;在经营上多元化,扩展市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利用茶文化提升产品品质等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 而江浙一带或梅 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 影响较小,气温较高。(2)(冲积平原地 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37题

解读:本题以勘察加半岛为区域背景,探讨气候分布差异原因、动物资源少的原因以及拍摄熊的位置选择问题。

第(1)题,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二是地形本身的影响。根据闭合等高线的延伸方向,可判断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会阻挡冬季风和夏季风,就会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从等高线数值来看,地形相对高度大,这样受海拔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出现变化,形成气候垂直差异。此题只是宏观分析,无需就气温和降水分别具体分析。

第(2)题,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食物供应、生存空间、气候条件。从食物供应方面来说,该地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植食性动物少,肉食性动物也就少;据第(1)题可知,该岛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从纬度来看,该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且漫长,地形以山脉为主,动物生存条件恶劣。

第(3)题,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拍摄熊的照片,主要考虑:有熊、安全、天气。甲地临近河流,为熊提供饮用水源,也就是鲑鱼河流而上必经地,熊的食物丰富,故熊出没的机率大;为熊拍照不能在非常空旷的地带,应考虑人身安全,甲地位于该岛南部,生长着森林,有利于隐蔽;同时还要考虑摄影条件,最好是在晴天。8月份,该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睛天多。

答案:(1)业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42题

解读:试题以“民宿”旅游为情景,考查区域旅游的发展条件。“民宿”旅游提供“乡野休闲和养生”,吸引高消费人群。莫干山民宿旅游可以使游客回归自然、得到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体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莫干山靠近长江三角洲,高消费人群多,且距离较近,交通便利;同时还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答案:莫干业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长三焦高消费人群规模大;莫干业与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靠近主要交通线,交通便捷;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43题

解读:试题以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区域背景,探讨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材料中提示沟谷中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这是泥石流搬运物质巨大的原因;从水源来看,除了冰雪消融量大外,还有大量的降水,河道水流迅速上涨;三是中游河谷狭窄,区域内落差大,故势能巨大,冲击力强,泥石流破坏力巨大。

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置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44题

解读:试题介绍一种新的养殖方式,高水位虾池。需要引海水、蓄水和排水。海水渗漏,首先会使地下淡水咸化,附近土壤盐碱化,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造成附近海域污染和海水富营养化。

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成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猜你喜欢

茉莉花茶贝壳
基于电子鼻和ATD-GC-MS技术分析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产地差异
银贝壳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柚子花在茉莉花茶窨制中的应用
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
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
贝壳里的海
分享贝壳
贝壳巧变身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