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滔滔黄河”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活动

2016-03-20黄筱贞林琛琛

地理教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黄河探究

黄筱贞林琛琛

(1. 厦门第六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1; 2. 厦门实验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滔滔黄河”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活动

黄筱贞1林琛琛2

(1. 厦门第六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1; 2. 厦门实验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一、以课标和学情为基础,奠定角色扮演教学首效

一节课中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依据课标,基于学情。国家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准绳,无论教学如何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要求,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否则再丰富的角色扮演活动也只能是“形”有余而“神”不足。学生是角色扮演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对所任教学生的年龄、性格、知识基础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分析,才能赢得学生的热情配合,使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滔滔黄河”这节课教学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依据该课标要求,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点学习内容,在课堂角色扮演活动上应分配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究这两部分内容,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黄河这节课与前一节课长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相对于“长江”而言,“黄河”一节侧重于水患的治理。因此,本节课是学生深刻了解“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典型教学载体。然而,黄河位于北方地区,对于长期生活在南方地区的学生而言,这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局限和现实经历的缺失成为他们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障碍。本教学设计采用角色扮演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中西治疗”的治理对策,从而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二、以活动设计为主轴,增强角色扮演教学效果

完整有趣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投入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促进角色扮演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融合读图分析法、信息媒体辅助法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设计好活动的各个角色及情节,让学生尽可能身临其境地去体验理解学习的内容。学生借助活动进行角色假设、探索分析、发现规律、归纳概括出初步结论。教师点拨引导,了解活动进展情况,观察学生活动表现,进行及时反馈。

“滔滔黄河”一课,让学生扮演医治黄河的医生,巧妙地设计“望闻问切”“专家会诊”“中西治疗”和“医师资格考试”四个活动,将黄河的源流概况、各河段自然特征和存在的忧患、治理对策及课堂知识巩固练习有机整合起来,变“知识走向学生”为“学生走向知识”。

活动一:望闻问切,自主学习黄河概况。

由于学生在前一节课学习长江时已经了解掌握如何分析河流的源流概况,因此本节课结合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黄河的源流概况。

活动二:专家会诊,合作探究黄河忧患。

这部分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再加上厦门学生对黄河的切身认知较少,此活动教师提供图文等“病历资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地上河”的形成及其危害、断流和凌汛等忧患。

活动三:中西治疗,根治黄河。

了解黄河忧患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治理和保护黄河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此活动设计让学生为黄河的忧患“开处方”,总结治理黄河忧患的办法。

活动四:探究练习,模拟医师资格考试。

通过练习巩固,深化和检测学生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以问题解决为主导,提高角色扮演教学效率

以角色扮演为主线的地理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将课时教学目标分解成逻辑上递进的若干子目标,每个子目标根据需要设置成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和规律方法的掌握。以角色扮演为主线的地理教学课堂“问题”,应该是在活动中产生,并由活动来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在设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问题,问题设置应当注意情境化。把学生要探究的问题和实际生活体验建立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问题设置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具有一定梯度性的问题串,问题难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

再次,理清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背景,以及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清晰的地理思维,强化学生对地理规律的认知。

依据课标,“滔滔黄河”这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黄河的水文特征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包括黄河的贡献和忧患两部分。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设置成了具有情境性和逻辑性的六个问题,学生在解决这六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本节知识点的学习,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加深情感体会,大大提高了角色扮演教学的效率。

问题1:黄河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水能、灌溉、塑造地形等方面为我们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现在母亲河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让我们一起来扮演黄河的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此设问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并为“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情感铺垫。

问题2: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得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是怎么样的?通过设置这一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探究黄河的源流概况,包括黄河的源地、注入海域、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支流以及重要的水电站等,从而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问题3:黄河到底生了什么病?教师提供“黄河与世界多沙河流的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让学生对比观察得出黄河含沙量大,这就是黄河的“病”。并使学生在探究黄河“病”的活动中产生黄河的“病因”是什么这一问题。

问题4:黄河的“病因”是什么?教师提供黄河的“血样”——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的水样标本和黄河的“化验报告”——“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各河段含沙量的变化情况。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讨论得出黄河中游含沙量大增,水土流失严重。产生问题:黄河中游地区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

问题5:请学生继续观察黄河的“化验报告”——“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教师提问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对比,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教师追问为什么无支流汇入?引入地上河的学习。再继续播放黄河“地上河”形成及危害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地上河”的形成、危害。产生问题:如何“根治”黄河?

问题6:针对我们所发现的黄河的病因,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疗”黄河,给黄河“开处方”呢?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河流,思考人地关系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以思维为主攻,增强角色扮演教学效益

初中地理知识更多偏向感性层面,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地理知识的散乱堆砌,学生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区域性,是一门应用性、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记忆性的内容,而是要求学生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以角色扮演为主线的地理教学激发了学生去探索、推理、判断、验证的欲望,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侧重培养学生“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维方法。很多老师在上“滔滔黄河”这一课时,往往是让学生学习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然后再学习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平铺直叙,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被动。本教学设计先呈现给学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影响,再让学生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运用图文资料推断出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地理事物的形成规律、因果关系普遍存在,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在探寻成因、规律的角色扮演中产生好奇心,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以角色扮演为主线的地理教学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以课标和学情为基础,活动设计为主轴,解决问题为主导,思维为主攻,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置身于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感悟,达到知识与情感的交融。然而此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达成,需要教师平常教学中注意收集创意和灵感,并做好大量资料图片和视频的准备,以适时地服务于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黄河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角色扮演游戏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黄河』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