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探究

2016-03-20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李素枝赵玉梅张珊珊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航天工业学时应用型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李素枝  赵玉梅  张珊珊

基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探究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李素枝赵玉梅张珊珊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果不锐意进取、积极改革,培养的人才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本文立足于这一背景,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以及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创新型人才 应用型 高校 教学改革

一、变革教育理念

改变模式重要的是变革理念,教育理念是引导学校与教师培养人才的关键,学校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传统教育中,本科院校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化,这种学习模式可以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但是学校过于强调基本概念、强调教材、强调服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谈不上开发创新潜能,使学生丧失创新机会。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任务,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学校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可以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一些教学改革研讨会,了解现代教育理念,对如何贯彻这些理念展开讨论。学校可以通过“思想众筹”等方式,碰撞出观念的火花。

二、变革教学方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特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诞生的一种高校类型)在教学方法方面比较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期末一卷定成绩,实习实践流于形式等是其鲜明特点。这样的方式在培养考试机器,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现在学生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小接触网络,电脑、手机这些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其生活的必需品。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不喜欢因循守旧,他们已经接受了十二年“满堂灌”教学,大学如果还是这种方式,必将导致其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高校教师在传统授课方式基础上,尝试采用更多更新的方式,如微课、慕课等。一些教师习惯通过微信、QQ布置任务,解答疑问。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推出弹幕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教师将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学知识点。学生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变革教学内容

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首先应从人才培养方案着手。学校通过调研走访,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了解相近院校的课程体系,制定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依据培养方案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大纲内容要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真正体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一些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制定教学计划,这种做法使教学内容被教材捆绑,计划的制定依据只能是教学大纲。再次,教师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要以计划为依托,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密切联系实际。大学教育与其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大学只有四年,在四年的时间里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学习是伴随学生一生的事业。

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学时学分高的问题,降低学时是改革的难点。一些学校与教师认为降低学时直接的结果是教学质量的降低。但是如果学生整天疲于课堂学习,加之多种的课外活动,根本没有时间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没有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尽量减少必修课学时学分,增加讲座、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比赛类课程的学时学分。

四、改革评价考核机制

一些高校通常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纸质化的考试是学生对知识的简单模仿,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学生记得牢则考的分数高,但是这无法衡量学生能否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制定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不再以一张考卷决定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例如,学校可以试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抵课程学分的制度。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使其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总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作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持续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

[1]申兆光.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

[2]泥 川.高校教学改革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14

[3]王 越,万经花.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会计教育,2016

(本文系基金项目: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G-2015-011)

ISSN2095-6711/Z01-2016-11-0029

李素枝(1973—),女,硕士,副教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赵玉梅(1977—),女,博士,副教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张珊珊(1987—),女,硕士,讲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航天工业学时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航天工业智慧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现状与航天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英国航天局发布《2018航天工业规模与健康状况》报告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