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倡导”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新发展
2016-03-20杨赫姣
杨赫姣,李 前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辽宁大连116013)
“三个倡导”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新发展
杨赫姣,李前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辽宁大连11601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坚守、培育和弘扬,成为我们透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现代发展的重要路径。“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凝练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繁荣发展阶段诠释文化观的重要表达,同时凸显了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维度与新内涵,“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彰显了当今我国文化观的发展方向以及以此为目标丰富、完善的文化观建构体系,而实际上,中国现代文化观内核以及核心元素的构成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自我发展一脉相承,也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具体实践要求密不可分。
关键词: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文化观;新发展
文化观的发展始终是支撑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是推动整个社会现代价值观形成的主力因素。在我国,建国以来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化形态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样态,而这种文化观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现实相结合的中国化的文化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就文化观发声,特别是在总结、反思、提炼、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现实维度强调“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主要内容和思想维度方面的创新和提升。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形态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理论的生成与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形成、成熟与转型,其理论基础既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解读,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的现实背景、问题向度对其中国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实际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就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解读与运用,又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革命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发展问题等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现代性代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对核心价值观的着重强调和丰富发展又成为了我们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这种代表现代性的文化观不可否认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它仍然必须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则,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经验中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在时代浪潮的进程中为文化观的现代发展做出了铺垫,埋下了合理的思想路线。文化的发展目标需要与社会实际的生产目标相一致,这是建国初期文化观的基本指向。新中国成立之后,摆在人们面前的第一个严峻问题就是发展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箴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届领导人需要解决的重大挑战,因此毛泽东提出了“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的发展战略,而这其中,文化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实际上,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主旨,马克思曾指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1]173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首先处理好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如何发展文化也就需要以如何发展经济为前提,在经济与文化的辩证统一发展中积极地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结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2]732在这种优先发展经济的现实背景之中,建国初期的文化观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但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宗旨。优先发展经济,以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刺激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忽视文化内涵的发展,毛泽东所提出的文化观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下真正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早期内涵。毛泽东曾指出,我们所要发展的文化必定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内涵才具有中国文化先进性的特征。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更加具体的指出了毛泽东倡导的文化内涵确实是希望在文化建构方式上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化建构内容上兼容并蓄;而在文化发展的方向上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并且埋下以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根基,真正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内涵。这样的文化观理解方式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建立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文化观的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重要根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另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注重对于社会中的人的凸显,而这种“人”主要指的是“类”,也就是真正参与社会实践具有人的应然属性的人,而不是机械的人,不是工具性的人。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反思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的人的因素成为了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重要维度。在冲破“文化大革命”以及“两个凡是”的束缚过程中,人们将文化观视域从虚假的鼓吹文化政治论的潮流转向了对社会实践中人的合理文化的认识。因此,邓小平明确的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渐开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也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回答。“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3]326这其中就鲜明的提及对于文化的认识我们应该开拓视野,尤其是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主题面前,所谓的文化观更加应该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所注重的人的维度、实践的维度相接轨。因此,我们在建设普遍的、宏观的文化理念时,更加应该注重提升以“人”为单位的精神层面的内容,让每个人在思想上、信念上真正融入整体的精神文明之中,这才是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文化理念,才是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并持久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方面。
在这种文化观的基本理念下,江泽民也曾深刻的审视,我们需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157这是应该长留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目标,而面对文化发展的未来性期许,就必须在文化的发展中懂得创新。创新仰仗于科技的现实支撑以及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掌握。因此,胡锦涛曾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理论,并将文化发展的前景与未来作为思考的重点。他认为文化的发展需要在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的“四位一体”中不断推进,这恰恰体现了我国文化观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并且具有了中国特色的科学之处。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我国领导人无不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基点前提下,拓展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不同内涵和形态,从经济增长型文化观到人本型文化观再到未来发展型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始终表现出了对于时代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发展出路的思索。这些无疑都成为了文化观发展的不可磨灭的重要前提。
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主要内容的创新
从局部发展到整体布局,文化观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凸显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维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仅要求在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未来性的大背景前提下持续发展,更加需要以具体内容作为补充、完善、甄别不同于其他文化观的主旨意蕴。因此十八大之后,文化观的探讨上升到了一个更加具体且富有创新意义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坚定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5]94这是文化观的内核所在,也就我们发展文化、建设文化、宣传文化的重要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将文化观的发展准确的、精炼的理解为应该确实的表达出什么是我们应该树立、坚守、培育、弘扬的文化思想,也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三个倡导”分别强调的关于社会整体的,人及其与自身、他人、社会之间关系的,个人全面发展的三个重要层次。更加具体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则,更加明确的结合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也更直接的表明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态度。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蕴含了对“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解读,继承、延续了以往中国领导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解读,并有所发挥的凝练、提升、具体化了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就“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言,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全局性的长远眼光,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的社会问题要求我们正确的处理社会发展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主要围绕政治、经济等局部发展与文化事业建设之间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实现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乃至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上相应的转变,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及全球经济局势的演变,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以“数据”定论,经济需要协调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才能建立真正的经济自信。“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社会治理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5]95-96这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突出表达的对文化观整体性特征的现代性认知。
此外,“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是深化、拓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人的维度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他认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也就是说要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形成真正的文化感召力,用文化的力量将社会发展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从自在的认知上升到自觉的实现,需要我们真正贯彻人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认识,合理的认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通过主体价值的彰显,完成各种关系价值的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表现在它是在不断彰显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中,不断的显示出其作为实践主体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价值主体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是个根本问题,它关系到如何将群众结合起来,如何在群众中实现需求和素养的有机结合,这也就关系到如何在群众中维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的问题。归根到底,我们只有首先相信群众,相信只有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深入到群众的各项关系维度之中,才能真正使得党性与人民性相互融合,使人民理解党性,也使党性更好的在人民性中展开,这是所有在文化意义上实现的价值中最具有长远意义的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种文化观也就是表明,不仅要确信人民群众具有实践主体的性质,因为人民群众能够提供最为普遍性的认识以及最为合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智慧。于此同时,还要让人民群众自觉的意识到自身的实践使命、历史使命以及主体能力,提升主体责任感,因此,需要大力倡导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观,将这种主体意识内化于人民群众主体之中。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主体的重要地位,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28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必定要依靠人民群众在他们的各种关系中打开出口,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新发展的重要路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还对“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了深入的诠释,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主要内容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一个“倡导”实际上指出了在人的全面发展维度上建设文化新思想的主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需要内化于每一个个体的公民自身,而这种内化恰恰可以等同于文化对于个人的教化作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种个人文化素质或者说教化素养需要在道德建设中实现文化观的个体感应,也就是需要切实的关注每一个人对于文化的理解程度,对于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于文化的运用程度。而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弘扬确实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5]95-96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观的“根”与“魂”,而积极的吸收世界文化才能将这棵文化的大树培育得枝繁叶茂。对于传统文化有继承、有转化、有创新才能适应人们对于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在文化的感召下开出文明的花朵。总的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发展落实到了每个个体对于文化的需求以及个体文化提升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当中,是具有积极的创建价值的。在对文化之于每个人的重要性揭示之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青年一代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力量是青年一代。青年一代肩负着中华民族的悠长历史的继承责任和继往开来,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青年一代还是具有历史传承性与未来开创性的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正如列宁所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7]281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首要任务是要让他们具有科学的头脑,广阔的视野以及坚定的信念。使青年一代真正成为能够开拓进取的一代,能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青年一代还需要自觉树立正确的理想,抵制思想上的不良侵蚀。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涵,发挥青年一代的历史传承力量以及开拓创新的发展力量,这无疑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现代发展。
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实践路径的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体现出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文化观对实践维度的价值信念建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积极创新。马克思也曾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8]58对于文化而言,它所要实现的价值与意义并不是对象性的、真理性的,文化虽然是人的思维的产物,但是它总是以艺术、语言、生活实践等诸多方面的现象展现了人的此岸世界的最真实的生活,它所要达成的目标也并非是真理性的、知识性的认识世界,而恰恰是为了使生活在感性生活中的人能够更加具有动力参与实践、理解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融合,发展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国化的文化观。他认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5]33,唯有实际的、实践的奋斗才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这其中就蕴含了深刻的文化观点,所谓“实干”就是指要在真实的、生动的感性生活中挖掘社会发展的无限潜力,而对于文化的发展而言,也不能以空洞的、虚假的舆论声势掩盖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不能犯形而上学的认识错误,要将文化传播、文化建设都落实在体现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上,以文化增强人文精神,以文化助兴社会发展。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实践思考之上,是感性活动过程中不断达到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指对价值观方面的绝对、僵化的、“真理”的追求。因此,沿着这样的路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彰显中国社会的发展特色,才是实事求是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需求和追求的理想表达的核心价值观,并非凭空产生和主观形成,而是建立在对当前现实和事实现状的正确认识与理论反思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价值观本身就其实质而言,是主体在现实存在困境和事实本身矛盾的基础上,在对自身需求的理解、领悟和反思中所获得的理性的价值意识,并以此作为引领自身生成、生存、发展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信念。”[9]对我国而言,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就在于建立一个坚定不移的、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认清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避免滥用西方社会价值观,以推进中国社会发展、增强民族自信、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持续深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现代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1.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吴倬,王燕群.论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 (5).
[责任编辑:左眉]
作者简介:杨赫姣(1985-),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西方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李前(1974-),女,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统战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哲学。
收稿日期:2016-03-25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4-0050-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