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研究
2016-05-12许楠,万坤
许 楠,万 坤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2)
离岸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研究
许楠,万坤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在世界贸易及投融资领域的使用水平逐渐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成效初步显现。同时,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等人民币离岸市场逐步发展壮大,离岸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打造离岸市场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离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截至2014年末,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已达9.95万亿元,同比增长60%。我国已在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实现了人民币对欧元等8种货币、对泰铢等6种周边货币的区域和银行柜台的直接交易;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超过47个国家央行或货币当局把人民币纳为外汇储备。人民币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统计,2015年1月末,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交易货币和第七大外汇储备货币。
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契机。2004年2月24日,香港银行业开始开展人民币个人业务,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简称CNH)、伦敦、新加坡、首尔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迅速发展。但国内学者对于人民币离岸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将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还没有定论。
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较早,主要研究有:Michael H. Moffett(1989)跟Arthur Stone hill(1989)认为国际银行设施能降低资金成本,从而使国际银行设施的资产和贷款都大幅度增加,可以有效增加就业。同时,他们认为国际银行设施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没有预想中的大。Milton Friedman(1971)从欧洲美元市场的产生和监管等多角度对欧洲美元市场进行介绍,用案例推理欧洲货币乘数。Geoffrey Bell(1983)对欧洲美元市场进行了介绍,指出欧洲美元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Jian Yang(2005),Jaeun Shin (2005),Moosa Khan(2005)对1983-2002年间在岸美元与离岸美元之间的利率联系进行研究,发现1983-1991年间二者是一种单向关系,且联系非常稳定,而在1993-2002年间,二者呈现一种多向关系。Paul Einzig(1964)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介绍了欧洲美元系统利率的联系。Walter H.Diamond,Dorothy B.Dia(1996)对世界主要的避税港型离岸市场作了介绍,并进行了比较。Richard Anthony(1983)对离岸金融市场从税收角度进行了研究,说明其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冲击。
国内学者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离岸金融出现的问题,彭国翔(1997),刘军(1998)等从离岸金融的税务、法律、风险以及监管等方面出发,对离岸金融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连平(2002)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应该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与控制风险。巴曙松(2008),郭云钊(2008)从国际金融离岸市场发展的历史经验出发,对我国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何东(2010)研究了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经验,并以此为借鉴指出即使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离岸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也可以发展且风险可控。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障碍。高洁(2007)运用SWOT分析法得出中国目前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所具备的内部优势:中国已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邱雪峰(2007)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根本支撑是较强的经济实力。谢太峰(2007)认为,因为我国的人均GDP排名靠后,所以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支撑人民币成为真正区域货币,因此短期内难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栗志刚(2006)等认为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国际清偿力,是人民币国际化坚实的基础。
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尚欠缺一些条件,主要包括: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广度和深度、银行体系国际化水平低、人民币资本账户尚不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等。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人民币资本账户的不可自由兑换使得国外投资者对长期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心存顾虑,从而削弱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制约了人民币的国际化向深层次拓展。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外贸易额的迅速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接受和认可。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初有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方面:
1.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量持续扩张。2014年末,与我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已达189个(不含港澳台等境外地区)。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年)》显示:(1)2014年我国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同比增长41.6%。其中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同比增长31.3%;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同比增长42.6%,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结算金额的比重接近20%;全年经常项目人民币实收2.73万亿元,实付3.83万亿元,净流出1.1万亿元,收付比为1:1.4(详见表一)。(2)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金额同比增长117.9%;外商来华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金额同比增长92.4%。截至2014年末,ODI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3321亿元;FDI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16887亿元(详见表二)。
表1 年度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单位:亿元
2.人民币国际合作效果显著。2014年我国央行与瑞士等5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新西兰等8国和地区央行或货币当局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达1.5万亿元人民币;2015年我国央行与33国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约3.16万亿元人民币;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
表2 年度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单位:亿元
3.人民币境外使用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末,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人民币国际债券未偿余额5351.1亿元;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19867亿元;银行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2830亿元。截至2015年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为6667亿元。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一是跨境贸易结算呈现净流出态势,对出口商有利的出口贸易结算小于进出贸易结算。2014年经常项目人民币实收2.73万亿元,实付3.83万亿元,净流出1.1万亿元,收付比为1:1.4。二是未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有效发挥投资货币功能。三是人民币在境外国家的官方储备中占比较低。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1.金融市场发育水平低。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就必须要有一个有广度(拥有多种金融工具)与深度(发达的二级市场)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且开发程度高的金融市场可以为各类交易者提供大量的交易工具,从而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安全性、流动性跟盈利性要求,为该国货币的国际化提供保障。而目前,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还很落后,在金融资产总量、交易规模和金融创新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2.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实现市场化。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那么该国的汇率与利率就应该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不能存在歪曲以及压制现象。其原因在于:市场化的利率才能反映真实的资金市场供求状况,利率的波动进而会影响金融资产价格,最终使货币借贷双方遵从市场规律;汇率是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市场化的汇率才能真实反映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并最终优化资源配置。而目前我国利率与汇率均未实现市场化。
3.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之后,该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就会增加,这就要求该国政府应具有较强的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即拥有丰富的金融监管经验技巧和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金融监管经验也很不足,这就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地对境外的人民币实施管控。
4.资本账户尚未开放。目前,我国基本可兑换的资本项目有14项,部分可兑换的资本项目有22项,不可兑换的资本项目有4项,资本账户的可兑换程度低,无法满足一种国际货币自由进出货币发行国市场的需求,这也是当前影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二、主要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状况
(一)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2004年香港开始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主要来源于香港居民日常的换汇,人民币存款总额仅为8.9亿元。之后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逐渐形成。香港居民逐步可以办理存款、汇兑及汇款业务,准许香港7个行业开办人民币存款和个人支票户口。国家开发银行于2007年在香港发行50亿元人民币债券;2009年9月,财政部在香港发行了60亿元国债;2010年,香港允许推出人民币投资产品,人民币即期、远期和期权交易迅速开展;2011年8月,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进入新纪元;2014年,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联合公告开展沪港通股票市场交易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大陆与香港资本市场间的联系。
(二)新加坡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新加坡人民币离岸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人民币业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存贷款、贸易融资、资金拆解、远期交易、和信用证办理业务。二是发行人民币债券。三是人民币清算业务。四是人民币投资与资产管理业务。
新加坡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上有着诸多优势。一是新加坡离岸市场渐进式发展,符合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发展模式要求。二是新加坡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受到两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三是新加坡金融市场拥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和便利的基础设施。
(三)伦敦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我国与英国政府2011年9月就建设伦敦欧洲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初步达成一致,并决定促进私人部门为投资主体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和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伦敦金融城人民币业务中心于2012年4月正式启动;同年5月香港伦敦金融论坛召开,从支付结算、银行合作、贸易支持、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就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做出具体实施计划。
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优势有:一是伦敦是欧洲金融和财务中心,便于向欧洲机构组织推销人民币产品。二是伦敦具有活跃的金融市场,2012年人民币离岸业务结算规模占当前全球结算总量的26%以上,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香港。伦敦是全球最大的跨境银行业借贷中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
目前,伦敦人民币市场交易十分活跃,但人民币存款业务相对滞后,2013年,人民币存款仅为145亿元,同期香港为8604亿元,反映伦敦的人民币流动性难以沉淀。
三、离岸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
(一)离岸金融市场对货币国际化作用的国际经验借鉴
1.欧洲美元市场对美元国际化的作用。美元离岸市场形成后,大量美国非居民在离岸市场交易和使用美元,对美元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作用十分明显。美国非居民使用美元进行国际贸易和投资时,并不是在美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上进行的,而是在伦敦等欧洲美元市场上进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欧洲美元市场,美元不会像现在这样在国际贸易支付中占据统治地位。以美元离岸市场存款为例,根据美联储2008年的统计数据,美国非居民在美国境内的存款额为809亿美元,在美国境外的存款额为2580亿美元。同时,各国官方机构出于多种因素考虑,也偏好将美元存放在欧洲美元市场。相关数据显示,超过60%的美元官方储备被存放在美国境外的银行中。
私人及公共部门偏好欧洲美元市场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欧洲美元市场上的资产收益比在岸市场高,还在于欧洲美元市场在地里位置、时区、法律体系、监管制度上的优势和便利。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将美元资产存放欧洲美元市场可以降低国家风险,例如当年苏联将其美元资产转移至欧洲银行,以避免受到美国政府的控制和威胁。
2.日元离岸市场对日元国际化的作用。日本政府在未完全放开对其资本账户管制的时期,通过发展离岸市场,才将日元推向了国际化发展之路。
在刚开始创立离岸市场时,大概80%的交易总数中都是外币,但是随着日本政府对日元管制的不断松懈,日元渐渐取代外币在市场结算占据了领导地位。离岸市场账户中欧洲日元交易快速进步,日元结算占比迅速上升,达到了交易总额的2/3。显而易见,日元的国际化主要是借助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得以实现。
(二)发展离岸市场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1.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与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相互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为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了资金供给和业务需求。人民币离岸市场扩大了境外人民币资金来源,提高了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所以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境外市场主体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现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重要推动力。
2.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职能的实现。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提供了缓冲区。一定规模的离岸人民币促进了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了海外金融市场的人民币投融资产品类型。成熟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地位,增强人民币的国际接受程度,促进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职能实现。
3.离岸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运作载体和渠道,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一方面,离岸市场可以凭借高效的资金调拨率、较低的税收政策和宽松的金融管制,为非居民提供促进离岸资产高速流动的平台,满足非居民对该种货币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离岸金融市场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金融工具,实现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比如对于“第三方交易”需求的投资者,可以为其提供人民币掉期交易或者一系列人民币金融产品、境外服务以及贸易结算渠道;对于非居民希望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持有货币资产,离岸市场能够提供一个政治、法律、税收和隐私四方面管理完善的金融交易平台。
图一 人民币国际化与离岸市场发展的关系结构
4.发展离岸市场是突破人民币国际化在资本项目开放受制约、国内金融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的主要途径。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夯实人民币投资货币功能的基础,有利于逐步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基础设施。通过夯实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法治和技术基础,建立健全便捷、高效、安全的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完善人民币资本市场的监管与法制体系,可以促进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有效转化。
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有序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继续逐步开放资本项目可兑换,在保持审慎的基本原则下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跨境人民币使用和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资本账户开放的宏观经济效应与国内经济运行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态推进。
(二)增强汇率机制的灵活性
增强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可以适当纠正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现状,促进出口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及人民币贷款市场的活跃性,使中国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以高质量的产品增加自身话语权,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议价的主动权,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增强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可以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有效扩大市场因素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防止人民币单边预期出现。
(三)建立离岸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离岸市场业务相关法规
设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加大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资金的筹措方式、运用以及资金划拨、转账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管;制定完善税收、准入、利率等方面的立法规定。
(四)继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币跨境使用效率及安全水平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设,使市场参与者不再完全依赖国际银行间结算工具,监管当局可以有效地监控跨境人民币在银行间的大额支付行为、监控突发性、大规模的跨境资金流动。通过CIPS,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地制止某些支付活动,并对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机构和个人实行必要的制裁,可以更为有效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五)完善人民币离岸市场回流机制安排
作为资本项目管制下,实现投资渠道回流机制的第一步,应进一步加强引导企业筹集人民币资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FDI),同时,应当积极推动人民币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工具的挂牌和交易,拓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债券的主体范围,增强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间的联系。
(六)逐步有序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全球布局
继续加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同时适时扩大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范围,
建立多层次多区域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离岸市场的布局可以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化中心,不断拓展到在世界主要的经济区域建立起地区辐射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参考文献:
[1]Friedman M. The Euro-dollar Market:Some First Principles[J]. GradualSchool of Business,Selected Papers,No. 34.
[2]连平.离岸金融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巴曙松,郭云钊.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国际趋势与中国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He Dong,McCauley. Offshore markets for domestic currency: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ssues[J]. BIS working paper,2009,No. 320.
[5]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鲁国强.人民币离岸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8(1).
[7]冯永琦.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成林]
作者简介:许楠(1981-),女,辽宁盖州人,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经济师。
收稿日期:2016-03-20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4-0055-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