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6-03-20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子女年轻人

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张 倩

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张 倩

信息技术时代,文化多元化发展。无论是影视节目还是社交网络,对年轻人及其父母产生一定影响。两者在思想、行为上发生一些分歧。本文从分歧中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

父母 子女 关系 中西方文化 差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当代年轻人接收到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不同信息,思想与行为方面发生与上一辈不同的变化。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多的分歧,甚至在一些社交网站和应用中有大量的讨论。

父母与子女存在天生的血缘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强调父母与子女应和睦相处。但现实,往往并不如此。

父母关心子女,对子女具有殷切的期盼。父母与子女不能把对方作为独立的个体对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平等,受 “独立”“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个人行为更加明显。由于年轻人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强、速度快,易受到舆论的引导和自身年龄经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差。部分年轻人想要独立自由,又想要享受中国传统中父母的照顾,在两者之间矛盾徘徊。在一些问题上,年轻子女易与抱有传统思想观念的父母产生分歧。这种分歧多是东西方价值观念的碰撞,是传统思想与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冲突。

一、传统视角

1.家庭

从传统视角出发,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极其注重家庭观念,有“成家立业”之说,有家谱、家祠等传统文化。家庭被定义为父母与子女,子女包含未成年、成年或已婚的子女。一般来讲,有核心家庭和扩大的家庭之分。核心家庭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包括父母与子女。扩大家庭是由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已婚子女,或已婚兄弟姐妹的多个核心家庭组成的家庭模式。现在也称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为扩大家庭。

当今,一些家庭是核心家庭,也有子女结婚后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新型扩大家庭模式。正是这样的家庭结构和人员构成,使每个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成为焦点。

2.父母与子女

家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父母与子女,夫与妻,这两种关系是家庭组织的基本轴心。在中国,前者的关系更为重要。现今,一些核心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乃至祖父母在对待孩子衣食住行以及教育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对待孩子是疼爱的,有“重男轻女”的旧观念。但是在旧时,这种疼爱是不被表现出来的。受到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人们迷信孩子的生命会被鬼怪追索,受父母宠爱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保护孩子的一个办法就是向鬼怪表示没人对这孩子感兴趣。父母原来在表面上表露出来的对孩子的珍爱被小心地掩藏起来。

现在,一些家庭三代只有一个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外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与一个孩子的核心家庭,实质上是新型的扩大家庭。因为经济方面的宽裕、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以及重心焦点只有一个,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达直接,社会存在大量宠爱甚至溺爱下一代的情况。与此同时,代与代之间的依赖程度大大加深。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依赖是相互的。父母抚养未成年的子女,子女成年后赡养父母,给父母提供生活保障,这是中国人常说的“养儿防老”。通常亲属关系的社会延续是单系的,重点放在男性一边。父母抚养幼年的子女,成年后,儿子分家前与父母同住,财产分配儿子继承多数或是全部。女儿则只能获得一份嫁妆,对父母财产不能提出要求,但她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儿子的责任是赡养父母。这是旧时的继承与传递。

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以及核心家庭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女儿或一个儿子,这些规则不再适用于现今的家庭结构。尤其是两个核心家庭的孩子结婚时,两个小夫妻担负起更多的赡养义务,也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经济和生活帮助。年轻人结婚时,家里的聘礼和嫁妆为新的小家庭提供新的物质基础,更新了每家的物质基础,某种程度是财产的传递过程。来自父母的帮扶,从这些方面给年轻子女减轻了压力。在其独立尤其是经济独立方面与“啃老”发生碰撞。

二、西方思潮: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在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下显得过于强调自我和个人需要,带有贬义色彩。在西方文化中,它代表着自由自立,尊重个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康马杰说到美国精神时强调,“依靠祖辈的人算不了什么,自己干出来的,才是英雄好汉。”

美国精神的“个人主义”追求自我抉择、自我发展。不依赖他人的思想,是美国人生活中的生存奋斗准则。个人主义鼓励竞争,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追求成功和个人成就。同时,因为过度追求自由,使得人们的压迫感较大,社会两极分化,人际关系淡漠。

美国式的家庭教育明显体现出个人主义对人们生活态度的影响。美国家庭中,孩子受到作为一个个人所应受到的尊重和对待。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独立意识,长大后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及从事什么职业一般都由自己决定。父母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只要积极向上,父母都会尊重鼓励并进行审查。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自我判断、自我否定、自我负责,切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更不可唯唯诺诺,听凭摆布。这一切都是为让孩子知道自我独立的重要性,以便他们日后在社会中自立、自强。个人生活的自立和思想的独立,这种观念在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

三、传统与西方个人主义的碰撞

人们通过新闻媒体、电影电视,经济活动了解外来文化。BBC纪录片《中国式教育》讲述中国教师在英国的教学活动,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各种西方文化和信息的存在对年轻人产生很多影响。一些年轻人羡慕国外的生活,对比时往往得出外国的优点、自己的缺点。

然而,人们通过网络了解的国外文化是不全面的。一些人通过片面的了解,用想象中的西方对今天中国的现实和传统进行对比评价。生活中,人们对越熟悉的对象,越能看到其缺点,而陌生文化的优缺点不能看得全面。

年轻人接受爆炸的信息后会形成一种思想导向,在舆论市场及倾向上反复接收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好的方面,对比自身生活环境的些许不如意,思想中比较激进的观念与父母之间的传统观念发生摩擦。

四、如何面对碰撞与摩擦

面对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观念不同,人们需要理性分析,全面了解,不能盲目认同。无论是家庭内部的代际问题,还是工作生活中的代际问题,都被讨论已久。不同年龄的人,所具备的思考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不相同,看待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偏差,甚至截然相反。

处理工作的过程中,年轻者与年长者应互相理解。时代在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年长者可以适当站在年轻者的角度审视这个世界,紧随时代潮流。年轻者应更多地站在年长者的角度,多多学习年长者的深思熟虑与稳重。

不同年龄段的人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体系是共同的思想基石,精华部分共同作用于不同年龄的人。真诚、善良、尊重、宽容是永恒的主题。正确的态度就是取长补短,相互理解与信任,继承与发扬优秀思想文化。

人们要摆正事业与人际交往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在事业上,在正常的交往中寻找共同的部分,保留自己的差异,理解与尊重对方的区别,自然淡化差异。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皮小卉.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3]李建红.论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表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

ISSN2095-6711/Z01-2016-10-0206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子女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年轻人如何理财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年轻人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