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葡萄月令》,悟真语文

2016-03-20沈兰兰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月令葡萄语文课堂

沈兰兰

品《葡萄月令》,悟真语文

沈兰兰

“真语文”问题的提出,给当下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审视语文教育教学的独特视角。黄厚江先生的《葡萄月令》示范课就是一堂“真语文”课。而要真正成就一堂“真语文”课,就必须做到:语文教师要真、语文课堂要真、语文评课要真。

语文教育教学;“真语文”;《葡萄月令》

一、品《葡萄月令》

《葡萄月令》是黄厚江老师于2016年3月31日在南昌二中“真语文”活动现场上的第一堂课。他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玩转了整个课堂,也感动了在场的7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黄老师在讲《葡萄月令》时没有用多酷炫的导入,而是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章当中来,首先让同学们自己先去读课文,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黄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和最初的阅读体验。黄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也不是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来讲的,而是按照文章的结构来展开教学环节的。在课堂上,学生也很配合老师的提问,黄老师在带领学生玩味语言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写作结构。在结构弄清楚之后,黄老师让学生自己把这篇课文进行压缩,学生很积极地思考,也有不同的回答,黄老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压缩,压缩后的《葡萄月令》又是怎样的,而是先让同学自己思考,再让其他的同学进行点评。这样虽然最后学生的答案可能与真实的答案会有差距,但是经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这一份真诚的对话,学生所理解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授的知识要有用得多。黄老师在整个讨论中,都是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体会学生的情绪,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觉得这是本堂课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句空口号,而是真正落到实处,这才是一个老师的真本事。就像黄老师自己在《黄厚江讲语文》中讲到的:“课堂教学的大忌是‘隔’。所谓隔,一是隔心。师生之间,各思其事,心不能‘领’,神不能‘会’;二是隔情。师生虽心系同处,但情感不通,教师悲之欲泣,学生无动于衷;教师慷慨激昂,学生漠然旁观。三是隔智。教师以为易如反掌,学生视之难于登天;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如闻天书。”[1]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黄老师在整堂课中没有与学生隔阂,而是力求实现心与心的对话,让学生学会说真话,敢说真话,从而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实际上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葡萄月令》是一篇散文,但是写的又是葡萄的培育、生长和入窖的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所以,在文体上,黄老师就引导学生通过本篇课文的语言来理解,也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让学生体会本文的情感。黄老师主要抓住“令”这个字来把学生带入到本文的情感中来,先是问学生有谁查过“令”这个字的含义,这样可以快速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出了“令”的含义,黄老师就借此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来,通过“令”字来体会汪先生的情感,由对葡萄的情感,上升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对生命的一种无限的热爱之情,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升华了本文的主旨。听黄老师讲课,就让我想起了余应源老师,余老师在他自己主编的《汉母语课程专业化论稿》中讲到:“立足言语形式,以言语交往活动形式教育为己任,是语文课与其他立足言语内容课程的根本区别。语文课程的‘语文’就是言语形式。”[2]和余老师的思路一样,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同样注重言语形式。《葡萄月令》是一篇散文,散文最重要的也是要培养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的能力。在本课的开始,黄老师就让学生读课文,并找出在文中哪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同学们都找到了“了”字,那么黄老师就通过学生找到的这个词,来让学生体会汪曾祺先生一种拉家常、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汪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紧接着问题渐渐深入,当了解了汪先生的语言风格,便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章当中明确汪先生的散文句式有哪些特点。学生也在文中找到了像“碧绿”等词语,从而体会出汪曾祺散文的一句一话、一词一话的句式特点。对于许多老师来说,知道汪曾祺的语言风格一点都不难,但黄老师课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找准一个点,然后依据学生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能够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让学生自己去找到依据,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这样的课堂,也许少了几分现代化的气息,也许形式上与现代教学技术格格不入,但带给学生的却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火花,能让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才是本真的课堂,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语文课就应该如此,不应是教师自己的一个自我表演,无论何种教育,都要以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为最终归宿。王旭明老师在课堂的最后还有一个课后检测,他问学生,我想听听你们上完黄老师课的感受,以前经常上的是什么样的课?其中一位同学说到,以前的语文课老师会把主旨、结构、内容列出来,但是黄老师的课是在不经意间或者在同学的回答中,慢慢让我们把文章的主旨和背景都理解了。学生这样发自内心的真实回答,是对黄老师授课的最大肯定。这也恰恰说明了本课的成功之处,它让学生有了真真切切的提高,是一堂有价值的课。

二、悟真语文

什么是真语文?简单地说,真语文就是要抛弃一些表面上的花里胡哨的做作,让语文回归到字、词、句、篇、段中来,还原语文最本真的面貌,踏踏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也是语文的最基本的特征。

(一)首先,语文教师要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育的一个传递者,教师必须要真,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当今,有许许多多的公开课、观摩课,其中有不少老师为了吸引评委老师的注意,而过分追求新颖,从而导致成了一堂老师的自秀课。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老师的做法不好,而只是觉得没有必要,本来就不应该是这样的,为什么要强求成为这样的呢?就像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教《春》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写春的诗句,然后逐个展示关于春天的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春天美丽的图片,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位地展示了春天,学生大呼:“哇,春天真美啊!”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学生有的用绘画汇报,有的用唱歌展示,有的用朗诵展示。[3]从表面上看,这位老师的课堂是精彩的,是活跃的,但是静下来想一想,从这节课下来学生又学到了什么语文知识呢?学生除了看到了几张优美的图片外,还能知道什么?这位教师连最基本的问题,比如作者是怎样来写春的,他又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来体现春天的美等等问题都没有引导学生品读出来,如是,又怎么可能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等相关能力呢?我无法断定这是不是一堂失败的课,但很确定这不是一堂很成功的课。现在,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课堂里面也有老师把各种类型的现代技术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来,这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就在于,有些老师过分依赖现代技术,而忘记了语文真正要教给学生什么,就像人们常说的,人不要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语文教师亦是如此,用最朴素的方式去阅读,用最安静的姿态去备课,用最冷静的态度去上课,这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现在还存在一种语文老师过分相信辅导书的现象,上课也是原封不动地搬运别人的思想,有可能还是曲解的意思。试想,如果教师都是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教学,学生最后又能得到什么吗?又能提高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呢?事实上,这就是在浪费课堂,在误导学生。那么,真语文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真,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不要过多地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要认认真真地深入到课本中来,要细心、耐心地去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这才是一个语文老师所要追求的东西,也是一个语文老师的最好价值,更是对一个语文老师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当下,各种现代媒体冲击着语文教师的头脑,要做到一个真语文教师,就必须时时要求自己,首先要做个研究者,就像曾任30年之久的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陆精康老师一样,其读书治学的基本理念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基于其取得的成就,他被业界称为“学者型中学语文教师”。[4]语文教师如果课后不研究教材,不研究课文,不研究学生,只是照搬别人的东西,他是不会得到成长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一个普通的老师,需要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在前期阶段,可以向黄厚江、孙绍振、钱梦龙、余映朝等老师学习,多与名师对话,多研究他人的理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想得清,也好找准一个方向。其次要做个阅读者,阅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一个老师如果不阅读,其灵魂必定是空洞的,只有个躯壳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得到的也就只是死的知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鲁茨基这样说过:“鄙视书,不读书,是沉重的罪过。由于这一罪过,一个人将终生受到惩罚;如果这一罪过是由整个民族犯下的话,这个民族就要因此受到自己的惩罚。”[5]语文老师经常会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求学生要多读书,而如果自己不去读书的话,不去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的话,这样的作业布置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语文教师的思想是要开阔的,视野是要广的,那么读书就是最好的选择,很多的观点和想法都能在阅读中找到共鸣,也唯有如此,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学生也就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再次,要做个写作者。这并不是要求每个语文老师都成为作家,而是要多写作,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都记下来,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作文课一直都是语文老师最不愿涉及的课,也有很多老师会回避上作文课,但作文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写作水平就很高,善于把自己写的东西与学生交流沟通,上课来个现身说法,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二)其次,语文课堂要真

这其实和上面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既然有真语文课堂,那么,就有假语文课堂。什么是假语文课堂呢?举个例子来说,有老师在上《琵琶行》这篇课文时,在导入部分就引入了大量的音乐、图片,再介绍一些作家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基本上一节课就没有了,学生除了欣赏了几首歌曲外,能真正留在脑子里的也就没有什么了。假语文还有一大特征,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无法提出真问题来,无法说出心里话。真问题是要深入到文本分析中来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大主要手段,老师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许问题,问题要怎么设置,大部分都是根据老师的意思来,也就是预设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新手老师来说,上课生成性的问题是比较少的。与其说老师的问题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倒不如说是“请君入瓮”,老师的提问都希望学生能够往自己备课时所预设的那样来回答,就算是有所偏颇,也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走上“正道”。这看似老师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而实际上是教师对于学生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这包括学生可能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的独特发现,或者还有学生从其他方面来思考问题的动向,而教师统统都装作不知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真语文课堂,当然也并不是要完完全全摒弃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问题在于能不能好好地利用现代技术。无疑,现代技术只是辅助,它并不能代替教师的思想、学生的表达,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分析上来,能品读文章的语言、结构,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与没有现代教学技术又有何关系呢?真语文还有一个特点,课堂必定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堂,光有预设没有生成,这样的课堂是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的,光有生成没有预设,这样的课堂又无法充分来分析文本的内涵。唯有两者结合起来,该预设时预设,该生成时生成,该思考时思考,该表达时表达,这样不是很好吗?这样的课堂不正是作为一个成熟语文教师所要追求的吗?

(三)再次,语文评课要真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界也会时不时有些研讨活动,一般是由一个老师上一堂公开课,然后由评委老师来对本课进行评价。在评课的时候,也有许多的相同之处,无非就是先说说本课的优点,即使说到缺点的时候,也是很委婉的,让上课的老师不痛不痒地接受着无关紧要的点评。我们中国人有一大特点,即使上课的老师讲得并不怎么样,却碍于面子,或是为了给上课老师留点自信,总是不会说出实话来。即使授课老师这堂课上得并没有什么价值,也要把这位老师保护得好好的,唯恐其受到伤害,这样的评课有多少意义呢?公开课不是一味地叫好,不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式的,而是要落到实处,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拿出来一起讨论,这对于上课的老师而言是一种督促,自然也就有了一种进步;与此同时,也让听课的老师收获间接的经验和认识。有效地评课是语文老师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一种好方式,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也就必然地能够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切实的提高。

爱丽丝·门罗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失望,但是不能虚假。”是的,做人需要诚实,做学问同样需要诚实,诚实可以给人带来力量,诚实可以散发出美与智慧的火花,也能让更多的语文老师走得更远,更坚实。

三、小结

随着真语文大讨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于真语文,我们每一个语文人,都应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真语文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我们积极去思考,去感悟,去分析文本,去认真备课,去与学生交流。我们期待,语文老师都朝着一个本真的语文方向发展,在真语文的道路上越走越明朗。

注释:

[1]黄厚江主编:《黄厚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2]余应源主编:《语文—汉母语课程专业化论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0页。

[3]李媚:《对当前语文学科教学的再思考》,《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年第17期,第37页。

[4]陆精康主编:《考信录—文言诗文备课札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页。

[5]平先来:《真语文,从做本真语文教师开始》,《语文建设》,2013年第7期,第26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月令葡萄语文课堂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当葡萄成熟时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月令禁忌视域下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运行机理管窥
徽宗朝丰亨豫大的政治理想与月令的文体新变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