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与喜的交响乐章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2016-03-20陈飞涛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宗白华兰亭集序王羲之

陈飞涛

悲与喜的交响乐章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陈飞涛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杰出的书法艺术,也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从文学作品来看,该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在优美的词句后面,又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读全文,我们会跟着作者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感悟其中人生深沉的况味。

魏晋是一个觉醒的时代,人们在自然之中发现了自然之美,而在人生之中又发现了自身之美。这只要看一看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就可见一斑。该著作记载了大量的奇闻逸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于人身之美的赞叹。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1]由于发现了自然之美与自身之深情,所以,晋代的文人总能巧妙地把两者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相融的妙境,从而使田园诗、山水诗得以勃兴,而且蔚为壮观。陶渊明、谢灵运和王羲之等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王羲之虽然不因文章而出名,但《兰亭集序》却写得出神入化,妙趣横生。在这篇佳作之中,王羲之写景、抒情与议论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曲悠扬的悲与喜的交响乐章,让人回肠荡气,回味无穷。读者只要慢慢品味,就能感觉一种悲喜之情跃然纸上,这就是王羲之文学艺术力透纸背的魅力所在。千载之下,我们依然能够体会他当时豁达的心境。大致说来,《兰亭集序》通过三喜三悲,表达了自己对宇宙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深刻哲理。所谓三喜,那就是:仰观俯察,信可乐也;天公作美,怡然自得;胜友如云,快然自足。所谓三悲,它包括:所之既倦,感慨随之;俯仰陈迹,怛然兴怀;人生有限,令人怅惘。

当然,这篇文章主要还是表达了一种愉悦的心情。具体表现为:第一是仰观俯察,信可乐也。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等四十一人,参加一年一度的修禊活动,到水边去祓除不祥。此时,他们敞开怀抱,与大自然进行身心对话,欣赏湖光山色,领悟自然真谛。那茂密的竹林,连绵的山岭,还有曲折的小溪,清澈的流水,都让人心旷神怡、喜不自禁。加之在空旷的野外,可以尽情地聆听万籁之音,浏览天地之物,更使人有一种飘飘欲仙、超凡入圣的体悟。这种体悟是审美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是天公作美,怡然自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这春光遍野的美好时刻,如果没有晴朗天气,可能会大煞风景。但当时,恰好阳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群人在和煦的阳光下来到郊外踏青,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吹着和风,体会节日的快乐,享受人生的乐趣。

三是胜友如云,快然自足。人与人相处,很快就度过了一生。如果能够与知心朋友相遇,各叙怀抱,畅所欲言,该是多么的惬意啊。所谓“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话题。美景之所以令人如此陶醉,主要是有志同道合之人一同欣赏啊!快乐因为分享而增加了其快乐,痛苦因为分担而减少了其痛苦,原因就在于此。晋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非常重视友情,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说:“晋人的‘人格的唯美主义’和友谊的重视,培养成为一种高级社交文化如‘竹林之游,兰亭禊集’等。玄理的辩论和人物的品藻是这社交的主要内容。”[2]他们举行曲水流觞的游戏,一同吟诗、一同畅谈,就是人格的唯美主义的最好体现。

当然,人生有喜,就必然有悲。在该文中,作者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忧伤,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所之既倦,感慨随之。我们对于所遇或所得之物,起初往往欣喜异常,但一旦情随事迁,产生了厌倦,感慨也就油然而生了。人生就是这么矛盾,没有得到是痛苦的,而得到之后又马上转为厌倦。这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生如钟摆,永远在痛苦与厌倦之中来回晃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说:“快乐出于欲愿。欲愿者,欠缺而有所求也。欲餍愿偿,乐即随减。故喜乐之本乃亏也,非盈也。愿足意快,为时无几,而怏怏复未足矣,忽忽又不乐矣,新添苦恼或厌怠、妄想,百无聊赖矣。艺术于世事人生如明镜写形,诗歌尤得真相,可以征验焉。”[3]可见,对于人生的苦乐,中外两位文人不谋而合,而王羲之早有先见之明,不能不令人佩服其远见卓识。

二悲俯仰陈迹,怛然兴怀。人生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烦恼,往往因为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变动不居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岁月悠悠,悄悄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周围的世界,我们刚才为之手舞足蹈的乐事,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往事,这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三是人生有限,令人惆怅。人生在世,都必须面对死与生这两个大问题,所以死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实际上,那些把生死等同视之的说法并不真实,而把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的观点也是荒诞的。所以,人生寿命的长短,只能任凭造化的安排了。但无论如何,最后都要归于消失。每每想到如此,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悲凉之情。所谓“最是人生留不住,红颜辞镜花辞树”就是这种感伤的形象表达。

通过上面三喜三悲的具体分析,我们更能理解作者的心情。因为,今人的悲喜,如同古人的悲喜,而后人的悲喜,又如同今人的悲喜。古今一致,人我如一。人生如一幅画卷,每个人都是画中的一个笔触;人生如一曲乐歌,每个人都是曲中的一个音符。时光如水,浩浩荡荡,唱出动人的歌谣,但转瞬之间就随风而去。所有这些,王羲之《兰亭集序》表达得言简意赅,淋漓尽致。虽然这是一篇散文,但何尝不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呢?因为,我们在他华美的文字里面,品味到了深厚的学养,跳动的韵律。如歌如画,如行云如流水。联系他的书法,他的为人,更能领悟其中的韵味。《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的字体“飘如游云,矫若惊龙”。[4]《世说新语·容止》曰:“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5]如游云、如惊龙,这是王羲之的书法,也是其仪表,同时也是其文章布局的特色:悲喜流转,风姿卓越。

总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悲喜,主要是“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及“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悲,两者表现得温柔敦厚、含蓄蕴藉,达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道。文章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恰如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一点,在这篇精悍的短文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显然,王羲之的这种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王勃《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不正是王羲之的兰亭情怀吗?那就是,既有审视宇宙之乐,又有盈虚有数之悲。同样,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也表达了类似的人生况味:“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所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可见,王羲之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而这种悲喜之情相互交织,错落有致,在行文中前后关联,似断非断,若有若无,从而使文章摇曳多姿,韵味无穷。

总之,由于魏晋时期政治动荡,人生无常,因此道教特别盛行。受道教思想影响,玄学成为当时士大夫所追捧的时尚。因此,崇尚老庄,追求万物一体,等同富贵生死,就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观念。然而,王羲之在该文中却别开生面地否定死生齐同的观点,可谓独树一帜。另外,在追求华美文风的魏晋时期,本文能够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朴实、真挚的抒情,表达深刻的人生感悟、宇宙情怀,这既是清谈的一种体现,更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和超越。

注释:

[1][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第273-274页,第276页。

[3]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98年,第 351页。

[4]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2000年,第 2093页。

[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 年,第623页。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姜山中学)

编辑:金润根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宗白华兰亭集序王羲之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送字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我们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ТРИ ШЕДЕВРа
论歌德对宗白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