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题质疑

2016-03-20江文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题型题目考试

江文明

语文阅读题质疑

江文明

恕我孤陋寡闻,自阅读题出现在语文试卷以来,似乎还没有怀疑它并坚决反对它的人。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依然强调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本来没有错。然而正是这样的要求,使人们彻底失去了怀疑阅读题的不合理性、不科学的意识。遗憾的是,本指多读多背、博览群书的“读”,一直被狭隘、片面地当作阅读训练,造成学生课外阅读匮乏,视野狭窄,对语文缺乏兴趣。可以说,与其它题型相比,阅读题是最繁琐、最耗人心智而学生练得最多却又最低效的题目,它是语文教学最堂而皇之的糟粕,必须予以彻底摒除。

说这样的话,或许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事实正是如此。阅读题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高级“陷阱”,在高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大旗下,它牢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支配着广大教师,又让学生疲于应对,挤占了他们大量本可用于学习其它语文知识的时间,严重阻碍了语文的健康发展。

一、阅读题的弊害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被视为重头戏。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预设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习题给他们做,以期收到适意的教学效果,可是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

(一)阅读题是玩弄文字游戏

一般而言,阅读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从出题者的设计来看,客观题是让学生选一项对或错的答案,而错误的原因很多,譬如“张冠李戴”,把文本中的“李白”换成“王维”,“唐朝”换成“宋朝”;或者“范围不明”,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随意扩大或缩小;或者“无中生有”,选项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无法推断出来;或者“强加因果”,把文本的“因”“果”关系颠倒过来;或者“已然”与“未然”倒置……其实,这无非检查学生有没有认真阅读或者有无某种判断意识而已,有多少含金量可言?如果说客观题幼稚低下,主观题也好不到哪里去。谁都明白,假如题目出得太难,学生都不会做,那这样的出题毫无意义;假如出得太简单,谁都答得对,也没有意思;唯一的做法就是尽量做到难易适中,以区别学生理解能力的强弱。这些道理看起来非常正确,但是其中的可笑成分无法遮掩它的愚人本质。“2009年,网友周云(化名)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以她文章出的题目总共三道,她自己试做了一下题,总分15分,她在博客里说:‘除了第一个选择题确定可以拿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1]“80后作家韩寒也曾做过由自己文章《求医》设置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题只对了3题,甚至他还选错了‘划线句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2]试想一下,作者尚且无法答好自己的文章,其他人还能答好?所以,仅从这一层面来讲,语文阅读题纯粹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平常,我们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批评“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弱,阅读题失分太多”的论调,其实,这是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阅读题本质上是让所有学生去猜出题老师的心思,按出题者预设好的词句组织答案。假如叫学生设计题目,然后由老师甚或专家来做,岂不照样考倒他们?

虽然许多人对主观题存在的非议已有警觉和反省,但仍然没有人考虑过阅读题要撤除的必要性。相反,为了“纠正”它的不合理性,近几年出题人还煞有介事地再设置了一道让学生自圆其说的题目。说实话,这道题不会很难解答,只要言之成理,不要出现错别字,也不要出现病句,就可以得到高分。可是这样的题目真的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吗?其实,只要智力正常,任何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思想认识适当发挥。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个别不做或很少做阅读题的学生,在平时考试甚至是高考中得分与经常做题训练的学生相差无几,有的还更高;为了避免阅读题文章原作者的“刁难”,有些人还曾直接“指导”高三一线教师说:“你们不要做还活着的作家的题目,要做就做已故作家的题目,到时就可以‘死无对证’。”如此荒唐、可笑且自欺欺人的题目,难道还要让它继续“生存”下去?可以说,阅读题考试是语文最大的不公。

(二)耗时最长却最低效

语文老师应该知道,阅读题训练的时间最长、强度最大。自小学一年级起,学生就开始练习阅读了,一直到高三。期间,他们不知完成了多少道阅读题,也不知耗费了多少精神,可最终的结果还是不够理想。平时,教师们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拼命做题,而每次考试老师们都发现许多学生似乎不大会思考问题,组织的答案也五花八门,跟参考答案的意思相距甚远。尽管现在提倡文本多元解读,但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还是会被阅卷老师否定。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阅读题考试有一种现象,中等生的平均分与优秀生的相差无几。这一方面造成不少学生对阅读题的无奈与排斥,以为语文不好学,而且还乏味,使之逐渐沦为边缘学科;另一方面也造成许多人误认为语文科不容易拉开分数的距离,不大愿意把时间花在语文上,致使中学语文长期处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

(三)直接影响写作题应答

高考作文为 60分(之前有的为70分),占语文科总分150分的三分之一强,其重要性无需赘言。长期以来,人们很少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学生写作时间不够,只是凭直觉认为时间不够很正常,因为考试就是要限定时间的,在有限的150分钟内完成150分的题目,自然要求考生注意答题速度,讲究答题技巧。这些想法一直蒙蔽着人们,让阅读题大行其道。殊不知,导致高考作文时间不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做阅读题。阅读题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又分为客观题型、主观题型(后来再增加一类,让学生选做)。为了顺利答好阅读题,学生们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根据客观题出题的特点,用心搜检线索,比对、筛选信息;还在主观题中拼命琢磨句子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句意,组织答案。可是结果大多数学生的得分不尽如人意。而这一“吃力不讨好”的考查,却直接消耗了作文的考试时间。

写作,本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融合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最需足够的时间去保证。可事实是,能给学生留下的作文时间仅仅一个小时左右。一小时能写出什么好文章?不要说学生,就是作家也不大可能。许多作家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不仅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而且常常还要修改多次。作家尚且如此,普通学生呢?60分的作文,要在一个小时左右完成,而且几乎没有什么修改,这样的文章会好吗?

尽管江苏省有位语文教师提出高考作文要多给一些时间,甚至建议单独考,以保证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去写一篇质量更高的作文,但他没有深入分析作文时间不够有无试卷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阅读题存在是否合理和有无必要的问题。虽然他提出要给学生多一点写作时间,这是正确的,但没有必要单独安排考试,因为这会增加许多考试成本。如果将阅读题撤出语文试卷,让它早日寿终正寝,那么作文时间不够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阅读题的弊害可见一斑。然而,现在有谁真正质疑它存在的不合理性?或许在许多人心目中,阅读题是“高大上”的题目。

二、寻找替代阅读题的题型

许多人经常指责语文教师将好好的一篇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并把这一问题归结为他们教学方法僵化、传统,不懂创新。殊不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正在于阅读题。为了让学生答好阅读题,教师就在讲课文时无所不用其极地肢解文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于是课堂就出现了上述情况。假如阅读题从此不再出现在试卷上,那么语文课必将变成美文鉴赏课,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必将得到更好地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思维模式就不要停留在过去。”遗憾的是,没有人意识到语文试题的重复性有多严重,阅读题考查的要点或能力要求与其它多种题型重叠,比如给新闻“拟标题”、写一句话新闻,以及“时文评说”等。因此,必须改革语文试卷结构,用那些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强又简便易行的题目来替代阅读题。

(一)给新闻拟标题

高考有一道是给一则新闻“拟标题”或者根据其材料写“一句话新闻”的题目。这个题型考查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查找、抽取、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思维概括和组织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考查完全不必由阅读题来检测。换一句话说,这些能力的培养,也不必一定要通过阅读题的训练来实现,因为新闻题涵盖的很多要素与阅读题相通。其实,对于题目设计者而言,新闻题好出,而学生也易做,既具备相应的效度,又能为学生节省很多做题的时间。

(二)时文评说

作为一种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或概括等综合思维素养和文字组合表达能力的题目,时文评说的功效与阅读题相似,因为阅读量小,作答更省时省力,学生不会像做阅读题那样忐忑不安,更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答题信心。例如,“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材料1,2006年开始,A省要求高中学生必须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从高一开始文科生和理科生都要参加全部科目的考试;材料2,2008年,B省明确要求规范高中学生文理分科时间,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高中在第二年级末以前不得安排学生分科。(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要点。(答案:关于学科分科问题,A省、B省分别采取相应措施)(2)针对上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答案略)”(《华语网》)这种题目考查学生抓住主要信息,明确提出观点,再具体分析,最后给结论的能力,很好地起到了衡量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作用,具有极高的信度。

(三)翻译文言句段

虽然阅读题中有一道文言文考题(大多为人物传记),但该大题没有必要设置成那样。亦即,将那些单项选择题及其后的两道小翻译题删除掉,同时将传记内容缩减为三五十字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翻译。

这样考查照样能够看出一个学生对古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能够衡量一个学生的整体理解、翻译和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从某一层面说,这样出题比当前的阅读题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既检查了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掌握程度,又起到了考核作用。

阅读题的重复性还体现在作文上。无论是过去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还是后来的新材料作文或者如今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都是让学生先阅读材料,再理解,然后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最后构思行文。从最先读材料到最后行文,整个过程涉及到了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和思维品质,所以这就更加证明阅读题简直是多余的,即使不找替代题,单单用作文来担负它的考查功能也完全行得通。

三、取消阅读题的现实意义

本来,语文新课标对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平等看待的;可是一直以来,我们把狭隘的阅读训练当成了“读”,挤占了听、说、写的大量时间,结果既让学生对阅读题充满畏惧与抵触,影响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又让许多家长产生 “语文难进步且读多读少都差不多”的错误观点,使得他们也常常有意无意地误导学生对语文的态度。这样,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培养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制约,无形中阻碍了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取消阅读题意义十分重大。

(一)能提振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说到学生不喜欢语文,很多人都把主因归到作文身上,认为作文再怎么写怎么练也很难提高水平,并且说学语文花时再多也收效甚微,于是许多负面因素和效应就集中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怀疑并失去兴趣。其实,作文是替阅读题背了黑锅,阅读题才是造成学生对语文缺乏热爱的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做语文练习,一遇到阅读题心里就发怵,直接跳过去不做;考试时也缺乏信心,患得患失,不能正常应对它。这些负面因素综合起来,给人感觉语文不好学,难进步。所以,取消阅读题,既能提振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又能让学生爱屋及乌,更加热爱阅读书刊,扩大知识视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能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

传统的“阅读本位”教学方式,制约着教师的思想认识、教学取向及对教材的把握等,备受诟病。阅读题一旦取消,语文课堂必将让人耳目一新。由于不必刻意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主旨,讨论运用什么手法表情达意,教师的思想得到解放,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学生也不会“带着镣铐跳舞”。这样语文课不仅不会再出现肢解文本的现象,反而会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既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潜能,又能使课文的“人文性”得到更充分的阐释。

(三)能省出更多时间写作文

德国一位汉学家曾说,阅读题冷酷地压榨了学生的写作时间,让考生的作文质量难以得到更好的保证。一般来说,考试阅读题有三道,现代文两篇合计至少2200字,文言文至少500字,单单阅读字句就要不少时间,还要融入学生的知识储备、感性体验、理性思考,及分析、判断等认知能力,这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取消阅读题,既能调适学生的心理,又能节省许多时间让学生做好其它题,尤其是作文。只要给写作多腾出一些时间,考试就必然会出现更多更好的作文。

总之,阅读题是形而上的题目,长期迷惑人们的思想。唯望语文界执牛耳者有大智慧、大格局,及早改革语文试卷的题型结构。习近平曾说过:“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只有与时俱进,透彻审视阅读题的伪“高大上”面目,坚决取消它,构建语文新格局,努力引导学生多看书、广涉猎,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才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地提高理解思维能力,促进语文教学发展。

注释:

[1]摘自凤凰网2009年10月28日的报道《高考阅读题文章作者仅得1分 出题老师 “很好很强大”》,http://fx1.fx.uodoo.com/v=1&src=l4uLj8XQ0JqbitGWm ZqRmNGckJLQkZqIjNDNz8% 2FGzs% 2FQzs%2FNx6DJxsjHoM7Lz8fOz83RjJeLkpM%3D&restype=1&ucshare=1&ucshareplatform=4&country=cn&os=adr&pf=jdaEnfXr%2BcSL152d7OPsuw%3D%3D。

[2]摘自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09年10月28日的报道《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0/28/content_2907636.htm。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雷中学)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题型题目考试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追根求源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