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策略
2016-03-20邱慧琼
邱慧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策略
邱慧琼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了很大比重。什么是阅读教学?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适当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无疑,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首先需要从明确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缺乏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教学中,教师跟着考试指挥棒走,会考的知识内容就高度重视,系统讲解。由于课文阅读在考试中占的比重很少,教师对阅读教学重视不够,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有些教师甚至不要求学生多阅读,有的教师即便讲解也是一带而过。
(二)轻视学生的自主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阅读容易被忽视,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思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虽然多了,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学生与文章的对话却少了。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忽视语言的积累。
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只要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读懂文章就可以了。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而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导致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比例上严重失调。很多学生在看完文章后,虽然理解文章内容,但无法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心中的感受;很多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写起作文却往往无话可说。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决定了必须树立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人”决定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在尊重学生本体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读书体验的一种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改革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切实尊重和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的关键词“借”自主质疑,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居然提出了十多个问题:如“为什么借?谁向谁借?借多少?借为什么能成功?怎样借?……”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分组合作研讨,汇报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自由演练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谨慎多疑的曹操、心胸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读书兴趣、读书习惯等处于渐长阶段,尚不成熟。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遇到优美的句子或段落,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其次,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创新源于质疑,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方式很多,比如老师组织一场故事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家长每天陪孩子读书一小时等活动,为孩子做读书的榜样,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浓郁的书香氛围。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会感知到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意义,从而喜好读书。
(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此,《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教学《白鹅》一课,白鹅见到生客,必然厉声叫嚣,篱笆外有人走过,它也引吭大叫,这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白鹅会说些什么话。充分发掘课文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你会看到学生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完全不必对孩子们天真的想法做过于苛刻的要求,而应该看到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投入主观感受、展开丰富联想的良好阅读品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自己的感悟。
总之,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终身。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实验小学)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