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视角下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教学为例
2016-03-20朱美华
朱美华
文体视角下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教学为例
朱美华
不同的文体,文本的言语方式、起承转合、立意蕴含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文体由此成为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阅读教学要与文本对话,就必须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凸显文体的语文意义。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为例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
一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知识童话,言语方式是对话,这是很有意思的语文形式。一个完整的对话一般包含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提示语、内容、说话时隐含着的背景情况。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选择内容。
《小动物过冬》一共有5处对话,其中由燕子发出的有3处,青蛙和小蜜蜂各1处,并且都是对小燕子的话的回应。教学上我们可以这样做:一是让孩子们说说题目中的小动物分别指谁,再交流下自己所知道的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有些什么特点,结合教学的当下问问它们现在都到哪儿去了,由此导入文本的学习;第二就是在教师指导之下把它们的对话读好,比如采用分角色读的办法,要努力读出各自的神情来,比如小燕子的关切、青蛙和小蜜蜂的胸有成竹。
先看小燕子的话。小燕子第一次的话有三句,第一二两句说虫子的没有和有,第三句说自己的打算。可以指导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因为冬天快要来了,所以虫子也快没啦。因为南方暖和,有很多虫子,所以我要飞到南方去。……小燕子的话一句一个道理,先后顺序不可以颠倒,练习时要注意。
青蛙的话同样是三句。第一句是对小燕子的回应,第二句是说自己过冬的办法,第三句跟小燕子一样。小蜜蜂的话最简单,只有一句,但这一句里面隐含了一些不需要说出来的话:“我”虽然有翅膀,但“我”有吃的,没有飞到南方去的必要,自然也不需要钻到土里去。
理解的重点是小燕子的话,这个难点突破后,青蛙和小蜜蜂的话都可以依照小燕子的话来理解。但理解小动物们关于过冬办法的话不是目的,至少不是主要目的,最主要的是通过它们的语言来进行思维的训练:为什么冬天来了,小动物们就要考虑过冬的事情呢?再引导大家细究各自说的话,明确“食物”才是决定小动物们过冬方法选择的关键。这是知识,但也是言语和思维。
文体视角下语文意义的发掘,仍然要把读懂文本作为先决条件,要把握好文体意识下的语用重点,目标明确,方法简约。
二
从知识童话的文体特征出发,阅读教学必须围绕它的对话形式设计言语运用训练的切入点。
文本中几段对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都是由小燕子发起的。我们不妨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变换对话者的身份、对话的方向,进行富于创造色彩的“新对话”练习。这不仅有趣,而且对于内化文本语言也非常有效。
我假想了这样的课堂情景。
师:小朋友们看,课文里的几段话全都是由小燕子发起的,我们来换一换好不好?
生:好啊!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青蛙哥哥会怎么说,在它们三个当中它是老大。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可以把书也带上来。
生:我,我……(争先恐后,场面热闹)
师:(指名)你们记住哦,现在你是青蛙哥哥,他呢,嗯,是小蜜蜂;你呢,哎~,对了,你就是小燕子了。你们都知道自己是怎么过冬了吧!
生:知道了。
师:那就开始吧。老师念旁白: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了一起商量过冬的事情。青蛙哥哥说——
生:(青蛙)冬天快要到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得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师:青蛙哥哥接着问小燕子——
生:(青蛙)小燕子妹妹,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你不能像我这样钻到泥土里去,你该怎么办呢?
师:小燕子说——
生:(小燕子)谢谢哥哥的关心,我不钻到泥土里面去,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师:青蛙哥哥又问小蜜蜂——
生:(青蛙)蜜蜂妹妹,冬天地上都是冰雪,没有鲜花,你怎么生活呢?你是不是也要像你的燕子姐姐那样飞到南方去呢?
生:(小蜜蜂)我哪有燕子姐姐那么大的飞翔本领啊,我啊,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够吃上一个冬天了。
师:青蛙哥哥听了她们俩的话,就说——
生:(青蛙)啊,那我就放心了。我们明年春天还在这儿相见,不见不散哦!
师:刚刚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好,特别是青蛙哥哥,说的话有一定的创造性,有情趣。现在,我们再看看小蜜蜂会怎样说。我们先给它提提建议吧。……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呢?这一次不可以把书带上来哦。大家再准备准备吧(怎么准备?可以任由各人自选角色,也可以由老师按小组指定)
……
文体隐含了表达,语用的教学设计也应当符合文本文体的特点。
三
再从文本的起承转合看,“商量”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我们可以从这个词语出发来组织教学。
比如:出示“商量”,读一读,哪位同学来说说它的意思?课文第二节有“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结尾有“它们商量好了”,可见,所谓“商量”就是大家交换意见,对某一件事达成一致看法的过程。
它们“商量”了什么事情呢?一是怎么过冬,二是过冬以后在哪儿见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它们确实就是文章开头说的“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是好朋友”。
它们“商量”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是怎么过冬——小燕子飞到南方去,青蛙钻到泥土里,小蜜蜂躲进蜂巢里。它们为什么这样过冬呢?这跟它们各自的生活特点有关系,这里的一一对应也可以形成一个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打乱各自的过冬办法,比如小燕子对应钻进巢里面,青蛙对应跑到南方去,小蜜蜂对应钻进泥土里。这样一个看似搞笑的乱点鸳鸯,可以有效凸显文本隐含的对应关系,实现知识型文本的一个教学目标:了解动物过冬的初步知识。
二是过冬以后如何见面——再次见面的时间定在“春天”,地点仍是此处,我们可以据此设计对话来模拟见面时的情景。此外,在对文本的研读过程中,学生们逐步学会如何商量也是很重要的语文因素。这一块可以融入对话部分的做法,指导学生明白商量要围绕话题,要尽量把话说明白。
文体不同,但行文时文眼的处理大同小异。结合文体特征抓住文眼,用心敲打,自然能够收获语文课堂的精彩纷呈。
四
知识童话的文体也仍然可以承载传播正能量的功能。《小动物过冬》文本蕴含的价值取向是友爱和关心。“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是好朋友。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什么是好朋友呢?常常在一块儿唱歌跳舞就是好朋友吗?“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啊!尽管它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了一套过冬的好办法,但它们心中有他人,并不因为自己没有麻烦就不考虑别人的难处。
从行文的角度看,似乎小燕子最热心,但这也是文本的一个瑕疵,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把小燕子的第二问写到青蛙的名下,显然并不仅仅因为青蛙在它们仨中是哥哥,这还能体现一种爱的传递的意思,尽管文本并不以这样的道德教育为旨归,但文本的完善也还是要尽力追求的。
再比如燕子问小蜜蜂的一句其实也有一点问题:“蜜蜂妹妹,冬天地上都是冰雪,没有鲜花,你怎么生活呢?”——小蜜蜂跟燕子一样都是有翅膀的,所以,按照燕子问青蛙的思路,它应当这样说:“蜜蜂妹妹,冬天地上都是冰雪,没有鲜花,你跟我一起到南方去吧,那儿可是鲜花遍地呀!”可惜燕子没有这么问,也就凭空少了不少情趣。
文本的瑕疵是我们阅读教学出新创造的契机,但这样的出新创造也还得建立在已有文本的文体特征之上,基于此,高于此。
五
《小动物过冬》属于知识童话,教学这类文本最忌讳的是把它上成科学课,但同时也很忌讳不能恰当处理言语学习与知识获得的关系。
教学参考书上对于文本中三个小动物的过冬办法有比较专业的描述,分别是“迁徙、冬眠、备粮”。我曾经听一位老师教授这一课,他就是简单地把这三个词语分别写到三个小动物的旁边,似乎就完事了。像这样硬塞给小学生的做派,其效果实在很难期待。概括动物冬眠特点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也不太可能有诸如 “迁徙、冬眠、备粮”之类的词汇准备。
那该怎么做呢?你可以把这三个词语以及三个小动物的卡通画出示到大屏幕上,由小朋友们自行连线。这应当是一种比较好的词语训练,也是比较好的思维训练。当然,像“徙”等字先要注上拼音,练读几遍。
课文后面还有一道练习题,要求说说“其他冬眠的动物”。这一题难度不大,尽管放手让学生来做。孩子们肯定能举出像蛇呀蜥蜴呀等等他们熟悉的例子。但有的老师对学生很不信任,画蛇添足一般做课件做展示。花哨了,好看了,但语文味没有了。——语文课上能用语言的地方就尽量用语言,能不用课件的地方就尽量不用课件。我想,这应成为一个硬的要求。
总之,关注文体,关注语文意义,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形成正确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小动物过冬》属于知识童话,教学这类文本最忌讳的是把它上成科学课,但同时也很忌讳不能恰当处理言语学习与知识获得的关系。依据文体特点,着眼言语运用,不讲文体知识,心存文体意识,是我们阅读教学应当有的语文态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