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旺出淡归、分阶段、多学期”教学模式
——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20张菊芳
张菊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多年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实行“2.5+0.5”或“2+1”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顶岗实习与就业零距离对接,但不利于学生的岗位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对专业基础技能进行顶岗轮训,不可能对专业的所有技能都有效地轮岗,无法实现从基础技能到管理技能的提升。同时,由于全国各地旅游业的淡旺季相对不同,旅游企业在淡季对实习生的需求有限,满足不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需要。基于以上问题,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院”)旅游管理专业按照教育部“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指导思想,结合湖北省旅游旺季(每年5~10月)的特点,探索实行“旺出淡归、分阶段、多学期”的教学模式。
一、“旺出淡归、分阶段、多学期”教学模式的基本情况
从2010年开始,本院旅游管理专业根据区域旅游业季节性强的特点,开始实行“旺出淡归、分阶段、多学期”教学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学制调整为8个学期,其中第二学年3~4月在校内学习训练;第二学年至第三学年的5~10月为湖北省旅游旺季,这一阶段安排学生到襄阳市、鄂西圈及湖北省各大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业专题实训、轮岗实习;第三学年上学期11~12月学生返校进行管理、产品设计、旅游规划等课程学习;第三学年下学期3~4月在校内完成理论强化与训练、毕业设计等任务后,5月在旅游旺季到来前,再次进入旅游企业进行管理类和产品设计类岗位顶岗实习与就业。学生实习安排计划见表1。
(一)实施过程
主要分四个循环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见习。安排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旅游企业认知课程学习。利用周末、“五一”、“十一”、暑假等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认知见习”,使学生熟悉将来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岗位。
第二阶段,现场教学。安排进行专业核心技能课及考证课程学习。教学中实施“现场教学”,针对导游岗位及导游资格现场考试要求,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现场教学,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基本业务和操作流程、导游讲解规范。
第三阶段,专题实训、基层岗位实习。安排进行“古隆中——武当山——神龙架——长江三峡”专线旅游专题实训,同时安排学生赴校企合作基地进行导游岗位、旅行社岗位顶岗带薪学习。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综合演练,达到检验自己对专业知识、导游技能掌握和运用的目的。
第四阶段,管理岗位顶岗实习。安排面向管理类、企业产品设计、旅游线路规划类课程学习。学习结束后,在湖北旅游旺季到来前进入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和就业阶段。
表1 2015级学生实习安排计划
(二)课程改革
针对旅游景区、旅行社、温泉旅游企业、旅游规划企业、旅游产品设计企业等典型的职业工作岗位要求,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教学进企业经营活动过程”、“聘请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教师带课题(或项目)到企业现场进行实践锻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以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核心、以职业岗位标准和要求为内容、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的“四位一体”课程及教学改革。
(三)教学体系调整
构建“四层五共”的实践教学体系。
1.“四层”管理形式:第一层,认知见习。学校安排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全程跟踪管理。第二层,现场教学。由校内任课教师带队教学,由企业实践指导老师进行相应的实践技能培养。第三层,专题实训。派出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定期巡视、沟通,解决实习过程出现的学习、工作等问题。第四层,毕业实习与就业。实习指导教师通过电话、QQ、微信、顶岗实习网站等方式监控和管理学生,解决毕业实习及就业过程出现的问题,确保实习及就业效果。
2.“五共”管理内容:一是专业共建。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权责明晰,责任到人;校企共建实习管理团队,专兼结合,内外共管;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保障质量,学生受益;校企共建管理制度,为实习管理提供保障。二是人才共育。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确保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2]三是过程共管。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实践教学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共同对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安全、学习、思想、工作等进行监控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成效。四是成果共享。在校企产教融合的动态管理中实现共享育人成果,实现学校发展、企业壮大的“朋友圈”共赢局面。五是责任共担。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对实训学生的管理和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
(四)质量监控体系创新
创新建立“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校内指导老师评价、学生毕业后社会评价、学生毕业后学生评价”的“四方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教学模式的效果及教学质量的高低,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
二、“旺出淡归、分阶段、多学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人才培养内容的“针对性”
“旺出淡归、分阶段、多学期”,既满足了企业需求,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实习;也由于教学实习节点的增多,方便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评价与管理,实现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内部各要素的充分融合。[1]
(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性”
认知见习、现场教学、专题实训、导游和旅行社岗位实习、管理岗位顶岗实习五个工学交替的循环实践体系,实现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从服务到管理、从单项到综合、从仿真到真实、从校内到校外和从新手到职业人。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螺旋式递进。
(三)实践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与企业的经营高峰高度重合,可以灵活采取多种实习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人才培养全面开放。[2]
“旺出淡归、分阶段、多学期”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毕业学生受到旅游企业的一致好评。一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旺出”、“淡归”交替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升了综合能力。同时,人才培养过程让学生经历了见习员工、实习员工、准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实现了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零距离对接,保证了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二是专业建设内涵成效显著。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加强素质培养、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专业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升。三是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在导游证通过率方面,学生导游证通过率比湖北省旅游局平均28%的通过率高出近20个百分点;在学生竞赛获奖方面,共获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三等奖5项。在2014年襄阳市旅游局组织的导游大赛中,专业组前3名均为本院毕业生,业余组“十佳导游”中本院占据4位选手。毕业生面向旅游企业就业率、对口率、稳定率情况良好。
[1]陈正东.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7-27.
[2]崔文静,于英丽.旅游管理专业“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科教纵横:商业文化,2013(3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