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6-03-19王新武孙成城李凤霞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王新武,孙成城,李凤霞

(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新武,孙成城,李凤霞

(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校校协同创新平台以及校所协同创新平台,探讨和研究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同类院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模,保持双增长的态势。对于大量的新办的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应当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工程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许多问题,如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定位不吻合,实践教学没有放在应有的地位,封闭的高校人才培养环境不适应社会人才需求,高校教师的工程经历、工程经验缺乏,本科毕业生获得的教育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等,因此很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本文就基于协同创新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实践。

1 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

2012年5 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该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单纯靠学校的实力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并将其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模式符合经济与科技优先发展的理念,对充实和完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平台具有重要意义[1-2]。

另外协同创新项目的建成可广泛吸引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到校工作,从事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培养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这对河南省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结合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基于协同创新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非常有必要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2 三个创新平台的建立与实践

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要求新建土木工程专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主动走出校门,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老牌本科院校沟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平台[3]。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摒弃封闭的人才培养环境,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实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能创新”的培养规格。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解决土木工程施工中出现的技术性难题。此外,协同创新的建立有利于引进、培养和稳定优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科学研究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2.1 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现有洛阳市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试验室、测量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可开设实验教学项目近100项,设备套数均按照实验所要求的每组最低人数配备,实验仪器设备和设施完善。

依托这些优势,我们与河南省中铁隧道集团、中铁十五局、河南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国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杭萧钢结构有限公司、洛阳广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洛阳成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洛阳河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洛阳广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洛阳河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三个大型施工企业共同组建研发中心,约定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双盈、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密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4]。

2.2 校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与运行实践

洛阳理工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的本科院校,在学生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缺乏经验,存在明显的不足。想要在短期内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少走弯路,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校校协同创新平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发展。应加强寻求高水平大学进行交流合作,聘请高水平教师作为土木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带动学科发展。先后邀请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到土木工程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兼任外校研究生导师。加大对外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各高校进修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从2012年到现在,共派出7名青年教师到武汉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进行课程进修,较好地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经验,明显提高了教师的讲课水平。目前,土木工程学院有4名青年教师分别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学成归来将进一步增强土木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为土木工程学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探索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懂外语,既具有专业背景又受到国外良好教育,既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又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2名、硕士生指导教师1名,和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关系,目前在校研究生6名。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着力培养青年博士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逐步增强学术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已与意大利都灵大学进行了公派交换生合作,和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进行教师双语教学培训项目,和加拿大有关院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同时正在积极探索包括“国内学位+国外学位”的双学位培养模式,“国内学位+工程师文凭”培养模式,“国内学位+国际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培养模式等,2014年和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这是洛阳理工学院第一个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2015年开始招生。通过这些项目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从而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既具有专业背景,又受到过国外良好教育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2.3 校所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与运行实践

为了更加深入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洛阳在地下工程方面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早在2007年就和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一起联合筹建了洛阳市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并且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合作,共同完成了多个省部级重大项目,土木工程学院先后有三名博士进入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也加大了与总参三所的深度合作。积极筹建了河南省地下工程与隧道院士工作站,聘请了王梦恕院士和顾金才院士作为洛阳理工学院共享院士,院士工作站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在凝练学科方向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2012年与中铁隧道集团国家实验中心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提高了理工学院实验室平台水平。

3 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土木工程专业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能在设计院、施工企业、企事业单位基建部门、工程监理和咨询企业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编制和工程咨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在制定培养模式时,应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表达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具体培养方式如下: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学生主要采取“3+1”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其中3年以在校理论学习为主,累计1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靠本专业教师和定点企业内的工程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使学生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深入到土木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整个工程生命周期中,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因此培养方案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部分,两个阶段的学习分别制定相应的校内教学计划和企业培养计划。对于企业培养计划,应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共同协商制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根据工程实际以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工程实践能力锻炼。

逐步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工程基础训练、综合运用实践、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四个平台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工程制图能力训练和大学物理实验等,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加强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并注重工程实践思维的训练和养成;工程基础训练平台,主要包括工程基础认知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和工程基础技能训练(工程测量实习、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结构检测和各环节课程设计等),针对专业结构开展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其功能是掌握工程分析、设计、施工、组织和控制方法;综合运用企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整个工程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熟悉;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团活动和参加各种知识技能竞赛等,全方位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际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等,同时不断开发潜能,展示个性。

4 结束语

本文中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模式、校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模式、校所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实践证明,该项目紧紧围绕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提升了地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能力,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新建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更受企业的欢迎。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实施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竺柏康,石一民.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36-138.

[2]刘长宏,王刚,戚向阳,等.基于企业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79-181.

[3]毛智勇,赵林惠,王玮,等.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10):71-72.

[4]郑毅,杜春海.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群的建设与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89-190.

(责任编辑:王彦永)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ANG Xinwu,SUN Xincheng,LI Fengxia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Abstract:Aiming a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currentl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application-based'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civil engineering by establish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universities,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had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and offered some reference for similar de⁃partments.

Key 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civil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2-0126-03

收稿日期:2019-09-19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SJGLX276),洛阳理工学院重大教研项目(15JY-001)。

作者简介:王新武(1971-),男,河南偃师人,博士,洛阳理工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钢结构理论与计算。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