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以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研究综述

2016-03-19陶连洲

东南亚纵横 2016年3期
关键词:外交命运共同体

陶连洲

2013年以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研究综述

陶连洲※

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价值理念。经过不同学科、不同时代背景的学者的研究和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更加充实,并逐渐成为人们的未来愿景和生活实践。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三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倡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综合分析近三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课题的认识,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概念和视角的研究

学者们在研究这一课题时,首先面对的是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广西大学教授赵铁、助理研究员林昆勇、研究生何玉珍等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体诠释》一文中对“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三个概念进行了分析①赵铁、林昆勇、何玉珍:《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体诠释》,《广西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第150~155页。。他们指出,从学理意义上探讨,“共同体”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但这一概念指的是当时希腊特定的政治生活单位或者古希腊城邦,“共同体”是城邦成员追求共同目标及共有共享的政治实体。后来,“共同体”走出了政治学的范畴并逐渐被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广泛运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是其杰出代表。经过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时代学者的研究,“共同体”被赋予了相应的时代内涵,而其核心特征是“公共性”,具有共存性、共生性、共意性、共变性等4种表现形式。“命运共同体”与滕尼斯的“精神共同体”、麦基弗的“共同体意识”、鲍曼的“温馨共同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地区性的区域合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共同体或者共同体雏形,“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更趋广泛,包括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发展和共同理解等4个方面。“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之间是一种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的物质载体和时代表现形式。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基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文化相通、文化背景上的亲缘、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社会发展上的同质性,文章指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特有之意在于其“交融性”。同时,文章还指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奉行“亲诚惠容”的近邻外交理念、构建“一带一路”合作新格局等。

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石云霞在《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同体思想进行了分析①石云霞:《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第23~28页。。文章对社会共同体的范畴、本质、社会共同体是人与基本存在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的发展和虚假性质、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等方面以及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习近平同志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全面系统地提出和回答了两大关键问题:1.当今世界需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以及如何进行构建的问题;2.如何完善全球治理结构,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重大问题。

任思奇、邓若玉在《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源》一文分析了中国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和思想来源问题②任思奇、邓若玉:《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5期,第44~46页。。他们认为,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有三大源流,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发展理论的时代新诠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层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血脉的新光辉。杜正艾的《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命运共同体思想评述》③杜正艾:《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命运共同体思想评述》,《人民论坛》2014年第10期,第30~33页。,张希中的《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维度、内涵及价值意蕴探析》④张希中:《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维度、内涵及价值意蕴探析》,《行政与法》2016年第2期,第1~6页。等对此也进行了解读与评述。石源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⑤石源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世界知识》2015年第2期,第18~19页。从文化的角度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文章从5个方面阐述了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包括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观,不接受西方范式的价值观,欢迎“搭便车”的义利观,亲、诚、惠、容的近邻观和反对“国强必霸”的和平观。

陈邦瑜《国际共同体视角下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一文分析了国际命运共同体建立的动因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可行性和不确定性⑥陈邦瑜:《国际共同体视角下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领导科学论坛》2015年第19期,第30~32页。。文章认为,国际命运共同体建立有4个动因,即:1.追逐物质利益;2.精神利益;3.集体认同感;4.共同生存和发展观念。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合作共赢、守望相助”社会发展观提供物质基础,“平等互信、睦邻友好”的政治发展观为中国和东盟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行性。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创新的重要表现。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在《打造中国外交改革创新的机制》一文中分析道⑦阎学通:《打造中国外交改革创新的机制》,《国际政治科学》2014年第4期,第36~63页。,由于历史原因,“改革”的概念长期未能明确进入外交领域,因而面对新情况,中国外交需要改革创新。文章从中国外交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如何进行外交的思想观念创新、策略创新和制度改革等4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提出中国外交要实现从坚持不结盟向建设“命运共同体”转变的策略创新。李海龙的《中国外交新思路:对“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分析》①李海龙:《中国外交新思路:对“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分析》,《燕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26~30页。、《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的新思维》②李海龙:《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的新思维》,《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48~53页。《中国外交新理念:倡导“命运共同体”的建设》③李海龙:《中国外交新理念:倡导“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73~76页。《中国外交新思路:塑造“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发展》④李海龙:《中国外交新思路:塑造“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67~72页。陈向阳的《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新理念》⑤陈向阳:《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年第19期,第51~54页。等文章直接把“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新理念进行了分析。

杨智勇、林春逸《21世纪中国外交的国际发展伦理抉择》一文从国际发展伦理方面分析了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视角⑥杨智勇、林春逸:《21世纪中国外交的国际发展伦理抉择》,《党政研究》2016年第1期,第77~84页。。作为对基于国强必霸的权力政治逻辑的“中国威胁论”的回应,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政府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下做出的明智的战略抉择。对于中国来说,这一新理念正确区分了“能够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并把“应该做什么”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这一新理念体现了中国坚持能力与责任辩证统一发展原则,体现了中国道路致力于建立和维护国内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中国坚持“应当做什么”的国际发展伦理,包括应当与世界和谐共生、应当主动分享发展成果、应当自觉承担发展责任等方面。

二、关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研究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骆永昆教授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一文中认为⑦骆永昆:《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瞭望》2015年第46期,第54页。,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是指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将彼此的经济利益捆绑,因为经济是双方合作的主要驱动力和基础;责任共同体是指双方维护地区稳定和繁荣的责任。曹云华《新型的中国—东盟关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一文从现实主义角度分析了中国—东盟关系的目标⑧曹云华:《新型的中国—东盟关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当代世界》2015年第3期,第26~28页。。文章认为,东南亚地区原有的美国主导的单极结构,正因为中国的崛起处于权力交替阶段。尽管美国不断强化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力量存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也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但东南亚总体稳定和和平的局面不会改变。因此,新时期中国处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总目标是:继续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促进区域一体化,最大限度维持本国国家利益,努力促进东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从而与东南亚国家一起打造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主体的地位、作用和责任问题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向。林昆勇《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⑨林昆勇:《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东南亚纵横》2015年第7期,第35~39页。,赵铁、林昆永、陈林《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问题探析》⑩赵铁、林昆永、陈林:《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问题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第38~42页。等文章都站在中国立场上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进行了分析。

东盟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和认知是研究的重要视角。刘军、柯玉萍在《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文,从东盟认同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认同意识以及如何从不同层面推进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的问题⑪刘军、柯玉萍:《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学术探索》2016年第1期,第34~42页。。文章认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从本质上来讲是中国提出的倡议,只有东盟国家认同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命运共同体。为此,文章对东盟的认同现状、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等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对不断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提出了建议:第一,坚持战略互信和变革创新,凸显东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点地位;第二,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平台,强化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第三,加强文化交流,深化语言的相互学习;第四,践行文化血脉相亲,强化共同体意识培养;第五,国家层面加速推进,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等。

李文在《“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一文①李文:《“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东南亚纵横》2015年第10期,第9~14页。中以“一带一路”为分析视角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一带一路”理念和倡议展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中国一直秉承“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向来尊重其他国家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从来没有借助经济和军事力量向东南亚国家推广自己的价值理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2.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东亚共同体息息相关,通过“一带一路”,有助于推动东亚地区既存的合作机制向更高层次发展;3.“一带一路”有助于以经济促发展和经济合作,从小范围到大规模、从易到难、从低水平到高水平形成新的合作安全新机制;4.促进包括交通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在内的发展安全;5.增进可持续发展等。陆建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同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一文也从“一带一路”视角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行了分析②陆建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同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创新》2015年第5期,第44~50页。。

孙茹在《亚太“命运共同体”蓄势待发》一文中③孙茹:《亚太“命运共同体”蓄势待发》,《世界知识》2015年第2期,第34~36页。,对亚太地区存在涵盖政治、经济、安全合作的综合性“共同体”构想进行了分析,包括有美国的“新太平洋共同体”,日本的“东亚共同体”和澳大利亚的“亚太共同体”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潮流和中国特色的新理念和新倡议,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张彪的《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政治经济意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经济意义进行了分析④张彪:《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政治经济意义》,《学术界》2015年第11期,第167~173页。。文章首先分析了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内涵,总结了欧洲共同体建设实践经验,认为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是分享、合作、共赢、包容。其次,分析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文章对命运共同的政治经济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崭新的全球治理观,中国提出构建互惠互利的和谐世界与全球共同价值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构建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张家寿等著《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研究》一书是近年来关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代表性著作⑤张家寿等:《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版。。作为一本论文集,本书收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广西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近年来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有:广西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策研究、广西建设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新的战略支点对策研究、CAFTA框架下区域性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研究、广西与东盟金融合作研究、中越环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企业投资东盟问题研究、广西与东盟农业合作研究、广西口岸建设研究和中国东盟经贸对策研究等方面。黄志勇在《广西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新方略》一文中分析了广西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地位和作用问题⑥黄志勇:《广西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新方略》,《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6期,第3~8页。。

三、关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研究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宏大而缓慢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理论和现实上的不利因素。贺圣达在《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与中国—东盟关系》一文⑦贺圣达:《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与中国—东盟关系》,《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第1期,第1~10页。,对当前中国—东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叙述,主要有:1.东盟一些国家对中国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增强心存安全疑虑;2.南海争端升温,东盟一些国家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东盟化;3.区域外大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4.非传统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5.东盟内部的国家间关系。崔宏伟《构建亚洲利益共同体:理念、方式及挑战》一文从亚洲共同体的角度分析了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也存在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之中⑧崔宏伟:《构建亚洲利益共同体:理念、方式及挑战》,《国际关系研究》2015年第2期,第32~35页。。主要包括,1.亚洲国家缺乏“共同体”意识传统,同时主权观念又根深蒂固,两者之间存在矛盾;2.亚洲地区已经建立了高度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同时存在产业同构和竞争关系,对合作中相对收益的重视不仅阻滞互利合作顺利进行,而且会削弱安全合作的基础;3.亚洲地区国家感受的外部压力来源及压力程度存在较大差异;4.亚洲共同体形成所必需的地区规范和规则不可避免地逐步触及各国内部社会经济生活具体领域,这与既有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发生矛盾。

有些研究者在研究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时,也部分提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但没有全面的展开。如孙茹的《亚太“命运共同体”蓄势待发》一文点出了亚太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等概念分别用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机制,造成概念的散乱现象①孙茹:《亚太“命运共同体”蓄势待发》,《世界知识》2015年第2期,第34~36页。。虽然东盟国家与中国在地缘、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东盟国家内部是否在文化、思想上认同中国的倡议也直接影响着中国—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刘军、柯玉萍在《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文中给予简要分析②刘军、柯玉萍:《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学术探索》2016年第1期,第34~42页。。

四、总结与启示

从总体来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新理念,在一系列外交实践中贯彻实施,并得到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的响应和认可。这一新理念既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也符合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中国采取诸多措施,如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共同体建设工作,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空间。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表现:

1.研究宏观问题多,微观问题分析少。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人员往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是构成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深入发展和实现的主要驱动力,有助于提升彼此的相互依赖性,从而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政治互信的构建、沟通机制的建设、人员文化方面的交流等一些问题的微观层面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2.立足中国自身多,研究东盟及东盟国家少。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中国学者对这一课题的分析更多地是站在中国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和阐述,这不利于全面理解和认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丰富的内涵。中国无疑在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东盟国家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对于这一课题,东盟国家内部并不是统一的,有些国家对中国的这一倡议存在疑问。因此,对于东盟及东盟国家,我们既要从东盟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同时也要研究东盟内部国家之间和不同层次民众的态度、看法等。

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在政治影响、文化经济联系,还是周边外交、地区和平稳定等所有国家间关系领域,东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我们对东盟的全面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既要从战略层面规划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还要从微观层面分析和研究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为构建稳定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既要不断加强各方面合作机制的构建,又要直面彼此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有效解决。正如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所说,中国与东盟合作已经收获了“黄金十年”,也有能力创造“钻石十年”。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2015年科研一般项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地缘政治安全问题研究(15C034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梁 薇)

The Summary on the China ASEAN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since 2013

Tao Lianzhou

The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is always a value that has been pursued by human beings.Afte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different scholar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 and time backgrounds,the concept of the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ubstance,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future vision and life practice of the human.In October 2013,the president Xi jinping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the China ASEAN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at first time when he delivered a speech at parliament of the Indonesia Parliament. Thus,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been conducted comprehensive and deepened research on this initiative in recent three years,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ose study achievements that will be beneficial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is concept and promote more study on China-ASEAN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China;ASEAN;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Research Summary

D814.1

A

1003-2479(2016)03-0076-05

※湖南工程学院研究生处教师、湘潭大学中共党史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外交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命运秀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