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未收字考辨
2016-03-19刘根辉,周丫
刘 根 辉,周 丫
(1. 华中科技大学 中文系,武汉 430074;2. 湖南信息学院 公共课部,长沙 410151)
《汉语大字典》(下文简称《大字典》)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第一版收单字54,600多个,第二版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扩充,最终所收单字60,370个,比第一版多收 5,000余字。由于收字数量大、范围广,难免有错误与疏漏之处,尽管经过修订,第二版中仍有一些问题,比如我们通过比对发现收于第一版、而不见于第二版的字有12个。本文将对其中九字的源流逐一进行考辨,以期为日后《大字典》的再次修订提供参考,也为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中文汉字字符集的收字整理提供依据。
本文体例大致如下:单字以在《大字典》第一版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各字头后括号内标注其在《大字典》第一版中所属部首、所在页码及分栏(A、B分别标示左、右栏),其后列出《大字典》第一版的音义注解,再另行加“按”进行考释。对于“”(土部,431B)、“(糸部,3362B)”与“”(雨部,4067B)三字,由于文献资料欠缺暂未予以考辨。
(1) (工部,412B)。 jiū,《龙龛手鉴》居幽反。日缭。《龙龛手鉴·雜部》:“ ,日缭也。”
按:中华书局于1985年以高丽本为底本、补以《四部丛刊》续编本出版的《龙龛手鉴·杂部》有“,或作,正,居幽反。日缭也”,字形与“ ”有别。《大字典》第二版中未见形、音、义与“ ”相同的字,但在“工部”(541A)收有“”字:
,同“丩”。朝鲜本《龙龛手鉴·雜部》:“丩,今;,或作。”而“”不见于《大字典》第一版。据中华书局影印高丽本《龙龛手鉴》,并不见有《大字典》第二版所引高丽本《龙龛手鉴》中的“”字。若第二版所引高丽本《龙龛手鉴》文字无误,则可推断“丩”与“”为同一字;而据中华书局1985年本《龙龛手鉴》,此二字当与“”同。日本雄山阁《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之一期别卷 2所收《龙龛手鉴·雜部》有:“,正,居幽切,相纠缭也”;又“丩,今”;又“,或作”,表明“、丩、”三字之间存在正体、今体与或体的关系。如此则第一版字头“ ”与其引文及音、义注释不符。据此我们认为《大字典》再版时应对字头“ ”(实为“”)进行修订完善。
(2) (土部,445B)。 xiū,《龙龛手鉴》音羞。耻。《龙龛手鉴·雜部》:“ ,耻也。”
按:中华书局影印高丽本《龙龛手鉴·雜部·平声》有“、、”三字:“,相由切,熟食有滋味也;又进献也”;“,俗;耻也”;“,同。”可知三字同音义,且“、”为“”之俗体。其中“”的字形与“ ”有别。《字汇补·士部》:“ ,心周切,音羞,恥也”,字并不在“土”部。《康熙字典·丑集·补遗》“士”部释“ ”引《字汇补》时与此同,可知《大字典》第一版对“ ”的音义注解均有据可循。而据《龙龛手鉴》“”之音义与“ ”同,当是“ ”的异写字。可见“ ”字音义有源可溯,而《大字典》第二版在修订时却直接将其删除,我们认为再次修订时应补收为是。
(3) (言部,4002B)。 xiā,《改併四声篇海·言部》引《龙龛手鉴》:“ ,火加切。”《字汇补·言部》:“ ,火加切,音蝦。见《金镜》。”
按:据中华书局影印本《龙龛手鉴·言部》:“ ,女加反”;《四声篇海·言部》:“ ,引《龙龛手鉴》,火加切”;又《字汇补·言部》:“ ,大加切,音蝦。见《金镜》”。三者均用反切注音,但反切上字互有不同:“女”为孃母字,“火”为晓母字,而“大”为定母字。经查证,“ ”字最早见于《龙龛手鉴》,而不见于《说文》、《玉篇》、《广韵》和《集韵》等,但《龙龛手鉴》反切“女加反”疑似有误,正确读音当为“火加切”。而《四声篇海》或因所引《龙龛手鉴》版本注音无误,故注“火加切”。《字汇补》成书于《四声篇海》之后,由于“大”与“火”字形相近,在传抄或转刻时极易由于字迹不够清晰或人为疏忽而把“火”写作“大”,《字汇补》注音“大加切”正是由此造成的失误。再者《字汇补》中的直音“音蝦”也证明了这一点。“蝦”,《广韵》“胡加切”,《集韵》“何加切”,其反切上字“胡、何”均为匣母字。“ ”字注音“火加切”,“火”为晓母字,宋代匣、晓二母已合并为一。据此可以断定“ ”的反切上字当为“火”,而非“女”或“大”。故“ ”的正确读音为:“火加切”。《大字典》第一版关于“ ”的音义注释,只需在引文基础上加以修订说明即可。
(4) (金部,4181B)。 cén,《改併四声篇海·金部》引《餘文》:“ ,音岑。”
按:《四声篇海·金部》:“ ,引自《餘文》,音岑”,与《大字典》第一版所引同。然《餘文》一书早已亡佚,书中存字均来自《四声篇海》中的引文(参见吴洁2007),而“ ”字不见于《说文》、《玉篇》、《广韵》和《集韵》等书,但《康熙字典·戌集补考》中有:“ ,《五音篇海》,音岑”。日本雄山閣《龙龛手鉴·金部》有:“,古岑字”;“、,二同”。据此知“”与“、”同为“岑”之异体。
(5) (門部,4283A)。 mén,《改併四声篇海·門部》引《搜真玉镜》:“ ,音門。”
(6) (門部,4299B)。 mén,《改併四声篇海·門部》引《搜真玉镜》:“ ,音門。”
(7) (門部,4304A)。 xié,《改併四声篇海·門部》引《搜真玉镜》:“ ,胡结切。”
按:经查证,《大字典》第一版所引与《四声篇海》中“ 、 、 ”三字的注释一致。《搜真玉镜》一书原本现已亡佚,徐凯敏(2012) 通 过对《四声篇海》所引《搜真玉镜》一书材料的穷尽式搜索和整理辑佚,结合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理论,参照《广韵》、《集韵》、《康熙字典》等,对搜集到的《搜真玉镜》中所收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考释,总共还原《搜真玉镜》一书 5,028例,其结论大致可信。徐文附录“《搜真玉镜》辑本”的“門”部即收有“ 、 、 ”三字,与《大字典》第一版所引一致。且《康熙字典·戌集补考》“門”部也收录了这三个字,其字形、注释也与《大字典》第一版所引无异,但在《大字典》第二版中这三个字均未见收录。
(8) (食部,4461A)。 gēng,《字汇补·食部》:“ ,古登切。出《金镜》,字疑有误。”按:《改併四声篇海·食部》引《搜真玉镜》有“餻”,音羹,无“ ”字。
按:《字汇补·食部》“ ”字注与此同。《四声篇海·牀母·食部》有:“,引自《搜真玉鏡》,音羹”;又:“餻,引自《玉篇》,古刀切,餻糜也。”,而在《四声篇海》中不见有“ ”字。徐凯敏(2012)一文附录中“食”部有“,音羹”,但不见“ ”、“餻”二字。综合《四声篇海》原书、徐文附录以及《字汇补》中的“字疑有误”语,我们推断《大字典》第一版所收“ ”字其正确字形应为,音“古登切”,同“羹”,折合现代音gēng;而“餻”则是另外一个字,反切读音“古刀切”,折合现代音“gāo”。实际上《大字典》第一版(4469A)和第二版(页4760B)均收录“餻”字,读音为“gāo”,意为糕饼,而在第二版中却不见“ ”或“”字,大致编者参照第一版“ ”的注释及按语,认为“ ”与“餻”同字,最后保留后者而直接删除了前者。据此,《大字典》再版修订时应将“ ”字修正为“”。
(9) (《补遗·水部》,24A)。 ,音义未详。明杨慎《升菴诗话》卷十:“刘伯温《忆山中》篇:‘四时岚彩飞琼雪,百道泉流湛玉霜。’上句本种放‘岚沉玉膏冷’,下句嵇含《山居赋》‘渧 之膏玉。’”
按:《升菴诗话·补遗》卷十二《岚彩飞琼》篇有:“刘伯温《忆山中》篇:‘四时岚彩飞琼雪,百道泉流湛玉霜。’上句本种放‘岚沉玉膏冷’,下句(此处疑脱一“本”字)嵇含《山居赋》‘渧 之膏玉。’”王仲镛先生(1987)在其《升菴诗话笺证》之《岚彩飞琼》篇中提到嵇含《山居赋》见于严可均《全晋文》。嵇含为西晋时期文学家及植物学家,有植物学专著《南方草木状》传世,其诗歌作品现已大部分亡佚,只有少数收入《全晋文》,但其中未见《山居赋》一文。同时在《说文》、《玉篇》、《广韵》、《集韵》、《字汇补》等书中也不见“ ”字。故“ ”字出处与音义尚有待考证 不过据杨保忠。
(1992)考证,“ ”当为“潺”字之误,可参考。
丁度等 《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顾野王 《宋本玉篇》(据张氏泽存堂本影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
韩孝彦、韩道昭 《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续修四库全书》第22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1986 《汉语大字典》(第一版),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2010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崇文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
梅膺祚、吴任臣 《字汇 字汇补》,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
司马光等 《类篇》,中华书局,1984年。
王仲镛 1987 《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吴洁 2007 《〈四声篇海〉所引〈馀文〉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释行均 《龙龛手鉴》,中华书局,1985年。
徐凯敏 2012 《〈四声篇海〉所引〈搜真玉镜〉研究》,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许慎撰、徐铉校订 《说文解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杨保忠 1992 《汉语大字典·补遗》不释、误释字考释,《古汉语研究》第3期。
杨慎 1939 《升庵诗话·补遗(二)》,商务印书馆。
杨霞 2004 《〈四声篇海〉所引〈龙龛手鉴〉研究(部分)》,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余迺永 2000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玉书等编撰、王引之等校订 《康熙字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