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的表情
——民族歌剧演唱的话语方式

2016-03-19孙梦洁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演唱

孙梦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声音的表情
——民族歌剧演唱的话语方式

孙梦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声乐艺术的成就与语言的关系离不开,能够正确的运用和把握演唱中的话语方式,直接影响了演唱方法和歌曲表达的整体效果。只有正确的掌握了演唱中的话语表达和文化内涵,演唱者才能够用声音的表情来传递音乐内容。声乐艺术是音乐和语言的融合体,用歌唱的语言来展现文化和情感。声乐将话语方式和旋律乐音结合,让演唱中的声音极具表情效果,民族歌剧能够通过声音的“面部表情”让欣赏者感受到不同音色下的情绪和画面。

[关键词]民族歌剧;话语方式;演唱;声音表情

民族声乐是建立在语言上的艺术,需要语言的辅助才能够完成民族歌剧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故此探究声乐和语言的本质是有相同属性的。从民谣、民歌的起源和传播过程衍变中都能够看到语言和声乐相互融合的自然特点,民族音乐的产生是在个人和群体的创作配合中完成的。个人的思维和活动有时会受到不同的限制,但在集体场合中多人思维碰撞下能够刺激即兴创作的发生。另外,因为记谱法还没出现,民族歌曲最初的流传只能依靠口耳相传,演唱者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述歌曲的效果。语言和民族歌剧表现形态都在不断前进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演唱的话语方式对于民族歌剧艺术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渗透到民族声乐的内容和形式中的语言基础

音乐在起始的阶段时将自身语言的表达演变为固定音高下的旋律,这个过程依靠人类对于自然乐音的掌握能力得以顺利完成。比如依靠埙、骨笛等器物所发出的自然音响,来感受音高之间的关系并逐步推测,将这些关系确定下来,便完成了头脑中音律的初步体系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借助天然的音高来把握音律音高、模仿乐音的效果,这便是民族声乐的旋律和语言之间的最初关系形态,也是民族歌剧的雏形。民族歌剧中音乐和语言的结合是从内容和形式上两个方面完成的:

(一)语言和民族歌剧中的内容和形式

语言的意义就是人们以语言为工具,用字符符号来表现现实的客观和意识的主观内容。在民族歌剧艺术中,语言是歌词的动态展现,歌词为抽象的音乐表达建立了具象的话语方式。语言对于人类来说是展现思维、表达思想以及完成沟通的工具,它将语法和词汇作为语言建构的材料,并且跟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随之改变。民族歌剧中的声音表情除了音色方面的展示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语言中的抑扬顿挫运用到歌唱中,让声音的表情和表演者的面部、肢体表情共同成为民族歌剧艺术表达的工具。介于民族歌剧艺术是一门听觉引发视觉的艺术,因此表演者的面部和肢体这样的视觉画面所处的位置要在声音表情之后,这也充分说明了演唱时的话语方式的重要性。

在民族歌剧艺术中,语言要实现声音表情的表演效果,就要依据不同的力度、高度、时值和音色来实现音乐中的语言表达。结合声音的物理属性来看,民族歌剧中语言的音高会直接影响到音乐情绪的渲染,在生活中当情绪激动时,自然而然的音频就会提高,相应的语言所处的音高位置就会发生变化,反之则会下降。这是因为情绪的变化会影响声带的松紧变化,声带正是控制声音音高的关口。发声时值的长短决定了声音是徐缓还是短促的语境,长音通常用来抒情或者沉思,而短音则用于表现惊讶和欢乐。在音色方面,除了与话语者本身的声音条件有关联之外,还与情绪波动和音乐元素的把握有重要的关系,从而产生各异的音色效果。

(二)两者的结合

音乐的最初形态。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音乐的最初形态都是歌舞或者歌乐融合在一起的形式,都是建立在语言之上的艺术,在之后的不断发展中,才衍生出了独立的音乐文化。经过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考察,也均是如此。从历史的角度看,民族歌剧的音乐和语言话语方式的关联也充分体现了民族歌剧文化产生时语言的重要性。

发声的节奏点相似。音乐最初的形态对于节奏的重视强于旋律,伴随着语言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发音规则的熟悉,使得在创作民族歌剧时也开始追求旋律与韵脚呼应的创作模式,也就逐渐提升了音乐的旋律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族歌剧的变化就是由语言主导转变为旋律主导的过程。

尽管旋律也具备描绘功能,但却不具备语言话语时细腻的表情变化,民族歌剧作为情感的载体,充分的与语言结合,用声音来表达、衬托民族歌剧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内涵。

语言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进步,是人类思维的展现,正因如此,语言促进了感官系统的敏锐程度和思考发展,包括民族歌剧演唱时所用的各个感官器官。可以说,语言为民族歌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民族歌剧的出现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后拓展出来的艺术,语言对人类来说是基本生活中的必要元素,而民族歌剧则是人们审美追求的提高所促成的艺术文化。

二、民族声乐和语言结合而成的民族歌剧艺术

语言的表达是人类思想和思维的外示符号,既能够表达客观认识,又能够传递主观思维。民族歌剧作品内容的展现是通过音响效果和旋律内涵描摹人类的思想和思维,与语言的目的有相同之处,不同的是在语言和音乐中,前者是具象描绘,后者则是抽象描绘。歌词有着语言表达的属性,民族歌剧作品的艺术展现也正是因为有了歌词的加入,使得音乐和语言交叠在一起,组成了民族歌剧的艺术。语言发音表达中的音高、音强、音值和音色的属性与音乐乐音的属性一致,语言和音乐在形式上的共同之处,也使得民族歌剧作品在旋律的体系构建的形式上展现了二者的合作,于是在形式和内容中,语言都能够与音乐交集。民族歌剧文化的出现,让旋律通过语言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性,让语言通过旋律有了更丰富的表现性。民族歌剧文化将音乐和语言这两种不同的声音现象融为一身,在符号的变化中进行事物的描绘和抽象情感的释放。

语言的表达以语音的方式最为直接,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诸多无声的语言能够起到同样的描绘意义。声音是语言传递的一种方式,本身并不存在意义,而是需要传递的内容有其内涵所在。也就是说如果单独窥探民族歌剧作品中的某个音符,是不能够代表任何内容,只是音符本身。民族歌剧艺术虽然是建立在语言表达之上,但又与之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方式。正如不同国家的语言在交流时会有障碍,但如果将不同的语言放置到音乐作品中,即使歌词为不同的语言,但歌词跟随着音乐旋律的语言就能够完成情感的传递,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音乐无国界”的说法。这不仅是因为民族歌剧表达的方式是直观且富感染力的,也是因为音乐的声音从音乐元素的组成来看是不具备语义性的。

因为音乐材料的非语义性,使得作曲家运用音乐语言进行描绘时展现出与文字语言不同的艺术色彩。众多民族歌剧的创作和表演都是如此,如歌剧《江姐》就是将文字语言和音乐语言巧妙结合, 在文字和音乐共同刻画的情绪中展现艺术:音乐以四川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为素材核心,将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民族精神基于之上,深刻的展现了江姐的英雄形象。可以说,民族歌剧将旋律和语言的表现能力融为一体,在语义和非语义之间成就艺术。

三、民族歌剧演唱声音的多种表情

在民歌歌剧的表演中,除了表演者的舞台动作和剧情发展外,演唱时不同的话语方式所展现出来的表情也能够起到描绘性的作用:

(一)音调的表情

声音透过语言在音调上展现出来表情是显而易见的,缠绵和温柔时的轻声温婉、轻佻时的俏皮、严厉的重音,都很容易通过音调的走向,完成与之相对应的情绪。简单的说,甚至可以不用去思考语言的内容,单凭不同的音调就能够大概的感受到人们的表情和情绪。每个人的地位和身份、性格等因素都决定了表达和语言运用的不同,因此很容易透过一个人的语言方式来辨别他的性格等。观察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音调,如果仔细能够发现,音调的使用是有对应的规律存在。语言的音调表情运用到民族歌剧中,就将其夸张化的表现了出来。民族歌剧的体裁为语言提供了音乐的帮衬,展现出了音乐化的语言方式。民族歌剧中的话语方式调用了一切的音乐元素,来突出和创造出语言音调中的表情,让民族歌剧演唱用声音的表情展现艺术感染。民族歌剧在演唱中通过声音的音调来展现表情的比比皆是,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散》,将韩英与母亲诀别时的音调表情展现出来。

如前文所述,不同的节奏和重音对于语意的展现有着重要联系,同样的一句话语,如果将不同的重音安排在不同的字符之上,那么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含义截然不同。同样,演唱中的话语在不同的停顿中也能够展现不同的情感。作曲家在创作旋律时,将语言中的节奏点作为旋律创作的节奏点,也成为了旋律渲染感情的手法。通常在音乐中,节奏重音之间的间隔距离决定了音乐效果的形象,宽阔的距离对应大气的形象,短小的距离代表局促的形象。拓展到节拍当中,就是4/4拍这样每相隔四拍才重现一次重音的节拍,在表现气势的作品中往往需要这样的节拍安排。2/4拍这样的两拍后重现重音的节拍,用来表现行进的效果最为恰当。1/4拍这样每隔一拍就重现重音的节拍,在紧迫的感觉下用来表现急切的效果正适合。另外,在民族歌剧中经常使用散板的节奏来进行演唱,这也是民族歌剧中常用的手法,以此来展现自由的效果。

在民族歌剧中,渲染情绪、加强语气的方法,可以结合渐快、渐慢的速度变化,来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和情绪。突然的速度变化,打破了正常的演唱速度,改变了乐曲陈述的进度,从而放大了某种情绪和内容。在歌剧《护花神》中为了展开对周总理的怀念,在《春时长夜静悄悄》中演唱“刚才发生了什么”,为了突出“发生了什么”的疑问,此处的演唱就需要采用渐慢的语速来进行表达。通常在乐谱中会对快和慢的变化进行标注,但即便是没有速度标记,演唱者在把握歌曲的情感时,也应当做出自己的理解,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自如的把握。

(二)腔调的表情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所包含的民族方言更是多不胜数,方言所属的语言体系为汉藏和阿尔泰语体系,语系的形成与人类初始文化的生存、迁徙过程等因素相关。语言的发声和音乐风格的展现有着紧密联系,在固定的语言模式下,音乐的风格也相对固定。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在历史的变迁中分为了内蒙古和外蒙古,即便是同出一门,最后随着语言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内蒙古和外蒙古所拥有的音乐风格也产生不同。像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听起来与异域的阿拉伯等音乐有着相似的效果,正是因为受到了地域临近,受到了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北方话

在不同的方言体系中,会产生不同的腔调,因为南北地域的划分,就会产生差别,这就是方言。正是方言上的差别,使得民族歌剧歌曲展现出千变的色彩,正是这些不同的方言让民族歌剧展现了不同民族的韵味。北方的方言以北京话为基础,普通话的建成正是以北京话为基础,这也是汉族民歌的基础。从宏观来看北方方言,所指的范围就是长江一带以北的地区,从微观来看指的就是华北地区的汉语。在这样看来,北方的话语方式除了少数民族语言之外,都保持着一致性。普通话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十分重要。从古时的文学作品就可能知道,《红楼梦》等诸多白话小说的创作都是以北京话为基本。后来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普及开来,也充分的看到了北京话的地位。除了与北京话之外,北方的方言也十分有特色,像是东北话、山东话、山西话等地域方言,都十分有特色。民族歌剧的创作中,也能够看到不同方言的运用。在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中,不仅运用了山西的梆子和民歌作为创作素材,而在语言的腔调上选择了山西方言来进行演唱,展现出了地道的山西风貌。

2.南方话

南方的方言以吴语为代表,所指的范围是江苏和浙江一带的方言,又称为江浙话。如果说北方话是以北京话、普通话为中心的话,那么南方话则以上海话为代表。早在先周时期,就有了吴语的相关记载,历史十分久远。最为明显的就是明清后创作的昆曲和弹词等音乐文化,都是用吴语来表现的。对于南方的话语来说,湖南话、四川话以及闽南语等,也是南方方言的代表。在歌剧《江姐》中,将四川民歌作为歌剧发展的基调,进而吸收了川剧、京剧、越剧等不同的音乐文化,同时将四川方言的元素融入到演唱当中,表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不同地区的方言的流传受到了地域性的“限制”,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固定的区域内,所流传的方言是固定化的。并且根据所了解的方言资料能够看到,即便是不同区域的方言,相邻的省份的方言有共同之处,这样互相关联的关系,使得中国的众多方言之间都有联系。

(三)语调的表情

语言中的语调抑扬顿挫,与歌曲中的旋律紧密关联,歌词的表达除了用词汇含义展示之外,还通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四声和轻声语调,充分展现了话语的语音魅力。从千年前的诗词中就能够感受到语言通过归韵带来的艺术魅力,民族歌剧的创作同样将语言中的四声音调的音乐性发挥出来,正如表达疑问的唱句时,不止旋律线条上扬,在字符的安排上也使用了阳平音来收尾。语言中的平仄押韵,被文学家充分的发掘,赋予了诗词巧妙的表现手法。在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经常能够看到以古诗词作为歌词的歌曲。民族歌剧中黄自的《长恨歌》,就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歌词创作而来的清唱剧,旋律时而清风徐来、时而轻歌曼舞,将宫墙内辉煌和爱情表现出来,黄自在创作旋律时,依照诗词的韵律来安排旋律走向,烘托歌词的内容,展现了一幅精妙的画面。诗歌中的平仄格律,呈现了音调变化带来不同节奏和韵律,展现不同的意味。在歌剧《木兰诗篇》中,代表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交织而成的序曲,铺垫了歌剧发展的情绪基调。在第一乐章中的《替父从军》中,以《木兰辞》的诗词作为歌词内容,展现了诗词和音乐的巧妙结合。

不论是依声填词还是按词谱曲,都需要作曲家和作词家关注演唱中语调的表情。对于作曲家按词谱曲来说,要思考的是如何用音乐配合语调的表情;对于作词家依声填词来说,要思考的则是如何用歌词的语调来配合旋律的走向,总之为的都是让演唱时表现出正确的语调表情。当然,有时音乐的发展并非是完全按照语言的语调来进行翻译的,有时为了突出某种内容和情绪,会采取相反或者特色的创作手法来安排音乐的旋律。在歌唱中所追求的字正腔圆正是建立在语调的基础上,对发声的规范化便实现了民族歌剧咬字时的要求。

近年来,对美声唱法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吸收,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有了民族歌剧这样的新载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纷纷出版的民族声乐教学也对演唱中的诸多问题展开了论述,同时也推动了民族歌剧的发展。民族歌剧是西方歌剧和中国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它的创作和发展首先是西方文化的传入,其次是传统民间音乐的继承,它所带来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民族歌剧身为民族音乐艺术的一员,将语言和音乐融合在一起,不仅是因为语言独特的语义性,也是因为文字中的韵律与旋律所需要的韵味是呼应的。语言渗透到民族歌剧的内容和形式中,可以说是主动也是被动的,在民族歌剧的演唱时,通过声音来传递表情、描绘情感主要通过了音调、强调、语调的变化,让话语的表达成为民族歌剧艺术呈现的重要组成。

[参考文献]

[1]刘畅.中国古代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之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2011.

[2]刘蕊.浅析声乐艺术的语言教学[J].音教天地,2003,(12).

[3]王东升.汉语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原理[J].东岳论丛,1993,(3).

[4]刘文昌.论歌唱语言的艺术特性[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5]汪人元.说唱艺术中的语言问题[J].艺术百家,2002,(3).

[6]陈蔚.试论声乐艺术中音乐与语言的并重性[J].毕节学院学报,2007,(1) .

[7]陆彦. 民族歌剧演唱艺术略论[J].艺术百家,2007,(23).

[8]薛瑞芝. 论当下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艺术新相[J].音乐创作,2015,(7).

[责任编辑:舟舵]

[收稿日期]2016-05-01

[作者简介]孙梦洁(1988-),河南商丘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学声乐方向。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3-0150-04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演唱
谈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陇东民歌演唱特征探究
传统民歌中方言演唱的重要性阐释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歌剧与声乐教学的互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