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供给侧两种改革方式之优劣

2016-03-19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路径依赖供给侧改革

苗 硕

(郑州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探析供给侧两种改革方式之优劣

苗硕

(郑州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由于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外部经济疲软的压力,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轨道,进入“新常态”。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推行了供给侧改革。目前对于供给侧改革有打破供给抑制、释放有效需求的外延性增长和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营造创新环境的内生增长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在当前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中,要以内生增长作为经济改革主导,改善微观经济效率,做长远打算,谨慎适当选择外延式增长,避免路径依赖,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外延式增长;内生增长;路径依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10%,经济规模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10.5%,堪称奇迹。然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外部经济需求疲软的压力,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显著增加,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轨道,进入“新常态”。其背后是经济结构、制度政策的调整过程。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决策由采取凯恩斯主义的需求调节为主转变为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导兼顾需求调节的结构性改革。既要稳定当前经济发展,又要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破解当前经济发展困境。在经济调整过程中,供给侧改革则存在外延式增长和内生增长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当前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要更具有长远目光,更多地考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谨慎慢行,求稳求实,不断通过改革和创新扩大有效需求,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发展

在经济理论分析中,时常提到需求和供给,需求侧和供给侧,它们具有不可分性,如同电池的正负极一般,但各自的对象、政策手段以及效果不同。需求侧主要对象是消费者,将投资、消费、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需求进行调节,对需求刺激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供给侧改革则是一种结构性改革,涉及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制度的变迁、机制建立等层面,传导路径是由宏观制度政策影响市场微观主体,改善供给效率,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水平,增加产出,传导周期较长,但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提高社会产出水平。供给侧改革自身有着理论内涵,需要对其加以分析。

供给学派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国在20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滞胀”现象,供给经济学通过减税、私有化、放松市场管制等一系列政策,帮助当时陷入困境中的美国经济走出衰退,这一系列政策也称之为“里根经济学”。

作为供给学派的鼻祖法国经济学家伊萨在19世纪提出了“伊萨定律”,根据这一定律,供给能够创造与供给等量的需求。在他看来,一个产品具有交换价值,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身购买其它产品的需求。[1]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供需能够实现均衡,而市场机制的运行则需要打破垄断、放松管制以及减少税收。然而,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在凯恩斯看来,之所以出现大萧条就是因为供给方创造的产品价值没有能够全部转化为有效需求,导致需求不足,从而形成经济大萧条。因此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凯恩斯主张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避免产生流动性陷阱,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凯恩斯主义帮助西方走出了大萧条,但凯恩斯理论并没有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后果考虑在内,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也由此带来消费动力不足。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社会出现了“滞涨”,形成了较高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供给学派兴起,并在里根时期得以实践。供给学派提出了与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相对应的“供给管理”,重新肯定了“伊萨定律”,认为供给能够自然而然地创造有效需求。所以,造成经济出现问题原因并非在需求侧,而在于供给侧,强化市场运行机制,减少政府干预,提升市场微观主体效率成为了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其核心是“拉弗曲线”理论即通过削减税收,减少市场干预,激发企业市场活力,促进企业生产,增加市场供给,它反映的是长期条件下,税率对于税收和经济的影响。[2]减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后增加供给,增加税收。里根时期采取了上述有效措施,“滞涨”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里根经济学的实践因为造成大量财政赤字,最后并没有真正成功,只起到了经济复苏的作用。里根经济学寄希望于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提升微观经济体效率,从而改善产出。其中从微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再到宏观经济产出的提升,相比较需求侧管理,需经历较长的传导过程,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结构改革具有警示作用。我们既要从需求侧更要从供给侧入手,双管齐下,稳定经济增长。需求侧改革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短期内刺激需求防止经济衰退,供给侧则从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创新入手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时不断优化供给环境,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式

凯恩斯学派主张通过调节需求,使得实际产出接近潜在产出水平,实现充分就业;供给学派则主张通过结构性调整使得潜在产出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供给侧改革对于提高潜在性产出水平具有两种方式:一是外延性增长;二是内生增长。[3]

首先对外延性增长进行分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公式表示:Y=AKαLβ(α+β=1),Y表示潜在产出,A为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水平,K、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α表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有的份额,β则是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根据“外延式”增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单纯增加可变要素K、L的投入比例提高潜在产出。但是,假定α+β=1,根据公式可以得出

(0<α<1,α-1<0)<0

即资本的边际产品存在递减规律,同理可得

(0<β<1,β-1<0)<0

劳动的边际产品也同样受到递减规律的影响。由于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品存在递减,新增1元的产出需要增加的资本和劳动等可变要素显著提高,带动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企业成本增加,降低了投资回报率,对于提高潜在产出作用显著下降,最终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债务负担加重。

其次对内生增长加以分析。假定技术水平存在要素收益递增,不受要素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额外一单位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投入,由于技术水平存在收益递增的性质,将带来A单位的额外产出。因此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出水平是知识存量的增函数,知识存量越大,产出水平也就越高。”[4]罗默认为:“知识的非竞争性决定了一个人对于知识的运用并无妨碍其他人对这种知识的运用,而且这种运用的成本相对较低,即知识具有外溢效应,这种知识的外溢效应和知识产生的递增生产力不仅使知识自身形成递增收益,而且使物质资本、劳动等其他要素也具有收益递增,从而导致无约束的长期经济增长。”[5]知识、技术的创新,制度供给是关键。优化制度环境,提供必要的制度供给,良好的制度环境不但可以提升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率,而且可以促使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激发要素的潜在活力。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以提升要素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从而形成新的机制和体制,避免路径依赖而重新回到投资驱动的老路。

三、供给侧改革实践方式

供给学派主张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市场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减少税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加社会产出。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依据理论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减少供给抑制,创造新的社会需求的外延式增长;二是减少干预,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激发微观主体市场活力,提升要素质量和效益的内生增长。

减少供给抑制,创造新的社会需求。结构性减税、放松管制以及体制机制创新,传导链条长,需要定力和智慧,是利长远之事。当前我国需要找准改革的突破口,找到存在明显供给抑制的节点,破除制度障碍,释放需求。消费主体具有非常庞大的消费潜力,但在制度供给不足或者扭曲的情况下,社会资本无法进入,导致不能形成有效供给。破除供给抑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新的社会有效需求,替代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6]结合外延性增长理论来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增加,短时间内带来潜在产出的增加。例如,1997年东南亚出现了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全球对中国经济呈现出悲观预期。1998年我国正式停止了住房分配,商业机构取代政府成为住房的供给者,将住房推向市场,从此释放了大量的有效需求,1998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约4%,2004占到了8%,从而又大幅推高了潜在产出。[6]

减少市场干预,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和效益,此即内生增长。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实施诸如结构性减税、淘汰落后产能、简政放权、鼓励创新等措施,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释放市场活力,满足社会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减少对于投资驱动的依赖。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从供给层面着手,注重提升市场微观主体的效率,促进其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聚集在微观层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激活要素市场,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实体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积极引导扶持企业产品创新,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和企业融资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促使企业由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2.尊重市场创新规律,创造创新氛围。政府在以投资驱动的经济环境下,习惯于进行产业选择、产业规划,忽视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人力资本的培育等“软环境”。因此,政府应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设“知识产权法庭”,不断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大力培育人力资本,形成创新的 “软环境”;3.淘汰落后产能,吸引创新要素。通过市场化的方法,让市场机制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通过培育创新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压缩经济泡沫等,不断吸引创新要素;4.政府简政放权,强化公共产品供给。一方面,政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尊重市场规律,简政放权,建立法治经济,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则需在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大有作为,不断增加供给,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那么促进社会消费和内需也就成为空谈,社会的创新力、凝聚力更无从谈起。

四、改革实践方式比较

供给侧结构改革旨在减少市场干预,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和效益,达到调整经济结构目的,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而外延式增长能够打破由于长期制度障碍造成的供给抑制,释放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可以说是短期稳定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长期来看作用有限,负面效应大于其正面效应。实际上,外延式和内生增长是经济发展长期和短期的两种实践方式。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又要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打破供给抑制的同时以结构性调整为主导推进经济改革。

从改革指向来看,打破供给抑制的改革更加注重需求侧,对准潜在消费性需求,对症下药,打破由于制度供给不足或扭曲造成的供给抑制,短期内释放潜在需求。供给侧改革则是指向供给侧,通过结构性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市场微观主体,激发主体活力,改善其经济效率,促进宏观经济潜在产出的提升。

从改革效果来看,短期内,挖掘潜在需求,打破制度性障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从理论上讲,一方面Y=AKαLβ(α+β=1)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制度供给,打破制度性障碍,释放了有效需求,刺激可变要素K、L的不断增加,但该函数式的一阶导数大于零,二阶导数小于零,存在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在实践当中,由于释放大量的有效需求,必然吸引要素的大量投入,然而随着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多,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回报率逐渐下降。依赖于投资驱动,通过大量融资、举债的方式产生巨额的债务,伴随着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债务在滚雪球般地增长。另一方面,释放潜在需求很容易影响到社会民生领域,例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领域。因为在公共政策方面潜在需求非常之大,而政府供给却非常有限,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制度保障,却交给市场,很容易造成该市场化的没能市场化,不该市场化的却过度市场化的局面。教育、医疗产业化产生的弊端给我们提出了警示。因此,外延式增长实际上是短期内最有效但不可持续的手段。

依据内生增长理论,假定在知识、技术水平不存在要素收益递减而是要素收益递增的情况下,则改变函数关系式中的变量技术水平A,即使少量的要素投入K、L,可以得出:f(λK、λL)>λf(K、L),即出现规模报酬递增,就可以使得潜在产出Y得到大幅提升。 在实践中,从宏观经济政策出发,加强制度供给,通过结构性减税、政府简政放权、激励创新、刺激公共产品供给等影响到企业个体,企业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再进行技术升级、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激发企业的活力,虽然见效慢,但这是打基础利长远之事,一方面可以增加产出,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由于政策传递环节较长,需要较长周期,而且一系列的改革涉及到国有企业、财政体制、税收体制、金融体制、行政体制等多方面配套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短期内经济会出现波动现象。因此,要让内生增长带来红利,就必须有大智慧,足够的定力,壮士断腕的勇气才能成功。

总之,在当前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中,要以内生增长作为经济改革主导,改善微观经济效率,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打好基础。避免外延式增长方式更大范围波及到社会公共领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更应当避免出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又重新回到投资驱动的老路上来。

[参考文献]

[1]胡月晓.中国供给侧改革并非供给主义.2016.3.08.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6499?page=1.2016.04.07.

[2]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4.

[3]吴敬琏.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81-82.

[4]苗硕,盛喆.大学城科技创新功能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增长-以郑州高新区大学城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6):108.

[5]Romer.P.M.Endogenous Techoloical Change[J].Journal of Plitical Economy,1990,98[05]:71-102.

[6]徐朝阳.供给抑制政策下的中国经济[J].经济研究,2014,(7):81.

[责任编辑:董士忠]

[收稿日期]2016-02-05

[作者简介]苗硕,男,河南清丰人,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3-0051-04

猜你喜欢

路径依赖供给侧改革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