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客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客素养的养成

2016-03-19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创客空间教育

张 睿 潘 迪 张 雨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创客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客素养的养成

张 睿 潘 迪 张 雨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随着创客运动逐渐普及,国内各高校也开始积极推进创客教育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创客教育在创客空间、师资团队、教学设计、激励机制和文化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需从打造创客空间、整合有效师资、改良课程体系、创建激励机制以及渲染文化氛围等方面来探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客素养的策略,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客;创客教育;创新创业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指出“创客”在创新创业领域展示出的活力,将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温州等城市领跑了国内的创客运动风潮,通过成立创客空间、举办创客大赛、成立创客俱乐部、召开创客教育研讨会等方式,开拓了创新教育的实践场。创客运动与教育的“碰撞”,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正在慢慢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组织、模式与方法[1]。虽然创客教育已在部分高校发展起来,但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创客+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实践中将“创客”与“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客素养仍然是一个难点。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创客”一词由来已久,它最早出现于加拿大科幻作家科利·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的小说中,英文单词为“maker”,它主要来源于两种文化:一种是DIY文化,强调自己动手实践创造;另一种是“黑客”技术文化。在给创客下定义的时候,大部分学者强调创客的技术特性和创意转化的特点[2],也有部分学者强调创客的文化属性[3],目前,很难给创客下一个完美的定义,笔者尝试总结创客的六大特征:第一,以兴趣为主进行创造的群体;第二,通过分享让创意更加完善;第三,创客的形成离不开开源软件等技术的开放使用;第四,注重跨界交流,且这种跨界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过程;第五,强调参与的平等性,打破年龄、长幼、等级的差异;第六,使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打破了技术垄断的思维。

在对创客教育的研究中,有学者强调创客教育的创造能力与分享精神[4],有学者强调创客教育的教育技术和思维层面[5],也有学者从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的角度来定义创客教育[6]。笔者认为,创客教育是基于创客模式的实践教育,是将创客精神、创客思维、创客特征与传统的教育进行结合,强调体验教育,重视项目学习方法,在参与模式、学习内容、师生互动以及学习目标等各个层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和释放学生的个性。在参与模式上,创客教育强调跨学科、跨年龄、跨年级地平等参与;在学习内容上,学生通过完成创客项目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在师生互动方面,打破传统教育一对一教授的方式,创客教师变成了学习情境的设计者、人员资源的管理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实践质量的提升者[7],创客教师更接近教练,而非书本知识的传授者;在学习目标上,创客教育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寻求创意的方法并使之变成现实,是一种问题导向式的学习。

二、当前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在西方国家,“创客”已经形成了一种运动,国外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创客教育,如打造线下创客空间与线上创客社区、将常规课程与创客课程融合、注重校企和校社合作等,不仅完善了创客教育载体,丰富了创客教育内容,而且培养了大量创新创业人才。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在创客教育的推动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缺乏开放的、定制化的创客空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首先,创客空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尽管国内诸多高校也已尝试将校内的实验室、科研室、图书馆改造为免费的“创客空间”,但由于自身条件和资源的差异,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尽管有一些拔尖的高校已经建立起专业的创客空间,但很多高校提供的创客教育的场所往往设施老旧、器材落后、材料缺乏,不能与学生新颖的创造设计灵感所匹配。

其次,创客空间的开放性不够。有的高校在校内建立了创客空间,但是,对学生的开放有时间限制,比如创客空间的开放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一致、在寒暑假不对外开放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意分享和创意制作。对社区创客的进入也有身份限制,有的高校出于对设备安全维护的需要,明确表示创客空间属于校内资源,拒绝校外人士进入使用,这与创客空间的开放性背道而驰。

再次,现有的创客空间配置难以满足定制化的创新创业需求。创客项目是以行动者为主体自发进行的,其所需要的物质空间应当进行定制化的建设。时下不乏高校花费重资打造配备有先进硬件的物质空间,但这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主导性的资源配置,并不是依托项目特色、以项目为中心而建设的资源空间,这就可能造成设备相关度不高、空间使用率低等问题。

(二)缺乏专业的师资团队,教师角色转化困难

首先,现行的创客教育者缺乏前沿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许多高校中,由一些相关专业老师、院系辅导员甚至部分社会人员负责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8]。传统的师资团队可能有着比较扎实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但鲜有人关注国内外领先的科研动态,并保持与时俱进的开阔视野,他们也很少花精力去参与和组织创客分享和创客实践,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

其次,现行的师资团队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风格上,难以满足创客教育对于教师角色的要求。现在从事创客教育的教师更倾向于高效率、大容量地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去接受型地学习,这种方式不太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且缺乏对教学信息的适时检测和反馈。

再次,受多年来传统教育环境的影响,对于学生的项目,老师仍然倾向于干涉甚至主导其运行过程,阻碍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和行动的自由度。学生的需求不能很好地被表达和倾听,甚至无法与老师进行积极的、双向的互动,这与创客教育所推崇的“学习者主导”的宗旨不相符合。

(三)缺乏多元的教学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功利化倾向

首先,现行的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且多以班级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容易导致创客项目的培育变为流水线式的产出。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琳琅满目的创客课程,但其设计很多只是将学科背景、知识基础和兴趣方向各异的学生聚集在统一的课堂中,讲授以知识为主的内容,不强调动手实践,更谈不上在创意产出过程中进行分享和改进。

其次,当前的创客教育目标存在任务化、指标化的现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功利化的倾向。某些高校为了追求成绩,倾向于扶植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去参加各类比赛、竞赛,注重学校的利益和需求而忽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就导致创客教育的重点变成科研项目的培育,只有少部分可能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能够获得配套的资源和支持,这也与创客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育主体的投入有限

首先,对学生仍然以传统的学分制评价为主,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机制。Sylvia Libow Martinez 和Gary S.Stage总结了一个好的创客课题所需要的八个要素[9],其中包括课题具有复杂性、创客课题的高强度以及合理的时间安排等,这意味着完成一个好的创客课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们往往需要经历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试运行、纠错、修改等过程[10],因此,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尤为必要。在学分制的评价机制下,很多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迫于学业压力,不得不放弃在创客项目上的投入力度。高校也尚未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和鼓励机制,实现创客项目的学分制转化,让真正有创客思维和创造潜力的学生从传统的课业学习中解放出来,在创客课题中真正做到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积累和再创造。

其次,对教师仍然以专业的科研成果评价为主,缺乏对创客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评估机制。美国的很多高校不仅鼓励老师从事创客教育研究,而且设立学术奖学金以鼓励教师在创客教育中做出的贡献。国内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仍然以专业的学术成果为主,在创客教育的培养方面少有奖励机制,更谈不上将其纳入工作量进行考核,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创客教育方面投入的积极性。

(五)缺乏开放的文化环境,创客项目出口受到限制

首先,高校内部欠缺分享和展示的文化交流平台。各创新创业项目只注重自己的研究内容,彼此之间鲜有沟通和互动,容易闭门造车,一些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的项目难以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完成。此外,这一缺憾使得校内创新创业活动的进展不能及时被了解,一些感兴趣且有想法的学生往往无法获知相关信息,不利于提升更广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其次,自由开放的创客文化进入高校时通常会受到行政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高校的行政体制讲求规范和绩效,缺乏与富有经验的社会企业学习合作,而社会企业恰恰是最能帮助创客项目走向市场的一股力量。由于缺乏校企合作,高校中一些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市场的价值。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创客素养的路径探究

虽然国内高校现行的创客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但基于创造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可试验田。

(一)调动资源力量,打造开放的创客空间

与社会创客空间强调多样化、个性化、基于兴趣的创造以及推进创客作品规模化生产不同,学校创客空间可以更加侧重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既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强化学科教学效果。

在校内建设上,整合资源,打造创客空间。高校可以适度整合多方力量,打造定制的创客空间,确保创客教育有独立有效的运行环境。充分利用校内各个图书馆、学习室、实验室等现有资源,重视图书馆作为开放空间和资源查找的学习功能,将学习室作为跨学科、跨年级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开放空间,开放高校实验室,引进先进的设备和3D打印技术,将其作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动手操作的地方,因地制宜,将校内现有的资源环境整合成为设施先进、器材充足、材料全备的“创客空间”;同时,根据创客课题和项目需要适时配备一批定制化的器材,在空间和设备上保证学习者参与的可能性。

在校际联络上,多校共享,资源互通。高校之间可以寻求串联共享,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特色,搭建供多校师生共同使用的创客空间。这种共享的实现既能降低建设和维护的经济成本,提高创客空间的使用率,也能让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进行沟通互动,如工科类高校与艺术类高校的交流,加强其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增长其眼界和思维。

在校社合作上,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创客空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将学习平台延展到校外,将学生的创客项目带到社会创客空间,与各行各业的创客分享创意,获取更多的资源;此外,高校也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使学生的项目走出课堂和实验室,考察其在社会情境中的运用和适应度,在服务消费者的实践环境下反思既有创造的不足和缺陷,以获取全新的灵感。

除了线下的创客空间,还应打造在线的创客社区,将教学讲义、教学实录、开源软件、工具材料等上传至网络,进行作品展示、信息发布、互动讨论。学生可以利用线上群组进行问题发布,教师团队也可定期在线上答疑解惑。同时,将在线的创客社区打造成学生创客们展示作品的场所,在网络中进行创意征集和分享,形成一个线上“输出口”,广泛吸纳来自网络社区的意见。将在线创客空间当作为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真正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互联网+创客教育的模式。

(二)整合有效师资,重构教师角色

第一,发挥整合效应,广泛利用有效师资。利用高校得天独厚的专业教师资源,将不同学科的教师吸纳进来,进行组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从校外聘请专攻创客教育的导师或训练师进行指导,以此来充实壮大创客教育的师资队伍;邀请一些在社会企业中已经有一定成就的“超级创客”作为创客教育的兼职教师,以培训和咨询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将自己创客热情传递给学生;一些具有在相关专业,如计算机、工业设计、工程制造、艺术设计等方面有经验的学生家长,也可以被挖掘出来,用以补充创客教育的师资力量。

第二,挖掘优势资源,为创客教师团队提供培训。定期组织导师团队开展外出进修、访学、研讨活动,学习并借鉴国外一些好的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上的经验和成果,参观和分享国外高校学生的最新创意项目;鼓励创客导师团队积极参与国内的创客嘉年华、创客学术年会等活动,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创客共同分享、学习和探讨创客的本土化发展战略,让创客教师团队通过培训了解创客教育的根本理念,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和创造的乐趣。

第三,转变思路,协助创客导师团队重构教师角色。创客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需要为学习者设计创客学习项目,以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客教师应该成为资源的管理者,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兴趣偏好、不同认知水平以及不同能力方向的学习者协调分配到不同的创客项目中,调配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协作。进行物资设备的管理,包括创客项目所需的学习资源、大小型电器加工设备、开源硬件以及各种开发辅助设备等;创客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在创客项目启动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任务支架,在项目迈向正轨后,学生能够自主实践时及时地撤除支架;创客教师还应该是实践质量的提升者,在学生的创客项目学习过程中起到质量监控的作用,在任务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技术指导和心理状态的疏导,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三)改良课程体系,注重人才培育

创客教育的课程设计给高校传统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讲求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实践性、主体性和创新性,需要高校提供更为开放的教育体系。可借鉴国外高校开展创客教育的做法,将创客教育整合于常规课程中,既支持课程教学又间接实现创客教育的目标[11]。首先,可以利用一些新颖的设施和材料,激发高校学生的创意想法、支持学生自主设计与创造有重要的应用优势;其次,充分汲取学科之所长设计基础课程,参考现在较为成熟STEAM教育理念,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设计等课程整合到教学设计中,将原本分散的学科整合到教学实践中,在思维运用上糅合形成一个整体,提供合理的创客教学案例,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设计,鼓励学生打破本专业的思维壁垒来进行互动与合作。

高校根据自身的特殊优势,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创客课程。可设置辅修学位来开展系列化的教育课程。推出几门新的跨学科的、以工作室方式推进的创客教育课程进行试点,开放给全校的学生将其作为跨学科课程进行选修,也可采用集中教学+在线学习结合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创客教育在学生中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开设定制化的创客课程。

(四)创建激励机制,完善评估体系

为了确保创客教育在现行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找到平衡点,创业教育在考核体系上应当与高校既有评估体系挂钩,使其不仅仅处于辅助教育的地位。由于创客教育的学习成果是一个创新作品,而且一个创新作品往往是由一个团队合力完成,传统的一刀切的考核方式并不利于解放学生自由创造的积极性,也很难测量项目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高低。因此,在激励机制上,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评估机制,采取过程评估+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评估上,要将传统的来自教师的评价、学习者个体自评以及学习同伴的互动评价相结合,采取量化评估和质性评估结合的方法,既要注重创客项目的实际价值,也要注重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日常表现;在结果评估上,由于传统的学分制考核在考核机制上缺乏弹性,因此,可将创客教育的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学分制转化,并将创新学分作为获得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重要指标,解决学生在学分硬性指标上的顾虑;在后续支持上,为具有创业价值的成果提供后续场地、设备、资金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具有市场前景的创客项目进行商业转化。

创客教育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支持,高校可设立专门的创客教育研究基金,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理论研究,与国际接轨,掌握前沿的科研成果;将跨学科创新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成果作为学校评定各院系教学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在教师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时予以优先考虑;设立专门的学术奖学金,用来鼓励在创客教育中有突出成果的老师,以激励他们实践并研究创客教育。

(五)渲染文化氛围,实现理念传递

创客教育的推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建设大学生共同参与的环境,塑造学习者个体学习进取与个性开放的精神品质。首先,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扩大与政府、企业、社区的合作。通过与政府的合作,获得政策支持,将创客教育作为一个实事项目来进行推广,帮助创客教育打破行政审批的障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获取创客项目的发展资金以及材料硬件设备。同时,将社会上的优秀创客项目引进校园,激发学生创新,也带领社会企业、社会组织了解校园创客项目的经济与实用价值,进行优势互补,继而寻求合作的可能性。其次,借助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高校可以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创客大赛”“创客沙龙”“创客嘉年华”“创客教育作品展”等,不仅给既成的创新创业项目一个展示分享的平台,也帮助了成熟的创客项目进行宣传推广,对外实现学生创客项目产品化、市场化的合作内容,以点带面,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创客行动中来。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虚拟社区或者虚拟群组,进行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等,通过互联网将各项目、各团队和一些零散的关注者连接起来,使其在里面交流互动,从而营造积极融洽的文化氛围。

[1] [3]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02): 23-34

[2]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 24-27.

[4]王佑镁、王晓静、包雪.创客教育连续统:激活众创时代的创新基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05): 38-46

[5]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 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理论与争鸣, 2015(01): 14-21

[6]傅骞.当创客遇上STEAM 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 2014(10): 37-42.

[7] Elizabeth Hartnell-Young、Frank Vetere. A Means of Personalising Learning: Incorporating Old and New Literacies in the Curriculum withMobile Phones[J]. The Curriculum Journal, 2008(04): 283-292.

[8]林致远. 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166-168.

[9] Sylvia Libow Martinez、Gary S. Stager. 8 Elements of a Good MakerProject[EB/OL].http://www.weareteachers.com/hot-topics6/ specialreports/

[10] Gary S. Stager. What’s the Maker Movement and Why Should I Care?[EB/OL]. http://www.scholastic.com/browse/article.

[11]郑燕林.美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路径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5(03): 21-29.

A Resear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ker Educati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Maker Quality

Zhang Rui Pan Di Zhang Yu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ct: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maker movement, domestic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promote maker education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 maker education in China still has some defects in makers’ spaces, teachers’ team, teaching desig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strategie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maker quality would be discussed in relevant aspects for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ds: Maker; Maker Education; Innovation

G647.38

A

1006-1789(2016)03-0070-05

责任编辑 杨 毅

2016-03-04

张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潘迪,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张丽,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创客空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是小创客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敢想 敢做 我们是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