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高校创业教育
2016-05-19陈德虎
陈德虎
(浙江理工大学团委)
基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高校创业教育
陈德虎
(浙江理工大学团委)
[创业意愿是大学生创业的内生动力,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是推动其创业行为的关键。对浙江省9所高校的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家人、朋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实践经历、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着盲目乐观、知识经验储备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为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需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作用,全面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大力开拓创新创业教育社会网络。
大学生创业;创业意愿;高校创业教育; 社会网络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与创业活动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刺激经济的复苏与增长。[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尤其是“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政策的提出,创新与创业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战略的部署下,全国高校掀起一股创业教育浪潮,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然而,大学毕业生创业率虽然较之前有大幅提升,但整体比率仍然很低。提高大学生创业率,首先要有效激发其创业意愿。创业意愿是大学生是否参与创业行为的一种主观态度。大学生创业意愿是大学生未来选择创业的内生源动力,对大学生未来是否选择创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意愿,就是一种主观愿望,是个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将有意识的计划或决定付诸行动的心理动机。[2]国外在创业意愿研究方面起步较早,提出了多个模型来解释个体特征与他们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其中,对我国学者影响较大的是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和创业事件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作为一种评价创业意愿的重要认知过程模型,解释了复杂行为及其相关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的意愿,受到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三个前因的直接影响。创业事件模型理论认为,个体创建企业的意愿基于知觉可取性、行为倾向和知觉可行性三个因素。其中,知觉可取性受来自家人、朋友、同事等外在个体具体期望的影响,知觉可行性受自我效能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时间并不长,部分学者借用国外创业意愿研究模型,研究国内大学生创业意愿。如李永强等(2008)《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对国外学术界研究创业意愿较为流行的计划行为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创业意愿进行验证。齐昕、刘家树(2010)《基于TPB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安徽省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了研究。段利民、杜跃平(2012)《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用GEM创业环境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环境因素。王艳红等(2013)《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相关研究》一文运用创业环境的五维度模型,对创业资金、商业技能、社会经济条件、政策和规程支持等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系进行研究。 部分学者从大学生个人背景、家庭情况和外部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进行了研究。这方面的文献较多,如吴凌菲(2010)《基于感知创业价值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模型》,陈文娟等(2012)《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魏巍、李强(2013)《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王雨、王建中(2013)《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关奕檬(2014)《当代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的调查研究》,谭力文等(2015)《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研究》,孟新、胡汉辉(2015)《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分析》等。总之,国内大学生创业意愿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相关研究中宏观分析居多,定性、抽象、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成果较少,研究视角不够多元化。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9所综合性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理、工、文、经、管、法等各个类别高校,有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问卷采取非概率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01份,有效回收率为94.2%。从被调查者的性别结构统计,男生占47.8%,女生占比52.2%,男女生性别比率基本相当,分布合理均衡。从被调查者的学历结构统计,专科生占比22.4%,本科生占68.4%,研究生占比9.2%。从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统计,理工类大学生占49.7%,经管类大学生占30.6%,文史类大学生占19.7%。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及其成因
调查显示,60.1%的大学生选择“将来会创业”,40%的大学生选择“将来不会创业”,说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十分强烈,创业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大。当问到 “你将来准备创业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时,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34.7%的人因为“工作不好找,就业压力大”而选择创业,位列有创业意愿被调查者的首位。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想创业的动机是回避就业,他们对创业的认识较为肤浅,没有真正认识到创业是一个很艰苦也很艰难的过程,创业者需要比就业者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更高的沟通交往能力和更坚定的意志品质。创业比就业的要求更高,工作做不好的人创业更不容易成功,这需要高校通过创业教育,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对创业有全面、深刻且科学的认识,利于其真正的创业实践。占据第二位的是在“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支持鼓励”下选择创业,占有创业意愿者的21.6%; 同时,21.2%的大学生表示“身边有准备创业的朋友的带动”,14.4%的大学生在“有资金或项目”前提下会创业。在校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具有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但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认为创业是高门槛和高要求的,不是普通人所能从事的,甚至很多学生从未认真考虑过。而受到家庭和学校的鼓励后,使他们重新正确认识了创业,也获得了信心,创业意愿随之显著提升。因此,家庭和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知识的传授,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并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条件成熟时选择创业。身边的朋友也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说明创业是一种具有带动和发散效应的活动,容易受到身边榜样的影响,高校需努力发掘并积极打造大学生创业典型并加大宣传,使其影响和带动周边的同学“组团”创业。在没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有33.8%的大学生选择“如果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也会考虑创业,这部分人与前面有创业意愿学生创业的最直接原因占第一位的“工作不好找,就业压力大”而创业的人群一样,他们对于创业缺乏认识和了解,为了回避就业而创业,是不成熟也是缺乏理性的认识。在没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有21.9%的人选择“如果有资金或者项目的情况下也会考虑创业”,这部分人是创业的潜在人群,虽然暂时没有创业想法,但只要遇到创业机会,或者有了资金或者项目,就会转化为创业者。针对这些人群,高校应该鼓励他们多参加实习实践以及创业社团组织,提供更多的创业讲座或培训机会,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创业,获得资源,从而有效地增加他们的创业意愿。
(二)家庭朋友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家庭和朋友对个人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分别占32.2%和28.1%。其次是受传媒和学校创业氛围的影响,分别占16.4%和15.8%,说明大学生的创业想法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和大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对创业的态度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大学生,是大学生创业的直接动力。传媒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一定影响,而学校的创业氛围对大学生的创业也有影响,但影响比率不大。在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外界环境(父母亲、兄弟姐妹、亲戚、好友、同学)中,父母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32.6%),其有创业意愿的人数最多,占比70.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对父母存在着天然的信赖和崇拜感,父母的行为和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未来的选择,他们所具备的资源和条件成为子女未来创业的基础,这使得创业父母的子女和白手起家的创业大学生相比,具有了天然的优势和更加充足的信心,创业意愿自然更强烈。其次是好友和兄弟姐妹有创业经历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分别占63.6%和62.6%。最后是亲戚和同学的创业经历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分别占52.8%和39.4%。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属于“至亲”,大家交流多,交往深,相互影响自然大。由于关系密切,相互之间的资源可以共享,资金可以相互支持,再形成一定的上下游产业关系,人力资本也可以减低,创业意愿也随之提高。与蔡颖、李永杰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的支持是学生创业意愿培养的最主要因素。创业父母给予子女的不仅是经济支持,还有观念培养和知识配备。潜移默化中,大学生植入创业基因,培养创业精神,熟知商业运作,对创业持开放态度,容易激发创业意愿,亲友创业也会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意愿。[3]
(三)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经历与创业意愿成正比
调查显示,801份中有效问卷中596位被调查者有过实习实践经历,其中, 65.8%的人有创业意愿,82.4%的人认为他们的实习实践经历对创业意愿有着积极的影响;在205位无实习实践经历的被调查者中,43.4%的人有创业意愿。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经历与创业意愿正相关,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明显高于没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大学生。实习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创业的最直接途径,通过实习实践,大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为创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习实践,也可以使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创业者,他们的优良品质、创业行为和创业所带来的优越条件,都会吸引着大学生去追求和效仿。因此,高校要利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载体,大力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有效提升他们的创业积极性。蔡颖、赵宁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业意愿正相关,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积极因素。[4]
(四)大学生参加创业讲座或培训的频次与创业意愿成正比
如表1所示,801份中有效问卷中480人参加过相关创业讲座和培训,其中,65.8%的人有创业意愿;在参加创业讲座或培训5次以上的62位被调查者中, 67.7%的人有创业意愿。这一结果表明,参加创业讲座和培训的频次对创业意愿有着显著影响,参加创业讲座或培训的次数越多其创业意愿越强烈。反之,参加创业讲座或培训越少,其创业意愿越低。由于师资和条件所限,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无法做到大面积的普及,很多学生没有渠道获取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知识的传授,他们对于创业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创业需要很多的资金和技术、创业需要很高的学历和经验、创业只是“富二代”才能从事的等原始状态,对创业没有任何的概念和想法。大学生通过参加创业讲座或培训,对创业会有切身的体验和较为深刻的了解,认识到创业其实并非高不可攀和深不可测,只要有够多的想法和够新的创意,还是可以实现的。通过讲座或培训,还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和学校对创业有着非常大力度的支持和鼓励,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因此,高校应发挥企业及校友资源,为在校大学生多开设高水平的创业讲座或创业培训,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研修创业课程、接受创业讲座培训、接受创业资助、参加社会兼职、参加社团工作、曾经尝试经商、以企业家为偶像和阅读创业资料习惯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5]
通风要在在晴天的中午进行,通风时一定要有缓冲,不要直接冷风吹苗免得冻害,最好在通风口处挂一个遮挡物开口向上,使进来的空气有一个预热,特别是在浇水后,要及时通风降低空气湿度,防止由于湿度过大引起病害的发生。
表1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五)高校需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
当问到大学生“学校的何种鼓励政策能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影响”时,56.2%的大学生认为是学校提供创业场地和相关服务,占第一位。创业场所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最为重要的保障之一,没有创业场地,好比是无米之炊,创业就无从谈起。对于刚刚起步的创业大学生来说,高昂的办公场租费好比是天文数字,根本无法企及,这成为他们创业路上巨大的“绊脚石”。学校的鼓励政策是创业大学生的重大福利和重要支撑,高校应该以设立创客空间和建设创业孵化园等形式,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同时,高校应该加大对创业大学生的扶持力度,为他们的创业之路扶上马,送一程。排名第二的是“学校提供创业的资金支持”,被选比例为54.2%。充足的资金是顺利创业的必备条件,而刚刚起步创业的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可以融资的渠道,这使得很多学生因为资金缺位而没有尝试创业。高校应该有效整合企业和校友资源,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为广大创业大学生募集创业的“第一桶金”。排名第三的是“建议学校将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普及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创业者的精神和能力、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作为成功创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现在大学生普遍欠缺的,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创业必修、创业选修课以及普及型的创业基础课等形式,加大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指导。同时,以参与创业类社团、参加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创业实践,使大学生获取创业相关知识,提升创业素养,增加创业能力。
四、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大学生创业意愿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决策行为,受多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学校的创业氛围及创业教育开展程度,大学生个体的创业意识、能力和技能,大学生家庭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等。目前,学界关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结论,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积极影响。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和改善创业态度,让大学生能够独立、客观地评价创业行为,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创业教育本身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创业教育对拓展学生创业知识具有明显效果,对促进学生创业态度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6]
(一)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课堂教育
一要科学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创新创业教育要从大一新生开始,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创业知识和注重创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的提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训练。二要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要推行创业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根据学校、学院专业特点,开设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创业教育选修课;鼓励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并在改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做好知识准备、技能训练和经验积累,为成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注重教育内容本土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以浙江为例,课程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对浙江重商传统、浙江模式、浙商精神等的传承与发扬,将相关研究成果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课程教学方法上,结合课程内容,采取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沙盘演练、企业调研、创业计划书实战比赛、商业计划大赛等多种教学形式。重视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程考核办法上,采取撰写创业策划书、创业调查报告、参与创业实践或创办注册公司等多种方式,由创业导师、学科专家、专业教师及企业家和校友导师参与考评,把创业实践考核与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成功与否受创业者的个性特征、知识和技能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创业相关技能只能在创业实践中不断积累获得。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一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创业竞赛。组织大学生创业团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着力打造以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依托的大学生创业竞赛格局,通过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项目的可行性。二要注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目前该校为有自主创业项目或者原创作品的学生团队提供三个层次的实训平台,分别为校内自由贸易市场、生活区创意集市和学校创业孵化园。另外,该校校友导师联盟还发起成立了“浙理创客”众创空间,提供“浙理创客”培训、实战教练指导、育人基金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积极推进校友导师协同育人工程。通过各种平台,让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能够拥有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和环境,在创业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素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三是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实践,了解行业需求、市场需求,并根据自身创业需要,选择创业研究方向。要充分发挥学校、校友、企业、行业的多方资源优势,助推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专业实习、技能实训、职业体验等活动,让他们有更多参与实践、进行实战、直面竞争的机会,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四是要充分挖掘发挥校友资源,构建校友与大学生全方位互动平台,协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可以成立校友导师联盟,聘任在教育、法律、金融、企业管理等行业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友担任创业导师。可以在校友企业里设立“两创”人才基地,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把校友、企业、行业中的人才、资源、技术等优势有机结合到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推进学生创业团队进驻企业,在一些知名校友企业内建立学生研发中心,让学生直接对接市场,接受市场检验。
(三)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一是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组建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案的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与督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以及学校创业孵化园的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设置创新创业学分、第二课堂学分、创业休学制度等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允许学生边学习边创业,或者在教育部最长学制范围内休学创业,为学生提供学籍制度保障。三是要提供充裕的经费场地支持,要在资金、制度和师资等各方面给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各校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免费为学生提供基础保障的创业场地,免收管理费,设立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等。与此同时,学校、学院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主动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和校友开展合作,努力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场地和经费支持渠道。四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加强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选派教师参与一线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咨询、企业挂职,不断提高教师在专业教育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多渠道从政府有关部门、知名企业、成功创业人士和校友中聘请专家组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导师团”,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有关课程的指导和教学任务,指导各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四)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浓厚氛围
培育具有创新创业文化特色的品牌。学校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孕育创新创业文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具有创新创业文化特色的品牌项目。重视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将校友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文化。要定期举办校友文化节,组织学生参与校友企业实习锻炼,积极争取优秀校友,特别是创业成功校友回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宣传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支持保障,宣传校友的成功创业的事迹和经历,通过举办创业比赛营造一定的创业氛围。从在校生层面,鼓励兴趣相投的大学生成立若干个创业社团,通过每学期丰富的活动形式,根据不同专业特色举办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整合校内外创业者企业家,丰富有创业意愿学生的创业资源,实现学校第二课堂和社会的有效对接,形成开放互融的创业网络和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五)大力开拓创新创业教育社会网络
所谓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身处网络中的个体无须认识网络中的每个人,他们彼此的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通过这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社会网络成员的关系根据互动频率、情感强度、熟识信任程度以及互惠互换程度的不同,将社会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其中强关系包括父母、家人、关系亲密的朋友,弱关系则包括相识的人,或者是间接有关系的人。有研究认为,在强关系中,有人对个体创业支持度越高(这种支持主要表现在情感的支持,如对选择自主创业进行鼓励;实践的帮助,如给予其创业资金支持,帮助其分析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进行创业项目选择以及传授其创业经验等)那么个体的创业态度就会越积极,越有信心。[7]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鼓励大学生整合自己所具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网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1]谭力文、曹文祥、宋晟欣.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1): 34-39.
[2]宾幕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教育观察, 2015 (25): 28-29.
[3][5][7]蔡颖、李永杰.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134-139.
[4]蔡颖、赵宁.基于主成分回归方法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J].高教探索, 2014(04): 160-165.
[6]王雨、王建中.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关系视角[J].经济与管理, 2013(03): 64-68.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Chen Dehu
(Youth Leagu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act: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s the inner mo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and the key factor to boost them to start undertakings. The analysesof data from 9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show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stro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n cultivating the intention, family and frien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forma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raining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it. Through research, the study has also found problems exist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such as blind optimism, lack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nd weak practical ability.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to enhance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classroom teaching is given priority to, and mandatory and selective classes are scientifically set up, and full coverag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chieved.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support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s also urgent to create an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mosphere as well as develop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social network .
rds: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Network.
C916
A
1006-1789(2016)03-0055-06
责任编辑 杨 毅
2016-04-25
本文系2013年度杭州市科委软科学项目“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青年创业引导促进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0834M39。
陈德虎,浙江理工大学团委,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