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创业思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路径研究

2016-03-19薛志谦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志愿思维大学生

薛志谦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基于创新创业思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路径研究

薛志谦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中国志愿服务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志愿服务的推动作用。基于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面临的诸如资金短缺、活动项目内容单一、志愿服务持续吸引力不强等问题,探索以创新创业思维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成为重要选择,包括价值引领中明确志愿服务理念、环境开放中营造志愿服务氛围、思维交流互动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构建志愿服务平台四条主要路径,从而使志愿服务内化为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觉自愿行为。

创新创业思维;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路径

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任何工作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缓解社会的矛盾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3年开展以来,大学生志愿者们在理论普及宣讲、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文化艺术、爱心医疗服务等方面推动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志愿服务不但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应该冲越传统的思维方式禁锢,更新创新的状态,拓展创业新思路,在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中承载起高校思想引领的任务。

一、创新创业思维的时代境遇与当代价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话语体系下,创新创业思维的当代价值在于激发群体的动力,从而形成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助力器去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增强社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然而,现实状况是当代大学生往往陷入了需求与供应的怪圈,既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在不适合自己的角色位置上怨天尤人,而社会急需人才的地方却始终难以饱和。加之,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世俗就业观念的根深蒂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依然有待增强,创业意识激情大于理性。

如今,从国家政府到地方机构都在鼓励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并支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因为其囊括了创建企业、创意生活与创造事业等诸多含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动力,从而形成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助力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更加需要整合和运用创新创业的资源与活力,全面支持并引导大学生创业,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群体活力,从而让全社会成员在喜闻乐见的创业过程中,充分释放社会的内在力量。创新创业激发了大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与意愿去思考与探索的热情,并能够改变传统意义上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相关的研究显示,在大力推进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过程中,持续发展的企业、社团、组织等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良多的机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舞台。同时,通过积极鼓励大学生合理运用创新创业思维,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挣脱传统僵化行业的束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其发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转型发展。

创新创业思维的当代价值在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社会治理的参与。随着大数据的渗透,社会扁平化和信息化的形势趋紧,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日益增强,并更大程度上借助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一只不可或缺的独立社会力量。通过大学生创业带动其同伴,从而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在历练与成长的过程中,将其培养成兼具美德与修养的良好社会公民,使其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通过大学生创业进一步整合社会路径,让其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个人的理想,为党和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提供合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并为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

“志愿服务”的概念最早在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出现,起源于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如今,学术界普遍将“志愿服务”或“志愿精神”定义为任何个人或是组织在不囿于物质报酬的基础上自愿贡献精力和时间,并旨在推动社会进步、社会福利事业和人类发展而提供的服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高校鼓励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校园基础项目进行社区服务并愈发流行。从20世纪 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逐渐出现志愿活动和志愿者,在此之后,各种各样的志愿组织开始涌现起来并迅速成长,其在中国形成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4年,并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最为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之一,大学生群体在这一组织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我国从经济体制转轨到社会结构转型,从政府管理改革到公共服务发展,志愿服务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在经历了“公益转型”“自发探索”“组织推动”“多元发展”四个阶段后,志愿服务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全民参与”的阶段。[2]大学生志愿服务在高校已发展到一定程度,高校内部和社会各界对其给予了越来越大的支持,与此同时,社会其他成员对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也越发强烈。作为高校鼓励通过校园基础项目进行社区服务的内容,大学生志愿服务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流行,特别是自从2008 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志愿热”一直持续着,从未停止。志愿服务的普及,其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息息相关的,也符合鼓励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3]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服务对象不断扩大,在支教活动、社区服务、慰问活动、引导服务、专项活动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场地固定、项目常态、管理规范的重点服务项目,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我国“90后”大学生追求挑战,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期盼独立,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他们乐善好施,喜爱从事志愿服务,但缺乏经验,在组织活动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得到不断延伸,在支教活动、社区服务、慰问活动、引导服务、专项活动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在发展与成熟的同时又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不管是志愿服务的质量还是志愿组织的数量,都有明显的发展提高。但大学生志愿服务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短缺。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与持续,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资金的支持与物质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多数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这导致他们无法持久进行组织建设与提供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组织虽然可以通过其对社会提供非营利性的服务,获得一些资金的支持,但鉴于志愿服务本身的公益性,此类活动范围十分受限,加之在具体操作上也有难度,想通过此方式改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难以持续的现状,具体作用只能是杯水车薪。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内容比较单一。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大致集中为偏远地区支教活动,敬老院、福利院等慰问活动,车站和景点等地的引导服务,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如青奥会、残奥会等志愿服务),衣物和书籍的捐赠活动,志愿服务项目比较单调,大学生往往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感觉重复性太大,甚至是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参与的激情日渐消退。最后,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吸引力不强。低年级的大一年级学生由于时间空余或新鲜感,可能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相对较高,高年级的大四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的积极性会相对较低。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把志愿服务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而变成是“逼不得已”完成的任务,获得综合测评加分或是评奖评优的机会,这源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维窠臼,志愿者队伍人数庞大但活跃度低,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三、以创新创业思维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路径

(一)价值引领中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

志愿服务作为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和体验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结合更加生活化的话语体系,深入了解国情时事,并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道德素养,从而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在创新创业的价值引领中明确志愿服务理念,可以使青年大学生既接受创新创业理论的教育,又在志愿服务实践的洗礼中感知理论,并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从而将志愿服务理念、道德修养内化于自己的实践行为中,达到价值引领的目的,从而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在创新创业的价值引领的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性和融合度广泛提升。第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初始,由于创业资源的严重不足,便需要协调、整合包容志愿服务在内的各类资源,以广泛的参与性和融合度坚实创新创业的社会基础,进而形成创新创业与志愿服务的双向互动生态系统。第二,创新创业中包括公益创业,志愿服务则是公益创业最为原始的形态,志愿服务前期的基础已然具备向公益创业发展的条件。这就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以锻炼劳动能力、提高人文修养、丰富人生阅历、满足发展需求为基础目标,从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创业发展需要,逐渐转向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阶段,需要将志愿服务纳入公益创业范畴,这既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通过在创新创业的价值引领中明确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有利于在思想层面强化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和成就感,在实践层面增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并有助于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二)环境开放中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氛围

在创新创业的价值引领下,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创新创业的开放环境中营造志愿服务氛围,可以使大学生在协调开放宽松的环境下,将在学校所接受的理论学科知识合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积极用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将志愿服务前的培训所学内容举一反三,拓展专业知识,思考并解决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诸多实践知识和现实问题,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从高校创新创业开放的小环境中,渗透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引导,对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是非常有裨益的。同时,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的、开放的大环境,在创新创业思维的引导下进行志愿服务:一是加大宣传志愿服务理念的力度,优化宣传志愿服务理念的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宝贵的实习与实践的机会。其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构建灵活的校企合作模式。三是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用人单位或政府可优先考虑经学校认定和推荐有过志愿服务经历并表现突出的大学生。要用创新创业思维贯穿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和教育的始末,积极营造高校志愿服务的和谐氛围,并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创新创业思维与志愿服务的连通性。

(三)思维交流互动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思维导向的作用下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发生思想碰撞,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对事物有成熟理性的看法,这不仅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以形成和提升,也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志愿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开展,学生们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能够开阔视野,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在创新创业思维导向的作用下,在活动过程中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沟通,在学会与其他人交往的同时,需要处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提升大学生他人及社会的融合性。良好的沟通潜力与社交能力,能够使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增加了与他人进行思维交流的机会。他们不仅要与合作伙伴进行工作上的沟通与协调,明确相应分工,并在实际工作中团结协作,协力完成服务活动,同时,要与其他伙伴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各自的需求与困难,为对方提供更为有效和优质的服务。在创新创业思维导向的作用下,通过积极的志愿者内部沟通和志愿者与被服务对象的外部沟通,有助于在思维交流互动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由此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四)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

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认为,人是嵌入于具体的、持续运转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建立在亲属或朋友关系、信任或其他友好关系之上的社会网络维持着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即“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结构”[4]。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这无形之中也为大学生构建起志愿服务的实践平台,高校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大学生尝试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就业创业实践,这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方式,也是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办法,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服务了他人也提高了自己,这一创新创业实践条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提供了平台。大学生以非盈利的心态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更有利于他们个人职业发展中的长远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日益成为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的重要尺度。所以,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将要求高校要与企事业单位积极沟通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利用,将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转化为行为,这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构建了实践平台,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志愿服务从出现便不断创新其制度、理念和内容,正是这一创造性力量的魅力受到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以及与志愿服务的践行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与手段,高校创新创业思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路径的探索,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以创新创业思维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

[1]荣誉.青年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其引导[J].人民论坛,2015(12):152-154.

[2] 谭建光、周宏峰.中国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改革开放 30 年志愿者服务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01):76-81.

[3]周洋等.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思想引领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15(11):76-77.

[4]Granovetter,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03):481-510.

Xue Zhiqian

Study on the Normalization Path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Based o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a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luntary servic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promotion of voluntary servi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inclu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i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ways of promoting the norm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based o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in order to make the service voluntary, which involve making clear the voluntary service concept under the guidance of value, creating a voluntary service atmosphere under an open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voluntary service in the thinking interaction and constructing voluntary service platforms while practic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d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Normalization; Paths

G641

A

1006-1789(2016)03-0029-04

责任编辑 曾燕波

2016-03-17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2014年项目“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JYB003。

薛志谦,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志愿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志愿思维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我志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