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展览文本翻译“创造性叛逆”意义探析
——以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译本为例

2016-03-19江晗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抽象

江晗

(1.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艺术展览文本翻译“创造性叛逆”意义探析
——以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译本为例

江晗1,2

(1.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艺术展览文本是公众了解艺术的有效形式,其独特的文本特征和表现形式为译者带来挑战。在忠于翻译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主动性所体现出来“创造性叛逆”译文,能实现艺术展览文本翻译在句法层面整合句式的基础上灵活表达,在内容层面科学务实的基础上讲求艺术,在文化层面对等基础上实现创新表达,增强译文可读性,让大众更好了解艺术和欣赏艺术,实现国内外艺术的有效交流和传播。

艺术展览文本;翻译;创造性叛逆;可读性

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发展史源远流长,在中外艺术作品的传播、交流、借鉴和吸收的过程中,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艺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推进,艺术市场的活跃以及公众人文素养的提升,国内外艺术文化交流发展迅速。目前,国外不少形式多样的当代艺术成果正在不断通过展览的形式在国内传播,而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以国家外译项目、出版专著和艺术展览等文献文本方式向全世界推广,这些活动都有赖于高质量的艺术文本翻译。对于公众而言,艺术展览文本翻译是了解和欣赏国外艺术作品最为直观的方式,但翻译过程中,如果由于译者艺术想象力与文化素养不足,对艺术文本特征认知度出现偏差,翻译方法使用不当,其翻译的水准将大打折扣。艺术作品文本要想融入新语境,译者必须想办法把其转变成“可激活文本”,即译文对译语接受者在其所处特定历史语境中感受到的具体关切、渴求、兴趣、焦虑、失落等有所呼应,否则不管其译文多么“地道优美”,在目标语中“始终处于休止状态”,[1]5-12大众会因此难以真正走进艺术。在艺术展览快速发展的今天,关注艺术类文本翻译质量的紧迫性显而易见,笔者尝试通过对艺术展览文本特点及翻译挑战进行分析,并以广东时代艺术馆系列展览翻译实践文本为案例,探讨“创造性叛逆”在此类文本翻译中的存在与效果,以期为实现艺术展览翻译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思路。

一、艺术展览文本特征及其翻译要求

中外艺术文化交流发展历史由于内容载体与参与者差异,在各个时期,翻译活动均有独特的时代发展特点。唐朝时期,翻译活动以僧人进行的佛经本土化引进为主;明代以后由于国外商人和传教士来华交流频繁,出现了历史艺术及科技文献中外合译工作。到了近代,一批优秀的外国优秀艺术作品翻译成中文,打开了国人思想解放之门,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学和哲学作品通过翻译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艺术。近三十年来,艺术内容翻译的形式更为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翻译和优秀影视作品翻译之外,艺术展览文本翻译也是中外艺术文化交流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一)艺术展览文本的特征

艺术展览是艺术创作和摄影作品以公开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交换的媒介形式,除了供参观者欣赏以外,它也是艺术品爱好者获取资讯和娱乐,与艺术品面对面交流,充分挖掘艺术价值的营销媒介,其文本具有四个特征。

一是客观性。艺术展览文本是记录包括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电影和戏剧等各类艺术形态的资料,反映它们存在的时间和作用。[2]214它是艺术作品的一面镜子,其目的是让艺术得到传承、发展、推广和升华。虽然欣赏艺术作品者对艺术作品有自己主观的见解,但是艺术展览文本对于艺术作品的描述通常使用客观公正的语言,是以不影响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审美为标准的。[3]39-43

二是专业性。艺术展览文本类型多样,包括单纯介绍艺术作品的文本(作品的时代背景、特征、象征、思想内涵、表现手法、艺术手段、所处的国内或国际地位等)、艺术作品专有名词、艺术展标语和艺术作品的影片介绍等等。由于艺术作品、专业术语和抽象表述的大量存在,其语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三是表现形式多样性。除了以传统单一静态文字展示艺术作品的方式之外,艺术展览文本在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与光影、音乐、现场造型、音频和视频等方式结合起来的呈现方式,丰富了文本的表现形式,给参观者带来更为直接的真实互动感受。

四是文学艺术性与推广价值并重。目前,不少在艺术展览展出的艺术作品是对熟悉的文学作品或者异域地理文化主题的再创作,其文本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而艺术展览本身所具有的传播和交换特性,使得此类文本呈现艺术性与推广价值并重的特征。

从艺术展览文本特征的多样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事艺术展览文本翻译绝非易事,译者首先除了要有扎实的双语知识和语言转换能力之外,还应该不断提高对艺术的理解和领悟水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一旦离开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从事艺术展览文本翻译的人士在提高自身语言能力的同时,应不断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决不可望文生义,否则就容易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影响艺术文献的传播效果。此外,译者应提高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强化艺术素养和宣传意识。

(二)艺术展览文本翻译面对的挑战

目前,从事艺术文本翻译的工作者以外语专业为专业背景为主的现象仍然普遍,由于艺术素养的不足,在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错译漏译或者误译等现象,造成艺术创作内涵价值的丢失。即便是语言功底扎实和艺术知识丰富的译者,在面对艺术展览文本的翻译时仍可能面对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个方面是审美距离的改变。艺术作品本身种类繁多,审美流派众多,审美角度也因此大相径庭,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诞生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背后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深意。艺术展览文本一旦进行翻译,其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随之发生改变:审美客体由原作变为译作,审美主体由原作读者/观众变为译作读者/观众。译者可以对翻译方法与策略做出选择,但对原文和译文所归属的语言文化系统却无法选择,[4]75-81其译作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可能大于或小于原作与原作者之间的审美距离,需要译者克服自身审美价值观对翻译的影响,站在不同的审美角度进行翻译平衡与选择。

另一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风格的协调。艺术展览文本内容多为抽象、客观或者严谨的语言描述,其表现形式同时具有多模态的特点,因而译者应该对艺术展览本身所具备的宣传推广功能有清晰的认识,要将展览环境下的艺术内容用通俗而风格统一的译语表达出来,增加艺术展览译本的可读性,吸引观众眼球,唤起观赏兴趣。

尽管艺术展览文本翻译颇有难度,但我们依然能看到不少出色译本,它们所体现出来的,除了译者的语言能力与艺术素养之外,还有译者摆脱了原文束缚的创造性发挥,从阅读者、文本表现方式、翻译目的、翻译意义、市场需求等角度去考虑对原文所采取突破原语言形式,增强译文可读性的尝试,这可以视为是“创造性叛逆”在译本中的体现。

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简析

“创造性叛逆”是法国社会文学家埃斯卡皮于1961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括性表述,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5]137,是译者对于译本的再创造。上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国内,在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的译介学领域探讨包括译者主体性和读者阅读主体性在内的文学文化跨国传播与接受的现象规律。[6]142-148随后引发了译学中关于翻译应以“忠实”还是“叛逆”指导实践的激烈争论,并出现了“忠实”和“叛逆”主张绝对化的倾向以及对“创造性叛逆”的误读。“忠实”派将其视为不切合实际的审美观,而“叛逆”支持者则把其归结为用于指导翻译实践的方法和策略,并用语用学、顺应论等理论加以论证,还提出应对“创造性叛逆”进行限定,如果译者在遇到艺术美学特有名词和术语的翻译时,因没有寻找到译入语中的对应词语而进行的所谓“创造性”发挥,其本质应属于“破坏性叛逆”[6]142-148,必须引以为戒。

以上对于“创造性叛逆”的解读并没有把握其概念本质。“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中的“创造性”指的是对翻译的一种再加工,是在遵循事实、最接近作者原意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而“叛逆”强调的是打破常规,但又不违背作者原意。这一概念其本身并没有明确的褒贬之意,[7]33-40它揭示的是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的本质,而不是翻译方法或者策略。一位尽责尽职的译者主观上确实是在努力追求尽可能百分之百地忠实原文,尽可能百分之百地把原文的信息体现在译文中,然而事实上译文与原文之间必定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也就注定了翻译中必定存在着“创造性叛逆”。

应该说,“忠实”是译者翻译过程的规范,脱离了对原文的忠实,在没有任何道德和职业准则约束下的翻译无法称之为“翻译”,更与创造毫不相关;而“叛逆”是翻译成品的事实,是在具体时代背景下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是对翻译“忠实”理想的现实体现。“创造性叛逆”理念凸显了翻译本身的地位、价值与意义,跳出了以往对翻译是一种文字解码编码行为的认知,在文化研究层面去探讨译语文化中译者的贡献及左右译者翻译策略的语境因素,重新定义了翻译的学科属性。[7]33-40

对于具有多种鲜明文本特征的艺术展览文本来说,译文所体现的“创造性叛逆”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译者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来响应译语文化对艺术创新表达、创新形式与创新内容的呼唤,让艺术文本在译语读者中引起的效果以最大限度等同于原文在原语读者中引起的效果,实现原作与译作形式相近、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从而达到让大众更好了解欣赏艺术,满足市场艺术宣传等不同需求的目的。

三、艺术展览“创造性叛逆”的译本案例分析

本文将通过笔者承担的广东时代艺术馆美术展览系列中英翻译项目案例,①相关艺术展览完整译本请参考网址:http://www.timesmuseum.org/.探讨“创造性叛逆”在艺术展览文本翻译译本文字不同层面产生的改变。区别于传统艺术馆仅仅呈现完成作品的展览方式,广东时代美术馆在更开放的城市社区空间,引入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让大众既在展览中又在原创过程中体验艺术,其展览文本表现形式多样性尤为突出,译者在尽量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叛逆”译本展现出来的,能实现句子、内容和文化层面译文可读性的突破。

(一)句法层面:在整合句式的基础上灵活表达

对艺术展览文本进行翻译首先必须真正了解源语与译语的句子结构特征,虽然许多熟练的译者对于中英文遣词造句的差异有所认知,但在中译英过程中对于句法层面上句式的整合和灵活修改,还是需要译者结合译语句式的主动创造性。

原文:抽象是具象的相对概念,是就多种事物抽出其共通之点,加以合而成一个新的概念。

(摘自:时代美术馆风景艺术展览)

笔者译:Against concrete,Abstract is a new term created from the constituents of selected common elements among concrete objects.

常见的翻译处理方式可能会先把“抽象是具象的相对概念”单独翻译成一句,然后另起一句话翻译后文,这样的翻译句式会显得冗长拖沓,有严重的翻译腔。因此,译者以介词短语的方式把“抽象是具象的相对概念”的译文放在句首作状语,然后运用动词短语和介词给文本后半部分的译文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这样就可以把句子的关键词汇“抽象”“具象”和“相对概念”放在合适位置,增加了句子的可读性。

原文:抽象绘画是泛指20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包含多种流派,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

(摘自:时代美术馆风景艺术展览)

笔者译:In general,Abstract Paintings refer to the painting schools out of nature-imitation painting styles in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common attempt to transform the painting-must-imitate-nature tradition.

与上一个译例一样,译者需要灵活处理才能保证译句的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在构词方法上使用painting-must-imitate-nature tradition的译法,能与前文的nature-imitation painting styles形成阅读的视觉反差。这种整合句子和词汇,简化译句表达,是译者关注艺术展览中图片加文字简介的展板形式对译文篇幅的限制,力图提升译本可读性的努力体现。

原文1:在1963年间,美国艺术家埃德.鲁沙(Ed Ruscha)做了一个实验:他驾车从洛杉矶往俄克拉何马城回家探亲的路上拍摄沿途26个加油站的外貌,往后并以个人出版社National Excelsior Press的名义出版了一本名为“26个加油站”(Twenty-six Gasoline Stations)的艺术摄影画册,他大胆地放弃传统画廊公式化的展示和作品销售方式,把制好的400本摄影画册分发到所拍摄过的26个加油站内出售。自此,开启了《艺术书册》(art book)在当代艺术领域里的发展。

(摘自:光环之外:独立艺术书志出版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实验)

原译:In 1963,the American Artist Ed Ruscha did an experiment:while driving from Los Angeles to Oklahoma City to visit his family,he photographed the exteriors of twenty-sixgasoline stations.He then published Twenty-six Gasoline Stations,an artistic photographic album under the auspices of his own publishing company,National Excelsior Press.He daringly abandoned the methods conventional galleries use to display and sell their works.Instead,he distributed 400 ready-made photographic albums to the twenty-six gasoline stations he had photographed.Thi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books.(92 words)

作者译:In 1963,the American Artist Ed Ruscha had a pilot scheme:He recorded 26 gasoline stations by camera on his car journey to visit his hometown Oklahoma City from Los Angeles,and published the photo album Twenty-six Gasoline Stations by his company National Excelsior Press.He was event-grade to abandon the stereotyped display and sales of artworks, and sold 400 of his works in these 26 gasoline stations.This has marked the birth of the art book in the contemporary art.(81 words)

原文2:现代的独立艺术书志出版缤纷多样,为艺术在传统画廊的展示以外带来新奇又积极的推动。自20世纪末开始,独立艺术书志出版主要从欧美国家冒起,经历过不同艺术流派的改造和进化,发展成今天的形态和规模。此类作品大多以限量和订制的形式制作,内容并没有特定的规则,可包含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个人想法,以及一些较玩味性及实验性的主题等。这些书志的出现将创作概念延伸到具独立思考的个人发表读物上,同时透过制作书本的过程,艺术家可思考其作品在发表方式上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方便携带,艺术家能够轻巧地透过这些书本将想法带到不同地方进行交流。现在每年在秋天的时候,日本、欧美等地都会忙于举办各式大小的艺术图书节,参与的除了各路的艺术出版人及艺术家外,还吸引了来自本地社区的大众和远道而来的观光客参与,反应相当热烈。

(摘自:光环之外:独立艺术书志出版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实验)

原译:Independent art publishing now is developing in riotous profusion and provides a fresh impetus to promoting the arts beyond traditional displays in galleries.Independent art publishing started in Europe and America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and through transformationsanddevelopmentofdifferentart streams,has reached the scale and forms prevalent today.These works are usually custom-made or produced in limited edition,without particular rules governing the contents.Ideas that arise during the creative process may be included,as well as some thought-provoking and experimental subjects.These books extend creative concepts to personal published reading materials,incorporating independent thoughts.At the same time,artists are able to ponder over the possibilities of how to publish their work through the process of making books.Also,because the books are portable,artists can easily bring them to different venues to engage in artistic exchanges.

Nowadays,every autumn,there will be large and small scales of art book fairs held in Japan,America and European countries.Apart from publishers and artists,the fairs attract visitors from local communities as well as tourists from afar.The response to these fairs has been very enthusiastic.(191 words)

作者译:Today’s independent art publishing has shown its varieties to actively push forward the new art promotion out of the conventional display in galleries. Original from the Europe and America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its current status and scale has gone through the reform and evolution by different art streams.Most of the artworks are limited edition and custom-made free of specific contents that allow artist’s personal ideas in the art creation and thought-provoking andexperimental subjects.These have extended creative concepts into the self-publishing readings with independent thoughts.Meanwhile,artists are able to look for the new approach to launch their works in the publication process.Because of the portability,artists can easily exchange their artistic ideas around the world by them.Every autumn,Art Book Fairs of different sizes in Japan,America and Europe are very popular to attract publishers and artists,as well as local communities and visitors from afar.(153 words)

从以上两个译例的原译和重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重译的字数更少,但是其可读性更甚一筹。究其原因就是译者放弃字对字翻译,而选择高度提炼了源语中心意思的译法,这是“创造性叛逆”给同类文本翻译带来的启示:在中文文本中看似需要分开两句话去翻译的句子,完全可以通过灵活构建句子结构、灵活使用句式的方式进行句子合并和衔接,这样无论是在意思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二)内容层面:在科学务实的基础上讲求艺术

刘宓庆认为:“美是自然物质层、知觉表象层、社会历史层、心理意识层等多层次积累而形成的一个开放的、恒新恒异的创造过程中的复合体。”[8]38由此可知美的创造并不容易。要想把艺术文字表达的美翻译展示出来也是如此,这需要译者做到科学务实,在忠实传递原文信息的基础上选词炼句,充分考虑译语接受者的感受,表达时不拘一格,创造出艺术之美。

原文:我们并不能治愈农业的综合症状,但我们可以拍摄、纪录、策展、放映,有些观众与我们休戚与共,另一些来观看之前对这些节目毫无了解或感觉,但我们都会与他们交流。

(摘自:乡土安在)

作者译:We cannot cure the symptom of agriculture,but we curate,we film,we screen,we meet people with or without the shared concerns.

这个句子原文表达短句较多,除了要斟酌如何翻译“休戚与共”之外,还要避免陷入使用“some audiences…while others…”来表达“有些观众……另一些……”这个句式的俗套。因此译者创造性地使用“we meet people with or without the shared concerns”的表达,将“休戚与共”也融入到了整句话的意思里,通过“we curate,we film,we screen”以及其中的“we”体现出来,整句话非常简洁中肯地道出了句子的核心意思,却不会显得冗余复杂,让读者能感受到语言背后艺术家的努力,增加艺术感染力。

原文:The stage of the Asian games stadium is empty,

an old women walks across it,stretching her arms to exercise.

and in the centre of flower city garden,in front of the opera house,

a young couple take a photograph of themselves

one image

of one moment.

(摘自:听见,城市的瞬间——广州有轨电车艺术展)

作者译:亚运会体育馆,空无一人。

走过一位年迈的婆婆,张开手臂,活动身体。

花园广场的正中央,一对年轻男女在歌剧院前面给自己留影。

一个瞬间,

一张留念。

“有轨艺术”专列是在2015年广州开通的首条有轨电车里举行声音艺术作品展,艺术家以有轨电车行驶路线的城市生活观感进行文字创作,然后以独特的音乐编曲进行声音的展现。参观者在列车启动后,车厢的声音体验会随着沿途风景而改变。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但由于文字本身是以类似于诗歌的方式呈现,因而译者以更短的小句,对原文进行再断句,营造出一种别有情趣的画面感体验,让观者慢慢感受到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的创造性叛逆翻译在有轨电车翻译项目的译例还有:

原文:at night the lights reflect in the water

and you can see your reflection looking back at you

at night you become part of the landscape

if you put your face close to the glass,and use your hand to block out the light of the tram,you can just make out the buildings across the water

作者译:夜里的河面有灯光,

也有你的倒影,与你相望。

你装饰了夜景,夜景也装饰了你。

贴近玻璃窗,用手挡住车内的灯光,

你是否能看见,河岸对面的房子。

译者模仿了著名诗人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表达,创造出了“你装饰了夜景,夜景也装饰了你”的译文,更能让听众引起艺术共鸣。

原文:it takes 7 years for every cell in your body to be replaced

not a single part of you is the same as it was 7 years ago

are you the still the same person? is this still the same city?

作者译:将我们身体里所有细胞完全更换需要七年,

七年一变,

你我都告别从前,

我们的城市是否也告别昔日的容颜?

“七年”、“一变”、“从前”和“容颜”的押尾韵表达,以及第二句“七年一变”的创造性叛逆,都是为了使译文朗朗上口,听起来整齐优美,真正达到了艺术翻译的效果,从这些例子也可以清晰地总结出,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是“创造性叛逆”译本的活力所在。因此,在艺术类文本的翻译实践中,译者还需要在内容层面上积极做到科学务实、讲求艺术。

(三)文化层面:在文化对等的基础上创新表达

伽达默尔认为,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视域融合,[9]498由此可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它还是根植于一定历史语境中的话语事件,在尽量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文化心理上对等的基础上,对文本表达进行的创新,比如在艺术展览文本中对文化负载语的翻译:

原文:Lee family temple

(摘自:听见,城市的瞬间——广州有轨电车艺术展)

作者译:李氏祠堂

“temple”在国外的所指与在中国的不大一样,无论是建筑风格、修建功能还是文化内涵上都有所差别。但是译成中文时,译者需要考虑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所指,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为译文接受者呈现出符合本国文化的表达。这句话中,此处译者结合广州的特色文化和特色建筑,将其译成“李氏祠堂”。把temple译成“祠堂”,在强烈的文化敏感度下,这不失为“创造性叛逆”的一种巧妙的表现形式。

原文:What we are dealing with now is a society full of Blandscapes,areas so empty of stimulithat they lead to an alienating sense of placelessness.

(摘自:城市分子式——广州有轨电车第二期艺术展)

作者译:如今,我们生活所到之处,无不高楼耸立,处处单调乏味,漂泊的疏离感油然而生。

原文的“blandscapes”是个组合词,从英文词典中无法查到它对应的中文译文,因而需要译者考虑它所在的语境及文化进行灵活地处理。bland本身有“平淡的,乏味的,无刺激性的”的意思,scape可以指建筑和景色。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时,若要创造出一个非常对应的翻译的确有些困难。在这里译者并没有搜肠刮肚去寻找一个完全对应的中文词语,而是把这个词放在语境中考虑,与前后文自然地衔接起来,并用动词化的成语表达其意思,译成“生活所到之处,无不高楼耸立,处处单调乏味”,和整句话融合在一起,且符合中文的文化和语言特点。

对于“placelessness”(本义:地方性、无地方感、无地域性)的处理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此处译者将核心语义抽出来,依据中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创新表达,译成“漂泊的疏离感油然而生”,看上去俨然是独具汉语特色又不失韵味的表达,整句话所营造的氛围也因此显得更为浓厚。

原文:为何广州海珠区(广州人叫河南)跟荔湾区东山区天河区等(广州人叫河北)相差如此大。以前广州流行的一句话叫“河南的一间房不如河北的一张床”就可以形象的说明。这可以从广州的山脉(堪舆上叫龙脉)走向来说明。广州的山脉发源于千里之外的南岳衡山(堪舆上叫祖山),山脉一直延伸到广州市区的越秀山。因为越秀山前不远就是白鹅潭,遇到珠江水的阻隔了。也就是说,越秀山是山脉延伸的终端,也是堪舆上的结穴位置或最旺的位置。所以我们翻开历史,当时南越王为何在越秀山附近定都的原因就很清楚了。海珠区(河南)因为珠江水的阻隔,没能够得到山脉的连续(堪舆上叫没有得到地气),所以发展是远远不如河北的。不过广州人多地少,虽然接不了地气,出于住房紧缺经济转移等问题,目前海珠区还是不断地发展的,但规模是绝对比不上河北。

(摘自:《分析广州城的风水现状》)

作者译:The huge gap between Haizhu district in the river north and Liwan district,Tianhe district, Dongshan district in the river south,vividly describedas“a bed in the north is worth than a house in the south”in the local saying,can be explained by the city’s mountain range where the particular dragon is supposed to dwell in Feng Shui.Guangzhou’s mountain range starts from the home mountain Mount Heng in Hunan province(also known as Nan Yue)to the Yuexiu Mountain ended in Bai’etan by the Pearl River,so Yuexiu Mountain is believed as the sitting of dragon grave,which explains why the Nanyue kingdom settled its capital here.As the mountain stops by the river north,the area of river south---Haizhu district enjoyed less prosperity than the other side due to the inconsistence of life forces from the soil.Although recentyearswitnessedthegradualdevelopmentin Haizhu with the transfers of residents and business,the overall commercial atmosphere is not comparable to the north.

翻译带有中华玄学观念的城市地理知识,让英语读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初步了解风水与市民居住地域选择的关系,译者除了在句子结构上进行调整之外,对于文化负载语的词汇和民谚的表达转换最为关键。要将风水信仰中重要的观念如“龙脉”“气”和“水”等表述清楚,不能仅仅简单地使用“dragon vein”、“Qi”和“water”去硬译,而是将这些观念之间的联系以创造性的语言讲述清楚,通过译本让读者明白中国的风水中“mountain range”终端被视为“the sitting of dragon grave”,山脉(soil)遇水而止则无法聚气,因此“inconsistence of life forces from the soil”使得靠山的江岸地区发展兴旺,而另一边则差距明显,这样就比较容易用英文的思维理解“a bed in the north is worth than a house in the south”对应当地民谚的“河南的一间房不如河北的一张床”。

四、结语

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解读翻译:“如果说,原作者是神灵,则译者就是巫师,任务是把神的话传给人。翻译的妙旨,就在这里:那句话虽然是神谕,要传给凡人时,多多少少,毕竟还要用人的方式委婉点出,否则那神谕仍留在云里雾里,高不可攀。[10]55译者介于神人之间,既要通天意,又得说人话,真是‘左右为巫难’”。由此可知,翻译确实不是一件易事,但翻译本身“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存在,体现了译者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劳动价值。

因此,在这一类文本翻译实践中,无论是关键词翻译、名词短语翻译、艺术术语翻译、艺术文本翻译还是艺术文化背景段落的翻译,译者都需要关注译文给艺术欣赏者带来的反响,关注他们的视觉享受、文化感受和艺术作品的传播效果。虽然真正做到恰到好处地灵活翻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是艺术类文本翻译的未来走向。因此,艺术文本的翻译应在“忠实”的基础上寻求跨文化的深层次探索,借鉴“创造性叛逆”译本带来的启发,灵活处理原文,在句法、内容和文化层面上不断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使得艺术作品在艺术欣赏者心中的形象更加清晰灵动,让大众真正读懂艺术,了解艺术,推进国内外艺术交流。

[1]刘亚猛,朱纯深.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J].中国翻译,2015(1).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黄艺平.艺术文献专题翻译策略探究——以雕塑作品文献英译汉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1(4).

[4]周方珠.山水画论观照下的中国诗词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

[5]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王美华,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6]王向远.“创造性叛逆”还是“破坏性叛逆”?——近年来译学界“叛逆派”、“忠实派”之争的偏颇与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2014(3).

[7]谢天振.创造性叛逆:争论、实质与意义[J].中国比较文学,2012(2).

[8]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9]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0]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11]刘畅.阐释学理论视野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上海翻译.2016(4).

[12]宁立正.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艺术文献翻译[J].上海翻译,2015(2).

[13]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上海:复旦大学,2006.

[责任编辑:刘向红]

Analysis on the“Creative Treason”in the Translation of Art Exhibition: An Exampl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s by Guangdong Times Museum

JIANG Han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Texts presented in the Art Exhibition are effective for the public to learn art,yet their unique feature and presentations compose challenges to translators."Creative Treason"shown in this kind of translation by using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ness under the loyalty of the source text can promote the readability of the target language,to realize the flexibility by the reorganizat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aesthetic delivery through the closeness to the original, and the creative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equivalence,so that can enable better communication of art and the artistic understanding among the mass.

text of art exhibition;translation;creative treason;readability

J 05

A

1672-402X(2016)12-0022-07

2016-09-17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人才项目“艺术文本翻译研究——以广东艺术文化交流活动为例”(项目主持人:江晗;项目编号:YQ2015176);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应用翻译研究科研团队(项目主持人:江晗;项目编号:2015KYTD01);广州市社会哲学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翻译叙事伦理研究”(课题主持人:周静;课题编号:2016GZGJ67);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度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竞教结合高职英语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项目主持人:江晗;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15)72号860]。

江晗(1980-),男,广东汕头人,文学硕士,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抽象
设计、视觉与极简主义新思维
引趣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由“抽象”变“具体”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从“抽象”到“写实”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类比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本科高校“近世代数”课程教学的探索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