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听力理解困难的认知心理因素分析
2016-03-19沈学甫
沈学甫
(1.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4;2.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350)
二语听力理解困难的认知心理因素分析
沈学甫1,2
(1.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4;2.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350)
学生在二语听力理解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许多困难,这些困难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涉及到一些认知心理因素。二语听力理解包括语言理解阶段、心理阶段和情感阶段,其效果主要受到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双重影响。这三个阶段的困难经常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针对二语听力理解的困难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并寻找解决对策是大有必要的。以“认知图式”为线索,对听力理解的模式进行全新的阐述,力争使学生逐步将二语学得的知识转化为二语习得的能力。
二语听力理解;听力困难;认知心理学;二语习得
在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据统计,“听”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45%,超过说、读和写,后三者的比例分别为:30%、16%、9%。基于此统计数据,我们也不难看出,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听力理解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对于听力理解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二语听力教学作为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训练学生二语听力能力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016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把听力部分的比例提高到了35%并增加了短篇新闻以及讲座、讲话等内容。然而,与其他考试内容相比,学生在听力部分的得分率并不乐观,这与学生从小缺乏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有关。上述的一切都显示出二语听力理解的重要性,并且人们对听力理解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加深。因此,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外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听力理解的训练和练习,拓宽学生获取外语知识和语音语调的途径,这一点尤为重要。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好外语最为关键的学习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也成为广大师生最为关心的话题。
一、二语听力理解中的困难分析
在外语学习中,我们之所以把听力教学居于第一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听力具有认知、效率、情感和实用等多重作用。二语听力理解的好坏程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本身的语音(pronunciation)、语调(intonation)、音位(phoneme)、韵律(rhythm),以及语言学(linguistics)中的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等。我们从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方面来考虑,二语听力理解的过程,不是轻松地接受语言信息并且将其迅速反馈出来的简单过程,而是一种语言的重组与再加工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听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反应能力,对听到的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筛选,最终获得语言的内在含义。
(一)二语听力理解的主要困难
在二语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会遇到以下9个问题:
困难1:听力材料中出现的生词过多,但学生的词汇量普遍不足,即使某些学生可以听出一部分单词,也很难弄明白整句话的意思;
困难2:语速过快,反应慢,反应不过来,来不及反应就结束了,这其中也包括口音的问题;
困难3:未能掌握基本的语音现象:连读、弱读、省略等;
困难4:偶尔遇到已知词汇,但与平时自己的单词发音不相符,不能及时、正确地辨别相关词汇,不能一一对应;
困难5:一直在想刚才听到的内容,错过了后面的内容;对于听到的信息不分主次,难以区分重点;
困难6:信息量大的时候,记不住前面听过的内容,记忆力较差,反应时间过短;
困难7:大概听懂了整个句子的含义,但由于语文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转化所听内容;
困难8:文化障碍;
困难9:考试综合征,平时练习听的还不错,一到考试就注意力不集中。
(二)二语听力理解的主要阶段
1.语言理解阶段
语言理解,作为二语听力理解的第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教授指出“语言理解包括感知加工(perception)、语法分析(parsing)和实用(utilization)三个相互关联、循环往复的加工阶段”[1]358。根据安德森提出的语言理解三段式的认知理论,学生的二语听力理解困难主要存在于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加工阶段
困难1-4往往出现于语言的感知加工阶段。我们可以说感知加工阶段是二语听力理解中最重要的阶段,它是对所听内容进行识别、判断、反馈和整理的过程。
困难1:通过调查得知,词汇的缺乏是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的二语听力理解困难的原因所在。在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完型填空、还是阅读表达(写作)等题型,其中的对话、段落、篇章都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又是由短语和词组组成的。因此,上述一切的基础都在于词汇。苏格兰的两位学者安妮·安德森(Anne Anderson)和托尼·林奇(Tony Lynch)认为:“二语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方式上,较之母语习得更依赖于词汇,是以词汇为中心的(word-based);而母语的习得则更多倾向于一种更加整体的方法(global approach),而非逐词法(word-by-word approach)。”[2]207因此,在二语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一旦学生的词汇量存在问题,就很容易影响该生对听力理解意思的正确把握。即使有些学生可以试图根据单词发音拼单词的方法来猜测出录音中所说的大概是哪个单词,但由于不了解这个词的词义和词性等问题,也是很难答对听力理解题的。
困难2:在我国,二语的学习大多数是以英语为主。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即使周围的人说话时语速再快,哪怕是有些许的地方口音,我们也可以凭借经验准确判断出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汉语意思具体是什么。反之,作为非母语的英语则不然。在二语听力考试的过程中学生所反映出的说话者语速过快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之所以会出现一时反应不过来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节律因素影响了我们对语言的判断。这其中就包括:重音、口音、语音、语调、语速等多方面的问题。当然,学生难以及时准确地对所听内容进行反应,这与我们中国人本身的汉语思维习惯也有关系。
困难3:一般来说,学生对听力理解的反应速度远不如对书面语言的反应直观而且速度快。这主要是因为语言中的基本语音现象诸如连读、弱读、省略等会对听者关于听力理解的输出部分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对于不太熟悉语音规则的学生来说,那更是难上加难。
困难4:在听力的过程中,有些听起来很熟悉的单词,学生却很难及时想起来这些词的对应意思。然而,对照听力原稿的时候,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词、那个词,都是学过背过的。这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学生在背单词的时候存在的相关问题。有些同学背单词的时候,只关注单词本身的拼写和词意,却往往忽略了单词的发音或者说是音标的书写。这就导致在二语听力理解的时候,对相关词汇的发音和词意不能做到一一对应。听者接受听力信息的过程,通常可以理解为:当听力材料输入人的大脑后,听者首先反应的应该是单词的发音,然后根据内心的已知词汇对该单词进行匹配,正确辨认出具体是哪个单词之后,才能谈到单词的词意问题。这样一来,对单词发音的正确分析则是听懂说话者所说内容的关键所在。
第二阶段:语法分析阶段
困难5-6出现在语言的语法分析阶段。语法分析阶段往往被学生认为是二语听力理解中最难以解决的阶段,它是对所听内容进行组合、记忆、转化和输出的过程。
困难5:在二语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一部分同学表现出不由自主地回想前边未听清楚的内容,而错过了后面的重点。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再加上某一点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分配到后面的信息上,造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后果。
困难6:面对大量听力信息的时候,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所有信息进行全盘皆收,这主要是因为人在某一时期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人的记忆总共可以分为三种:感知记忆(mental perception and memory)、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在听力理解当中用的最多的正是人们的短期记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听到的单词组合成句,通过对所听材料的重要性与否对这些信息进行取舍,有选择性地对其进行记忆,再反馈到听力题目上,输出最终答案。这个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加工的过程,正是学生平时课堂上较缺乏练习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经过深加工,那么,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就很容易也很快就会被忘掉。
第三阶段:实用阶段
困难7-8出现在语言的实用阶段。经历了上述的两个阶段之后,我们便迎来了二语听力理解中的第三阶段,它是对所听内容进行推断、推理的过程。
困难7:大概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但不明白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者说是言外之意,也可能是由于语文水平的问题,没能正确地理解并推断句子的意思。产生这个困难的核心原因在于听力理解时对相关内容的推断或者推理有误。此外,这还与说话者在表达内心想法时所处的语境相关。语境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作用,对此,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的论证:在语法上,我们可以完整地说出每个单词、每个句子的字面意思,但是因为没有语境,我们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只有在既定的语境下,单词或者句子的歧义才会逐渐消失,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也因此逐渐明确起来。从句子最初的抽象意义出发,听者可以进入到句子的话语意义或者语境意义中去。
困难8:文化方面的障碍,根据说话者的语气、停顿、声音的缓急对所听语言进行准确地划分,学生对这部分的理解能力和汉语、英语中的划分句子成分同样重要。同样,学生对二语听力理解的正确把握,也离不开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入。
在二语听力理解中,上述语言理解三阶段的困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经常同时发生,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需要及时并且正确地处理所听到的一切信息,在有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之中,并将这二者发挥到极致,从而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话语意义。除了上述我们所研究的语言理解三阶段存在的困难之外,在学生之间还存在情感和心理的因素。
2.心理阶段和情感阶段
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致力于研究影响二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在他所研究的理论之中,最著名的是“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依据这一理论,我们能够得知,如果只存在可以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则不能完成信息的整个吸收过程。这是因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还可能受到其他情感因素的影响和控制,这种影响和控制被称作“情感过滤”。克拉申指出: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或者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一个人的动机、信心和焦虑程度,这些因素是可以调节的过滤器(filter)。它们可以允许语言输入自由通过,同时也可以阻碍语言输入的通过。所以,我们可以说,只有通过了这个“过滤器”,语言的输入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且被人脑吸收,逐步完成从“学得”(learning)二语知识向“习得”(acquisition)二语能力的转化过程。
此外,在二语听力理解时,焦虑(anxiety)也是影响二语听力理解效果的心理因素之一。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焦虑指的是由于个人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内心的障碍,使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或者由于逐渐上升的内疚感和失败感而形成紧张不安的心理,有时也会带有某种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在平时正常练习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很容易就答对某道题,但由于身在考场之中,学生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焦虑的一面进而不能专心答题。困难9往往出现在这一阶段。
困难9:在听力理解考试期间,考生内心感觉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就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集中注意力,不随便走神,并且能够迅速分别主要信息点和次要信息点。出现这一困难的原因与学生的认知心理因素和情感心理因素有关。
(三)应对二语听力理解困难的主要对策
二语听力理解的重点在于扎实的语言基础,熟练的基本功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前提。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受自身语言水平的限制,可掌握的语言知识很少,这常常会影响他们对所听内容的正确理解。由于语言习得需要在连续的基础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基于语言本身的动态特性,对于学习者来说,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是至关重要的。语言学习者需要在课上和课下进行足够的练习,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为了实现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和自主学习,以及学习如何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做出决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在以下方面获得帮助:设定目标、管理、理解、监督、评估和坚持。针对上述我们所分析的多个二语听力理解中存在的困难,我们总结出了如下对策。
第一,运用听力技巧或者相关策略,学会辨别主次信息,可以提高二语听力理解的正确率。在课堂当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听力训练,包括集中注意力训练、短期记忆训练、针对考试的适应性训练等。
第二,反复练习、熟能生巧。任何事情,只要做到坚持到底、勇敢前行,最后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其实,只要肯努力,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这一点,对于英语是非母语的我们来说,坚持大量的听说训练尤为重要。
第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的自我分析,逐渐调整心理状态,克服生理障碍。尤其是在考试期间,要保持心态平和,正确处理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与考试之间的利害关系。轻装上阵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心理和生理障碍的正确自我认知,这一点与听者的个人因素密切相关。
总之,二语听力理解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学生需要面对的困难很多,其中的影响因素也很多。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克服重重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提高二语听力理解的能力和成绩。学生的二语听力理解的水平与所产生的听力困难成反比,即:二语听力理解的水平越高,听力困难就越少。
二、二语听力理解的效果分析
在人们日常的交际活动中,听是人们吸收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我们应该加深对听的理性认识,实现有效的听(effective listening),并且主动地参与其中(active participation)。在二语习得中,学生正是通过听说等途径,输入大量的言语信息,积累对二语的感知能力。二语的听力理解属于语言理解的一部分,听力理解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将所听内容从声音转化到意义的过程。心理学研究显示:“通过视觉角度,人们对语言材料的吸收率是83%;然而,通过听觉角度,吸收率仅有11%”。[3]24
(一)影响二语听力理解效果的因素
在二语听力理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因素对其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正如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所言:“一切文化行为都有其生物学基础……都根植于人的生理机制”。[4]59影响二语听力理解效果的因素包括如下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作用。
1.生理因素
第一,说话的速度:影响听者听力效果的首要因素就是说话者的语速,这与听者能够接受的听力信息范围、对信息的转化能力以及听者的思考速度有关。第二,熟悉程度:影响听者听力效果的另一个因素是听者对所听内容的熟悉程度,在这一点上,母语和二语的差别很大,我们对母语的熟悉程度要远比二语好很多。第三,讲话结构:通常情况下,在听力过程中,听者能够格外重视一句话中的语法停顿现象,有时甚至会特意去等待说话者话语中的停顿出现,这一现象与说话者的讲话结构有关。第四,注意广度(attention span):该因素主要指的是听者可以达到的或者坚持的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有数据指出,人们可以坚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左右;之后,注意力就会出现低潮时期;一段时间之后,注意力又继续回到高潮时期,如此循环反复。第五、记忆广度(memory span):该因素包括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二语听力理解中的数字部分,可能是最难以记忆的内容,尤其是在短时间记住七、八位甚至更长的数字。
2.心理因素
第一,积极性(motivation):在二语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者的投入程度是决定听力效果的关键心理因素。这是由于听者积极参与的状态能够激发身体上相关的心理机制,从而减少听和说二者之间的速度差(speed gap),提高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听者的记忆广度和注意力,进而获得更好的听力效果。第二,态度(attitude):听者对说话者所持的态度对听者的情绪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听者的心理状态。在听的过程中,如果听者对说话者的某些观点持相反态度或者否定的话,听者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丝抗拒或者说是争辩心理,很容易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当然,这一心理因素在人与人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时候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第三,假听(fake listening):这一因素是在课堂上教师经常提醒学生说的那些“走神”“开小差儿”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对于那些对二语缺乏兴趣的学生来说,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二语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到其他地方从而很容易影响听力的效果。
(二)二语听力教学方案
面对上述这些因素,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并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运用自上而下的认知模型,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此外,课堂上还应该增加听力的词汇量,严格控制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帮助学生提高二语听力理解能力。
首先,根据现代认知图式理论,进行行之有效的认知策略训练。在课上,教师也应该多增加相关的认知活动训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认知图式在二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预期作用,不断扩大学生大脑记忆库的图式数目,了解更多有关二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背景知识。其次,加强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训练。通常情况下,听者与说话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认知理解练习,在短期记忆内记住更多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最终输出出来尤为重要。再次,重视课堂上的二语听力理解训练强度。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方式侧重于以文字为主、以视觉形式为主导的外语习得模式。因此,学生的阅读总量远远大于听力总量,甚至在一些城市的偏远地区,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听力理解课程,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听力理解没有任何概念,也就不可能实现课堂上的听力训练了。最后,教师应该合理控制二语听力理解材料的难易程度,减轻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焦虑情绪。听力材料的选择,其难易程度应该因人而异,尤其是对于二语习得的初学者来说,简单易懂的听力材料往往可以让学生快速建立自信心,从而逐步向更高的标准前进。
三、二语听力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分析
一般来说,二语听力理解被人们视为是一种输入语言刺激的被动接受过程,是一种简单的输入型技能(receptive skill)。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指出,听力理解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对所听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其中,听者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都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事实上,在二语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只有通过积极地接受信息和充分地产出信息,学生才能完整地完成一次听力理解任务。新型听力交际模式明确地向人们展示出听力理解过程的复杂性。该听力交际模式表明:“听力理解并不是单纯的信息输入(input)过程,而是信息输入和输出(output)同时作用的过程”。[5]213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理解为:在接收到听力信息之后迅速将其进行加工处理,将听者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刚接收的新知识进行重组从而构建出相应的输出信息。也就是说,听力理解就是对交际状态中的语言信号成分进行认知和控制的过程。桂诗春在《新编心理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听力理解的发生不但要利用听力材料中的特别言语间信息,还需要利用相应的认知知识”。[6]220
(一)听力理解模式
心理语言学区分了听力理解的三种模式,即: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processing)、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processing)、二者互动模式。
在自下而上的模式之中,听者通常首先注意到的是单个的语音单位,再将它们输入分解为较大的单位,从词汇到结构,最终达到通篇理解的目的。在该模式中,针对输入语言信息的不同情况人脑的记忆系统可以对其进行分层处理。其中,最低的要求是语音方面,这需要听者能够辨别不同的语音和相关的音节;其次是词汇方面,这要求听者能够从已辨别的语音和音节中,提取中心词,对于主次词汇进行取舍;然后是句法方面,听者将上个方面提取到的中心词汇组成短语,进而形成完整的句子;最高的要求是话语方面,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信息积累,把每个句子的意思互相连接,形成更高一级的语意结构。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指,听者在开始听力理解之前,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以及听力理解题目的提示和关键词,对全篇文章进行推理、预设。二者的互动模式通常是指,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听者在上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个过程中来回互动。这里涉及到了信息存储的问题,关于信息的存储方式,美国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指出:“知识以信息的形式为人们所接受,信息则以不同的形式存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一种是‘短期记忆’,即:在短时间内,记住有限的信息;另一种是‘长期记忆’,也就是可以长期存储在人脑中的信息”。[7]43
(二)认知图式
在上述的教学方案中,我们曾提到了现代认知图式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认知图式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认知是语言学习策略的首要层面。在语言学习的模式方面,土耳其丘库罗瓦大学(Cukurova University)的Meral Seker教授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三个层面:“认知、情感和社会文化的互动。然而,认知策略包括用于构建和应用第二语言知识的策略,情感策略包括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学习者的管理情绪、信念、态度和动机。”[8]603另一方面,所谓的图式指的是已经存在于人脑之中的知识体系、个人经历和思维模式等。认知图式的不同及其丰富程度因人而异,它作为我们对听力理解输入信息的一种预期和猜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我们对听力信息的理解程度。“当输入信息和人们原有的知识相匹配时,理解就发生了”。[9]121在语言加工的过程中,“认知图式”被看作是“认知的建筑构件”,并且“在解释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感觉输入,从记忆中检索信息、决定取舍、分配资源、指引处理过程等环节,认知图式都起到了中心的作用”。[10]133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的研究日益活跃,二语听力理解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有关二语听力理解的研究和二语听力理解困难的认知心理因素分析,也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密不可分。现代认知图式理论高度重视“二语听力理解”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这对于大学外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二语听力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随之也伴随着一系列对于二语听力教学改革的尝试之举,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外语综合水平,转变以往的重读写、轻听说的学习方法。作为高校外语教师,这也要求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上述研究成果,提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与学习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二语听力理解的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行之有效的听力学习方法。
[1]John Anderson.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7th Edition)[M].New York:Worth Publishers,2009.
[2]Anne Anderson,Tony Lynch.Listening(Language Teaching:A Scheme for Teacher Edu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赵彦萍.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4][美]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侯勇,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5.
[5]Raymond Ross.Speech Communication:Fundamentals and Practice[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1989.
[6]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Jerome Bruner.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8]Meral Seker.The Use of Self-Regulation Strategies by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nd Its Role in Language Achievement[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16(5).
[9]Werner Hüllen.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1986.
[10]DavidRunmelhart.RepresentationandUnderstanding[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5.
[责任编辑:张瑜东]
A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in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HEN Xue-fu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 2.College of Philosoph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
In different stages,EFL learners have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he processes and causes of such difficulties involve som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factors.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ontains three stages:language comprehension stage,psychological stage and emotional stage. Physiological factors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both influence its effect.These difficulties usually occur at the same time and affect each other interactively.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a correspondent teaching program and seek a proper solution for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Taking"the cognitive schemata"as the clue and introducing a new mode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order to gradually transform the learning of second language knowledge into the capacity of its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listening problems;cognitive psychology;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 319.3
A
1672-402X(2016)12-0016-06
2016-10-08
2016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当代西方哲学思想中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性研究(1978-2016)”(项目主持人:沈学甫;项目编号:TJZX16-003),2015年天津城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自主学习的新型语言实验中心建设研究”(项目主持人:沈学甫;项目编号:JG-YBF-1554)阶段成果。
沈学甫(1980-),男,天津人,天津城建大学讲师、语言实验中心主任,南开大学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哲学与文献翻译、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