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

2016-03-19

高教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高附加值专业技能职业院校

檀 钊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职业与成人教育·

职业院校学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

檀 钊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职业院校学生高附加值技能的构建是指在强化学生本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对学生技能体系进行拓展,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是缓解高职学生就业压力、丰富学生技能体系以及切实践行素质教育的需要。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要遵循就业目标、技能关联、够用实用和资源就近的原则。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主要采取多专业渗透的途径,它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在目的、要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理论源于专家和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但有其自身基本完备的理论架构,将其作为一项理论予以丰富和完善将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院校;高附加值技能;就业目标;关联

职业院校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本来具有各种特殊的原因,有家庭的压力,有懵懂选择的结果,无法回避的是,很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是出于某种无奈,真正完全由衷地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在多数。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初期,社会对职业教育并不持明显的肯定态度,更多的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失败者的教育,是在选择穷尽背景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由此带来世俗的偏见,用人单位录用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也大多是在选择穷尽的背景下才做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顺应这种误识,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从一开始就遇到就业上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尽管最近几年职业教育凭借自身的改革和学生的实力部分扭转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看法,但总体上,这种趋势并未真正得到彻底的改变。学生要想在如今日渐白热化的就业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足够强势的竞争能力,这成为所有职业教育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综观我国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的改革情况,宏观的落实在理论和非现实阶段、中观的改革保守僵化,而微观的改革大多限定在某个专业或课程层面,即便取得明显的成果,也难具有普适性,推广受阻。走出现实困境的一种选择就是探寻一种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都可以接受的新的路径。构建职业院校学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就是符合这样要求的一种路径。

一、高附加值技能的界定

高附加值技能是一个新的概念,脱胎于技能的基本界定,在强化学生本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对学生技能体系进行拓展,以此丰富学生的技能体系。具体而言,通过多专业渗透的方式,在强化学生本专业核心技能的前提下,倡导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掌握与本专业紧密关联的其他专业的部分核心技能,与本专业紧密关联的这些其他专业的核心技能即为高附加值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和习得高附加值技能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二、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背景与意义

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理论是一种从现有理论基础上创新的理论。这种理论将意义和依据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职业教育本身的类别教育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少了宏观理论的模糊,赋予中观理论的激进性,拓展了微观理论的适用领域,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其他理论所无法起到的促进作用。从具体层面看,职业院校学生构建高附加值技能体系不仅是缓解学生的就业创业压力和丰富学生技能体系的需要,更是切实践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缓解就业压力

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的高职毕业生与前两届毕业生相比,就业率处于上升态势,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也稳步上升,与就业率同向发展的是,中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逐年提升。数据同样也揭示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势近年虽有好转,但相对于庞大的高职毕业生队伍而言,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仍然任重道远。前述报告选取的调研样本是否具有广谱性和代表性,在与高职毕业生严酷的就业现实对比下还是值得质疑的,即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的确处于上升态势,但就业质量能否同步提升却值得深思。以广西北海职业学院为例,最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并未实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的比例反而出现减小的趋势,毕业生对就业岗位和薪酬的满意度并未提升。撇开各类数据的信度问题,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仍是一个公认的社会问题。要缓解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惟有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之路。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就是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条创新性的路径。

(二)丰富学生技能

综观现今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体系的现状,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高职专业都是在统一或相似的专业培养计划的架构内,以学生本专业技能的强化和提升为目的,安排相关的专业课程,这完全符合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的要求。但这种安排忽略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挑剔性。每年高职毕业生如过江之鲫,用人单位拥有宽裕的挑选余地,如非专业技能特别冒尖,能入用人单位法眼的可能性较小。高职毕业生的供大于求纵容了用人单位。有调研显示基于用人成本的考虑,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明确表示希望毕业生能具备更多的相关技能,那些单纯拥有某专业技能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选择的余地较小,难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市场需求即职业教育的导向,因应这种市场的近乎强硬的需求,职业院校必须着手丰富学生的技能体系,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就是丰富学生技能体系的绝佳选择。

(三)践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职业院校学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是切实践行素质教育的需要。这种创新性的做法基于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倡导和鼓励学生依据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和技能需求,采取各种可用与有效的途径,积极地拓展职业技能,包括本专业技能与相关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

三、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知识技能并非通过接受传输获取,知识技能的获得是建构的。教学在本质上并非知识的传授过程,知识是不断认知、体认和建构的过程,学习是交互和实践的产物。高附加技能体系构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技能习得的过程性和建构特点,关注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激发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针对本专业知识技能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质疑并探求改进的途径,以丰富自己的技能体系为出发点,注重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某种意义上作为当代学习理论同义词的建构主义理论,正是构建职业院校学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基本理论依据。

2.社会适应理论

社会适应理论关注研究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既可以指个体适应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的方式与策略,也可以表现为个体社会生活的能力水准。社会适应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因面临各类任务和挑战而产生社会适应行为。社会适应行为强调个体在应对社会环境压力和适应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强调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的自我调节作用。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以及后教育阶段都面临社会各界的各种压力,其中身份歧视和就业方面的压力最为明显,为化解这些沉重的压力,妥善解决好就业问题,学生必须充分进行自我调节,从单纯的本专业技能入手,构建周边的技能,即构建高附加值技能体系,以此适应日渐激烈的就业情势,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竞争力。

3.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理论认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实践技能性的特点。职业教育虽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更注重和强化学生习得实际技能,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职业教育是以造就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技巧的人才为目的的,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且只能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确立技能培养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以此为基础,拓展了技能的外延,仍然遵循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要求。

一般认知理论、教育科学中的主体论以及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人及其全面发展的学说也为职业院校学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对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的渠道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作出了明确的指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 在指导思想、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以及营造良好氛围方面为职业院校学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政策基础。这些重要的基本政策成为职业院校学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强大的政策性依据。

四、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就业目标原则

对于职业教育的任务和性质,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在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虽然这种观点从理论角度看似乎过于低俗,也似乎不够严谨,但这种观点于现今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而言,倒是十分妥帖的一种界定。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其他类别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职教学生习得技能的目的也是为将来能够适应专业岗位的需求,换言之,职业教育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将来学生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的。倘若脱离这个目标,职业教育就极有可能与包括基础教育和除应用型本科之外的其他类别的教育混同起来,导致职业教育完全丧失自己的特点。

从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和任务考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必然是以就业为目标。脱离就业谈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的培养是毫无意义的。就业目标原则强调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以及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最终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其他所有形式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相比,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更能直接地体现就业目标原则。有人会认为这是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功利性的赤裸裸展示,如此认为实质上并无不妥,因为,目标上的功利性并非就代表低俗或背离职业教育的宗旨,我们认为,正是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这种功利性恰恰真实地反映了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各类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二)技能关联原则

技能关联原则也即周边技能原则,意指学生的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以学生的本专业技能为圆点,围绕本专业技能,选择性地习得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技能。这些相关专业的技能能够增强专业技能的适应面,强化其专业适应性。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修习财会专业的基本技能,这样的学生既可以从事基本的行政文秘工作,也可以从事基础财会工作,更大的一种可能则是,或以文秘为主岗位,财会工作为辅岗位,或者以财会工作为主岗位,文秘工作为辅岗位,将自己锻造成一个顶俩的技能型角色,这对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巩固职业地位具有极大的作用。

(三)够用实用原则

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势必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带来一定的压力,对于高附加值技能的修习,要考虑尽量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坚持够用实用原则,合理进行非技能性课程的安排,摒弃非相关性技能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些都需要以学生本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基础,脱离学生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就无所谓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

(四)资源就近原则

与理论性课程不同,技能的习得需要真实的训练,任何多媒体形式的教学都无法取代真实训练的功效,这对于高附加值技能的习得更是如此。由于高附加值技能与学生本专业的技能终究存在差异,学生本来不具备这些高附加值技能的相关前置知识和基础技能,跨专业学习这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技能需要直接的感知,因此,在选择高附加值技能时,需要考虑教学资源就近的原则。学生所在的院校有这些可以满足其习得高附加值技能的专业和相应的实习或实训资源,才能更便捷地满足学生习得技能的需求。倘若本校缺乏相应的资源或根本没有这些相关的专业,学生学习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得不偿失。

五、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途径

在高职教育阶段,我们一般不怎么谈学科,探讨较多的是专业。多专业渗透较之学科渗透更适合高职教育阶段,加之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注重专业之间的关联性,而通常关联的专业大多是存在于相同或相近的学科。跨学科的专业一般难以作为学生本专业的相关专业,因此,多专业渗透,尤其是同一学科内部或相近学科的不同专业之间的渗透,是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主要途径。当然,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同学科的专业之间的渗透,但这类情形相比相同或相近学科的专业之间渗透相对要少。

相同或相近学科的不同专业之间渗透的可操作性较强,因为相同或相近学科的专业之间存在一个大的共同的学科背景,专业之间的渗透和沟通相对较为容易。例如在工学学科中,机械工程和电类专业之间的渗透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面世实际就是这种专业渗透的结果,只是这种渗透的最后的结果是融合成一个全新的专业而已。再如农学领域的畜牧类专业与植物种植类专业的渗透也是极为可能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渗透能够突破单一的畜牧业或单一的种植类专业的一些限制,使得这些专业的人员能够从与其本专业渗透的专业中汲取营养,拓展专业的适应性,丰富自己的技能体系。

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之间的渗透也很常见,就高职阶段的学生而言,突破文史类和理工类大界限的不同专业的渗透还是较为少见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渗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要求较高,高职学生难以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因此,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之间的渗透模式大多存在于传统的文史类学科中。这类渗透成功的例证不少,例如,文秘专业与法律专业的渗透,在构成单一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情况下,会有法律文秘专业,而在强化本专业技能,不改变专业性质和名称的前提下,文秘专业的学生则有可能同时具备法律专业的相关技能,或者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同时具备文秘专业的相关技能,这对于拓展单纯文秘专业或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文秘专业作为本专业为例,学生围绕文秘专业的技能,同时兼修法律专业的相关核心技能,诸如基本的民事诉讼技能,这样的学生不仅可以胜任一般的办公文秘岗位的需求,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为用人单位处理基本的民事诉讼业务,这对用人单位而言,不仅会有用人成本上的缩减,还会带来员工管理上的便捷,而对具备这些高附加值技能的学生而言,一旦走上岗位,就会因其与众不同的技能构成,容易轻松地巩固自己的岗位地位,并顺理成章地会提高就业质量。与此类似的还有文秘与财会、文秘与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渗透模式。

在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时,主要考虑本专业技能的性质、相关专业技能修习的难度、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以及专业岗位技能拓展的需要。同时在专业渗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相关专业的渗透并非需要修习该相关专业的所有技能,如果是将相关专业的所有技能悉数纳入,那可能就不是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了。倘若不考虑专业间的相关性,那又容易转入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六、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与相关问题的辨识

与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相似的有复合型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但这三者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对象与阶段

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一般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或应用型本科阶段,但应用型本科目前正处于转轨和规范阶段,故而我们所提的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基本就限定于高职阶段,这主要缘于高职类别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对学生技能体系的要求与其他类别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针对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校而言的,复合型人才既有侧重应用技术的,也有偏重学术研究的,尽管近年来在高职教育中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呼声此起彼伏,但真正的成功案例却极少,这可能印证了高职教育不宜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考察其原因,一是学制短,二是学生基础相对较弱,三是职业院校不一定具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条件和能力。

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则可能存在于任何专业教育的阶段,甚至可以是后专业教育阶段,其实施对象和阶段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形式可以是学校教育,也可以是非学校教育,甚至是自学。

(二)目的与宗旨

构建学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目的就一个,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的是在岗位上有能力担当一个顶多个的角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重在培养高层次的跨学科人才,既包括应用型人才,也包括研究型人才。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基于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并不一定与就业相关。如果说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印迹的话,一专多能的目的则要复杂得多,动机可能是满足个人兴趣、业余消遣,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等,当然也有服务于就业的可能。

(三)基础与要求

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以学生的本专业技能为基础,围绕本专业技能拓展相关专业技能,不一定要求学生具有这些相关专业的完整知识和技能基础,可以是相关专业技能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技能,对这些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要求并不绝对严格,不需要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的完整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则严格得多,培养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不同学科或专业的完整的知识和技能背景,要求较高。一专多能对学生本专业之外的其他技能是否与本专业技能相关并没有要求,对是否需要具备本专业外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也没有要求,也即,在专业背景和基础方面的要求更为宽松。

(四)难度与障碍

构建学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只要学生所在的院校有相应的专业资源,一般而言难度并不太大,关键是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技能意识。而相对构建学生高附加值技能体系而言,培养复合型人才在院校的师资、其他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要求要高得多,复合型人才培养也因此而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并不一定依赖学生所在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条件,相关的障碍不大,但前提是学生要具备习得其他技能的兴趣或爱好。因此,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是学生是否具有兴趣与爱好。

(五)成果与成效

高附加值技能体系的构建因为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贴近职教学生的学习实际,主要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满足就业的需要,从目的角度看成果和成效是可以预期,也可以印证的。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受制于太多的因素,实际成效并不理想。以我国近年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看,也的确如此。最近以来教育界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呼声的渐弱态势也印证了这点。至于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则由于其目的的宽泛与不明确性,成果和成效也相应具有难以衡量和确定的特点。

(六)技能关联的程度

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一般关注与本专业技能的关系,通常都是学生本专业的周边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技能,基本不大可能跨学科。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的就是跨学科,培养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注重文理相通。对于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来说,这种模式并不讲究技能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修习与本专业完全没有关系的其他技能,例如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中医针灸、舞蹈表演等技能,而这些技能,如前所述,自然无法界定为高附加值技能。

七、结语与展望

在职业教育发展态势喜人的今天,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高附加值技能体系构建的理论源于专家和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但有其自身基本完备的理论架构,将其作为一项理论予以丰富和完善有一定的实践基础,相信随着学界的重视,该理论将日臻完善,也必将有助于职业教育走出一直以来模仿或复制本科教育模式的阴影,对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起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确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别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责任编辑:蒋国平)

On Establishing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Technical Ability with High Additional Value

TAN Zhao

(Beihai Vocational College,Beihai 536000,China)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echnical ability with high additional value refers to expending the system of students' skill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employment.It is the need of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the students' employment,riching their technical ability system and practicing quality education.High-value skills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rich theoretical basis and policy basis.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echnical ability with high additional value nee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mployment target, associated skills,enough practical skills and resources nearby. and requires us to make different specialities penetrate into each other.It is different from training compound professional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specialized in one area and capable of doing many things,especially in such aspects as purpose and requirements.The theory of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echnical ability with high additional value originated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resent experts and scholars,and it has its own basic 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To rich and perfect this theory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actual effec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attrac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technical ability with high additional value;employment target;relevance

檀钊(1971- ),男,安徽望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2016-08-30

2016-09-23

G710

A

1671-9719(2016)12-0095-05

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产教深度融合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与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研究”(20154301)。

猜你喜欢

高附加值专业技能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陶氏公司举办中国高附加值有机硅树脂工厂奠基仪式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郑州航空港建设背景下河南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大山经济
山西省科技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