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能力”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2016-03-19孙林华王明梁陈松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孙林华 王明梁 陈松(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基于“动态能力”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孙林华王明梁陈松
(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快速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案是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以及地质工程专业所需要的人才能力构成,进而确立了动态设置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具体的课程模块。
关键词:动态能力;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思路;行业变化
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 of adjustment of energy structure, how to adjust the training progra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rket demand is a key problem fac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engineering in the Suzhou University has been take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demand of talents of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talent ability composition that fits ge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idea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nd the course module have been established.
Keywords:dynamic capability; geological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of talents; variation of industry
一、什么是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最早是指“能够创新产品和新过程,以及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响应的一系列能力”[1]。但从战略管理理论演进的角度来看,动态能力则是指“组织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市场环境的能力”。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时,如果能够始终保持这种动态能力,则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2]。这一概念在企业发展和管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是社会满意度,而衡量社会满意度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的就业质量[4]。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指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过程,具备一定的人才素质,从而满足地方或者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然而,行业是受到市场变化显著影响的,对人才能力、数量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固定化(包括培养方向和相关能力)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基于此,有研究者根据动态能力和高等教育现状,对“基于动态能力的高等教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依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将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任务化、项目化,构建人才培养动态能力集;再根据任务化了的动态能力集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动态的能力模块和能力点[5]。这种思想在职业技术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的教育中产生了积极的响应,并得以广泛应用[6]。
二、地质工程行业及人才培养现状
早在1952年,我国教育部根据经济社会发需要,组建了一大批建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并在1998年专业结构调整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为地质工程专业。截止到目前为止,开办地质工程专业的有近50所院校。当然,各所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侧重点存在区别:有的侧重煤炭(如中国矿业大学),有的侧重石油(如中国石油大学),有的侧重有色金属(如中南大学)等方面。
2012年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分别占68.5%,17.7%,4.7%和7.1%。因此,煤炭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所构成的能源三角共同推动了能源结构调整,无疑对国内煤炭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直接的是导致煤炭行业自2012年底开始萎靡。这种变革对于侧重于煤炭的地质工程专业而言,其就业市场也必然受到冲击。
三、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到现在已经毕业四届。在过去的几年里,地质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地区主导产业煤炭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先后获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安徽省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建设专业和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依托该专业,成功获批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国家煤矿防治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然而,也正是因为与煤炭行业的紧密结合,在国内煤炭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专业发展遇到了重大的困难。最为典型的是,学生毕业往哪里去?这种很实际的问题促使我们开始思考以下问题:1.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怎么样培养学生?2.行业的变化是时时刻刻发生的,我们又如何保证在未来的办学中,能够快速地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化?能不能化被动为主动的去适应市场变化?
四、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动态能力集”构成
基于“动态能力”构建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望为上述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对当前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综合思考,进而确立不同的能力体系,并将这种体系纳入到调整专业培养模式(目标和方案)。对于进一步提升地质工程专业办学水平和市场适应度,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能力构成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从能力的角度来看,现有高等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身心素质、学术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以及发展(创新)能力。
1.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主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社团活动锻炼及体育锻炼实现。2.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是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一般通过基本的学术课程和学术训练来实现。3.专业(职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就业后从事某一职业时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实现。4.发展(创新)能力包括大学毕业生的再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综合训练来实现。
在上述几个方面的能力中,专业(职业)能力是基于“动态能力”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一点又基于专业方向的确定。
(二)专业方向的确定
从目前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地质工程专业在方向的设置上无疑受到了明显的影响。综合全国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院校来看,目前可分为基础地质(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工程地质、工程建设、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工程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及数字地质等多个方向。要实现真正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动态能力集”,还需要对这些不同的专业方向做进一步的分析,并拟定相应的专业(职业)能力课程。此外,一般情况下,学生培养方向是按照入学时间定的(目前已经有不少院校开始按照大类招生)。这里就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前瞻性不足,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就业遇到很大的问题。因此,以动态的思想来确定专业方向,进而确立对应的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皖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但考虑到目前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所导致的煤炭相对不景气背景,而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领域的研究优势在水文地质和煤炭地质。因此,综合考虑之后,将地质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为水文工程地质和能源地质,这既可以保留水文地质和煤炭地质优势,又达到了宽口径的目的,利于学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在未来人才需求市场发生变化时,可进一步调整为其他方向。
(三)课程模块设置
基于上述考虑,并结合当前地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从宽口径的角度出发,我们将地质工程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如下:
1.身心素质模块
思想道德: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史和形势与政策。身心素质:入学教育与专业导论、军事训练、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社会实践和人文素养。该模块贯穿全部大学期间。
2.学术能力模块
大学生基本学术能力:大学英语、大学化学、大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综述与写作。
地质类专业基本学术能力: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质信息技术理论、专业英语。这部分课程的设置考虑了多个工科地质专业的方向,为学生今后的深造或者工作的多种方向可能性奠定了基础。该模块主要集中于大一、二期间。
3.专业(职业)能力
地质工程类理论课程:矿井地质、能源地质学、矿床学、采矿学、环境地质学、岩土工程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灾害地质学。
地质工程类实践课程: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查、矿产资源评价、工程测量、钻探与编录、岩土力学与土质学实验、地质信息技术实践。
综合实践教学:普通地质学认识、地质综合、水文与工程地质、矿井地质实习。
该模块主要集中于大三、四期间,综合考虑了水文工程地质以及能源地质方向最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方向的职业需求。
4.发展(创新)能力模块
地质工程前沿与专题讲座、科学技术史、科学研究方法论、自主科学实验与技术创新、就业与创业、职业规划。该模块分散于大一到大四期间。
5.综合考核模块
包括毕业生产实习、地质工程类工作能力考核、学术与创新能力考核。该模块主要集中于大四期间。
五、结束语
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动态能力”思想为指导,结合当前地质工程领域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从工科类人才基本能力分析的角度出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身心素质、学术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以及发展(创新)能力四个模块。专业方向设置是基于“动态能力”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落脚点,从保留传统优势和宽口径的角度,将专业方向设置成水文工程地质和能源地质,并设置了具体的课程模块。在面对煤炭行业不景气的背景时,有效提升了地质工程专业办学水平和市场适应度。
参考文献
[1]Teece D J,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An introduction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537 -556.
[2]Teece D J,Pisano G,Sc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509-533.
[3]胡望斌,张玉利,牛芳.我国新企业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4:107-118.
[4]张继明,朱磊.就业力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43-46.
[5]罗晓东.“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电子商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86-89.
[6]刘朝亚,王润孝,李涛.基于动态能力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3-35.
作者简介:孙林华(1981-),男,湖南常德人,博士,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能源结构调整下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动态调整机制研究”(2014jyxm379)。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1-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