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教育语境下英语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2016-03-19梁惠梅

关键词:培养

梁惠梅

(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多模态教育语境下英语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梁惠梅

(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摘要]多元识读能力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识读方式和技能。它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既包括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读写能力,也包括以非语言符号系统为中心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其中,多模态识读是多元识读能力区别于传统识读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提升其多模态识读能力。具体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培养与课外活动提升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关键词]英语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个人数字移动设备等新媒介的广泛应用给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外语教育带来了巨大变革,外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生深刻的变化,多模态教学成为了当代外语教学的主流模式。多模态化教学强调把多种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和多种符号系统(语言文字、身体语言、图片动画、网络技术等)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图片、视频/音频媒流体、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语言学习”[1],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他们可以下载原版外文影片观看,浏览外语新闻,阅读外文电子书,使用电子字典,在线提交作业,注册社交网站以便同外国学生聊天,订阅手机外语杂志,通过网络获取、阅读和处理数字信息等。学习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识读形式更多样,声音、图像和手势等符号系统在识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以语言的“能读会写”为中心、单一的传统识读能力已无法满足新的学习方式,要适应日益多模态化的教育语境,外语学习者须具备一种更高层次的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

“多元识读”概念最先是由澳大利亚学术团体新伦敦小组在其论文《多元识读教育学:设计社会未来》(1996)中提出的,旨在探究在多媒体网络和文化多元化时代下,如何形成新的识读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在该论文中,新伦敦小组不仅提出了多元识读的概念,阐明多元识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对多元识读能力的定义提出了界定:学习者在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语言文字、视觉图像、符号音效等多模态形式获取的批判性的理解力。

新伦敦小组所提出的“多元识读”概念在语言学界和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很快便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多元识读能力的定义作出进一步的阐释。Williamson认为,“多元识读能力指的是能够阅读多种媒体和模态所提供的信息的能力”[2]。后来Gentle, Knight & Corrigan把这种能力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包括语言、视觉、听觉、姿态和空间5种成分。显然,外国学者所认为的多元识读能力侧重在认知理解能力,忽略了意义的构建能力。就此,我国学者作了进一步补充,把多元识读的概念延伸到多模态意义的构建。朱永生认为:“多元识读能力既包含传统的语言读写能力,又不局限于此。它涉及人类的多模态接受系统……此外,它与最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人与人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指出多元识读能力包含文化识读和技术识读,其中技术识读就是多模态识读,指参与者能在信息环境中学习、工作并构建意义等。2012年,张德禄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多元识读能力的涵义,他指出: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含传统的语言读写能力,还包括视觉、听觉、空间、姿态、文化以及信息网络时代的技术识读和信息识读等多种识读能力。其中,信息识读能力最为重要,不仅包括了解信息资源,还包括批评性选择利用信息资源来解决工作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3]60

梳理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多元识读能力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社会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识读方式和技能,它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既包括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读写能力,也包括以非语言符号系统为中心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能够理解语篇语态,解释符号图像,还能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多媒体技术工具,在信息环境中学习、工作、构建意义和互动交流。这就需要学习者不但具备“能读会写”的语言技能,还要能够识别、理解、解释、创造、交流多模态语篇。就英语学习者而言,除了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传统语言技能外,还需具备较高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能够识别、理解、解释、创造、交流多模态语篇;能够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多媒体技术工具,在信息环境中学习、工作、构建意义和互动交流。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多模态语篇分析能力、多模态语篇构建能力、信息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区别于传统读写能力在于针对新媒体素养所提出的多模态识读。因此,多模态识读能力是多元识读能力的核心要素。

英语专业师范生必须培养多元识读能力,这是因为:

第一,新媒介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多媒体时代,是数字化时代,是新媒介时代。其特点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个人移动数字设备为主要传播手段,实现信息交流;信息的发布、传播和获取通过多种介质实现,如手机短信、电子邮箱、网络视频、论坛、QQ、博客等。2013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纸质媒介中,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反映出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作用不断加强。[4]在新媒介时代,人们交流信息的途径和方法不再局限于单一线性的文字符号系统,其他的副符号系统如图片动画、音响视频、身体语言、网络技术等也参与意义的表征,与语言文字符号系统一起构建语篇。多模态性成为了现代语篇的主要特质。而在外语教育领域,随着网络多媒体设备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网络化,交际语篇的多模态性特征更为明显。基于这种背景,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也逐渐由传统语言为中心的识读方式向有多种符号系统组成的多元识读转变”[5];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成为新媒介时代的要求。

第二,培育优质基础教育师资的需要。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具有双重角色:多模态化教育背景下的语言学习者和未来教育工作者。一方面,作为语言学习者,他们需要具备较强的多元识读能力,自主性地构建网络知识,才能适应多模态化的外语教学模式,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才能激发语言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渠道,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和利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另一方面,作为师范生、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师,他们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多元识读能力和意识,才能从容地面对各种新的识读形式,迎接外语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提升从师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成为多模态化教育语境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语师范生识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其本人的职业素养,还将影响英语师范院校的未来发展,对培育优质基础教育师资具有战略意义。因此英语专业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除了继续进行常规的语言读写训练外,关键还在于对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多模态分析能力、多模态语篇构建能力以及信息识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模式,具备网络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具体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培养与课外活动提升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一)课堂培养策略

1. 树立学生多元识读意识,提升其多模态分析能力

如前面所提到的,多元识读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其根本在于,在多模态的教学语境下,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观念,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应及时把“多元识读”概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多元识读能力在外语教育多模态化背景下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多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非语言符号系统语法的基本知识,比如声音、图像、空间、颜色、姿态等符号系统语法,让学生明白它们是如何与语言符号系统一起参与进行意义的表征,提高其对多模态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语篇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问答环节,向学生演示如何识别、理解、解释、分析多模态语篇。比如向学生提问:1)What does the author try to convey in the picture? 2) How does the color of black-and-white help to depict the message in the PPT? 3) Can you explain the speaker’s genuine attitude towards the topic according to her tone? 4) Does the speaker’s body language appropriate for the speech he delivered? 5) Do you think the PPT mode match perfectly with the message? 6) Is the picture in good proportion? 等等。设置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示范如何批评性地分析一个多模态语篇的设计目的、结构、特点和信息传递等,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模态的意义潜势以及协同工作创建意义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透彻理解多模态语篇的构成,尽快掌握多模态语篇分析技巧。另外,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以“多元识读”为专题的讨论活动,对比分析各种多模态语篇,引导学生对不同语类包括超文本语料库以及数字网络中的语篇形式、语言特点以及社会语境等对语篇的设计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和解释,了解不同模态所负载的信息。通过介绍、讨论、分析等活动,树立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培养其多模态分析能力,全面提升其多元识读能力。

2.实现教学互动多模态化,强化学生多模态语篇构建能力

多模态化课堂教学互动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平台:通过某种互动形式,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的多模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模态语篇构建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布置学生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 (要求插入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剪辑)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讲解;最后教师就PPT的制作,如文字的多少、字体的设置、图片的大小、图文的结合、版面的设计、颜色的协调、链接的插入等作出分析点评,以课堂师生互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多模态文本构建能力。在生生互动中,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英文短剧表演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视觉、手势等多种模态语态表达意义与交流,体验多模态语篇意义构建的复杂性和关联性。而人机互动则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为学生充分展示其多元识读能力拓展了更广泛的空间。比如,教师通过建立网上教学论坛,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与需求、布置教学任务、在线解答学生问题等;学生通过教学论坛提交作业、把握学习进程、分享交流学习心得等。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下面以《英语泛读教程Book 3》Unit 7 Three Days to See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各种教学互动形式,在英语阅读课中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具体按如下步骤操作:1)课前预习(人机互动):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语篇大意;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介绍课文作者海伦凯勒的PPT,并要求学生上传到教学平台上。教师浏览全部学生PPT作品,并从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两例作课堂演示作品。2)课堂导入(师生互动):邀请优秀PPT制作学生演示作品(一人演示,一人讲解),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同时对PPT制作作简要点评。3)课文讲解(师生互动):教师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多模态资源,制作具有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符号形式的多媒体课件;借助课件,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词汇、句、段、篇章结构、节奏韵律及主题情感,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4)课堂讨论/英文短剧(生生互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两个主题及海伦凯勒的人生态度展开讨论,并邀请个别小组归纳其讨论结果。也可布置学生小组以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初次见面的情景为蓝本,表演英文短剧。5)课后作业(人机互动):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英语视频“The Miracle Worker”布置学生观看;布置阅读海伦凯勒的散文作品“The Story of My Life”,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并上传到班级在线论坛,分享交流阅读心得。

不难看出,这些教学互动形式将语言学习与多模态信息技术密切联系起来,改造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如阅读、写作、课件制作、汇报、表演等,在提高其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强化了其多模态语篇构建能力,使学生成为了多模态语篇的有效发出者,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3.教学内容多模态化,提升学生信息识读能力

信息识读是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能力。信息识读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利用网络来浏览、筛选、下载、快速获得所需信息;能够利用一些常用应用软件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资料进行剪辑、整理、排版、编排处理。提升学生的信息识读能力,教师需加强多模态化意识,为学生创设多模态的教学语境,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模态化。

所谓教学内容的多模态化,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各模态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之网络化、数字化、立体化;采取以课本为中心、以网络课件为辅助、以在线教学平台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模态信息识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互联网这一强大的资源库,获取视频、音频、图像、图表、动画等多模态素材来编制课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海量教学资料,提高知识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网络公开课、手机字典、电子书、社交网站等新媒介,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简而言之,要充分挖掘互联网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模态的、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可供选择,可自我调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英语写作课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登录网上教学平台,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包括上交作文、系统评分、检测修改等线上学习活动;还可以让学生登录海外购物网站,完成商品的浏览、选购、填写邮购地址、选择快递方式、下订单等一系列活动。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特别是信息识读能力,因为该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学生完成一系列的识读任务(包括阅读文字、浏览图片、填写信息、观看视频等),而且活动真实有效,贴切生活,学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强,兴趣浓厚,写作内容更具实际价值。在这样的写作活动中,多种符号系统共同构建信息文本,多种模态的转换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写作练习变得有趣,具有思想性和交互性,不失为英语写作课一项很好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课外培养策略

1.强化课外实践教学,创设立体化实践环境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多模态化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提高多元识读能力,还要把多模态化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发挥教师的支架式作用,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创设一个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践环境,引导他们将认知和经验应用到多模态语篇的构建中,以促进多元识读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有的大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节,涵盖多种学科竞赛活动,比如英文戏剧比赛、英文演讲比赛、影片配音大赛、外语教学课件制作大赛、电子班报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获奖学生给予支持和肯定。这些形式多样的多模态课外活动,不仅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挖掘、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媒体技术等多模态技能,强化了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同时,这些大学还投入大量经费,更新升级自主语言学习中心的学习内容及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软件,全面提升中心平台的管理和建设水平,为实现多模态化教学以及开展课外学习提供物质保障。

2.调整评估方式,把多元识读能力纳入考核评估体系

把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纳入考核评估体系,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改变以终结性评估为唯一考核手段的评估方法,采取形成性评估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其多元识读能力,可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开学第一课就告知学生提升多元识读能力的重要性及考核方式,公布多元识读能力考核细则、考核的侧重点(多模态分析能力、多模态意义表达能力)等。作为考核项目之一,多元识读能力直接进入学生学科成绩评定系统,以此促进学生对多元识读能力的关注和重视。其次,在常规期末考试中,各英语课程考试试卷的设计也应多模态化,应增加图表、音频等语言辅助模态形式。例如,写作部分的题型采用配有图片的看图作文,不仅可考察学生的读写能力,还可考察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最后,建立一个多模态作品展示中心,为学生多模态作品的推介、赏析、创作和评比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学生可登陆展示中心创建自己的档案袋,记录学习过程。教师可随时检查学生的多模态作品完成情况,以此为依据之一评价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总而言之,要从课堂表现评价、期末试卷设计及课外多模态作品展示三方面改革考核手段,重视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巩固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效果。

3.调整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观念

培养英语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的首要条件是实现教学的多模态化,这就给外语教师的能力和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外语教师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外语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新媒体素养,拥有较高的网络应用及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善于利用计算机、网络、邮箱、博客等新媒介开展语言教学;不仅要正确处理不同模态材料间的关系,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机结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和利用各种符号资源建构语篇,选择并利用信息资源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跨文化意识”。[6]因此,在外语教育多模态化背景下,外语教师必须调整角色,转变教学观念,从过去的主导教学调整为辅导教学;将原本以教师为中心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图像颜色等多种符号意义的认知识读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读写识读和信息识读、技术识读等多元识读能力的高素质人才。[7]

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主管机构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重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改研究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针对相关师资短缺问题,学校可划拨专项发展基金,用于选拔具备一定课件制作基础的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培训,学习网络课件制作技术。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微课、慕课等外语教育新手段方面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为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提供师资保障。

作为信息时代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多元识读能力已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未来高师教育的必然趋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时代要求。可以说,以提升英语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尊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在培养英语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时将语言学习与信息技术密切联系,既能不同程度提升英语师范生的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多模态信息的能力、协作能力、思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符合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是一次有意义的教育理念革新尝试。可以预见,以课程为载体,以实践为依托,通过观念的更新和具体措施的落实,英语教育在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方面一定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林.多模态教育环境下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10):1070-1072.

[2]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 .外语研究,2008(4):10-14.

[3]韦琴红.多元识读理论解读[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4):59-62.

[4]刘润清.大数据时代下的外语教育科研[J]. 当代外语研究,2014(7):1-6.

[5]张义军.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实证研究[J] .外语研究,2011(1):45-52.

[6]蒋婷婷.浅议多模态语境下外语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培养[J] .丽水学院学报,2014(1):120-124.

[7]曹韵.多模态教育环境中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J]. 外语学刊,2015(4):134-137.

[责任编辑刘文俊]

Cultivation of Multi-literacy of English Majors in Multimodal Education Context

LIANG Hui-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China)

Abstract:Multi-literacy is a new type of literacy under the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network technology has highly developed. It is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including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centered writing and reading literacy but also the multimodal literacy centering on the non-verbal sign system, the latter of which is the key factor that differentiates the multimodal literacy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ulti-literacy lies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multimodal literacy. As for teaching practice, we can employ a mode of cultivation in which both lines are worked: cultivation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nhancement through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us two ways can work together to improve students’ multi-literacy efficiently.

Key words:English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multi-literacy;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6)01-0120-05

[作者简介]梁惠梅(1975-),女,广西贵港人,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2015JGA320)

[收稿日期]2015-09-27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1.019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