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局与双向突围*
2016-03-19李志锋
李志锋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学院,广州 510800)
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局与双向突围*
李志锋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学院,广州 510800)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陷入就业帮扶的现实困局,破解就业困局,需要从高等教育内部外部双向突围。通过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政策帮扶力度、优化就业统计方式、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高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保持大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实困局;双重突围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伪就业现象泛滥,公平就业环境欠缺,社会就业观念偏差等现实问题,使得社会难以有效地消化高端人才,大学生就业依然深陷困局之中。
现实困局:外因与内因错综复杂
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就业矛盾、伪就业成常态、公平就业环境欠缺等,是大学生就业困局形成的外在条件;大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就业竞争力不足是就业困局形成与发展的内因。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与发展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经济增速放缓影响
我国实体经济下行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虚拟经济和资金流风险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的外贸、出口、投资、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杨志明指出: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的影响开始显现,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社会工作岗位有效需求下降,就业岗位减少,给人数总量再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二)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从承担高等人才培养的高校角度来看,其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导致的人职匹配错位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主因。一些高校为迎合家长和考生的心理需要,片面强调建成综合性大学,追求“高大上”校名和“大而全”的专业设置,高校“更名潮”一浪高一浪,务虚作风使其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难以形成特色。高校的发展近乎关心的是生源的多少,录取分数的高低,很少考虑就业市场因素,致使对专业概念模糊的部分学生自进入大学校园第一天起就注定要面临着失业风险。在专业设置方面,理科偏多工科偏少,文哲史基础学科偏多而应用型学科偏少;[1]在课程设置方面,未能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在实验实践方面,实验仪器多为市场淘汰已久的产品;在授课方式方面,侧重理论教学、课堂讲授缺乏有效的实践指导;在人才培养方面,滞后于社会发展。
(三)伪就业现象泛滥
“用工荒”与“就业难”中间还夹带着一个“伪就业”。“伪就业”也被称为“被就业”,指大学生假就业、不充分就业和被动就业,包括三个层面含义:一是为达到某个目的,大学生签订虚假的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或就业证明的虚假就业;二是大学生迫于生存压力而临时就职的不充分就业;三是高校为提升就业率,将未就业学生统计成已就业的被动就业。高校迫于上级主管部门压力或生存与发展需要,就业造假屡见不鲜。面对就业困难现状,各大高校不是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帮扶实效等角度去反思,而是采取急功近利的不光彩手段上演“就业大跃进”,频传就业率喜报。利用论文答辩设关卡、扣押毕业证等手段,强迫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上交就业证明,充当就业造假始作俑者急先锋。不充分就业也成了伪就业现象的组成部分。据“前程无忧”网络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作为新生代的知识青年大学生,较少能在短时间胜任工作,且超过50%就职不到一年就发生离职行为,离职率呈增长态势。[2]这样即便大学生进入就业,也未进入理想就业岗位,是被迫就业结果,看似已就业而实际上却是一种非充分就业的伪就业状态。
(四)就业环境公平性欠缺
就业环境公平性欠缺主要表现为公共资源分配不均、人才高消费严重、就业歧视等。在“关系求职”的就业腐败大环境中,就业“竞争力”乃一种“综合家力”的比拼,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源,在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从就业角度践行了“寒门再难出贵子”预言。在结构失衡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往往根据学校文凭、教育程度招聘毕业生,人为地划分 “985”、“211”、“一本”、“二本”、“三本”多个档次大学,并与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直接挂钩,档次越高的高校毕业生就越受用人单位青睐。这种唯学历是论的人才筛选模式导致整个社会出现人才高消费的浪费现象。
(五)就业观念滞后
“无业可就”、“有业难就”和“有业不就”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就业观念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时代变迁,高等教育基本完成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家长与学生不愿意放弃“天骄之子”就业观,保持着大学生优越感,依然把目光锁定在大中城市、国企和事业单位、薪酬较高的大型企业。其期望薪酬收入远高于地方平均薪资收入水平,政府、社会和高校倾力牵线难敌大学生滞后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滞后是导致就业困局形成的重要内因,也是诱发伪就业现象泛滥的深层次因素。
双向突围:高等教育内外的双向突围
就业帮扶困局是由经济、社会、高校、学生多维度的内因与外因交织而形成。提高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效,必须要从多层面同时实施外部与内部突围,形成帮扶合力,提高实效。
(一)高等教育的外部突围
1.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认为,“经济增长是保持高就业率必不可少条件,失业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推动就业;只有就业增长,才能反作用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经济结构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这种经济结构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进一步强化。而劳动密集型只需要劳动者具有良好的体能便能胜任,并不需要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素质。低端劳动力市场需要旺盛,导致“用工荒”。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方向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产能过剩是现阶段较为突出的问题,只有把化解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两手抓,加快旧产业淘汰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使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模式向消费驱动模式转变,增加知识型、技术型、服务型等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才能从宏观的岗位量上突破困局。
2.进一步加大政策帮扶力度。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完善各项就业保障措施,具体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失业保障体制。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建立大学生就业困难登记制度、失业登记制度,免费为其提供档案保管、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服务。短期内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可向民政部门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临时救助。
二是建立职业培训机制,加大职业培训力度。纵观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多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应对。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产业结构调整、高新科技得到广泛的应用,英国政府大力推行职业培训制度成功解决了大量的青年失业问题;德国实行为初次求职者和失业者提供培训抵用券,并任由其选择联邦就业机构有合作关系的职业中介机构或企业参加培训,提高职业者技能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丹麦组建雇主培训协会,并制定工作轮换制度,为求职困难大学生提供职业培训机会。我国就业主管部门应当效仿国外先进经验,拨出专项培训资金,联系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为就业困难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机会,并为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应的技能证书。
三是加大引导就业困难学生到基层就业政策支持。首先制定更具吸引力的基础就业政策,如对于参加“三支一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学生,考核合格都在研究生招录、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给予倾斜;其次提高待遇,解除基层就业者后顾之忧。如给予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薪酬和生活补贴,严格执行“按劳分配、同工同酬”,使其安心工作。对于条件艰苦地区,达到一定的服务年限,由政府补偿学费或代偿助学贷款;再次,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为基层就业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大学生在基层成就事业,实现基层与毕业生双赢。
四是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力度。目前国家出台大量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如税收优惠、小额贷款、培训补贴、免费创业服务、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大学生户籍限制等多项政策。[3]京、沪、浙、粤等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的政策优惠,为大学生创业开展提供种种援助。但各地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巨大,社会创业氛围各地不同。因此,政府要继续加大各地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对欠发达地区要加以政策倾斜,创建和谐的创业环境与氛围,吸引更多大学生返乡创业,开创地方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充分就业双赢局面。
3.创建多元统计主体的大学生就业统计体系。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造假,但“伪就业”依然泛滥成灾。从外因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就业统计口径单一,以学校统计为主;二是缺乏有效监督,违规成本较低。目前大学生就业统计由高校完成,由省就业主管部门核查。高校为提升就业率,在报送就业率时出现弄虚作假,一方面强行要求学生提供就业证明,个别负责就业的老师为完成领导下达的就业任务,甚至不惜用虚假手段为学生安排“就业”。另一方面,学校就业主管部门默认就业造假,将虚假就业率上报给就业主管部门。省就业主管部门随机抽查,发现后仅作剔除处理,未对虚报就业率的高校给予相关的处罚,违规成本低使得教育部严禁就业造假的通知只是个口号。“伪就业”泛滥,政府部门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每年虚高的就业率让就业帮扶工作抓不住重点,更让高校安于现状,不深思改革。
因此,就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大学生就业核查力度,实行大学生就业统计口径多元化。如美国对大学生就业统计有三个层面组成,分别为联邦政府、民间机构和高校。联邦政府有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三次跟踪调查;民间机构、行业协会也会关注大学生就业调查,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商业周刊》将大学就业作为大学排名的重要统计指标;美国有部分高校不作就业率统计,或者就业统计侧重于就业途径、工作性质、工作满意度、就业稳定性[4];澳大利亚大学生统计由政府统计部门完成,并发布官方权威性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也有社会第三方教育机构和高校参与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加拿大利用全国统计的社保卡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追踪统计,简单且真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建立由政府、民间组织和高校多元统计主体的就业率统计体系,成立专职的统计部门,政府通过社保卡号追踪方法对各大高校就业率、就业质量进行统计,形成官方数据并向社会发布。民间组织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掌握各大高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为社会提供真实的就业率信息,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学生报考学校与专业,让高校优胜劣汰,促使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向,适应人才市场竞争。高校统计更多关注就业质量、学生工作满意度,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4.营造公平的社会就业环境。就业不公平会降低人们对大学生人才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淡化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首先要加大力度整治就业腐败,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就业生态环境。应当将所有公共资源引入监督。不仅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而且覆盖电力、金融、铁路、公路、邮政、通讯、烟草、石油等多个国家垄断行业。严格执行录用回避制度,改革招考制度,增加招聘工作公开性和透明度,做到公平竞争,杜绝“量身定做”。同时要将招考规范和惩处纳入法律途径,一旦发现就业腐败事件,要严查到底,依法问责到每一个徇私舞弊者,追究其法律责任;其次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录取制度,取消分批录取制度,从源头上杜绝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而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再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户籍限制,引入竞争,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劳动效率;最后要加快立法,消除就业歧视。要发挥政府的示范效应,在公务员体检标准中带头剔除健康歧视;积极引导企业理性用工,消除对劳动者各种歧视;鼓励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动维权,主动维护自身权益;引导一些社会团体、组织参与反就业歧视维权,帮助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平等就业。
(二)高等教育的内部突围
1.高校教育教学深化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国高等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过度的外延的扩张使得社会结构性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科学定位自身发展,形成办学特色。
一是要选择特色或差异化的办学模式,结合办学优化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专业预警、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市场调研力度,扎实开展劳动力市场现状研究工作,准确、科学地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另一方面要根据就业统计数据分析,科学规划招生专业,对于一些连续两年就业率偏低、就业质量差的专业,要果断减少招生计划乃至停止招生;二是突出办学特色,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改变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办学,在生存与改革双重压力中突出办学特色;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要敢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堂讲授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入MOOC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理论教学模式,推广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就业观念偏差,不是大学生特有的观念,而是整个社会的就业价值观的动态反映。就业价值需求主要有两种:一是经济需求,二是自我实现需求。据调查,大学生追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其中82.5%的人看重 “福利待遇好”。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表示:公务员平均年薪比事业单位人员高出1万,而事业单位平均年薪高于企业人员,加上各种福利,形成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人员巨大的经济差异。[5]
因此,国家要率先垂范,进一步缩小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垄断国企人员与中小型企业人员的收入差距。坚定推行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引导大学生回归追求自我实现的就业价值取向。社会各大传媒要主动承担社会舆论导向责任,加大大学生自我实现价值精神的弘扬力度,宣传典型的人物,引导社会就业价值取向,营造崇尚自我实现的社会舆论氛围;高校一方面要全面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激励大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重点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帮助家长了解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并宣传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降低他们对孩子就业的经济期望,引导他们关注孩子自我实现需求。同时善于引导学生挑战困难,适应环境,把工作作为人生的新起点,敢于探索、开辟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自我价值;家庭要顺应时势,从实际出发,减轻孩子压力,与孩子一同面对就业困境,做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学生要科学看待“好工作”,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职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施展才华。
3.三力指引,从大学生自身内涵突围。高校开展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中,尤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与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往往偏向物质帮扶而忽视非物质帮扶,“授人以鱼”过多而“授人以渔”偏少,并不利于就业困难学生注重自身内涵发展而突困。因此,需要以原动力、暴发力、耐力三力为指引,帮助学生从就业困境中突围而出。
一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突围注入原动力。就业困难学生因资源储备或者职业视野限制,缺乏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机,职业生涯成熟程度普遍低于同龄人,被动卷入残酷的就业竞争中以致身心不适,原动力不足。自我概念模糊、信息量不足、自主能力差的他们容易对一些很小的困难被思维定势和评价方式放大化,为自己增添无限的烦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因材施教,对于自我概念模糊的学生要帮助他们矫正认知,科学评价自我,勇于挑战困难,重塑生涯自信。同时鼓励他们多参加职业生涯大赛活动,通过比赛增加他们的主见。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通过实行导师制度,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扶,引导他们职业生涯规划自觉。
二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就业技巧培训,为突围积攒暴发力。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多数大学生的夙愿,而职业素质偏低和就业技巧的缺乏又使其陷入就业困境之中,屡冲不破。只有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就业技巧培训,积攒暴发力,才能在就业困境中突围而出。除了练好内功外,又要注意外表的包装,善于将自己的才华“推销”出去,如注意求职信撰写技巧、简历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积攒应对就业面试的暴发力,将自身的优点在用人单位面前一展无余,从而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是加强励志教育,为突围提供持久耐力。绝大多数大学生求职并非一帆风顺,在就业突围路上会遇到诸多的挫折。只有通过励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志向,磨练意志,激发潜能,持之以恒,学生才能最终走向成功就业。具体来说,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长效的精神与心理帮扶机制,建立一支由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院系领导和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全方位、多层面对学生进行精神帮扶与心理援助;要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励志教育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渗透力。通过励志电影、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励志文娱节目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讲梦想、秀梦想、赛梦想,主动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加强校园励志标杆工程建设,做到一位励志人物一面旗帜。
在反思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我们也对深层的社会就业生态作剖析。社会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就业政策需要活力,就业统计需要客观,就业公平环境需要营造,社会就业观念需要改革,高校需要改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提高。只有整个就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是健康、阳光的,才能有效地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
参考文献:
[1]李红霞,等,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2,(5)
[2]陈宁春,等.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4,(11)
[3]李云飞,等. 大学生自主创业帮扶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
[4]何丹,等.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及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
[5]刘东杰,等. 公共职位代际传递现象及其治理[J].长白学刊,2012,(4)
(责任编辑:陈勇)
Helping College Graduates to Break out of the tough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Li Zhifeng
(GuangzhouCollege,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 510800,China)
Abstract:College graduates are caught in a tough situation and are in need of assistance when they enter the job market. Resolution of the tough situation calls for vigorous efforts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ll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depends on accele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djuste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ed way of counting employment and fair job enviro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maintain their competitive edge by deepening educational reform, updating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employment for college graduates; tough situation; breakout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1.018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4年度就业工作研究课题(CR140706)
作者简介:李志锋(1986-),男,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1-0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