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外交的十大“热词”
2016-03-19邓媛,刘华
2015年中国外交的十大“热词”
白宫秋叙
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继“瀛台夜话”之后,“白宫秋叙”成为中美高层交往中的又一段佳话。
最近几年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是在2015年习主席访问美国之前,双方的气氛有所转缓。在习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谈中,以及此次访问期间,双方达成了一些较好的成果。这也让大家对中美关系有了更好的期待。当然,在此次访问之后,双方之间又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也是近几年的常态。
关于如何处理中美关系,有一位著名美国学者和前政治家曾经说过一段话。他认为,美国应该学会适应中国的崛起,中国应该学会知道自己力量的限度。从美国历史来看,每当其对外行为超越了实力或者说权力的限度,那么他的利益就会受到伤害。比如说,越南战争就明显超越了其实力限度。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也做了超乎其能力的事情,同样受到了伤害,这些都是美国自己的历史教训。
南海维权
2015年,南海吸引了中国内外的目光。中国在南沙岛礁的合法建设,引发了美国等部分国家的无理指责。而美国军舰进入中国南沙群岛相关岛礁邻近水域与空域的行动,又人为加剧了南海地区的紧张气氛。
2015年南海局势出现戏剧性的变化。表面上看是中国岛礁建设所引发的外交争议。但背后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美国将南海视为美中战略博弈的最重要的亚太地区节点。岛礁争议本质上讲是中国在本国领土上做的合理合法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更好地有利于地区科考、海洋生态环境、人道主义救援等。但问题在于,在美国看来,南海岛礁建设更多是中国在南海的海洋军事势力扩张,中国的南海战略变得更加具有“进攻性”,甚至“谋求改变南海现状”。从这个角度来讲,美国对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过度的军事和战略解读,是引发中美在此问题上关系紧张的最重要原因。
气候大会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举行。经过近200个缔约方的努力,大会最终通过了《巴黎协议》。这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为未来全球气候议题的进程指明了长期方向。
巴黎气候大会在全球发展议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气候大会与此前的“可持续峰会”将塑造和锁定全球未来15年的发展议程和格局。在气候议题上,中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议题也对中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中国而言,巴黎大会是一个转折点,是中国由全球气候议题的“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转折点。
胜利日外交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政府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并邀请了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代表、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等前来参加。相关活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展示了国家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向心力。
也门撤侨
2015年3月下旬,随着沙特等国空袭也门,也门局势急剧恶化。在动荡中,中国海军迅速派遣舰艇编队前往也门撤离侨民。在中方各部门的协作之下,中方不仅成功撤离了500余名中国公民,还随舰撤离了来自10个国家的200余名外国公民,有力履行了国际义务。
亚投行
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代表在北京出席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标志着成立亚投行及其日后运营有了各方共同遵守的“基本大法”。
亚投行的建设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一步。“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是“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亚投行的成立能够为“一带一路”解决好资金融通的问题。
一带一路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从此有了纲领性文件。
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外交新名片,“一带一路”是中国携手沿线各国共同打造的世界发展新平台,也是中国牵头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2015年是中国政府出台和实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头一年,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并在三大重点地区扎实推进。
人民币正式纳入SDR至少释放了三个信号:第一,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IMF及各主要经济体的认可,这应该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必然事件。人民币未来将会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中国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参与和塑造能力越来越大,IMF需要在各领域通过包容中国的合理利益来寻求中国更大的合作。第三,美国等国家对华既有担忧防范,又希望继续通过接触合作来打造更为稳定、建设性的关系。
人民币“入篮”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日凌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高于日元和英镑,低于美元和欧元。
中外自贸区
2015年12月20日,中澳、中韩两个自由贸易协定(FTA)同时生效。这两个协定不仅将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与投资规模,带来显著的经济与战略利益,还标志着中国自贸区战略的又一次重要升级。
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作为中国开启自贸区建设进程以来的首个战略性、综合性文件,《意见》对我国自贸区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加快现有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中长期形成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
中国制造“走出去”
在近年来的众多外交场合,“中国制造”都是中国开展对外务实合作的标志和支持。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中国制造”走出去还需要注意五个方面:第一,切入进口国流通环节,提高出口效益。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做到世界最大规模的网商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第二,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第三,改进售后服务,特别是汽车等大件消费品和技术设备。第四,提升营造品牌形象的能力。第五,成套设备出口要注意相应汇率风险、东道国清偿能力风险等。特别是最后一点,是在当今新兴市场经济政治动荡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的。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5年12月25日 邓媛、刘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