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伦理审视

2016-11-03糜海波

党政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资本主义消费

□糜海波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伦理审视

□糜海波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是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今天它又成为跨国资产阶级主宰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文化力求使人们相信大大超过物质需求的消费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主要靠我们所拥有的来衡量,人们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最好由自由市场提供。为了改造世界资本主义,马克思曾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了推行全球资本主义,消费主义文化提出的口号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消费起来”。然而,消费主义只是一种扭曲的、畸形化的消费文化,它不仅反映了消费资本主义的利益动机和文化霸权,也无法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幸福和生命的超越本质。

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

在经济学原理中,消费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由生产决定、受生产支配,但生产对消费也同样具有依赖性。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来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促进生产。消费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目的和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和条件。经济运行实质上就是在消费或市场需求的不断驱动下向前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旦不能被消费,经济运行必然陷于停滞状态,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过程也就停止。因此,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不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消费,相反,生产或者说获取商品的剩余价值成为消费之目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消费是从属于资本生产的、为实行交换价值而服务的消费,是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获取利润服务的消费。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同资本主义以一种只有整个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自己的极限的方式发展生产力的生产趋势相比,一切现实危机的最终原因从来就是贫困和大众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制度始终存在着由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生产与需求(消费)之间的矛盾。

基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解决经济危机应当鼓励消费和投资。于是,鼓励消费的经济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实施,并推动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发展。消费资本主义借助于“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采取共同利益的形式试图让广大人民群众相信“不消费就衰退”,其真实动机是通过人们的消费来实现资本的增殖。消费主义鼓励人们超前消费、负债消费,把消费看作生活的目的,让人们在消费的增长中感觉幸福,把人扮演成非理性的消费动物。然而,消费主义一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反城市化趋势,日本在80年代末也出现“务农热”,通过这些活动来抵制城市文明奢靡和浪费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舆论转向反对极端的物质主义,并主张节制物欲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尽管社会公众在理性上反对消费资本主义的生活价值观,但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实际上已经使“消费社会”成为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消费主义被当作现代商品社会似是而非的真理,消费成为合理经济乃至人生活动的唯一目的。消费的数量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也成为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成功的一种象征。

进入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文化思想体系是跨国公司及其资产拥有者和控制者的命脉。”跨国资产阶级为了在全球推广资本主义经济,就得在全球推行消费主义文化,资本主义经济与消费主义文化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全球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跨国资本家阶级借助于消费主义文化对人们需要的控制并使得消费者变成“消费力”,在不知不觉中为资本主义体制的维系和再生产提供动力。跨国资产阶级推行资本主义全球化,既要寻求政治和国家机器的庇护,也要求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为之辩护和开道。对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消费主义文化而言,文化具有某种意识形态功能,在这一领域,一切文化上的跨国实践都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实践,因而是文化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为全球资本主义发动机提供动力的燃料。这辆车本身是庞大的跨国公司,跨国资本家阶级是“驾驶员”。这种以实现全球资本主义为本质的文化意识形态谋划,就是要说服人们消费,不只是满足他们生物学意义上的需要和其他一般需要,而且对人为创造出来的欲望做出响应,以便使以私人利润为目的的资本积累永久化,也确保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永远存在下去。

这种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宣称生活的意义可以在我们拥有的东西中发现。一个人消费就是享受生活,为了充分享受生活就必须不断消费、再消费。跨国资本家阶级倡导消费主义文化,其逻辑是消费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使人享受生活,它把人视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消费主体。而其隐性的逻辑是,消费才能促进生产,才能使资本存在的目的和追求的价值得到实现。跨国资本家阶级就是要通过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把这种消费观念和文化谋划向全球布展,以谋求资本发展的最大空间。所以斯克莱尔说:“作为经济存在和政治存在的男人和女人观念,都被全球资本主义边缘化了,所有人包括男人、女人、孩子,甚至宠物,都成了消费者。”对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来说,经济活动的关键就是提供商品使他们成为消费者;而政治活动的关键则是通过让他们无所行动来确保消费的条件得以维持。

因此,消费主义文化具有一种潜伏的社会控制功能。消费主义引导大众满足个人消费需求的渴望,但这些渴望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真实要求。而竞争性的个人主义使得不论个人生存的要求有多高都永远高于集体福利的观点合法化。它因此也推动了社会活动的去政治化,消费主义文化及其带来的个人主义精神扩散,证明着社会分化的正当性。这就从思想观念上助长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为世界的不平等和霸权主义的行动提供了文化符码。

二、消费主义文化扩张之危害

西方消费主义是从属于资本逻辑的一种意识形态,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实现资本不断增值的内在要求。它是由资本增殖的逻辑制造出来的,只要资本增殖,生产的商品极大丰盛,就需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化进程中,消费主义通常以一种“大众消费”、“民主消费”的“合法性”面目出现,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使得消费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迅速蔓延,而其真正的动机是通过人们的消费来实现跨国资本的增殖。为此,它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机器的鼓噪,不断地制造“虚假需求”,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跨国资本家阶级通过操纵和控制“消费”,使消费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社会控制的工具。消费主义价值观成为全球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同谋与帮凶,实际上发挥着维护全球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资本主义推进全球化的经济本质就是把“以资本的形式积累财富视为社会的最高目的”,创造越来越多的利润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这契合了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合法性的需求。

所以,与一般的消费观念不同的是,消费主义不是简单的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消费,而是为了永远无法满足的贪婪和欲望而进行无节制地占有。这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所在。它把“物”奉为上帝和人类的主宰,造成了人是商品的奴隶,被物所奴役。正像资本统治着工人的劳动一样,“物体系”成为人们追求和膜拜的崇高客体。同时,它把人塑造成情感冷淡的现代消费机器,宣扬“生存即消费”、“消费即目的”的人生哲学,从而把对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关注转移到对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关注上。它通过使人的感性欲望得到暂时满足,来消解人们对资本及其贪欲的不满和愤懑。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蔓延如同一种传染病,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原谅的社会危害。

首先,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导致了生态的难以持续。消费主义不是追求一般的生存和发展之需要,而是以贪欲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和归宿,这就意味着满足的不可能性,因为贪欲的本质在于毫无节制地欲求。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消费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的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以占有更多的商品和财富来满足心理的暂时平衡,形成了“生存就要占有更多”的恶性逻辑,必然导致对自然的“促逼”和对生态的戕害。然而,自然生态的有限性和资本贪欲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性质,必然造成人与自然的紧张对峙。杜宁指出:“如果环境的破坏根源在于人们拥有太少或太多的时候,留给我们的疑问就是:多少算够?”有限的自然资源无法承载无限扩张的资本主义生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局是生态的不可持续危机。在物质消费满足的另一面是环境和生态的叫嚣:“在有限的环境中实现无限扩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而在全球资本主义和全球环境之间形成了潜在的灾难性的冲突。”

其次,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危及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消费资本主义充满着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主张,它强调占有和消费的产品越多越好。弗罗姆在《占有还是生存》一书中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我想把一切都据为己有,能够给我带来欢乐的不是分享,而是占有;我对其他所有人都抱一种敌视的态度,我想欺骗我的顾客,毁灭我的竞争者和剥削我的工人。我永远不会满意,因为我的愿望和要求是无止境的。由于占有欲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本质,而占有就意味着要获取更多的财富、消耗更多的资源,这使一些个人、集团乃至国家之间经常因为物质匮乏、消费不足而发生冲突,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和对抗,延伸至心灵秩序的失衡。因此,消费主义在根本上与和平不相容。正如舒曼所说:“洞察力能使我们看到,忽视精神而以追求物质目的为主的生活必须使得人与人对立,国与国对立,因为人的需要无穷尽,而无穷尽只能在精神王国里实现,在物质王国里永远不能实现”。

再次,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人的精神危机。全球化的资本主义通过文化输出和跨国公司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使消费主义不断向全球蔓延。然而,世界范围内蔓延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带来的是精英消费与大众消费的分层,是强者对弱者的盘剥,因此,消费主义并没有给人民大众带来一种满意和幸福的生活。在富人狂欢盛宴、贪欲泛滥、极度占有的对面,是贫乏、贫困、失望、不足。全球财富分配的不公平致使富人消费,穷人买单,公共消费的特权化和等级化使公共部门开支惊人,社会公共资源再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平等。为此,杜宁指出如果消费主义文化有一点真理,那就是全球经济的建立确实是为了供应世界上最富裕的五分之一人口的消费生活方式,“高消费既不能充分就业,也不能结束贫穷”。消费主义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分化不断加剧。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也在“全球化”,特别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性扩展。而单向度的消费主义文化导致了以突显虚无主义为特征的生命意义的世俗化,导致一种精神危机。由于消费制造出一种假象,人们在对物的无止境的追求中似乎能够得到某种满足。它使人们把由消费引起的快乐等同于幸福,因而幸福不再是对某种终极的理想信念的追求,而成为“消费者”的当下体验的快感。

三、超越消费主义的伦理思考

消费主义文化是基于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重构,在全球化时代大有扩张之势,而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是消费可以带来需求的扩大进而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所以发展主义已然成为消费主义的一个潜台词。

发展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化时代大行其道,是因为它存在着这样的价值预设:经济增长能够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平等的扩大和社会的进步。要实现发展就得追求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的显在标志就是消费的增长。发展主义相信经济增长能够产生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就能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消费水平。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它不能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增加一定能够惠及全体人民。因为经济增长是物的增加,而社会要实现平等的消费还必须依赖于物的合理分配。所以,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主义不能成为消费主义的合法基础。而全球资本主义倡导消费主义文化,就是要以发展主义的方式来构建世界经济秩序,显然这种发展主义对资本主义价值的实现是有利的选择。正如德里克所说,全球化资产阶级“力求根据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勾勒的幻景来改造世界。它表达了对全球政治经济权利关系的一种构想,即通过霸权排除不同于其发展主义前提的其他一些可能性考虑”。与发展主义并行的消费主义则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生活样式作为“好生活”的样板向不发达国家兜售,为不发达国家的大众描绘一幅美好天堂的图画:“这就是你们‘应该’的生活。”通过话语霸权和网络技术,“于无声处”推广其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隐蔽新特点。它以隐蔽的非政治化的形式,以审美、普遍伦理、风尚和风俗的形式为不发达国家的个人生活中的自由选择提供一种文化尺度。它在不知不觉中把消费主义的价值体系塑造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和生活规范,把西方消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成统治世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一旦后发国家接受了其价值观念也就会抛弃自己原有的意识形态。

消费主义在发展主义的庇护下走向了“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由于消费和交换的重要媒介金钱的作用,对物的崇拜就有可能转化为对金钱的崇拜,消费主义必然与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联系在一起。其结果自然是“以物为本”而非“以人为本”,它不能保证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人的本质得到深度发展,也无法保证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所追求的是“符号”消费,即不是为生活而消费,而是为消费而生活。这样,在消费中,人的需求扭曲了,人的自然属性俨然代替了其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这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自我贬斥,而非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和生命意义的提升。所以,超越发展主义理论主导下的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要求把消费是否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否促进人的自由之增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幸福,作为衡量消费正义与否的根本尺度。从终极意义上说,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不是以消费的占有量来衡量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而毋宁说是以促进和提升人的自由发展、人的价值和生命尊严作为消费的合法性依据和根本尺度。我们需要的消费文化是能够引导人们反思消费与消费者之间的正当性、合理性和价值性关系。人是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消费本质上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种关涉到他者的社会行为,必须使每个公民的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并积极引导人们建立高级的发展需要和高尚的消费行为。一个以普遍人权为基准的社会,只有从根本上抵制消费主义的贪婪价值取向,走出发展主义的陷阱,才能避免出现异化消费、庸俗消费,才能规避把人物化、商品化的倾向,才能防止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恣意泛滥。

正是由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模式,它藐视“公正原则”和“自我实现原则”,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其结果必然是崇尚一种腐化和纵欲的生活方式。因此,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都有严重危害,本质上是一种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消费文化发展的应然取向。建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科学发展观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科学而人文的新消费观,这种新消费观必须抵制由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资产阶级消费观对公民政治信仰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侵袭,以追求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和政治正义为旨归。这就是说,要通过确立科学的消费观,倡导一种以追求人类“和平、自由、公正和尊严”为价值目标的健康生活。

总之,全球资本主义奉行的消费主义是以资本活动的最大空间实现所有者对金钱和财富的获取为目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不是以满足消费主体的真实需要为旨趣,它把物欲的满足作为人类存在的最终价值原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正如西美尔所言:金钱只能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这桥梁上面的。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整体性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在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共福利的增进和人自身的自由存在和全面完善。只有以经济正义和政治正义为基准来规范消费取向,选择具有道德约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才能体现对人本身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消费观在价值取向上包含“生态与人文”两个基本向度,即既重视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面向,也强调对弱势群体关照的社会公正。人类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富足了,才不会被物所役,才能摆脱资本主义全球化企图强加给社会的精神纠缠。

(作者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资本主义消费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Film review:WALL·E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消费ABC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