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公共外交体系初探

2016-03-19刘鸣筝李吉品

关东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拉丁美洲外交文化

刘鸣筝 李吉品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公共外交体系初探

刘鸣筝 李吉品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公共外交最早、投入最大、效果最显著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开始有意识地拓展国际传播渠道、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公共外交活动,针对不同的战略区域采取不同的公共外交政策,这些都为二战后美国大规模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在美国公共外交活动的历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公共外交;国际传播;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由于参战晚,而且本土没有成为战场,所以受到的破坏比较小。另外,美国利用资金雄厚、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加紧生产和销售军火、粮食等商品,巩固了自己在经济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又确立了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大国地位。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公共外交逐渐大规模开展起来,为以后美国公共外交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框架。

一、国际传播渠道的构建

一切的思想、价值观、文化、意识形态都是由基本的信息元素构成的。信息传播的素质和质量制约着一个国家对外传播的能力。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公共外交领域,信息传播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外交活动的规模和结果。

(一)通讯社

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起来以后,国际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是通讯社。通讯社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直接向公众提供新闻,简单地说,通讯社是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信息的机构,是新闻信息尤其是国际新闻信息最重要的源头。通讯社之间的竞争是对新闻信息发布权的竞争。最早的通讯社可以上溯到法国人哈瓦斯1835年建立的哈瓦斯通讯社。美国联合通讯社(The Associated Press)简称美联社(AP),成立于1892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联社已经显露出了国际通讯社的风范,但是,同行的竞争和报业同盟卡特尔的制约,限制了美联社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联社内部经过广泛深入地讨论,认为对路透社和哈瓦斯社抱有幻想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美联社决定终止1893年同欧洲通讯社签订的新闻交换合同,改由自己直接向国外的媒体供稿。美联社首先劝说阿根廷的报纸《国家》(La Nacion)不与合众社合作,转而与美联社合作,既而又在1919年与总计25家中美洲报社订立合同,为它们提供新闻。从1930年起,美联社开始向日本的报纸和广播提供新闻。1934年,美联社开始向全世界提供图片传真业务,比其他通讯社使用此项技术早了两年时间。同年,美联社与路透社签订协议,重申“国家新闻自由交换原则”,*Jonathan Fenby.The 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s,New York:Schocken Books,1988,p.49.使其与路透社之间不至于陷于无序且惨酷的竞争而导致两败俱伤。美联社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通讯社,与历史最久的路透社平起平坐,向全世界范围内提供新闻,是美国信息传播力增强的表现。

美国有世界影响的通讯社还有合众社,是美国第二大通讯社,成立于1902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合众社发展势头良好,战后,逐渐成为可与美联社分庭抗礼的通讯社。

受其民主传统的影响,美国的新闻媒介并不与政府保持完全一致,而且在常规情况下,美国政府并不能直接支配新闻媒介,但是美国新闻媒介的立场却不会偏离美国国家利益太远,而且在战时或者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媒体还是会自觉与政府合作。因此,美联社的发展壮大就是美国传播能力增强的重要方面。

(二)无线电广播

1919年,美国政府强制英国马可尼公司的分公司——美国马可尼公司,将所有资产转让给美国企业集团,成立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使美国不再依赖英国控制的海底电缆进行信息传输,从而参与到国际无线电领域的竞争。到192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控制了42条国际无线电线路,其中的大部分从事短波服务,其他美国电讯公司的通讯服务主要针对拉丁美洲。*[美]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与控制》,刘利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

1930年代中期,当多数美国人都认为短波无线电没有未来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总经理威廉·佩里(William Paley)与拉丁美洲的电台签约,在拉丁美洲建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分公司。佩里说:“我们的计划是给这些分公司一定的独立权,免费转播由一个在美国的特殊节目部制作的拉美节目,同时他们制作的节目也将在美国播出。”*Lewis J. Paper.Empire: William S. Paley and the Making of CBS,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7,p80.

美国政府在1930年代正式考虑过建立国际广播电台。1933年蒙得维的亚(Montevideo)泛美会议上,美国提出要建立一个短波电台,对拉丁美洲地区播送新闻和娱乐性节目。总统罗斯福为此拨出了5个短波频率。虽然这一计划因为商业广播公司的反对无果而终,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国际广播对于实现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1935年,国务院成立了无线电讯社(Wireless File),对外传播信息,解读美国政策。无线电讯社最初使用无线电电传打字电报机从首都华盛顿向外传递信息,主要针对美国驻世界各地的使馆及美国新闻文化处。

不过,与欧洲国家不同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境内面向公众营运的全部是商业电台,并没有政府直接创办的广播电台,这也是造成二战爆发前夕及战争初期美国在宣传战方面落后于德国的原因之一。

(三)电影

电影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尤其在电视进入普通受众家庭之前,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生动性深受人们喜爱。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拍摄电影的国家之一,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并不占据优势。在1920年代以前,法国和意大利是电影生产大国,无论是电影设备制造,还是电影拍摄技巧,还是电影出口,法国和意大利都走在美国的前面。1908年,法国帕泰兄弟制片公司占了世界电影市场的1/3。这一市场分额充分说明了法国是当时的世界电影工场。英国学者Gerben Bakker的研究表明,在1900年代,欧洲电影出口至全世界,甚至一度占据半数的美国市场。*Gerben Bakker.“The Decline and Fall of European Film Industry: Sunk Costs,Market Size,and Market Structure,1890-1927”,Economic History Review,2005(6).

一战以后,美国电影业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制作量达到了全国的80%。在人们心目中,好莱坞的地理意义逐渐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电影制造业代表形象。这一时期,美国通过对国外进口的影片征收关税等方式,保护国内市场,使好莱坞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经济实力越来越强。*Richard Pells.Not Like Us:How Europeans Have Loved,Hated,and Transformed American Culture since World War II.New York: Basic Books,1997,p.15.

美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影业具备了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有消费能力的受众,这些条件是欧洲国家所不具备的。1920年代以来,美国电影业蓬勃发展起来。1920年代初,英国有大约4000家电影院,德国有大约3700家,法国只有大约2500家,而美国大约有18000家电影院。*Kristin Thompson.“The Rise and Fall of Film Europe”,in Andrew Higson and Richard Maltby,eds.,“Film Eruope”and“Film America”:Cinema, Commerce and Cultural Exchange 1920-1939,Exeter: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1999,p58.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美国电影具备了通俗化、娱乐化的特点。很快,美国电影业膨胀起来,从1918年到1921年,好莱坞影片出口增加了300%。*Anne Massey.Hollywood Beyond the Screen: Design and Material Culture.Oxford:Berg Publishers,2000,p.22.192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占据英国影院放映量的95%,德国影院总放映量的60%,法国影院放映量的70%和意大利影院总放映量的65%。*Emily S.Rosenberg.Spreading the American Dream:Americ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pansion 1890-1945.New York:Hill and Wang,1982,p.100.研究美国文学的法国专家罗歌·阿瑟利诺曾写到:1930年代中后期,我在巴黎看了很多美国电影,例如《鸭羹》(Duck Soup)、《告密者》(Informer)、《摩登时代》(Modern Times)、《死角》(Dead End)、《白雪公主》(Snow White)等。*Roger Asselineau.“A Complex Fate”,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No.14,Apr.1980,p.28.这番话是对当时欧洲人喜爱美国电影的真实写照。

一个国家的文化市场和媒介市场被外国产品占据,那么它损失的不只是经济利益:好莱坞电影大行其道,随之进入欧洲的还有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好莱坞似乎成了美国文化精髓的展现。”*Rechard F. Kuisel.Seducing the French:The Dilemma of Americaniz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p.10.1920年代中期,美国国务院官员明确谈到:“如今,许多国家的民众把美国看做是生活方式、时尚、娱乐方式和生活标准上的标杆。”*Charles Eckert.“The Carole Lomberd in Macy’s Window”,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Studies,No.3,Winter 1978,p.4-5.1927年,比利时著名诗人马尼克斯·海瑟写道:“美国电影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它是破坏我们稳定生活的一个因素。”*Rob Kroes.If You’ve Seen One,You’ve Seen the Mall:Europeans and American Mass Culture.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6,p.129-130.

总之,美国电影向欧洲和全世界的输出,不仅使美国获得了经济利益,还把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向外输出,这提高了美国在外国民众中的影响力,是美国成功开展公共外交的标志性成就之一。

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决定这一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由于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阻隔,美国对美洲以外地区的信息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讯社、无线电广播和电影。报纸、期刊和书籍的传播虽然在信息的保存方面更具优势,但在信息的传播速度方面显然落后于通讯社和无线广播,在信息的生动性方面与电影相去甚远。因此,平面媒体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公共外交活动中,地位不及以上三种传播形式。

二、开展公共外交的机构

美国的公共外交发轫于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之前,但一直是政治精英或政府的零散举动。

1938年7月27日,根据当时国务卿赫尔签署的国务院第367号令,美国设立文化关系处(Division of Cultural Relations),专门负责美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关系处主旨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在音乐、艺术、文化和其他领域内的合作;建立图书馆,收藏美国人的重要作品和翻译的美国作品;开展国际无线电广播;鼓励非官方组织在文化和知识领域建立密切联系;改善和发展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关系”。*Ruth Emily McMurry,Muna Lee.The Cultural Approach: Another W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7,p.208-209.文化关系处的设立,表明美国政府有完整机构发展对外公共关系,以此来服务国家利益。文化关系处的设立,标志着美国公共外交进入了历史上一个新的时期。

对于文化关系处的作用,副国务卿萨默·韦尔斯认为:“美国并不擅长官方文化,所以文化关系处的准确定位应该是充当一个交换的场所,是推动民间团体和个人进行文化交往的协调机构。”*Frank A. Ninkovich.The Diplomacy of Ideas: U.S. 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s,1938-1950.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31.历史学家拉尔夫·特纳为美国制定对外文化工作纲要时提出:“对外文化工作必须根据国家的需要,同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保持一致,配合进行。”*[美]弗兰克·宁柯维奇:《美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续]》,钱存学编译,《编译参考》1991年第8期。

这表明,首先,文化关系处的作用是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其次,文化关系处是推动民间活动的非强制性机构;再次,文化关系处关注的是文化领域,与传统外交范畴不同。很显然,文化关系处是一个以开展公共外交为宗旨的官方机构。

1940年8月,美国设立“美洲共和国之间商业与文化协调局”(the Office of Coordinator of Commerci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American Republics),后改名为“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the Office of Coordinator of Inter-American Affairs),向拉丁美洲国家宣传美国,加强拉丁美洲国家民众对美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美洲共和国之间商业与文化协调处建立的宗旨是“在商业和经济领域内承担责任,通过利用政府和私人机构来促进西半球的商业利益;通过艺术、教育、旅游、广播、新闻出版和电影等领域的政府和非政府的资源,加强国防,促进西半球国家之间的联系。”*R.E. Blackwell.“Summary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Divis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of the 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ter-American Affairs”,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Vol 16,No.3,Nov.1942,p.139.由于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领导人个人的关系依据协调局工作范围的不同,协调局从美国政府获得的资金要远远多于文化关系处。例如,1941年,文化关系处得到的国会拨款是15.15万美元,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从总统紧急基金中获得350万美元;1942年,文化关系处得到的国会拨款是21.7万美元,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从总统紧急基金中获得3800万美元;1943年,文化关系处得到国会拨款67.5万美元,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从总统基金中获得6000万美元。*Emily S. Rosenberg.Spreading the American Dream: Americ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pansion 1890-1945.New York: Hill and Wang,1982.以雄厚的资金为基础,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的工作产生的影响大于文化关系处。

文化关系处和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通过教育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方式促进了美国在西半球战略目标的实现,介绍了美国的情况,传播了美国的价值观,改善了美国的形象,提高了美国的威信。美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的公共外交成果显著,改变了拉丁美洲知识分子对美国的不良印象,同时争取到了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巩固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领导地位,也使美国政府认识到文化输出和公共外交在实现美国对外战略目标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为美国继续深入开展公共外交积累了经验。

三、针对不同战略区域的公共外交

针对不通的战略区域,美国的公共外交活动各有侧重,并不简单复制,本文以苏联和拉丁美洲为例。

(一)针对苏联

1920年代初到193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融洽,但是相互之间的文化和交往往来并没有断绝。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曾资助苏联科学家到美国和西欧学习,并提供经费为其购买国外出版物。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还制订了与苏联之间的人员交流计划。*路红霞:《论冷战早期美国对苏联的文化外交》,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933年至1937年,布利特任美国驻苏联大使。他积极推动使馆的工作人员接触苏联普通民众。在美国和苏联建交的初期,布利特经常在莫斯科的大使馆附近的公园里带领使馆工作人员教苏联人打棒球。布利特本人对这项活动非常卖力,甚至曾经被球砸伤了头部。使馆人员还通过旅行、参加娱乐社会活动等公开方式接触民众,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扬美国的民主体制,借以感染苏联民众。使馆还用美元给雇佣的苏联人发薪水,鼓励他们用美元购买紧俏商品,以赢得他们对美国的好感。布利特在给总统罗斯福的信里写道:应该保持与俄国人友好的私人关系,以便让他们明白,如果他们不愿意前进,只许空洞的政治诺言,那么他们就要受到惩戒。*Franklin D.Roosevelt.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Foreign Affairs,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9,p.71-172.

除此之外,布利特还频繁与苏联红军将领伏罗希洛夫、菲尔德曼等接触,与他们一起打马球,宴请布哈林、拉迪克等,请罗斯福关照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的儿子等。

布利特针对苏联官员和红军将领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法和外交惯例,引起了苏联政府的不满。针对民众的种种公共外交活动收效不大,没有大范围地在民众中树立美国的良好形象,反而引起了苏联政府的警惕,其中一些破坏性的活动可能还是造成美国和苏联关系疏远的原因。

1934开始的肃反很快出现扩大化的趋势,与外国人有过接触的人们,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几乎都受到了牵连,苏联人已经不敢轻易同美国大使馆和美国人接触。同时,苏联政府加强了对美国大使馆的监视和限制,使馆人员不仅不能扩大公共外交的范围,更是连以前曾经开展的活动也逐渐取消。在这种情况下,使馆工作人员经常借口货币兑换限制、住宿条件恶劣等发牢骚,称生活在莫斯科犹如“置身荒岛,周围只有成群的鱼来往出没”。*George W.Baer.A Question of Trust: The Origins of Soviet-American Relations.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86,p.294.

这一时期,美国对苏联的公共外交是不成功的。虽然美国和苏联之间进行过一些文化与教育方法的接触和交流,但是规模非常小。大使馆的公共外交活动既没有在精英人物中间造成能够左右苏联对美政策制定的势力,也没有在普通民众中形成对美国的亲切感和向往情绪。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美国公共外交官员的工作不力。虽然布利特本人尽量制造与苏联上层人物结交的机会和与下层民众接触的活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使馆的普通工作人员对苏联抱有强烈的敌视态度,在此种态度下工作,显然是不会收取良好效果的;二是苏联的独裁和高压统治,使苏联的高层官员无力影响对美政策的制定,即使有亲美情绪也不敢随意表露;苏联民众为免引火烧身,不敢过多接触美国人。

(二)针对拉丁美洲

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之前,德国很重视对拉丁美洲地区的文化扩张。德国人在拉丁美洲地区开办学校,对拉丁美洲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赴德国学习,资助拉丁美洲的教师去德国深造,向拉丁美洲派遣专家,还向拉定美洲国家的报纸免费提供电报新闻服务,对拉丁美洲播送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的广播节目,向拉丁美洲赠送免费电影。*Samuel Flagg Bemis.The Latin America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A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New York: Norton Creek Press,1947,p.324-327.美国对德国向拉丁美洲的文化扩张心生警惕,并同样通过文化扩张的方式抵制德国的影响。美国国务院美洲司有官员指出:“政治渗透不可避免强制手段的烙印,经济渗透被指责为自私,只有文化合作才意味着思想交流和无拘无束。”*Frank A.Ninkovich.The Diplomacy of Ideas:U.S.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27.

1936年底,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了美洲国家维持和平会议。针对德国对拉丁美洲的文化扩张,这次会议期间,美国代表团倡导签署《促进美洲国家之间文化联系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American Cultural Relations),以便“在美洲的共和国中形成支持和平的舆论,这些舆论正是支持西半球和平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Report of the Deleg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to the Inter-American Conferenc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Peace.Buenos Aires,Dec.1936,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37,p.34.1937年,美国参议院批准了这一公约。1938年5月,得克萨斯州的议员莫里建议国务院设立专门机构,执行1936年12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议决议。

1938年5月,美洲国家之间文化合作会议举行,国务卿赫尔出席会议。这次会议集中讨论了设立专门的文化关系管理机构的问题,布宜诺斯艾利斯公约的具体执行程序问题,在拉丁美洲传播美国文化的问题,在美国普及拉丁美洲知识问题。

1940年设立的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成立了新闻部、广播部和电影部,利用美国的地缘优势和信息优势向拉丁美洲地区传播信息。

首先,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向拉丁美洲地区的报纸和杂志提供新闻,具体形式包括照片、漫画、通讯等;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出版杂志;印制宣传材料,向普通的民众发放或张贴,保障民众可以接触到来自美国的新闻信息。其次,美国向拉丁美洲地区传送广播节目。1944年,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组织了18家美国广播电台,用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向拉丁美洲地区进行广播,广播的内容包括新闻和其他商业节目。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还把录制好的节目交给拉丁美洲的广播电台播送,并在当地寻找节目制作人,制作内容和形式更贴近拉丁美洲民众的节目。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定期印制节目表向民众免费发放,加大宣传力度。

电影方面,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积极敦促与拉丁美洲有关的影片的拍摄,《相遇在阿根廷》《西蒙·波利瓦尔》和《致候吾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特别是《致候吾友》在拉丁美洲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其主题曲“Aquarela do Brasil”一时之间脍炙人口;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同时鼓励拉丁美洲国家制作影片到美国播放;在推广美国电影的同时,致力于减少德国和意大利电影在拉丁美洲的放映;禁止有损害美国形象内容和损害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内容的电影在拉丁美洲放映,例如《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有损害美国正面形象的内容而遭到禁映,《阿根廷假期》因丑化了阿根廷的形象也遭到禁映;与此同时,一些反映美国文化、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经典影片也得到了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的大力宣传,例如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木偶奇遇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还邀请迪士尼公司代表到拉丁美洲访问,受到了拉丁美洲民众的热情接待,代表了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取得的公共外交成就。*Frank A.Ninkovich.The Diplomacy of Ideas: U.S.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s,1938-1950.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拉丁美洲是美国传统的势力范围,德国对拉丁美洲的文化扩张使美国深感危机,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公共外交活动。实际上,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公共外交活动是卓有成效的,既抵制了德国对拉丁美洲的文化侵袭,又巩固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领导地位。

四、结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到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的公共外交逐渐发展起来,并已颇有现代公共外交的风范,其中许多做法被美国政府沿用多年。

第一,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公共外交的目的虽然指向明确,但是并不集中。这一时期公共外交还是以解释美国政策、推广美国文化为主,并没有短期的急功近利式的目的,如战争期间的军事目的和冷战期间的意识形态斗争。由目的的非集中性决定了这一时期美国公共外交的方式都是比较温和的,很少进行集中的信息轰炸和强势的舆论控制。

第二,建立了专门的公共外交机构。建立专门的执行机构是公共外交专业化的一个标志。以往美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有政治精英带有明显政府目的的个人活动,也有政府支持和保护但不积极参与的传教活动,还有政府自主但目的不十分明确的国际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虽然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共同的问题是这些活动都没有系统性和长期规划,所以很难做到结果的最优化。文化关系处和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的组建,使美国的公共外交有了专门的管理和执行机构,有了固定的章程,因此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行为准则,是美国公共外交专业化和扩大化的开端。事实证明,文化关系处和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局的公共外交活动确实取得了显赫的成果。

第三,多种公共外交活动形式互补。科学技术的革新使传播渠道比以往更加拓宽。能够直接运用于公共外交的传播方式包括传统的报纸、杂志、书籍,还包括以无线电基础为基础的通讯社、广告电台,以及以娱乐形象出现的无声电影和其后发展起来的有声电影。在美国公共外交的重点区域如西欧、苏联和拉丁美洲,这几种公共外交渠道都是同时发挥作用。无线电传输信息快捷、接收范围广而在紧急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营造舆论环境;报纸、杂志和书籍是思想的传播者,由于其内容比无线电广播深邃而且可以长久保存,所以在公众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电影却是在公众进行娱乐活动的时候不知不觉间改变公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影响最为深远。几种传播渠道的交叉使用,使美国可以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形成完整的社会舆论氛围,有利于其目的的达成。

除了技术为媒介的信息沟通之外,美国这一时期加大了人员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学生和学者的交流能够产生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受资助到美国的人都是行业的精英,接受美国文化或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将对其本国的政治和经济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人员交流产生的亲身传播活动,其可信度高于通过报纸、书籍、广播和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果,令人信服。

第四,不同的战略区域,公共外交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依据不同的战略区域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不同,美国对其采取了不同的公共外交方式。对拉丁美洲,美国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优势,也有文化上的优势,所以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公共外交既包含了政治内容,也包括了文化内容,从信息沟通、文化产品输出、人员往来等各个方面开展活动,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的公共外交以加强联系、增进了解为目的,但是由于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问题,以及苏联国内的政治特点,美国的公共外交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对欧洲,美国有经济上的优势,但是欧洲传统的精英文化却是美国所不及的,所以美国对欧洲发挥主要影响的公共外交方式是电影,电影是附着文化信息的商品,美国正是通过电影这种文化产品把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成功输入欧洲,加强美国在欧洲民众中的影响力,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第五,生活方式输出成功,意识形态斗争不成功。美国公共外交对于生活方式的输出是非常成功,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美国的公共外交却并不成功。首先,在苏联的公共外交刚刚开展即告失败,可能取得的些微成就也湮没在苏联国内的高压统治之下,没有造成有说服力的影响。其次,在二战爆发前对德国的宣传反应不力。德国是最早利用广告进行大规模宣传的国家,在其利用广播宣扬法西斯主义的时候,美国没有进行针锋相对的反宣传。虽然美国抵制了德国在拉丁美洲扩大影响,但是在欧洲显得软弱无力。这显示了这一时期美国公共外交还不成熟,直到冷战时期,美国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公共外交才有大的突破。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逐渐扩大公共外交的范围,丰富公共外交的手段,为以后美国政府大规模开展公共外交积累了经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二战后美国公共外交政策与机制研究”(15BSS024)。

刘鸣筝(1980-),女,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长春 130012),李吉品(1983-),女,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长春 130000)

猜你喜欢

拉丁美洲外交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谁远谁近?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拉丁美洲正进入低速增长周期
外交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