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与架构
——在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视野下看广西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
2016-03-19石向东
石向东
重建与架构
——在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视野下看广西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
石向东※
本文通过对广西地域性文化以及中国—东盟国际区域文化之间艺术的交流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多元文化大背景下的广西当代城市雕塑的发展之路,为当代广西本地的雕塑研究做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广西;地域文化;东盟;现代化;当代雕塑
一、引 言
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实质是艺术话语权的问题。在国际化与城市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本土文化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同化,其所造成的对当代民族文化自身创新性的缺失,是导致本土文化逐渐在国际艺术大潮中丧失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能坚定自身的立场,以一个完整独立的姿态与西方艺术进行平等的对话,是中国艺术所面临的当代性问题,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始终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性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彰显出自身独特的民族语言,才能在世界文化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吞噬。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在复制和模仿西方现当代艺术之后,更需要在求新、求变的摸索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民族文化中找寻自身的文化立场和民族身份以应对本土文化在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失语”的窘境。广西当代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同样也是广西当代艺术在发展中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处于中国—东盟经济圈大背景下的广西,如何在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获得相对独立的艺术话语权、凸显广西本土民族区域特色是目前广西雕塑艺术在当代谋发展的首要议题。
那么,如何在广西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中发现新的可能性与生命力,并以此发展广西当代的雕塑艺术,使其具有区域特色、时代特色呢?笔者认为,应该把广西雕塑艺术放置在广西当下所处的整个文化系统中去讨论,在这其中也就涉及到了当代的两个具体的现实内容:一个是本土化,即广西本土化的地域特色;另一个是国际化,即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所形成的国际性区域特色。广西的当代雕塑需要在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重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使之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本土区域文化的“重建”
对文化传统而言,所谓的“重建”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当代雕塑艺术发展进程中,在实现艺术现代化转型的前提下,以继承和发掘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来促进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而在广西当代雕塑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合理地利用广西本土的特色地域文化,使其在当代雕塑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能,从而体现出时代精神风貌和当代人的精神诉求等,其涉及到的有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地域性问题就非常值得我们去深究和探讨。
所谓地域性文化,主要是指区域内各少数民族之间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在发挥其作用的文化传统。广西地处中国西南一隅,聚居着十几个文化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各地方之间鲜明的文化传统汇集成广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最被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至今仍在苗族文化中流行的祭祀舞蹈“盲高”、黑衣壮的山歌文化、瑶族保留较为完好的民族精神信仰等。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区域间相互交汇与渗透,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广西区域文化艺术,造就了广西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包含着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是广西多个族群相互成长的历史轨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表征除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铜鼓艺术之外,还有壮族与瑶族的锦绣、花山的岩画、侗族的芦笙和风雨桥、刘三姐与绣球、蕉叶、吊脚楼、蛙纹铜鼓、龙胜的龙脊梯田等。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被运用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设计元素和标识,如铜鼓的鸟兽纹样装饰、花山壁画的抽象字符、绣球等往往能令人立刻想到广西的壮文化。所以,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元素不仅能创造出独特的富有地域风情的园林景观,还能给当地人带来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可见,地域文化在当代雕塑艺术中得以诠释,是民族自尊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地域身份的象征。
在大概念的文化语境中,从“全球化”的趋势导致中国当代艺术要面对的发展困境来看,脱离对西方艺术的依附、根植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土壤是中国当代艺术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文化艺术的地域性特征,关注自身的传统与现实,重建本土艺术价值以实现创新转型,架构其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价值体系,从而达到以主流话语发言,实现与西方文化艺术的平等交流,是当代中国艺术突破当前困境的重要思路和途径。换句话说,中国当代艺术在与国际交往中要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力,具有地域特质的民族艺术文化很重要。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保留完好的独特地域民俗民风,为当代广西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积极倡导艺术原创性的今天,区域化与本土化已经成为艺术发展的重心,我们要根植传统,但不是简单的回归,不是对少数民族元素直接的复制与挪用,而是赋予其新意,重新建构起新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我们在探讨广西当代雕塑创作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时,更应该立足于现当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作方法,继续传承、保护与发扬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因此,合理地运用丰富的民族资源,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延续,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价值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焕发出时代的新活力。
三、东盟区域文化间的“架构”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地域文化形态,任何地域文化的发展都遵循着推陈出新的规律。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是世界各种文化思潮和势力交锋的演变过程,广西作为中国—东盟经济圈的前沿地区,本土文化艺术走向大融合、走向国际化是当代广西雕塑发展的大趋势。艺术上的模仿和盲目跟风是广西当代雕塑缺乏鲜明个性和突出特点的根本原因,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广西雕塑出现被艺术边缘化的局面。没有民族、地域的文化根基作为现实的创作理论依据,是广西当代雕塑在全国乃至世界无法拥有对话交流平台的重要原因。然而,幸运的是,当今的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近年来,国家加大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与发展,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再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为中国沿海各区域特别是广西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现实基础。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将随着官方、民间渠道的拓宽和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对话与合作的窗口,倚靠祖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就发展广西当代雕塑艺术而言,在建设与时代精神、城市面貌相匹配的新文化艺术的层面上,有着许多优越的发展因素。首先,从历史文化上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史,这为广西与东南亚各国间艺术的友好交流提供了普遍的合作基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间有了一定的交流。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艺术交流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一个交流的鼎盛时期。而到了清末乃至近代,历史的原因导致了大批中国人南下,在东南亚各个国家繁衍扎根,从而使中国的汉文化在东南亚各国得到传播。从这条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一直都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并且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这为广西与东南亚的雕塑艺术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其次,长期发展起来的水陆交通以及近代华人大规模的南下迁徙把中国西南部与东南亚紧密联结在一起。这个时期,华人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华人对中国雕刻雕塑艺术的热爱使得大量带有中国艺术文化烙印的雕塑作品在东南亚地区流通传播。那些极具艺术性的手工雕刻雕塑物品被华人积极地运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雕塑艺术在东南亚得到流传与发展,使东南亚各国不少本土雕塑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中国雕塑艺术的成分,从而推动了东南亚雕塑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艺术形态。同时,长期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也使中国的雕塑艺术吸收了一些东南亚雕塑艺术成分,因此,不少传统的中国雕塑艺术逐渐染上了浓重的异域色彩。东南亚现存的许多华人修建的寺庙中就保留着大量由中国工匠所创造的、带有浓浓中国文化艺术风格又具有当地特色的杰出作品,例如寺庙里的蛟龙飞凤的浮雕雕刻、佛像雕塑,华人居民精美木雕的门楼和木制窗花格、中式的木家具等,无不体现着中式雕刻强烈的神韵和意境,这都为现今的我们在寻求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东南亚地区实现融合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案例和可贵的参考。再次,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广西与东南亚各国在文化上有诸多的“亲缘关系”。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与越南地域相接,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形成了众多的跨境民族,例如广西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侬族有相似的信仰和同样的风俗习惯。跨境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现今仍然为各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三点优势,现今的广西当代雕塑艺术经历着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多元渗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组与架构的一个重要过程:一方面它需要对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东南亚各国的现当代雕塑艺术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双重的整合与架构,使得广西当代雕塑艺术并不是一个表面上简单单方面的拼接,而是一种内在的合化与相容。
广西与东盟各国的雕塑艺术存在着许多相同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各自明显的差异。这是广西当代雕塑实现多元文化整合前必须梳理清楚的一个前提。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传统雕塑艺术上对宗教思想和民俗风情的大量运用,东南亚国家的许多雕塑中也存在着中国文化的烙印,展现了相近的东方审美观。如东南亚许多宗教绘画以及神像上,就能充分地感受到中国式的基本手法,其宽厚圆润的脸型、妩媚的杏眼、纤细的手指、色彩的搭配及运用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配色传统。广西著名的铜鼓艺术在东南亚地区也具有很强的地域代表性,铜鼓是东南亚原始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东南亚原始文化的集大成者。铜鼓艺术上所体现的东南亚某个地域村社制度文化以及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广西以“那”文化为基础的农耕文化所表现的字符图案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而广西与东盟各国间存在的差异性则更多的是体现在了本土民族文化的差异上,地域、环境、语言、社会体制影响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取向,这也在雕塑艺术上得以充分体现。东南亚各国民族众多,长期受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等外来宗教和文化的强劲影响,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方的儒家传统文化在东盟各国间均有所侧重,所以其文化是多彩多样的。应积极学习东盟各国文化并将这些文化融入广西当代雕塑创作中,创造出具有当代时代精神的雕塑艺术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立场上要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传承和创新的同时,在对于传统文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上则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上的共性,拒绝模仿和局限于特有形式,力求表现出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保留各自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艺术作品拥有较高辨识度、创新性,能够体现出特定的区域特色。此外,我们在借鉴运用东盟各国文化时要结合自身地域文化,既要体现自身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底蕴,也要依据时下国际趋势创作出符合国际共同审美观的作品,以达到雕塑艺术良性发展的目的。如广西南宁作为中国与东盟对话与交流的窗口城市,在雕塑艺术创作中展现异国风情元素,可以深化双方文化的交流,不仅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和国际化,更有助于本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四、结 语
广西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根基是广西当代雕塑艺术从传统形态走向国际性、全球化的重要前提。广西也应该寻求与东盟各国之间多种文化艺术的重组互融,其当代雕塑更应该建立在与东盟各国频繁的艺术交流与合作之上,从中吸收东盟各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来成长自己,学习运用东盟各国优秀的雕塑艺术创作理念和文化内涵促进广西当代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建构起广西当代雕塑的民族特色价值体系,打破效仿西方、跟随大众的窘迫局面。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国际化而丢弃传统,也不能一味地照搬传统而对当代性置若罔闻。所以,当代雕塑的创作不仅要立足于本土地域文化特征,还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就广西的当代雕塑而言,其与东盟各国间地域环境及发展历史的差异形成了各个区域之间迥异的民俗文化,在广西当代雕塑发展中要想体现艺术的个性,本土区域民俗文化以及与东盟各国交流所带来的融合与创新点无疑是最佳的创作素材。在中国许多城市的雕塑作品中都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既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征,又在艺术的创新上与其他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广西当代雕塑的发展只有携手本地域间所体现出来的当代创新性,才能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雕塑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找到广西本土当代艺术的真正出路。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双方应充分利用中华文化在东盟各国的广泛影响,积极促进雕塑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共促中国—东盟区域间共同繁荣与稳定的发展。
和资料来源:
1.孙振华:《孙振华自选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2.王林:《从中国经验出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3.尹吉男:《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4.赵巍岩:《当代雕塑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盛杨、钱绍武:《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6.钱平桃、陈显泗主编:《东南亚历史舞台上的华人与华侨》,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贺圣达著:《东南亚文化发展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陈云岗:《构建“城市雕塑美学”》,《雕塑》2005年第6期。
9.蔺宝钢:《论城市雕塑的唯一性、地域性、时代性》,《雕塑》2003年第2期。
(责任编辑:张 磊)
Re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Discussion on the Guangxi Contemporary Sculpture Art from Perspective of China-ASEAN Culture Cooperation
Shi Xiangdong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exchanges between Guangxi regional culture and ASEAN international culture to discuss the Guangxi contemporary sculpture ar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diversification,and also provide several meaningful discussion to study Guangxi local sculpture.
Guangxi;Regional Culture;ASEAN;Modernization;Contemporary Sculpture
G125
A
1003-2479(2016)01-0078-04
※广西艺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