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承认理论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2016-03-19胡红花
胡红花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马克思承认理论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胡红花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
承认理论一直以来是一个被遮蔽的话题,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阿克塞尔·霍耐特对承认话题的引入,承认理论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将劳动当成一种实现主体间相互承认的活动,劳动成为一种真正的承认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的承认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承认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承认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哲学研究当中的一个新的视角。承认的话题最早甚至可以追溯至古典哲学时期,在亚里士多德、休谟的哲学思想中能够发掘出关于承认的论述。20世纪9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新生代人物阿克塞尔·霍耐特凭借承认理论回归哲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对于承认理论的溯源和发展探索不断丰富,对于马克思承认理论的探究也在不断深入。
一、关于承认的概念界定
“承认”,在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版中的释义是表示肯定、同意、认可,国际上指肯定新国家、新政权的法律地位,这与百度词典的详细解释也是相同的。丁三东在一篇研究黑格尔实践哲学的文章中,对 “承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 “承认”(Anerkennung,anerkennen)这个词有多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承认”一般被理解为一种心理活动、一种情绪态度;我接受一个情况、事实 (要强调的是,我承认一个情形并不必然表示我赞同它、欢迎它)。第二,在我对一个事实的承认中,其实已经包含了一种认知的含义。比如说,欧盟承认中国为 “完全市场国家”,这里边就存在着欧盟认知、确认中国为 “完全市场国家”。第三,“承认”这个词基本上形成于16世纪,“erkennen”在13世纪时主要是一个法律用语,指判断、发现 (比如一个人是否有罪)。它不仅仅具有 “认识”“认知”的含义,在 “承认”中更多的是 “实践的而不仅仅是理智的承认”。第四,“承认”除了具有心理、知识和道德等层面的含义之外,它还具有 “存在”层面的含义。被承认就意味着在一个系统中获得了存在,它没有被排除出这个系统[1]。宋卓妍在研究霍耐特承认理论时也对承认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她提出承认是公开的、实践的,而不仅仅存在于认识当中。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 “主奴辩证法”,后来被发展成一种关于承认的辩证法。他认为,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存在依赖于另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只有被对方所承认,它才得以存在,即承认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他还提出了 “为承认而斗争”的观点,对后世影响颇深。阿克塞尔·霍耐特 (AxelHonneth)在继承黑格尔承认理论的基础上将承认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爱”“法律”“团结”,与之相对的三种蔑视承认的形式则分别为 “强暴”“剥夺权利”“侮辱”。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更多的是针对在道德层面引起的冲突而阐述的,他借助米德的社会心理学进行经验改造,忽视了不发达国家的基本问题,因此其承认构想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倾向。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承认的概念做出过具体的新的解释,但是这绝不意味着马克思机械地对黑格尔的承认加以继承。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借助劳动来揭示承认的内涵。霍耐特高度评价马克思说,“这一劳动概念具有十分规范的内涵,以至于他 (马克思)可以把生产活动解释成主体间的承认过程”[2]。“马克思认为一个人自身劳动得到整体完成的经验是一个人被尊重为人的核心前提,他的真正目标是主体之间相互承认的社会条件”[3]。通过对异化劳动实质的揭示,马克思指出,只有消灭异化,奴隶才能获得主人的真正承认,只有人们从被迫劳动变成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真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才能获得解放,人的解放才能实现。在这个基础上,人的本质才能得到真正实现,主体间的相互承认也才能实现。总之,在马克思那里,承认就是实现劳动的解放、人的解放。
二、马克思话语当中的承认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承认理论。马克思以劳动为中介,注重劳动的解放,认为只有当劳动成为人自觉自愿的意志,而非为了谋生、为了得到他人认可而被迫进行的活动时,才能真正实现劳动的解放,实现人的解放,使人成为真正独立而自由的个体。到那时,就会实现个体之间真正的相互承认,黑格尔视界里所谓的主—奴将不复存在。在马克思那里,他虽没有对承认理论进行过系统论述,但是承认理论散落于其理论著作当中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一)马克思承认内涵中的主-奴辩证法
黑格尔在 《精神现象学》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彻底的分析与批判。在封建社会,奴隶不是自由的个体,为了生存,只能出卖自身给奴隶主,成为附庸。在劳动过程中,奴隶通过出卖劳动力而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身价值,即为主人创造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也一样,雇佣劳动者被迫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得到其生存必需品。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主人和奴隶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承认,但这种承认是虚假的,不真实的。因为对于“奴隶”来说,其自身是不自由的、受压迫的、被迫进行劳动来创造价值;对于 “主人”来说,虽然他在人身上是自由的,但承认其自由的一方——“奴隶”却是非自由的,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人。因此,二者所得到的 “承认”都是虚假的,是被异化了的 “承认”。
在马克思那里,他强调,承认在本质上代表了主体间的和解,意味着通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方式达成共识[4]。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认为主—奴辩证法最本质的就是阶级斗争,主客体为了被承认而斗争,而这一斗争的形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劳动。在马克思的承认体系中,劳动既是主客体以及主体之间相互承认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实现承认的真正武器。
马克思将劳动与承认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承认作为一种社会联系的本质是要求被别人承认为人,“但是,人只要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人的方式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关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3]。也就是说,只要相互承认的一方不是真正的人或者不被承认为真正的人,那么,这种异化了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异化的承认形式。
马克思通过揭示异化劳动的实质,得出结论:只有劳动的真正解放才是实现承认的最好条件,只有劳动成为人的自觉自愿的意志、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的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承认。也就是说,只有发展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时,劳动对于人而言才是享受,并且在劳动中人作为人的本质得以体现,人与人之间得到相互承认。人因劳动而满足,因得到相互承认而满足,这便是马克思视界当中的承认。
(二)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承认
哈贝马斯与霍耐特立足时代发展,对马克思的劳动以及生产和承认进行了 “新的”诠释,他们对马克思承认进行了不科学的解读。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观是非科学的劳动观,他将劳动作为工具理性加以应用,不可能在实际上真正实现承认。霍耐特指出,马克思的劳动观出现了断层,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丢弃了劳动对道德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是单纯地进行物质生产,甚至批判马克思为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者。在黑格尔与哈贝马斯的基础上,霍耐特借助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发展了自己的 “为承认而斗争”的哲学。
马克思将承认问题纳入到其实践哲学的理论视域之中,并使之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深度的思想场域;并且借助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异化劳动学说和物化学说揭示资本主义承认秩序的异化本质[5]。也就是说,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揭示出资本主义条件下虚假的承认形式。最后指出,只有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当中,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真正的承认才能随之实现。总之,只有劳动的真正解放才意味着人的解放,才是实现相互承认的最好的条件。
三、马克思承认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承认理论发端于黑格尔。黑格尔提出了以主—奴辩证法为载体、以爱与斗争为核心的承认模式,他追求主体间的相互承认,提出了 “为承认而斗争”的观点,在其陷入了主—奴冲突的无限循环之后,黑格尔的承认叙事也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恶的循环”。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矛盾,转而依靠阶级斗争来化解这一矛盾,希望通过消灭阶级以及阶级存在的物质基础——私有制来解放劳动,解放人类。需要明白的是,马克思的承认叙事不仅仅具有理论层面的深层含义,并且有可供研究的价值意义。马克思所设想的解放愿景是 “自由人的联合体”,它在根本上要以主体间真正的相互承认为前提。正如其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承认理论还具有很强大的实践价值和应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已经是很好的证明。因此,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承认理论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马克思承认理论,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丰富马克思的理论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向大众化发展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未明确地对承认的概念做出界定,也没有长篇大论地专门论述过有关承认理论的内容,但是承认理论的确存在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当中。例如,马克思指出,承认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寻求主体间的相互认可,“但是,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人的方式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7]。马克思更多的是借用异化劳动来论述人与人之间异化的社会关系,揭示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主体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认可。今天通过审视马克思的有关作品,重新探索马克思的承认理论,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承认理论推向大众,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向大众化发展。
(二)研究马克思承认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的承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认理论的挖掘和丰富不仅填充了尚未被完整发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而且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承认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劳动解放、人的解放,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的。因此,探究马克思的承认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研究马克思承认理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 “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述了 “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 “两个一百年”,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马克思的承认理论揭示的是主体间的相互承认的社会关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的根本内容,二者奋斗的方向和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所以,马克思的承认理论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伟大 “中国梦”的科学理论指导。
(四)马克思的承认理论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国际主体正确处理国际关系提供有益经验
马克思的承认理论作为学术界的新秀,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与关注,在各个层次上对其进行探究,无疑是对马克思伟大学术遗产的致敬。马克思的承认理论不仅在学术上引起轰动,并且可以将其应用到实践社会当中,国际交往便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当前,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除了资本的全球化之外,全球化发展的形式趋于向多元化,国际主体作为参与全球化过程的主体,在国际交往当中会形成复杂的交往关系,但总的方向还是致力于寻求和谐、平等、发展的国际关系。马克思的承认理论在这个领域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只是承认的主体由单纯的人与人上升到国家等国际主体,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承认理论的全新走向能够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主体正确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四、马克思承认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启示
马克思的承认理论是一个古老的存在,而对马克思承认理论的研究却是一个新的话题,马克思的承认理论具有非常深刻的当代意义,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马克思的承认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的承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一部分,承认理论的回归与重新审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前我们有一个基础任务就是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更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践的。马克思的承认理论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理论,不仅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指导,而且能够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方法论指导。
(二)马克思的承认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内在一致性
马克思承认理论当中的承认指向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象也是人,而且针对的也是人的社会属性,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马克思话语当中的承认涉及到的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是最纯粹最自由的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才能实现的。马克思的承认寻求的是劳动的解放、人的解放,是要在人的 “自由联合体”当中才能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形成和谐、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论是社会发展形式,还是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现状,每一步都在向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每一步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所做的努力。
只有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话语当中的承认才能真正实现,只有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最高目标,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不断发展的伟大理想,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断推进的动力。马克思的承认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部分,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三)马克思的承认理论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实践上的解惑与方向上的引导
马克思的承认理论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引导意义,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进行实践上的解惑,坚持马克思承认理论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力武器。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永远是激发前进的动力。承认问题则是随着当代西方左翼政治思潮发展的呼唤而重新回归到学者们的视野当中的。马克思的承认理论不是口头上的理论哲学,更不是精神层面的慰藉,而是在理论的基础上 “为承认而斗争”,为承认而努力,为承认而行动。马克思的承认理论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对其进行时代化、大众化是哲学社会科学丰富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前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种理论认同,也是一种制度认同,更是一种理想认同。认同不仅需要的是内心信服,更加需要的是执行,是实践,也就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公民,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更加发展、更加自由、更加美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努力。而斗争[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2.
[3]陈良斌.论马克思的解放政治与承认叙事[J].内容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1).
[4]王芳.生产与承认——马克思生产劳动范式与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根本分歧 [J].社会科学,2013(3).
[5]陈良斌.“主奴辩证法”的扬弃与承认的重建——从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论到马克思的承认理论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5):121.
[6]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6.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71.
[责任编辑:于洋]
[1]丁三东.“承认”: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复兴[J].世界哲学,2007(2):81.
[2][德]阿克塞尔·霍耐特著(AxelHonneth).为承认
D616
A
1671-6183(2016)09-0005-05
2016-08-29
胡红花 (1991-),女,山西五台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