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2016-03-19李小园王少勇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价值观核心

李小园,王少勇

(中共浙江省衢州市委党校,浙江 衢州 324000)

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李小园,王少勇

(中共浙江省衢州市委党校,浙江 衢州 324000)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中 “文化自信”的共同基础,这就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上,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通性、互补性、互动性上。因此需要将这两者的高度契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浓厚的自信。”[1]并将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这种 “文化自信”的共同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提出共同构成 “文化自信”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性这样一个理论命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虽发端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历经各自的历史命运,却始终能交融在一起,共同改变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在绵延数千年的积累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民族和个体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因而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和 “魂”,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源泉。我们可以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渊源梳理中得到证实:

在 “富强”问题上,由于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将发展农业作为富国强民、强军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就有许多关于富国、强国的理论典籍和篇章。比如管仲的 《治国篇》里,就有,“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3]的重要论断。在管仲的治国论断中,富国是首要,人民若能从事农业,那么土地就能得到开垦,土地得到了开垦,那么粮食就会增加,粮食增加了,那么国家就一定能富裕,国家富裕了,那么兵力就一定强大,兵强了,当然战争就有取胜的最大可能,而打胜战了,那么土地也就更广阔了。因此,管仲认为,国富兵强就是兼并争霸战取胜的基础。另外,我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荀子,也在 《富国篇》专论里有独到的强国论断,他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4]荀子是主张减轻农田的税收,整治关卡集市的赋税,减少商人的数量,少搞劳役,不耽误农时,像这样做的话,那么国家也就会富裕了,这也是用政策使民众富裕的意思。

对于 “民主”问题,古时的君主也深谙 “民贵”的意义。虽然古时候采取的都是君主专制统治,并且 “人治”和 “治民”是当时的政治治理模式,也谈不上什么 “民权”或 “民主”,但也有一些进步思想家在反对并批判君主专制的政治思考中,透露了与 “民主”相近的思想意识。比如,孟子就提出了 “君轻民贵”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思想应该是孟子 “仁政学说”的核心,带有浓重的民本主义色彩。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他的不朽著作 《荀子·王制》篇中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5]荀子是丰富和发展 “民本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他将统治者比作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比作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后来,唐太宗也非常欣赏荀子的观点,在他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也曾多次引用和借鉴了荀子的观点。所以,古时候的君主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而近代的毛泽东更是堪称这方面的楷模。现在,习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以民为本方面更是发挥了比历届领导人更出色的创新意识和超越的才华。

在 “文明”问题上,我们的祖先非常懂得精神引领的教化作用。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在 《论语·雍也》里提到过这样的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意思是说,要能成为君子,必须要具备表里如一的条件,应该是文雅又朴实的结合体。明朝刘基也说过:“文质彬彬,德之仪兮。”意思是道德要通过彬彬有礼来实现才是礼仪之举。所以我们的祖先对于破除野蛮,追求文明进步有着非常崇高而积极的渴求。刘备临终时就对其儿子告诫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是说不要因为这件坏事很微不足道就去做它,也不要因为这件善事很微不足道就不去做它。只有贤明,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人信服。

至于 “和谐”这个问题,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对此的着墨丝毫不吝啬。因为 “和谐”不仅能赢得国泰民安的气象,更能赢得为世界解决难题困境的美名。因而,我国古代儒家也好道家也罢,都十分崇尚 “以和为贵”的思想,诸家都有对 “和”的十分鲜明的态度。例如,孔子提出 “和为贵”(《论语·学而篇》)理念,以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学而篇》)等思想;孟子则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论断,这些重要的论述,都表达了我国古代圣贤的尚和之道、重和之品行。习总书记也时常引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典来指导国家建设。像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 “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所以说,“和”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突出的象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谐在社会和万物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同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这些内容,体现的都是国家的意志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理想,并且 “自由”与国家、与民而言,都是积极主张有主权独立和人的才华得以释放、不受束缚的空间。“平等”更是指国家间的平等,社会的平等、人格的平等。“公平正义”是天下和谐、和顺的前提,是社会伦理中的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精髓,是传统核心价值观对人生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它们都将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 “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相承接。包括今天倡导的 “公平、正义”价值观,是人们对政府有所作为的期盼和要求,因为,公平、正义的主导者、引领者还是政府这个强有力的支撑核心,比如严格保障政府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让民众有参与感;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民众有获得感;倡导弘扬民族精神,重塑价值体系,让全社会充满浩然正气等等;谈到 “法治”问题,焦点必定集中在依法治国上,核心是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实现人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诉求和期待。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内容合并在一起,满含着感恩的元素。“爱国、敬业”是公民的天职;“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丰富精神滋养和宝贵的文化之源;“友善”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常说的 “与人为善”正是核心价值观中的基础部分,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美的华章,要求人们从内心尊重每一个人,诚恳待人、平等待人,将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和社会成员的道德约束合为一体,引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之先,所有这些思想,都为现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源泉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互通性、互补性、互动性

互通性,是指它们在各自的文化层面、话语层面以及价值追求层面都有着天然的互通。比如在文化层面上具有共同的血脉,在思想内涵的表述中有共同的话语,在价值理念的追求上有共同的理想,这些相同、相似性表明二者存有天然的血缘。互补性,是指它们可以在理论上相互借鉴包容、实践中相互取长补短,以及发展中趋向互补。互动,指二者可以在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发挥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正能量合力。

由此看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发端于不同的思想根系,但却能穿越时空的阻隔,突破差异性的壁垒,走到一起,并以互通性、互补性、互动性的形式携手行进在中华的大地上,在改变各自的历史命运中,同时改变、创新着国家的历史命运,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继往开来奉献智慧。令人感慨的是,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标准的薰陶下,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上与上述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殊途同归。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代表着中国当代的价值追求的话,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伦理上有大德,在教化上有思想,在气节上有精神,在艺术上有大美,在治国上有良方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就是提升了这个稳定器的质量和性能,它们二者内生的属性越来越多地交织在一起,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必将共同担当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必将携手推动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梦成真。

因此,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通性、互补性、互动性问题,一方面,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其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的丰厚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6]就是说我们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坚守住了这个 “根”和 “魂”而具有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创新基础上,同时吸取外来先进的优秀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地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并构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总之,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这样一个命题,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将传统文化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之下,使得这两者之间的高度契合成为民族的认同感,并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手段,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更好地 “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7]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7-1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1.

[3]管仲.管子·治国第四十八[EB/OL].http://www. gushiwen.org/GuShiWen_17e13b3972.aspx.

[4]中华古籍白话解释系列合集典藏版—荀子译注:卷6[EB/OL].http://www.eywedu.com/Classic/xz011. htm.

[5]人道理论[EB/OL].http://www.rendao.org.cn/ 2014-05/27/content_11440667.htm.

[6]南开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天津网,2014-06-09.

[7]习近平.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N].人民日报,2015-10-14.

[责任编辑:江亚玲]

D262

A

1671-6183(2016)09-0043-04

2016-08-27

李小园 (1965-),女,浙江东阳人,中共浙江省衢州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王少勇 (1966-),男,中共浙江省衢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