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2016-03-19曹峰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产力本质特色

曹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4)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曹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独特发展道路。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本质及比较优势等问题的理解,人们还存在各种误解和偏差。为了澄清误解、纠正偏差,可从中国性和世界性维度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从前提限定和内容的一体化角度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从共时性的横向对等比较、历时性的纵向 “还原”比较去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辨析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在经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及文革浩劫之后开创的独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明显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独特现代化发展道路,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 “新事物”,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近代以来西方强势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新”与“异”,很自然地容易引起人们的各种误解甚至偏见。这些误解和偏见来自国内外,纷繁复杂,为了更为清晰地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本质以及比较优势等基本问题,澄清各种误解和纠正偏见,还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的 “原色”,本文拟从此三个方面逐一辨析,以期正本清源,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体性、学术自觉性和发展模式的合法性、自信心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性与世界性问题

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常见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争议。对此,最为常见的误解或偏见主要体现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甚至是各种严重的问题,但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用 “中国特色”四个字来解释,中国的这些问题就可以“不成为问题”了。甚至更有人极端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 “箩筐”,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面装,“中国特色”可以装下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显然,以上这些常见问题是当前社会上某些人对我国主要发展模式、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 “讽刺”和 “挖苦”,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 “挡箭牌”,是中国掩饰甚至粉饰各类问题的 “幌子”。面对这些质疑甚至挑衅,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具体地说,就是必须清晰地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包含的中国性和世界性之双重维度。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中国性”维度。所谓 “中国性”,就是指中国的具体实际,亦即 “中国特色”的部分。对此,有学者专门总结指出:“‘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是包含在特定时代中的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是对特定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总概括。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具体实际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二是中国当前的现实。不论是在哪个时代,中国的当前现实都是中国的具体实际更为重要的方面,它有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规定性。”[1]41-42笔者认为,这个判断高度概况了 “中国性”的范畴,尤其是 “中国的当前现实”是 “中国的具体实际更为重要的方面”这点,十分准确和重要。很显然,这个 “当前现实”是一个动态的 “现实情况集合”,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空间的变换,“当前现实”在不断地发生着新的变化。对于中国来说,面临的 “当前现实”十分特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其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中国 “当前的现实”国情独一无二。客观地看,首先,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众多。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不管哪个时代,中国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次,中国的国情是生产力总体落后。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一直是农业国家,近代以来错过了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进行工业革命的时机,以至于新中国建立时期,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以上两个方面的主要国情,使得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面临世界上最为特殊、最为复杂的考验。其二,中国 “当前的现实”遭遇和经历独一无二。具体地说,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经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并且在最大规模现代化进程中夹杂着一些典型的特点:一是中国的现代化没有经历像西方那样 “完整的”资本主义阶段,而是几乎由传统社会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这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①。因此,在如此大规模、又如此复杂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遭遇的问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经历的。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量,可以说,当代中国解决好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种独创,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提供借鉴的经验,甚至连相似的经验也没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 “中国特色”即 “中国性”维度,并非一个 “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而是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特殊问题的概括性表述,这种表述体现的是执政者的高超政治智慧,更体现了执政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世界性”维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除 “中国性”维度外,还有一个超出 “中国特色”的维度,那就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 “世界性”普遍维度的集中体现。正如伟大导师列宁所言:马克思主义 “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而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2]203诚然,“这些原理”的具体应用,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恰恰是这些 “一般的指导原理”,让近代以来历经无数磨难的中华民族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奋斗的方向,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具体地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接受了具有 “世界性”意义的、具有普遍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原理,使国家和民族走上了复兴与富强的探索之路。客观而言,自中国正式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来 (亦即改革开放至今),曾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演化到十分严重的地步,但并不能因此简单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 “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即坚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此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价值原则——人民主体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最大的原则就是承认人民的地位,坚持 “历史由人民大众创造”的立场,最终在社会发展中实现 “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大众”的基本宗旨和目标。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中国虽然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执政党对于人民主体普遍原则的坚守这一点始终没变:首先,从执政党重大战略的宗旨来看,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等,其无一不是 “为了人民大众”而制订和执行;其次,从执政党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来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营企业 “松绑制”,到 “减免农业税”“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等,同样均体现了 “为了人民大众”的基本原则。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意义。根据马克思的看法,社会主义是一种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状态,并且社会主义终将要代替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作为建设的原则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还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现代化之可能性的普遍借鉴。正如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雷默指出的,“中国正在指引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有一个强大重心的世界上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这些国家不仅在设法弄清如何发展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想知道如何与国际秩序接轨,同时使他们真正实现独立。我把这种新的动力和发展物理学称为 ‘北京共识’”[3]。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其他一些国家树立了自我独立发展的 “榜样”,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 “世界性”维度的重要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弄清楚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邓小平同志曾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显然,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来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但在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一种常见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侧重于 “生产关系”这一端,而并非人们常理解的 “生产力”一端。有学者就此指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不是说就是从生产领域,从生产力上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上说明社会主义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属性。”[5]另外,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是一个整体,包含 “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 “价值理想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层次或向度[6]。以上两种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常见理解模式,自有它们各自的道理和缘由,但笔者认为,要 “穿透”常议的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必须要回归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命题本身的分析上面。

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有前提限定的本质,即在 “中国特色”这个前提限定下的本质。按照邓小平同志的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前面部分的界定,即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点,特别容易引起争议和误解。最简单的误解逻辑有以下两点:1.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描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怎么它的本质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呢?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难道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就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了吗?对于第一个问题,邓小平同志的回答是:“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4]225。换言之,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其本质就必须包含“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内涵,这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从 “不够格”到 “够格 (马克思恩格斯意义上的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必然之选。而反观第二个问题,则和第一个问题直接关联。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自原始社会开始,每一种社会形态都经历了取代以前社会形态之后,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每种社会形态的本质都包含有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内涵。而按照正常的逻辑,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成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已经构成了它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应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本质,它的本质应该是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但由于中国本身的特殊情况,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理想状态(即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基础上,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所以中国当前建设的社会主义必须和以往其他社会形态一样,将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列入自身的本质当中。一言以蔽之,我们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必不可少一部分,是特指 (不是泛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本身是一体的,即生产和分配的一体化。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 (或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高层次社会发展阶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描述道:“工业社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因此就使我成为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7]37。换言之,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力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分配也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人们自由从事各种 “生产”,完全是一种“审美化”的自由自觉活动,生产、分配完全协调地统一于这种 “审美化”的活动之中。而与此相对,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本身也是一个统一的“本质体”,或者说它包含的生产和分配是一体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之生产和分配的一体化是解决中国在特殊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一体化结构路径。即: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所以必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分配领域还可能存在剥削、两极分化的情况,因此必须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生产和分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体化的,生产和分配不能割裂开来对待,生产本身是为了更好地分配、而分配的更好则是生产指向的价值目标,而生产和分配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民大众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的一体化都统一于共产主义的运动之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238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理所当然地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此外,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特殊性”,作为其本质的生产和分配之一体化是一个动态平衡协调的过程,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否走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主要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和贫困、剥削的减少同步,是否和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步。显然,过去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讨论,还有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是如何将其与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比较。目前主要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看法:其一,西方资本主义全面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优于西方资本主义。第一种看法,主要的套路是中国社会出现的一切问题均拿来和西方比较,言必称西方,其核心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标准,中国不符合西方,这是中国问题的根源。第二种看法,主要立论基础则是由于西方和中国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存在根本差别 (西方落后、中国先进),因此中国各个方面均优越于西方。笔者认为,这两种极端的比较,均有失偏颇。第一种看法的主要问题在于 “西方中心论”的偏激视角,无视中国的社会现实、文化差异、民族个性等;第二种看法的主要问题则在于以价值 (思想)判断替代事实判断,无视西方的发展成就、人类的“共通”特质等。因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比较应该跳出以上两种狭隘的视角,以一种更为科学、客观的态度和立场去进行适恰的比较,以真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威望,并从比较中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为此,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比较的角度。

第一,共时性的横向对等比较。所谓共时性的横向对等比较,主要就是指在同一历史时间段进行定量比较,中国与西方各自究竟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取得什么成就。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具体比较而言,我们应该考察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和西方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和成就。如:经济方面,中国从一穷二白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成就,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总量来说,中国超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同时间的任何一个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当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政治方面,中国经历了 “由乱到治”,并且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面保持长期的国内稳定。比较而言,同一时期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小乱”甚至 “大乱”不断,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对优越性的明证。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种 “共时性”的比较方式,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优势,但不能因此全面否定西方而全面肯定中国。对此,正确的比较思维应该是看到当代西方社会的长处、正视中国当前面临的客观问题。能借鉴西方即借鉴西方,无法借鉴的地方我们就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谋求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二,历时性的纵向 “还原”比较。所谓历时性的纵向 “还原”比较,即各自回归到自己的实际发展历程上来,先是各自 “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过去”比较,然后才是中国和西方比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实施前与实施后相比较,中国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多个 “第一次”,相关的数据我们都可以在文件中查证。而西方资本主义,在之前和之后,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多个 “第一次”,这同样可以在相关史籍中查证。以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基本事实前提。那么要比较优劣从何入手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考察双方的效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巨大成就的取得大概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而西方资本主义则用了近两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无疑,明显的高效率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诚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种高效率背后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严重问题,但问题不应该掩盖效率的光芒。在此,正确的比较思维应该是在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效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总结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实践的一条独特发展道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阐释,既不能完全停留在中国自身的狭隘地基上,更不能以西方视野为中心,而应该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宽广的综合视野去考察比对,进而厘清其内涵、本质和比较优势等核心问题。

注释:

①诚然,苏联曾经也由传统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苏联已失败,导致国家解体和改旗易帜,没有能够延续社会主义建设,而只有新中国建国至今,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并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

[1]汪信砚.范式的追寻——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JoshuaCooperRamo.TheBeijingConsensus:NotesontheNewPhysicsofChinesePower[M]. theForeignPolicyCentre,200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段保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吗[J].探索,1995(3).

[6]王锐生.社会主义本质论 [J].中国社会科学,1996(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左眉]

D25

A

1671-6183(2016)09-0010-05

2016-08-17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同问题研究——基于主流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视角》(编号:15YJC710005)和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问题研究——基于高校思政课主流话语体系建构的视角》(编号:2013CZ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曹峰 (1981-),男,广东廉江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产力本质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