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论基础

2016-03-19于伟峰吝宁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于伟峰,吝宁(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论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论基础

于伟峰,吝宁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而科学的立论基础和丰富的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做了科学概括。为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海等地考察调研、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两院院士大会等多种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场合、不同领域、不同的对象多次谈及或专题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他明确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即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诸要素最根本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最深层次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和最根本标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24个字”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并概括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是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高度概括,超越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从与目的性和和规律性相结合的高度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科学水平。

随后,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抓住了社会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发展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江泽民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也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2],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做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的重大判断。

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的任务,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一定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次年,习近平进一步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4]。

纵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仅体现在经济富强、政治民主上,也体现在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上,还体现在生态良好上,其基本特征既包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包括人民当家作主,还包括共同富裕、社会公正和谐,更包括了党的领导等内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则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无疑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如此,这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进而消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同于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的认识误区,无疑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的政治保障和必然环节;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愿景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时,曾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5]255,“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重要论断,其中便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理念,而“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6],则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理念,“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7],则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法治”理念,而“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5]373,则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公正”观念等。这些基于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鲜明而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升华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骨架由儒释道三家组成,三家的思想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把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宽宏大度、厚德载物的做人原则,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阴阳相对、道法自然的辩证法则,诚实守信、义以为上的立德之本,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仁政精神,善解能容、和而不同的会通精神和小康社会、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都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之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8]。总书记的这一论述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之所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层面的倡导;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主动自觉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良好社会风气,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集中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开创了民族团结、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构建文明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简单概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淳厚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加强鉴别、合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开掘好、利用好。”[9]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要有文化活动还要有文化产品。要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在国民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9]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这其中包含着一些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正义”“友善”“和谐”等,这些都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凝练和明晰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根据当今国情及国际局势和时代特征,提出了24字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深化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借鉴而丰富”[11]。古代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天取经、当今留学热等等,一部华夏文明史,正是一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文化互补、学习互鉴的历史。种种现象都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充分吸收了世界文明的大量有益成果,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必将因全球化的到来而更加直接、更加密切、更加深入。正是这种在与世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学习、借鉴和比较中,才能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时代精神的精华

中华民族历经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遭受了深重的苦难,进行了艰难探索,付出了重大牺牲。但是,中国人民具有坚韧顽强、拼搏进取的优良品格,从不屈服内外敌人,从不惧怕各种困难,不断奋起抗争,终于建立起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了掌握自己命运的国家主人,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辉煌征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在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时代差异、地域有别,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就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同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中,二者关系紧密,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形成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气魄,不断吸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深厚而科学的立论基础和丰富的理论来源,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今时代精神四个方面出发,科学概括和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论基础,值得深刻学习和钻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9.

[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1-09-01.

[3]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EB/OL].央视网,2012-11-05(1).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在中纪委八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J].党风通讯,1997(5).

[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N].人民日报,1979-01-08.

[8]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29.

[9]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8.

[11]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N].人民日报,2014-03-29.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2.

[责任编辑:姜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5-0015-04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于伟峰(1963-),男,河北省大城县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吝宁(1991-),女,河北省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