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时空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6-03-19陈广亮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

陈广亮(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多维时空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陈广亮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若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其在时代境况向度、中国背景向度、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向度等方面所处的历史方位给予准确把握,则是一个重要的探究视角,因为在时代境况向度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映了中国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正处于世界由自然经济形态阶段向商品经济形态阶段转进的关键时期;在中国背景向度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位置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引领下,而且直接关涉着中国以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向现代的转型;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向度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在新的阶段由低潮走向高潮中最为关键的支撑力量。

关键词:小康社会;历史方位;多维向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新阶段中国发展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中国若要在2020年左右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仅现实实践上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而且思维认识上需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定位给以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论”思想,则是较好地做到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定位的一个有益视角。

一、时代境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绝不仅是基于自身境况的未来发展期许,而是同样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世界发展趋势的顺应。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也合乎着时代境况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才真正地处于向现代世界的转进过程中。那么,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动态趋势中呢?换句话,自16世纪左右以来,人类社会究竟处于怎样的大时代发展中?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又怎样体现了对时代境况的顺应?

一方面,就近代以来世界发展所处的大时代背景而言,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宏观发展的“三形态论”,由对人的中介依赖、位置于狭隘地理空间和近乎简单再生产循环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形态阶段;由对物的中介依赖、在全球空间与精确时间中进行扩大再生产循环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形态阶段;由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与社会普遍联系基础上展开自由人联合体协作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形态阶段,其中,人类社会宏观发展的第一形态阶段又可称为自然经济形态阶段,第二形态阶段又可称为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第三形态阶段又可称为时间经济形态阶段。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则是处于向马克思“三形态论”指称的人类社会第二形态阶段——商品经济形态阶段转型过渡时期[1]。这是因为,从马克思指称的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本蕴来看,这一阶段是一个“逐步打破狭隘的社会格局而使社会日益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体系的过程[2]”,空间的无限拓展和时间的社会精确制造,是这一阶段时空运演的主导特征。从人类社会在16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它不仅在空间上逐步地打破了各个大洲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各个大洲、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甚至成为了一个地球村,而且在时间上实现了由人造的社会时间取代自然时间支配人们的生产作息。商品经济形态阶段对人造社会时空的依托和人类社会自16世纪以来逐渐由自然时空下存在向人造社会时空下发展的耦合,决定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处于商品经济形态阶段逐步替代自然经济形态阶段的转型时期。

另一方面,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达到的预定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由时代境况向度审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预定目标表明,一则中国的主导物质变换方式已由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形式转向了现代工业生产引领社会前进形式,二则国家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演进过程中;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预定目标既表明了中国已经实现了由现代民主政治对封建专制政治的替代,同时也说明国家的民主政治尚不够完善,仍处于向现代治理能力和现代治理体系的转进过程中;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预定目标表明中国已经实现了由彰显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伦理文化对合乎纲常伦理的等级文化的替代,但与此同时,国家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升仍在完善之中;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预定目标,既鲜明地预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已经跨过破解温饱问题的阶段,正在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也深刻地表明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仍在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层面上前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预定目标,一则说明中国由自然经济形态阶段向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转进,在如何进行资源集约运用、怎样推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上,仍基本处于摸索进程中;二则说明中国的社会发展,不仅在思想上认识到了资源集约使用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而且实践上已经开始了向资源集约使用和人与自然可持续互动的社会常态迈进。因而,时代境况向度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在历史定位上归属于由自然经济形态阶段向商品经济形态阶段转进的关键时期。

二、中国背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国别定位上,归属的是中国。中国背景向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什么呢?一则表明中国达到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引领的小康社会,二则表明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否,建成的程度如何,直接地关涉着社会主义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引领。

(一)中国背景向度表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引领

我们知道,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如何实现国家的现代转型,成为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在无产阶级倡导以社会主义引领中国的现代转型以前,中国近代登上探索国家出路历史舞台的各阶级,要么是发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起义、建立充满空想色彩的农民阶级政权寻求国家自强,要么是在坚持封建制度内核和承受列强侵略背景下仅依靠器物变革以求国家自强,要么是通过与封建制度和列强媾和的制度改良、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求得国家自强,要么是发动资产阶级革命,企图通过建立纯粹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式实现国家的现代转型——他们的共同基本特征是:第一,未能给出彻底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转向现代社会的革命纲领,因而未能真正确保作为国家顺利展开向现代社会转型建设前提的民族独立与人民的解放。譬如农民阶级因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尽管顽强地反抗了封建统治和列强侵略,却仍然是旧式出路探索的因循,资产阶级虽然是新式生产力的代表,但其各个派别却都未能提出彻底的反对列强侵略的纲领。第二,未能给出科学的合乎时代与国情的转向现代社会的建设纲领,因而未能真正实现中国向现代的转型。譬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因企图通过器物之变,单纯学习西方的物质生产技术,不对不合时代发展的上层建筑——封建制度根本变革,谋求国家的现代转型而失败。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逐步注意到要完成国家的现代转型,首先必须通过彻底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赢得国家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展开谋求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现代社会建设。因而经过28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基本实现了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人民经过近11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经过历史的实践和人民的选择,最终发现社会主义的引领模式而非资本主义的引领模式是中国实现向现代转型的唯一正确发展模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过程,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引领模式而非资本主义的引领模式下推进的过程。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涉着中国以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向现代的转型

尽管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和人民选择表明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转进现代社会的引领模式,但严格意义上,中国是直到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直到1957年才真正在基本框架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引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进一步摸索与基本廓清社会主义内涵、同时以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初到21世纪20年代初,则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具体来说,首先,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并不表示国家已经在基本框架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对中国转向现代社会的引领,经过三大改造和宪法颁布,国家才从基本框架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引领模式。原因在于,经济上,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扬弃;政治上,国家确立了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法律上,国家以宪法的形式标明了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前进的基本社会发展模式;文化上,国家确认了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方针。其次,新中国在基本框架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引领模式,并不等于国家已经可以十分熟练地运用这种较少人类社会已有实践的发展模式。我们知道,在新中国从基本框架上确立社会主义的引领模式之前,世界上较早从国家层面尝试以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引领其社会现代转型的,主要是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它们践行的是一种坚持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样式——苏联模式,此外罕见其他的社会主义发展样式,因而苏联模式一度被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视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正宗模式。新中国经过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框架上的正反两方面数十年的实践,才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并不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发展样式,能够解放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恒定不变的真谛。再次,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进一步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要试金石,也是关涉中国能否以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引领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中国确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绩,譬如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在2000年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等,因而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真理性,巩固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引领,但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却相比国家的其他社会主义实践环节更宏大、影响更深远,因为它是国家由基本框架上确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到以这种发展模式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转型的最为重要的中间环节。

三、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有在时代发展中的历史方位,有在中国背景中的历史方位,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也存在有独特历史方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在新的阶段由低潮走向高潮中最为关键的支撑力量。我们在上面的探究中已经知道,世界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处于由自然经济形态阶段向商品经济形态阶段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同属引领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社会发展模式[3]”,如果把社会主义在世界近代以来由理念到科学理论、由运动到制度实践的发展历程予以宏观的阶段划分的话,那么从产生到现在已经五百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大体可区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6世纪左右到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主要是作为一种理念,尤其以空想的形式存在。不成熟的社会理念是同支撑社会运转的经济形态的不成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近三个半世纪中,社会主义之所以主要以理念尤其以空想的形式存在,就是因为资本经济,不论是在16~17世纪以简单协作的作坊形式存在,还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以手工工场形式存在,抑或在19世纪上半期初步以机器工厂形式存在,本质上都是资本经济运演的不成熟的阶段。资本经济运演的不成熟,决定了对建于此种经济基础上的、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处在理念构想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848年到1917年),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理论诞生,并且由于和工人运动的逐步结合,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日益蓬勃地发展起来。社会主义之所以在这一时期由空想的理念形式转为科学的理论形态,在于这一时期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推进工业革命,因而资本经济运演日益成熟;在于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于人类已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等领域的理论探究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紧密结合工人运动,并且通过国际性工人组织——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极大地扩展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影响力。第三阶段(从1917年到1992年),社会主义开始了由作为一种运动存在转变为进行制度性的实践,虽然其间出现了一些反复,经历了一些挫折,但社会主义的制度性实践成功地由单一模式引领转化为多种模式的探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人类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引领。在20世纪20年代,“战时共产主义”式的政策实践及其失利,表明社会主义的制度实践不能越过其所依托和反映的资本经济;“新经济”式政策实践的顺利展开,表明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实践必须正面地应对资本经济的现实存在。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80~90年代,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虽在一国内外环境的非常时期有效地捍卫和推进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性实践,但由于在和平时期继续坚持摒弃资本经济存在的政策,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初招致了失利;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尝试正面应对资本经济存在的政策,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契合了世情国情,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地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性实践模式。第四阶段(从1992年迄今),世界社会主义在多种形式的探索中逐步由低潮走向高潮。苏东剧变后,世界上继续以社会主义进行制度实践的国家由15个锐减为了5个,各国的共产党组织也由180个减为130个,一时间,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国不仅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影响,克服了国内的1989年政治风波,最重要的是成功地坚持住了自身开创的、切合世情国情的、正面应对资本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模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在坚持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上制定的未来发展目标,它的建成与否,建成的程度如何,不仅关涉了中国以社会主义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转进,更因中国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影响而直接地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由低潮走向高潮最为关键的影响力量。因为虽然在新阶段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上,除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性实践外,还有其他一些国家譬如越南的社会主义制度性实践,有其他国家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有社会主义学者对社会主义的继续理论探究,甚至在拉美的一些国家还出现了类似社会主义的实践,但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她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最为系统、深入,因而她对世界社会主义在新阶段的发展影响最为重大、深远。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不仅因佐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模式的正确而进一步地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制度性实践的模式,更直接地壮大和鼓舞着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广亮.再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并存的自发性与博弈的自觉性根源[J].探索,2013(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3]陈广亮.关于商品经济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认识[J].唯实,2011(10).

[责任编辑:姜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5-0019-05

收稿日期:2016-05-09

作者简介:陈广亮(1982-),男,河南林州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
砥砺奋进 辉煌百年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主题班会发言稿作文导写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分析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努力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