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创新强省建设的现状分析和路径选择
2016-03-19瞿兆聃
○瞿兆聃
湖北创新强省建设的现状分析和路径选择
○瞿兆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居于首位。2016年8月,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省委、省政府围绕着创建驱动发展、建设创新湖北的宗旨,同时发布《湖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划》《湖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湖北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意见》等5个文件,湖北创新强省的建设蓄势待发[1]。
一、湖北创新局面的阶段特征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坚持创新发展,是将创新摆在核心地位,需不断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多维度多方面进行创新。湖北省现阶段创新工作大致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联动密切
作为国家创新系统子系统的湖北区域创新系统,在国家战略引领和创新系统指导下,时刻保持着与国家层面的联动性,与国家层面的创新系统发生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根据湖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为依托,制定了符合国家基本战略的湖北省中长期规划[2]。
(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明显
近年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布局下,武汉“1+8”城市圈的集聚效应日渐显著。据统计,作为中心城市的武汉,聚集了湖北省工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40%左右,“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获得成果显著,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累计分别达到13.31万件和7.93万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25.6%的增速高速扩容。与此同时,通过武汉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经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地区共享科技文化等创新果实,带动周围地区实现理论、制度上的创新,形成了“区域创新共同体”。
(三)高新技术园区示范效应显著
武汉东湖高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性以及形成较早的产业格局,同时因高校云集、高端人才集中,成为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也迅速在全国同批早期地区性新技术开发区中迅速成长为佼佼者。此外,在国家战略指导和省级布局下,襄阳、宜昌、孝感、仙桃等多市州接连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园,源源不断地诞生新的科技成果。预计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70%以上,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将达到70%以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也将突破70%[3]。
二、湖北创新的优势分析
(一)战略优势
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国家已经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级的城市群,必然产生国家中心城市,这不亚于给武汉送来一份大礼,首先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明确支持。201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湖北武汉视察时,明确表示“要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给予了充分肯定[4]。
湖北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格局调整带来的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快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向纵深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启动,“新三板”扩容试点正式启动。近年来,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过全省上下“打基础管长远”的不懈努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资源进一步汇聚,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形成了激情奋进、共促跨越的强大气场,呈现出蓄势勃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态势。这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基础。“创新湖北”建设既是顺势而为,也是资源、优势、潜力三者厚积能量释放、发力、爆发的必然指向[5]。
(二)区位优势
湖北地处中部,“九省通衢”的美名荣膺数百年。虽然随着水、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国高铁网络的布局及其飞跃式扩张,或许会从某方面影响湖北省的交通要塞地位,但是地处我国大陆版图几何中心的湖北,其通达半径全国之最,网线密度全国之最,是一切创新要素集聚扩散的交融之地。区位优势仍会是湖北省未来长期发展的巨大优势之一。
(三)科技资源丰富,科技人才众多
湖北高校众多,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全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实力较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同时湖北既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又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居全国前列。这些创新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是湖北最大、最宝贵的资源[6]。
三、湖北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理念行动滞后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理念行动滞后”是湖北创新发展的最大挑战。对此可以理解为:一是企业主动性不够,二是湖北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创新基础比较薄弱。湖北需要通过培育市场,通过企业的并购,通过金融的支持,让企业能够做大,有实力投入。
(二)协同创新力度不够
湖北协同创新力度不够,意识不强,资源整合水平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众多创新主体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现象明显,导致诸多拥有科技优势的领域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省域范围内虽注重了产学研协同,却忽视了国家与地方的协同以及国内外的协同,同时湖北缺少敢于承担成果转化风险的企业,“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大量存在;三是协同创新的社会氛围不够浓烈,在协同创新中最有可能做大做强的民营科技企业,因人文关怀和社会扶助力度不够而成长缓慢、数量不多、影响较小,社会缺乏强有力的机制引导科研成果和创业团队与资本有效对接,全社会协同创新的活力有待进一步刺激。
(三)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创新涉及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社会组成单元,包含政府官员、高校教师、院所科研人员、企业生产经营者等社会个体,强调人的价值实现。在推动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前者提供协同创新的政策引领,为后者提供协同创新的政策激励,真正从政策层面解决创新参与者的顾虑。
四、湖北创新强省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动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大红利”,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用体制机制倒逼创新,用创新的办法完善体制机制。要以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所有制改革;以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着力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金融体制机制为抓手,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辅助,完善创新人才奖励机制,鼓励创新人才在鄂做出贡献。
(二)落实创新政策
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只要立足贯彻实施、把文件落实到位,湖北科技创新的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成为创新环境优良的省份。要将过去已有的政策,尤其是国家最近出台的一些改革政策以及修订的法律法规细化落到实处、使其见到成效;要提升强化科技金融自主创新的信心;更要解放思想观念,进一步完善改革体制,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挥第一生产力的潜能。
(三)推动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自由流通的。湖北要更多地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创新链与人才链、创新链与政策链的对接融合,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通过政策的调整,通过科研院所指挥棒的调整,通过国家对市场领域和非市场领域的调整,引导更多的高端人才能够为企业服务,或者直接到企业服务,甚至直接创业来带动产业发展。
[1]文俊.建设创新强省重在落实科技创新政策[N].湖北日报,2016-08-05.
[2]赖一飞,刘伟,魏敏杰.构建湖北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若干设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6).
[3]湖北新闻.建设创新强省,湖北放大招了.http:// 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AyOTA4Ng% 3D%3D&idx=2&mid=2649982902&sn=72ebdb529725
de31ef264d2a39602d48.
[4]康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交首份成绩单——经济辐射功能提升,区域带动能力增强[N].长江日报,2013-11-19.
[5]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论“创新湖北”[N].湖北日报,2012-10-09.
[6]冯占民,张宁.湖北科教优势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田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