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共享发展中凝聚改革前进的力量

2016-03-19赵慧

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共识成果群众

○赵慧

在共享发展中凝聚改革前进的力量

○赵慧

共享,即共同享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上,对共享发展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古人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苟富贵,勿相忘”。这是古代中国人关于共享观念的朴素认识。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对“共享”的认识日益深化和系统化。党的十五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中提出“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到了十六大,共享发展扩展到社会领域,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与和谐社会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共享发展”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不仅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而且“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从对共享发展成果的客体关注,到对共享主体、共享方式的关注,由基本的执政理念发展到系统的制度设计,“共享发展”的内涵在进一步丰富。

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发展的目标、过程及成果,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证明,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共享:发展目标要“人人参与”,才会形成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减轻发展阻力;发展过程要“人人尽力”,才会形成改革的最大动力,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发展成果要“人人享有”,才会让人感受到公平正义,维护改革的果实。

一、共享发展目标:达成改革前进的最大共识

目标的共享需要自下而上凝聚改革共识。宽泛地谈改革,所有人都赞成,但具体到改什么、怎么改,就需要思考“合力”因素。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像平行四边形一样构成一个总的合力而产生的[1]。也就是说,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但每个个体的贡献并不能完全按照其意志原貌呈现,它们被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但是这个合力的方向和强弱必须深入社会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才能找到。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才能把握好合力的方向和力度,推动改革平稳顺利进行。

目标的共享需要自上而下推广理念共识。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的发展进步需要生活在一定时空的社会成员对国家有一种理念的共识。这种理念的共识根植于每个人对发展的认识之上,在整个国家的层面构建一系列理想、信念和价值规范。推广理念共识,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具有共同的基础,自觉自愿地为整体目标贡献力量。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一点上形成聚焦,不断推广理念共识,有助于推动改革实践。

目标的共享需要疏通共识与异见上下流动的管道。“上下同欲者胜”。凝聚出最大范围的改革共识,将会产生最受支持的发展目标。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推进,发展也无从谈起。在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的今天,社会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价值和利益日趋多元化。一项改革决策出台,会有不同声音,很正常。重要的是,需要统筹各方利益诉求、汇聚各家真知灼见,让群众更有序、更有质量地参与到改革目标的讨论中来。提供制度性常态化的社会诉求表达渠道,有效有序地汇聚群众的声音,支持和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利和需求,才能纾解矛盾、凝聚共识,减少改革的阻力,增大发展的动力。

二、共享发展过程:增强改革前进的最大动力

共享发展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共建共享”,共享的过程离不开共建,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中国的改革发展,不是某一个人的梦想,也不是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目标,而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事业,是举全民之力为之付出的宏伟蓝图。坚持共享发展,既追求人人享有,也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每个人都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2]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需要我们共同付出艰苦的努力。

过程的共享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人有两种价值:一是个人价值,二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文明的政治制度、先进的文化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宝贵的发展机遇。个人价值反作用于社会价值。个人为社会奉献的意愿强弱、力量大小都会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进程。因此,我们应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个人理想、家庭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过程的共享强调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两个动力。发展攻坚期,无数个工作需要艰难完成;改革深水区,无数个难题需要迎头破解。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汇聚两个方面的动力因素:一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力量。在所有社会成员中,领导干部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是推动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作为关键少数,他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肩负着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二是要依靠人民群众这个主要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马克思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改革前进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三、共享发展成果:体现改革前进的最大公正

成果的共享是公平正义的核心要义。不可否认,人类面对的是资源相对稀缺的世界,在物质资源十分充裕或者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公平正义都是不被提及的,只有当物质资源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公正问题才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古希腊起,思想家们都深信,城邦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追求某种超越个人之上的善,而这种善通常也被称作“正义”,在柏拉图看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的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社会公正愈来愈成为衡量人类政治生活进步状态的一条道德准绳,它不仅评价政治行为,同时也评判社会组织及制度结构,并指出新的目标与指向。

成果的共享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永恒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连用三个“所有”,昭示着他们的发展理念是为所有人的利益而谋划的,是为人类的真正公平正义而服务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真正得到实惠,不是少数人的独享,也不是一部分人的共享。我们的制度安排必须以推进所有人的基本利益为依归,如果说差别与不平等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实的话,那么,这种差别不应该是歧视性的制度规定所造成的。从成果中播撒公正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让所有人能够充分享有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各项红利,能够从改革前进中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尤其是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

成果的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劳动就业、社会救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做出了贡献。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弱势群体的处境并不十分乐观。据最新的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5500万人。全国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700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高达4900万人。我国13亿总人口中1.44亿为65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5%。[3]这些严峻的数字摆在眼前,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让改革前进的成功果实公平正义地播撒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每一个家庭内部乃至每一个区域。总之,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4]。因此,要注重机会公平,完善制度设计,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有针对性地分析贫困人群的特征,根据不同的需求、条件和环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前进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新华网,2015-11-03.

[4]欧阳康,等.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群众史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6).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

(责任编辑 崔光胜)

猜你喜欢

共识成果群众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验收成果
商量出共识
工大成果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