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意识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启示
2016-03-19○杨丽
○杨 丽
党章意识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启示
○杨 丽
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是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为指导,结合党的建设实践而制定的党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强有力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党章,维护党章,尊崇党章,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党章意识形成的心理机制,以期对强化共产党人的党章意识提供启示。
一、党章意识形成的心理机制
意识的形成建立在心理基础之上,需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阶段。党章意识,作为党员特有的意识,是党章在党员头脑中的直接反映,其形成同样依赖于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方式便构成了党章意识形成的心理机制。
(一)认知先导机制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也是意识形成的主要心理基础。认知先导机制指的是党员对党章文本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即拥有党章知识是党章意识形成的先导。没有对党章的认知,没有相关的党章知识,就不会产生党章意识。党章认知又是指党员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形成党章概念,获得党章知识的系列心理过程。其中,对党章的感觉主要指党章所提供的文本信息在个体头脑中的符号输入,这是对党章的初浅认知,这一阶段还不能对党章做清晰反映。只有经过知觉加工后,党章所规定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才可能被个体所注意,即在大脑中做出深刻、清晰、完整地反映。党章信息能否成为党员知觉的对象,不仅取决于信息本身的强度,还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党员自身的需要、欲望、偏好、价值观、情绪、态度等等。凡是符合个体需要、欲望、偏好的信息往往成为首先选择的知觉对象。要将外在的党章规定转换成内在的党章意识,除了前述认知过程外,还需要记忆的深化,即将党章规定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等信息在头脑中重新显现,将党章规定作为表象保存在头脑中。此外,还需要思维的高度参与,既通过形象思维获得关于党章的文本信息,又通过逻辑思维对党章的本质、党章所反映党的学说发展状况以及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进程,还有党的建设成熟的程度等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抽象概括。只有经过思维过程的深度加工,将对党章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才有可能最终形成党章意识。
(二)情感催化机制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采取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对其他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组织、动机功能,具体表现为积极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以及行为具有协调、促进作用,消极情感则具有破坏、瓦解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党员对待党章的情感态度影响党章意识的形成。党员的党章情感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情感表现为对待党章的崇敬感、认同感、敬畏感、愉悦感等,消极情感主要表现为否定感、冷漠感、痛苦感、厌恶感等。只有当党员个体对党章持有积极情感时,他才会自愿接受党章规定,并将党章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党章规定,从而催化党章意识的形成。影响个体能否产生对党章的积极情感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党章本身内容完好。党章规定与实际联系得越紧密,越能够确保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越能够释放出正能量,越能引发党员对党章的积极情感。二是党章的实际效用。主要表现为党章与政党、人民以及个人需求是否吻合,吻合度越高,越能激发积极情感。三是党章的执行力度。主要指党章在现实社会中的践行情况,包括党员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党的纪律处分是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是否带头践行党章、自觉践行党章者是否得到强化和激励等等。党章执行力度越大,践行得越严格,党员对待党章的态度越积极。
(三)意志保证机制
意志是指人们在践行社会所要求的各种规范的过程中,自觉确立目标、战胜困难、克服阻力的心理过程。意志对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状态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的作用。个体只有具有坚定的意志,才能抵制各种不良动机的诱惑,排除各种不符合规范的欲求,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最终超越自我,形成遵守规范的坚定信念,并自觉外化为行为实践。党章意志指的是党员个体在遵守党章、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时自觉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心理过程,是党章意识形成的重要保证。党章意志越强,党章意识越容易形成并固化。党章意志的强度受制于三大定律:一是意志强度对数正比定律,即意志的强度与自身行为活动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个体主观认为行为收益越大,对自身越有价值,意志越强。二是意志强度边际效应定律,即意志的强度随着自身行为的活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即个体从事的活动越多,对完成某一活动任务的意志越弱。三是意志强度时间衰减定律,即意志的强度随着同一行为的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呈现负指数下降。
二、党章意识形成机制对培育和强化党章意识的启示
(一)培育和强化党章意识要注重系统性
党章意识的形成建立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心理要素之上,四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因此,培育和强化党章意识需要充分发挥党员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要素的作用,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四者兼顾。一是要强化党章认知。通过逐字逐句通读党章、原原本本抄写党章,认真学习党章发展历程,深入思考党章意义,全面把握党章内容等,在反复读写和深度加工的基础上达到对党章烂熟于心。二是要激发党章情感。在确保党章内容的科学性基础上,加大党章执行力度,严格违章必究的惩戒措施,对不遵守党章、损害党章权威、违反党章要求、违背党章精神等不良行为的党员或组织要及时严肃教育、提醒或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坚决维护党章的权威,以唤起党员对党章的敬畏感、神圣感;同时,通过优秀的理论宣讲以及设置守章模范、先进典型等奖励措施增进党员对党章的价值认同以及情感认同。三是要培育党章意志。既通过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检查来磨练意志,又通过给予党员更多温暖关怀、满足正当需求等强化意志。四是要着重党章践行。各级组织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普通党员跟上,将党章的教育学习化到实际工作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反复践行养成严格遵守党章、认真执行党章的习惯,将依章而为、依章而不为成为党员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
(二)培育和强化党章意识要注重长期性
党章意识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党章意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党章意识的形成是几大心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历了几个心理阶段,且每一阶段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党章意识的最终形成并影响着党章意识的持久稳定。这就提示培育和强化党章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党章意识要真正能巩固于内,自发于外,需要个体和组织常抓不懈。首先,个体要经常学习、经常反思。经常学习,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联系实际学,主动思考学,融会贯通学,做到常学常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经常反思就是要经常检查反思自己是否有违背党章的言行;是否认真履行党员的责任与义务;是否始终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否做到自觉遵守、心有敬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经常从思想深处检查自己党章党规意识是否淡漠,并针对存在问题,深挖根源,找准症结,自行根治。其次,组织要经常教育、经常监督。经常教育,是指党的各级组织要将组织学习党章作为一项经常性内容来抓,并要想方设法变着花样来抓。要改变那种“念念文字,听听报告”的“灌输式”做法,而采用多渠道、新方式开展党章教育活动,如重温人党誓言、党章知识竞赛、“党章在我心”演讲赛、学习论坛、案例讨论、红色景区现场教学等,以使党员深入领会党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经常监督,就是要努力营建党章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党内风尚,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支部成员开展经常性地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通过开通电话、书信、短信、微信举报和网络舆情监控等渠道收集党员违反党章的各种现象及信息,并定期通报情况,沟通信息,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教育谈话,坚持做到早发现、早纠正,以此助推党员牢固党章意识,永葆党员先进性。
(三)培育和强化党章意识要注重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党章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党员个体自身。需要指出的是,在党章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党员个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将外在党章文本信息原封不动地、一股脑地复印至头脑中就能形成党章意识,而是能动地、创造地和主动地去理解党章、认同党章并努力践行党章,继而形成党章意识。在党章意识形成的各个阶段,党员的个人特征、自身需求和主观努力等因素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培育和强化党章意识要充分尊重和调动发挥党员个体的主体性。首先,尊重党员个体的主体性,突出表现为在培育和强化党员党章意识过程中,要把党员视为一个有着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气质类型、不同认知风格、不同情感需求、不同思想基础等的独立个体,在开展党章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党员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章教育实践活动,而且要有目的地给予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地进行各项教育活动。其次,调动和发挥党员个体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培育和强化党员党章意识中,要充分唤起和提高党员的角色意识,调动激发党员学习党章、践行党章的内在心理动机,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作为一种内在的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觉要求和主动作为,而不是将其视为外在的组织要求和工作需求。只有当党员个体能够自发参与到各项党章教育学习实践活动中,切实将党章入脑入心入行,党章意识才能真正树立。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楚 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