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
——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
2016-03-19谢金辉
○ 谢金辉
党的领导
——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
○ 谢金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大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他在纪念党的九十五周年大会上鲜明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实际上,无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还是制度自信,都反映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和理念。这种共识和理念,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即反映了我们党的文化自信,而党的领导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
一、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历程
何为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而言,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价值、发展理念、未来走向的正面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随之产生的自豪感、内聚力和乐观预期性。从这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欲树立文化自信,必先深入了解其赖以产生发展并深深扎根的丰厚文化沃土即其实践历程。
一般而言,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和领域出发亦有异常丰富的诠释和解读。从广义上说,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从狭义上说,仅指思想、观念、价值、行为方式等精神成果。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宜从狭义层面解读,更能明确认识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是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虽然一定时期内、一定时刻上人的行为受当时思想变化的影响,具有跳跃性、不确定性,但从长期来看、从深层次上看,更是受内化于心的文化的支配,文化的支配是稳定的、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都是人在一定思想、观念、价值、行为方式等文化指导下的客观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尽管是从人类精神活动的层面出发来看待文化自信,但仍然要突出强调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实践特征,即文化自信来自于实践,并与实践相融相通,进而促进实践向着其肯定的指向驱动和发展。
其实,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已经蕴含并精辟总结了这一关系。我国传统文化典籍《易经》认为:“文明以止,人文也。”进而指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可以与狭义的文化进行同义理解。这意味着,“人文”是文明即实践的产物,同时人们对“人文”进一步体察后又可用来指导实践活动,治理天下。用现代话语体系来表达,就是要使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活动体现出先进思想文化的智慧,体现出“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精妙、精髓。正由于此,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二、党的领导打下了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中国文化的内容和体系博大精深,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党后来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源。毋庸讳言,近代以来,国穷民弱的困境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渐显式微之险,国人文化自信不再,使得复兴中华成为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理想。五四以来,东西方文化论战交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明确提出,要学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进一步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文化范式。2016年9月10日,75岁的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在第二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接受专访时说:“中国梦就是复兴中国之梦,你要复兴中国却不复兴中国文化,怎么可能呢?只有在复兴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复兴中国,才能圆这个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经过艰难困苦,终于玉汝于成:中国、中国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从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成长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人民从昔日的“一盘散沙”成长为万众一心的国家治理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西方国家的封锁、责难和质疑中成长为“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模式”。这一切表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价值、发展理念,以生动的实践为复兴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物质和精神保证,为树立和巩固文化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文化的内容和层次十分丰富,其未来走向难以尽述。但是,我们可以选取一个方面来阐释。比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前中国人民的共识和目标,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和必然归宿,同属于文化的大范畴。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再次向全党宣布:“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已经明确了这种未来走向,随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此基础上先后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制度,在迈向最高理想的征途中作出了不懈努力。而今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展开,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丰富的科学理论和生动实践为这种走向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强劲动力。随之而来,中国人民对于自身所处文化场域的认知度不断提高,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由此,中国文化的内聚力自然也就得以极大激发,中国人民也就会焕发出改造世界、化成天下的更为强大的力量。
三、党引领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据《中国之声》报道,现代世界史教授乔·科尔顿和劳埃德·克莱默说:中国为20世纪最后几十年以来的世界树立了经济大发展和现代化的光辉典范。中国已经成为我们所讨论的“现代世界历史”中的一支主要影响力量。能够影响现代世界历史,毫无疑问地就是能够影响世界文化,换言之,就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已经由内而外,不仅具有内部凝聚力,而且拓展开来具有外部感召力。这就是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转化,而党的正确领导正是实现这种转化逻辑的坚强保证。外国人对世情、中国的国情尚且有如此认知,这对于那些缺乏文化自信、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乃至于鼓噪所谓普世价值、主张取消党对思想文化领导的人无异于当头棒喝。
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中国要影响世界,中国文化要持续不忘本来、吸取外来、面向未来,要获得更多的世界认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曾担任过美国白宫学者委员会主任的伯纳德·勒夫克和其儿子马克·勒夫克在《中国:我们的敌人?—— 一位美国将军的故事》中写道:“很多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值得信任的国家之一。他们自认为很坦率、很可靠。许多外国人则认为中国难以接近。改变这种印象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这也反映出,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必须不仅要自己觉得美,也要让别人也觉得美,而许多外国人对中国之美的认知尚未与中国人想象的那样同步。这就涉及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提出文化软实力时,曾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包括三项内容,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国际关系政策。对此,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去着力,即: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先进文化来武装全党,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们还要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深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坚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中一元指导与多元并存的统一,确立文化自信的根本方向。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迎来文化真正自强、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先进文化“美美与共”的那一天。
(作者系中央党校博士生、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楚 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