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警察训练的心理行为机制研究

2016-03-19郑立勇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归因个体情绪

郑立勇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基于警察训练的心理行为机制研究

郑立勇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警察行为训练是用以提高受训学员的职业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相互影响并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渗透着许多的行为习得和强化、认知构建及调整、情绪激发等心理规律和机制。深入剖析行为和心理的关系,认知、情绪、行为三者的互动关系及行为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心理行为训练的针对性和效果。

警察;行为训练;作用机制

警察行为训练是借助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用以提高受训学员的基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当前,心理训练内容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相对集中在如何提高警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训练上[1]。警察行为训练充分发挥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在训练中运用一些行为习得和强化、认知构建及调整、情绪激发等心理规律和机制。心理行为训练采取团体训练的形式开展,在训练过程中,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相互影响并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它们的作用机制遵循一定的原理,深入剖析行为和心理的关系,认知、情绪、行为三者的互动关系及行为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心理行为训练的针对性和效果。

一、行为改变的理论基础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调节实践行为;心理、行为密不可分,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2]。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基于人的丰富的主观世界。心理的变化可以引起行为的改变。主观世界的情况不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俗话说,“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喝蜜蜜不甜”。有机体的内部状况不一样,对同一食物的反应也可能极不一致。行为分为简单行为和复杂行为。简单行为生而具有,遗传所得,不用学习。复杂行为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学习。对于行为的习得和改变,心理学家见解不一。

(一)联结主义学习论

美国的研究者桑代克提出联结主义学习论,该理论认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未来的行为。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箱内有某种开门的设施: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钮。猫碰巧抓到这种开门设施,门便启开,猫碰巧逃出并能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存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一是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二是重复学会了的反应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三是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通过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我们看到,学习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或联想。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奖励而进行的。在心理行为训练中,为了培养某种心理素质,会安排多个项目进行洲练;并且在训练中安排有“交流回顾”环节,对学员正确的行为反应进行肯定,就是为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增加正确的行为反应方式。

(二)条件反射理论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理论说明通过不断练习以及和一个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结合起来,动物能够学会对一个中性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也是会发生改变的,就是条件刺激的同时不再给予无条件刺激,这时条件反射就会出现消退抑制现象,条件反射也会逐渐减弱,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某些人类的行为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正如巴甫洛夫的狗饥饿并且看到可口的食品时会分泌唾液,人类也有同样的反应。而斯金纳后来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其后果的关系上。例如,一个个体的行为如果马上随之以一个愉快的后果,那么该个体将更频繁地做这一行为,这种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通常称之操作性条件反射。该反射理论强调反应——强化的学习过程。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而获得的。斯金纳的动物实验非常清楚地阐述了行为强化的原理。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对这种动物的生存或安宁有好处的结果时,这个行为就会在相似情境中反复出现。虽然强化理论最初是利用动物的实验结果阐述的,但是人类部分行为的习得也遵循着同样的原理。在心理行为训练整个过程中,学员反应各异,训练师要不断对正确的、积极的行为给予肯定强化,以促进类似行为越来越多。学员获得良好的行为反应方式后,工作、家庭、社会环境就会对他们习得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行为训练是长期的,短时间的训练并不能彻底改善或提高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自我训练才是长期有效并彻底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3]。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学习离不开环境中别人的行为影响以及对行为结果的期望。由于这类行为的学习是发生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因此也被称为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我们将被模仿者称为模特,或示范者。模特不一定非要是人不可。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模特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书、指示语、电影、漫画,各种真实的或象征性的客体,人,以及情境,都可以起到模特的作用。模仿学习分:主动模仿学习和被动模仿学习两种。主动模仿学习,指观察者不仅观看示范者的表演,而且参加到表演中去,与示范者一起或在其辅导帮助下进行练习。被动模仿学习,指仅仅观看示范者的表演,观察者并不直接参与活动。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社会学习论认为个体不是模仿他们所学的每一行为,而是强化那些提供了信息和诱因的行为,从而影响他们对榜样行为的注意,激励他们有价值的行为的编码和记忆。

二、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作用

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认知是行为活动的基础,情绪是人的行为核心动力。人的认知、情绪、行为互动极其复杂,一方面的改变必然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必须弄清它们对行为的影响,发挥积极方面的影响克服消极方面的影响,以提高心理行为训练的针对性和效果。

(一)认知对情绪的作用

情绪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认为认知决定着情绪产生。沙赫特的实验显示认知具有三种影响情绪的功能作用:一是负责评价和解释所发生的情绪刺激,二是认知分析唤醒情绪原因,三是对情绪的确定以及再评价所定名的情绪。阿诺德的情绪理论认为同一刺激情景可以有不同的评估,评估不同,情绪反应就会不同。有利的评估产生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产生接近刺激物的行为倾向。因此,认知对情绪的作用表现在二方面,一方面,对行为结果进行什么样的认知归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的大小及强度与归因也是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情绪体验反应与认知结构的复杂程度相关联。认知结构复杂往往对人对事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情绪体验温和平稳;反之,认知结构简单,评价事物浅显,情绪体验强烈。

(二)认知对行为的作用

人们的行为不是机械不变的,也不是受某种外力支配的,而是受人的认知评价影响的。人们根据认知来评价、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行为活动朝着目标发展,减少不规范和偏差行为。

1.认知失调对行为的作用。认知失调又叫“认知不协调”或“观念的冲突”,指源于学习者在经历不同的、有变化的或者新奇的学习情境时所导致的的不确定现象。这种不确定现象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唤醒程度高。“认知失调”论的主要代表费斯廷格(L.Festinger)提出,每个人都有一个认知系统或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由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组成。认知结构中的包含很多具体的认知元素,例如,知识、观点及信念等。当认知元素之间协调一致时,人就会保持这种协调状态,觉得心安理得,不去改变态度。而当认知元素之间不和谐,有冲突、有矛盾时,就会导致人感到焦虑紧张及恐惧不安。此时个体就会设法消除矛盾以减少或解除这种失调状态,保持认知元素之间统一协调。心理行为训练通过创设新颖好奇的情境,让学员感受到不适,挑战学员已有经验,引发他们思考,从而最终改变个体的原有认知观念和行为模式。

2.心理期望对行为的作用。心理期望即人们的心理预期。当人们怀着一个长远的预期时,他们的行为会坚持的相对持久,更能抵挡住成功路上的各种诱惑。对事物抱有好的预期,常常会促进成功的结果出现;反之,则失败出现的可能更大些。好的预期常常使人精神愉悦,工作更有效率。心理学家罗推尔认为期待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由于在某一具体的环境中做出了某种具体行为,而希望得到某种特殊的强化,尽管这种期待与强化发生的可能性并不一定一致,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会随着期望值的提高而达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他指出,如果一个人形成了一种关于成功的类化的期待,自我评价会随之提高。他同时还认为行为的动力主要取决于要实现的预期目标。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迷恋自己雕刻的一尊女像,并日夜祈祷,希望和她生活在一起,爱神知道了之后,将这一尊雕像赋予了生命。这被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古希腊神话故事寓意为期待会带来所期待对象的巨大的变化。可见,建立一个积极的预期对人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心理行为训练中,训练师的期待对学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暗示。

3.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是否能够完成行动的推断。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个体的动机水平。班杜拉认为人的期待、评价等认知变量影响行为决策。高自我效能感个体有信心完成某一项活动,成败经验、情绪激发及言语说服等因素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是个体成败经验,即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多次成功的经验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反之,自我效能感下降。二是替代性经验,即个体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而获的信息,对自我效能感也有重要的作用。如看到与自己水半差不多的人考上了大学,就会增强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三是言语说服。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激励等也可能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四是情绪唤起,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分别会导致自我效能感增强和降低。在心理行为训练中,学员成功经验、教员的激励以及正情绪强化等可以增强学员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对行为的作用。归因即解释和推测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归因是人们对环境和行为控制的需要。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需要预见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控制周围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的因果性解释。正是人的这种需要引发了人们的因果推理过程。海德认为,产生某种行为的关键在于此种行为的原因源是在于人本身还是在于环境,或者皆有。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为的基本动力。韦纳把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归纳为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具体的归因并不重要,重要是个体归因的维度。韦纳在海德归因类型的基础上,将个体归因的维度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一般来说,人们总倾向于对具有肯定性质的事件作内在归因,而对否定性事件作外在归因。但归因还是存在很大的个人差异,如果对事件作内在归因,成功则引起满意,失败则引起很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对事件作外在归因,不论成功与否,都不会引起太大的心理冲突。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对事件常作内在归因的人更易取得成功;所以要积极引导人们对事件作积极的内在归因。从稳定性这个维度来看,如果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不够,常常会承受太大的心理压力,会引起太强烈的自我否定感和挫败感,所以要引导他们从稳定性这个维度做积极的归因,如:学生考试没考好,可能会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如果老师能将其归因引导为“是他努力的不够”,则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心理行为训练中,教员要注意引导学员归因,正确归因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

5.态度对行为的作用。态度是对人和事的个体稳定心理倾向。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应倾向,它对主体即将采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比如:我喜欢做户外活动。在这里,喜欢就是一种态度,它会指导我以后的行为,使我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会经常采取“做户外活动”这种行为。态度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行为是个体态度的作用下具体反应表现。比如:在做活动中,如果对所在小组持积极的态度,就会做出愿意为实现小组目标而积极表现的行为。心理学家拉姆波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测定宗教对大学生的耐痛力是否有影响。实验对象经过特别的选拔,即其中一半为基督徒,一半为犹太教徒,但被试不知道这种安排。第一次测完之后,中间休息,同时告诉基督教徒的被试,“根据某报告,基督教徒的忍耐力不如犹太教徒强”。而对犹太教徒的被试说:“根据某一报告,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这样安排后,在做第二次测定,发现两组被试的耐痛水准都明显提高了。这一实验表明,由于个体对所属团体(宗教)的态度——忠诚,提高了他们为团体的利益而克服肉体痛苦的忍耐力。可见,态度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在心理行为训练中,学员为了团队任务的完成,会不顾个体的付出,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态度影响行为的表现。

(三)认知调节情绪和行为

认知指导人们的情绪活动,只有当人们了解到环境中刺激产生的意义,才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人们在情绪活动中总是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存在利害关系,以及关系的性质和程度。由此会产生种种情绪,比如若是认为别人对自己或自己的所有物进行贬低或攻击,人们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若是想得到别人所有的东西或品质,就会产生羡慕的情绪。人们还会对自己作出反应行为的后果进行考虑,以及对攻击和伤害行为进行控制判断,并对发生的的情绪和行为是否有效和适宜进行评价,而后及时作出相应的情绪和行为调整。可见,认知、情绪与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人们通过认知的评估,作出符合需要的判断,产生相对应的情绪,并相应地做出一定的行为反应,然后认知评价,必要时还要做出情绪和行为的调整,以便与客观环境的要求相适应。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信念。信念有合理的信念和不合理的信念。当信念合理时,人们对事物就会做出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反之,情绪和行为反应就不适当。当人们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时,就会导致情绪障碍。

四、情绪对认知、行为的作用

亲身经历的事件往往使人们情绪体验深刻,记忆久远,使人们感悟深刻和启发很多,真正达到理通情顺,而不会出现仅仅知道某个道理而不去做的情况。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作用是不一样,情绪对认知、行为具有动机作用和组织功能。

(一)情绪对认知、行为的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情绪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动机,情绪过程就是放大内驱力信号的过程,促发有机体行动。人格中的四种动机结构类型都与情绪有关,不管是与内驱力、认知相联系的情绪,还是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发挥着动机的功能,情绪实际上在动机系统中起核心作用。情绪中的体验是具有引起动机功能的部分,情绪体验驱使有机体行动,并在不被人们意识的情况下掌控着行为,情绪引领行为方向,激发人的活动强度,使人的活动效率大大提高。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推动任务有效完成。根据情绪的资源分配理论,任何一种情绪状态的诱发都会提高个体在任务执行期间的无关思维。这些无关思维会降低分配到记忆任务上的注意,从而降低任务成绩[4]。

(二)情绪对认知、行为的组织作用

情绪有其独立的发生机制和反应过程,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组织管理其它心理活动。这表现在:积极情绪状态使人们各方面处在良好协调发展中,行为快捷开放,容易接受外界新事物,关注事物美好面。而消极情绪状态对事物造成破坏和瓦解,导致人们容易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放弃目标理想,甚至产生攻击、犯罪行为。情绪对认知的组织作用力受情绪的强度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愉快和兴趣的情绪强度与被试的手工操作效果呈倒 “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下能实现最优的认知操作水平,情绪唤醒过低或过高对认知操作都有很大影响。开展心理行为训练要关注学员情绪体验,体验时间长短决定于是否受到启发以及深刻认识。要正确引导产生的消极情绪,保证训练目标实现。

五、行为对认知、情绪的作用

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同样会影响认知的改变,这明显地表现在存在心理障碍的人身上,错误的认知、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恶性循环,变得更加巩固。反之,人们如果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行为入手,先改变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工作,也会带来积极的情绪和想法信念的改变,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心理学家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行为能够影响情绪。当你感到悲伤,挺直身子,露出笑脸,每天做些激烈的活动,多参加社交活动,如朋友联欢会、聚餐或看电影等。这样做本身就能够让你感觉良好,进而消除负性情绪。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使人精力旺盛。心情放松,回归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行为反作用于认知与情绪更是渗透于整个心理行为训练过程中,不仅在具体的某个项目中,行为会改变认知和情绪,而且参加某个项目的行动也会改变以后项目的行为观念和情绪。特别是在参加第一个团队项目时,没有事前先沟通,确定行动方案再行动的观念,队员之间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就开始匆忙行动,结果导致没有很好的完成任务,队员觉得沮丧。有了这次失败的行动后,队员的观念开始改变:团队行动之前要计划、确定行动方案。此外,参加整个心理行为训练的经历对队员以后的生活、思想观念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有些学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这方面、那方面的潜力,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变得更加自信。并且这种新的认识又指导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行为。由此可见,当我们做出积极的行动后,会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改变认知,树立正确的信念,促使以后做出更多富有建设性的积极的行为。

[1]陈利.警察心理咨询与训练的调查与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4):60-62.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10.

[3]高会珍,崔超.公安民警心理训练基本构想[J].甘肃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2):40-43.

[4]Ellis H C,Ashbrook P N.Resource allocation model of the effects of depressed mood states on memory[M]//Fielder K,Forgas J,ed.Affect,Cognition,and Social Behavior.Toronto,Ontario,Canda:Hogrefe,1988.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Based on the Police Training

Zheng Liyong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ublic Security Police,Hefei,Anhui 230031)

Police behavior training is a train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trainees.In the training process,cognition,emotion and behavior interaction and a certain degree of change,permeated with a lot of acquisition and strengthening,cognitive construction and adjustment,emotional arousal and psychological rules and mechanisms.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 and psycholog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gnition,emotion and behavior,and the change of behavior a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training.

policemen;behavior training;the mechanism of action

DF34

A

1671-5101(2016)03-0098-05

2016-02-22

本文系公安部软科学科研项目《民警心理教育训练改革及实战能力建设》(项目编号:2015LLYJAHST053)、安徽省检察院侦研会重大课题《毒品犯罪的侦查思维研究》(项目编号:AHZC2015A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郑立勇(1974-)男,安徽霍邱人,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治安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警务心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责任编辑:孙雯)(责任编辑:王泓)

猜你喜欢

归因个体情绪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