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主体意识觉醒
——叙事研究的视角

2016-03-19潘,林

广东青年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职业能力

陈 潘,林 楠

(1.南方医科大学,广 东 广 州 510515;2.广东青年职业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广 东 广 州 510550)



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主体意识觉醒
——叙事研究的视角

陈潘1,林楠2

(1.南方医科大学,广 东 广 州 510515;2.广东青年职业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广 东 广 州 510550)

摘要: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及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同时也需要辅导员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展现。通过教育叙事的手段,辅导员叙述自己的故事,建构与发展自我,提高职业发展的认同性和内在动力。

关键词:主体意识;教育叙事;职业能力

形成符合工作要求和个人特色的职业能力,既是高校辅导员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服务于当代大学生成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在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辅导员需要摒弃被动发展和消极应付的现实症结,实现主动参与、积极创新的角色转变,把职业发展的外在要求转换成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本文将从教育叙事研究的视角,立足辅导员主体意识的觉醒,探析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可能途径。

一、主体意识觉醒——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应然诉求与实然症结

意识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前提,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人的主体性意识是指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在能动地把握外在世界和人自身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能力,既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内在属性和内在能力的内向意识,又表现为主体在实践对象化活动和对象化认知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客体的意识结构及行为操作结构[1]。辅导员具有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是高校教育场域内不可忽视的重要“在场”力量。强化辅导员的主体意识,可以让辅导员在高校“场域”内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主体”存在,提高自我发展的主动性。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万金油”角色、忙碌于繁杂事务的“勤杂工”形象,正不断催生出当代辅导员“自我认知”的困境,引发自我诉求与职业发展迷雾,“在场”与“场域内尴尬”的各种矛盾冲突,深刻折射出辅导员主体意识缺失的危机,辅导员也逐步在“惯例性”的被动工作中,在“保姆”的传统错误观念中迷失了“自我”,失去应有的个体独立性和职业专业性。多重因素的相互交织、冲突与融合,促使辅导员职业发展凸显诸多困境。

面对这种现实症结,需要辅导员在思想深处从“碎片化”、“被动式”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认识到自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决定辅导员这份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质量,更关联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自觉地将自我的教育意识渗透到学生工作实践活动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职业倦怠,积极投身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发展中去。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主体意识觉醒的新视阈——用叙事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一)教育叙事概说

教育叙事研究源于叙事学。叙事学从讲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进行阐释为主要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加拿大学者康纳利和克莱丁宁基于“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的认识,把叙事研究看成是对人们体验世界的方式的研究。教育活动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时教育工作者难以找到一种科学理论完全符合现实教育生活,教育叙事则为此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高校教师通过叙事活动,可以描绘自己的教育活动,阐述自己的教育经验,并在此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建立“自我”形象。

(二)辅导员职业影像——生活与教育的二元融合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以颁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不仅界定了辅导员职业的定义,也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了指挥棒。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服务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也是知心朋友,诸多角色的重合要求辅导员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辅导员这种“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教育”的工作特性,处处都充满着生活故事、教育经验。从叙事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些鲜活的生活故事都是极好的叙事素材和研究题材。辅导员通过叙事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去挖掘隐藏在这些真实生活背后的教育意义和细节,去主动反思自我的教育生活与工作,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是辅导员获得直接教育经验和提升工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三)讲自己的故事——“自我”的构建

叙事研究,让辅导员着眼于自己的教育生活故事,反思与每日生活同在的学生教育工作实践,提升了辅导员对自我职业的认识与热情。叙述中对生活事件的选择让我们学会反省、沉思,从而使人类成为有伦理道德之心的物种,自我是在讲述生活故事的过程中形成的[2]。当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叙事的手段去描述日常教育生活,辅导员就能更加清楚的发现自我的教育生活镜像,激发对自我存在的认知,增强自己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三、辅导员教育叙事的策略建构

(一)叙述故事

辅导员面对着具有不同生命个性的学生,可以说辅导员老师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教育事件堆积而成,而这些都需要辅导员老师平时细心的观察,用心的去选择、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1.叙述自己的故事。叙事研究的积极倡导者美国 McAdam 教授认为人生故事是个体经历中持续展开的重要记忆以及关于这些经历的解释,个体从中获得生活的一致性和目的性,并在其中建构过去,体验现在,期待将来,促进自我的连续、统一与整合(McAdams, 1993)。在对自我人生故事的叙述中,自传体叙事是主要的方式。辅导员的自传体叙事主要包括了自我信息和个人生活经验两部分。辅导员的自我信息是基于对个人教育生活史的动态描述,它描绘了个人如何成长、如何自我演变的过程;个人生活经验,则是辅导员在叙事过程中对自己教育生涯中发生、经历的典型教育事件的记叙与经验的反思、总结。通过自传体叙事,辅导员用自我的生命经历去反观自我,去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既能让沦为历史的记忆得以保存,让平淡无奇的昔日事件形成生命的灵动,也能促使辅导员积极的建构自我形象,凸显职业发展中的自我主体“图像”。

2.叙述“关键事件”。英国学者沃克在研究教师职业时指出,关键事件是“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作出某种关键性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选择”。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包括了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在叙事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从这些模块出发,选择主题性突出的关键事件进行叙述,如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关键事件的叙事,对指导班级建设活动中关键事件的叙事,对指导党团日活动中关键事件的叙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事件危机应对中关键事件的叙事等。通过关键事件叙事,辅导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总结,形成一整套就某项专题工作行之有效的自我知识体系,建立起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知识基础。

3.叙述与学生的故事。在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中,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重要的角色之一。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德国文化教育学的先驱威廉·狄尔泰认为,主体与客体是以“体验”的方式相互融合的,两者构成了一种“生活关系”,教育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把握主体与客体之间活生生的“生活体验”、“生活关系”,这样才能透过教育现象看到教育的本质。在叙述与学生的关系时,辅导员可以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中题材鲜活、有趣、真实的事件,记述学生的思想、行为、最新动态,如与学生的某一次谈心谈话,处理某一学生的情感事务等。在叙事方法上,与学生的关系叙事,一定要采用深描式的写法,而不能作一单独教育事件来叙事,一定要内容详实,结构完整能透过一系列的细节来再现与学生交往的全过程。

(二)做叙事研究

“叙事”只是手段,“探究”才是目的。辅导员教育叙事研究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故事、写故事,其目的在于研究故事材料,探究隐藏在事实背后的教育意义,最终引起教育实践的变革。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辅导员研究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及教育对象,能从根本上转变辅导员工作中只做实事不做研究,或研究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能帮助辅导员真正成为行动研究者。因此,辅导员的教育叙事不仅要有丰满的生活故事,还要有对关键事件反思和叙述所形成的“叙事材料”进行研究,实现从实践提炼理论,让理论反哺实践的路径,最终形成辅导员在某一学生工作领域内的深入研究。

四、结语

辅导员的主体意识是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对自身角色、能力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是在此基础上对所处工作环境以及辅导员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是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动力源泉[3]。辅导员的教育叙事为职业能力发展主体意识的觉醒提供了一种可能。辅导员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让自己在现实的学生工作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过程,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辅导员老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使辅导员看似平淡的学生事务工作显现出不平凡的教育意义,增强职业认同感,实现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建云.论主体意识与主体性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03(1).

[2] RICOEUR P.Life:A Story in Search of a Narrator[M]//DOESER M,KRAY J.Facts and Values.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1986:132.

[3] 刘刚,王秀阁. 高校辅导员主体意识的缺失与强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78.

[责任编辑:何丽娟]

收稿日期:2016-01-01

基金项目:201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项目(共建项目)(14G84);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2015DYZZ035);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和工作创新项目(2014CX039)

作者简介:陈潘(1986-),男,湖南永州人,南方医科大学学生处,硕士,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16)01-0044-03

The Awakening of College Political Instructor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n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Abilities——A Narrative Research Perspective

CHEN Pan1,LIN Nan2

(1.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5;2. Guangdong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50)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college political instructo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need support from extern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full demonstration of their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Through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narration, and by narrating their own stories, college political instructors can construct and develop themselves, and improve their recogni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al Narration; Professional Abilities

林楠(1977-),女,福建福州人,广东青年职业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职业能力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