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刍议
2016-03-19刘佳雯
刘佳雯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 北 武 汉 430079)
接受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刍议
刘佳雯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 北 武 汉 430079)
摘要:基于接受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是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在一定接受环境中,通过一定接受中介,对作为接受客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价值认知、认同和践行。针对当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大学生价值迷茫等问题,我们应围绕引导接受主体、完善接受客体、改进接受中介、优化接受环境等要素选择合理路径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
关键词:接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新时期全党全社会的新的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取向决定了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因此,从接受视阈角度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内涵及结构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教育和自我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只有当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接受教育者的影响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后者是前者在接受视阈下的转述。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内涵
“接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是主体的人对客体的人或事物的认同,其核心是价值观认同。而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接受理论源自于接受美学,其主要研究人们对文艺作品的接受问题。后来,接受理论被引入德育领域,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道德接受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促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表达,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了国家、社会和公民各自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它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其中,“进学生头脑”指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是指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根据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在特定的接受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接受中介,对作为接受客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进行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践行等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结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作为一个包括多种构成要素、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结构。
从静态维度来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包括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中介和接受环境等四个方面的横向结构要素。接受主体指的是在校大学生,教育者必须把大学生当作主体,才能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使其自觉主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客体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就是要使“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基本理念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以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接受中介,主要是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运用的途径、方法等。接受环境,是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所发生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既包括现实环境,又包括虚拟环境,在这里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环境。
从动态维度来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包括了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践行等三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观接受的过程环节。价值认知是接受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认识和把握。价值认同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上和态度上的自觉接受和赞同,是接受过程的中心环节,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关键。价值践行是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自觉以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同样,作为同一个问题另一方面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在接受主体上,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迷茫
作为接受主体,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基础,对接受的实效性有着巨大影响。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特点,其中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迷茫。价值观迷茫是当前我国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所谓价值观迷茫,是指希望有明确的价值观规范,又不知道价值观规范在哪里。纵使头脑中有些价值观的希冀,又因为这些希冀的价值观不会真正在实践中行得通而不敢当真。”[3]“90后”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价值观迷茫现象必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看,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但仍未定型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迷茫现象。而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这种希望有明确价值观但又不知道其在哪里的价值观迷茫现象,势必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
(二)在接受客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仍存在偏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价值体系,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基础和前提。但在实际接受过程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理解往往带有偏误。一方面,容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相混淆。由于“自由、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与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具有形式上的相近性,所以大学生很容易将其混淆,看不到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容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分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三)在接受中介上,价值观教育途径及方法过分诉诸“灌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灌输原则,重视显性的灌输是必不可少的,但过分诉诸“灌输”则会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积极性,产生消极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今是一个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时代,传统的理论说教和灌输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自身来说,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传统灌输方法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在接受中介上,教育途径及方法过分诉诸“灌输”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首先,重视理论灌输法等显性教育方法,试图使价值观教育一抓就灵。无论是在日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上,还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育者往往倾向于显性理论灌输,期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短时间内“进头脑”,在短期内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其次,轻视隐性教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价值理念,其形成不仅需要理论上的价值引导,更要发挥文化的涵养作用和实践的养成作用,促成知行转化。然而在实际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情感陶冶法、环境熏陶法、实践养成法等隐性教育方法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积极性也因此受影响。
(四)在接受环境上,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阶段。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在不断影响着校园净土,干扰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例如,大学生在学校中被教导要爱岗敬业,但社会上玩忽职守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在学校中被教导要诚信友善,但社会上的欺诈现象、暴力行为也屡见不鲜。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既有西方资产阶级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有我国传统封建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和迷信等。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不仅冲击着大学生原有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价值理念也起着干扰作用,甚至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动摇。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路径选择
接受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结合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存在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应围绕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中介和接受环境等价值观接受的基本构成要素选择合理路径。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价值观接受现状,引导接受主体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主体,在接受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大学生自身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价值观正在形成还很不成熟,易受直觉、感性经验的驱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迷茫现象还很突出。不仅如此,大学生在生活范围、文化水平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因此,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必须在认识大学生价值观接受现状的基础上正确引导接受主体。
首先,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充分认识其价值观迷茫现象。大学生价值观迷茫现象有其主客观的必然性,教师应尊重大学生已有价值认知,搭建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推进“反省、验证、践行”等环节,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5]。其次,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性,加强个别引导。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应根据学生思维水平等的不同,采取针对性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个体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从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出发,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主动性、自觉性。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价值观对其成长成才的指导作用,激发其对科学价值观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激发大学生的思想冲突、思维碰撞、心理震荡,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应该遵循的价值准则,促使大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
(二)准确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完善接受客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现实中自觉践行的基础。因此,针对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吃不透、抓不牢的现状,必须准确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接受客体。
首先,要正本清源,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产阶级价值理念的本质区别。为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充分发挥其理论澄清功能,在理论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授和解读,以便夯实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其次,要深植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传统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此,高校要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增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涵养当代大学生。例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讲座,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促使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价值观的内化。
(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改进接受中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及其途径方法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中介,其是否做到了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对大学生的接受效果影响巨大。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改进接受中介。
首先,改进显性教育方式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显性的理论灌输,并将其作为教育的基本方式。但在具体方法上,应该创新方法和手段,增强精神引领。例如,应该把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注重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引导;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的情感投入和真实体验进而达到理论的提升。其次,加强隐性教育力度。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必须增强隐性教育力度。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的生活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如开展校园文明风尚月、组建爱心志愿服务队、法治宣讲团进社区活动等,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价值观涵养作用,优化接受环境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6]校园环境,尤其是校园文化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影响巨大。针对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必须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价值观涵养作用,优化接受环境。
首先,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主要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师榜样、校风等方面进行。”[7]因此,高校学工部门、团委、社联等要通过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课堂所学的知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其次,加强环境因素整合,使其形成教育合力。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风校训等都是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因素。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实效,应该加强环境要素间的整合,不仅使不同要素能同向发挥作用,而且要使它们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教育合力。例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增强价值观体验,通过校风校训激发大学生精神力量,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进行正向引导等,以此整合不同校园文化环境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总而言之,在接受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根本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要在正确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内涵及其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教育路径,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和践行,自觉形成正确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3] 辛鸣.清醒面对核心价值观的三重考验[N].中国青年报,2014-6-30(2).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5] 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0.
[责任编辑:子任]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简介:刘佳雯(1992-),女,山东威海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16)01-0039-05
A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LIU Jia-wen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ception means that college students, the subject of reception, understand, recognize and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object of reception, through certain receptive media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In view of curren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ception, such as their confusion in values,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guidance to the subject of reception, perfect the object of reception, improve the receptive media, and optimize the receptive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re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Recepti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Pa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