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的十大使命
2016-03-19张继平刘博菱
张继平,刘博菱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2)
大学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的十大使命
张继平,刘博菱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2)
摘 要:新中国的大学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始终处于互动之中。60多年的发展史表明,大学的科学发展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全面展现了大学的动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大学需要承担文化引领、文化传承、文化超越、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自觉、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文化自塑和文化集成的使命。
关键词:大学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多元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与社会主义文化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大学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始终处于互动之中。60多年的发展史表明,大学的科学发展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昌盛全面展现了大学的动能。没有大学的蓬勃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欣欣向荣,就没有现代中国举世瞩目的文化魅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复兴,必然与大学的兴旺发达相激相随、相辅相成。建设文化强国,既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也是大学必然承担的历史使命。值此我国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之际,大学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大学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全面提高认识,以饱满的热情承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使命。
一、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塑造科学发展新风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文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构成要素,高雅的精神文化和丰裕的物质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向往。但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社会制度飞速变革、利益格局全面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过程中,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甚至产生混乱。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前进方向的重要性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多元文化科学发展的要求也变得更为迫切。大学犹如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一座灯塔,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和时代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改革发展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与士气,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取向,在树立科学发展新风方面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因此,大学作为文化人才培养的中心,要以科学的文化理论武装全体师生,积极营造正向的文化舆论,大力弘扬高尚的文化精神,科学引领学生在树立坚定的信仰中发展;大学作为文化科学研究的中心,要以批判的思想吸纳各种先进文化,以创新的精神创造先进文化,以务实的态度提炼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在科学的道路上发展;大学作为文化服务的中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活动,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融汇于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引领社会文化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
二、承担文化传承职能,挖掘文化遗产底蕴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一个融稳固的文化形态、充溢的民族智慧和丰富的历史遗产于一体的文化科学体系,其充满内部凝聚力的文化精神、富有包容性的文化内容、倡导经世致用的文化格调充分展现了中华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深广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沧桑而不褪色,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常态下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学作为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是保存、传播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圣地,是文化兴邦的主力军,必然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如果说中国传统的大学如国子监、太学、书院等,记载着富有千年传奇色彩的文化思想底蕴,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大学则是一个充满了社会主义制度福音与传统文化之间进行对接的学习圣地。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的使命就是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在深入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通过文化内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共鸣,并一起共勉。大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一般知识的传授。大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历史文化观,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这一特定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准确把握人类文明进步和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作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大学要善于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甄别,将丰富的传统文化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改造,把那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致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以文、史、哲等形式纳入大学文化教育系统,作为大学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承载文化超越价值,铸造和而不同品格
在“新轴心时代”,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西方轴心国家企图从维护自身利益或传统习惯出发,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体现出殖民主义文化取向;战后民族独立国家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在返本寻根、固守本土文化中抵制文化入侵,体现出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部落主义文化取向。两种文化的冲突在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挑战。可以说,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本土与外来的互动是跳跃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伟大乐章中最为生动与活泼的一个音符。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而又不囿于传统,既要吸收外来文化而又不为外来文化所主宰,这就需要我们秉持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提升超越现状的勇气与能力,铸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品格。“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在众多不同因素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中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差别共存,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1]大学承载文化超越的使命,需要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不断超越文化发展的现状,开创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局面。大学要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又超越西方文化,在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有中国气魄的文化;要善于继承传统文化又超越传统文化,在不断超越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要极具洞察力,富有远见卓识,能预测未来,在超越当前的基础上提炼具有中国风格的文化。
四、履行文化传播职责,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21世纪是文化交流的世纪,文化传播的世纪。文化交流与传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趋势、一种时尚和一股重要推动力量。在这个思想大活跃、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日渐深远。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诱人魅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与影响,是中国不断走向世界的应然选择。大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是展示中华优秀文化魅力的大舞台。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价值,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展现中华民族魅力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大学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西班牙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奥尔特加·加塞特(Ortegey Gasset)指出:“大学的使命在于向人类传播时代文化的全部内容,向人类展示个人必须得到鲜明的巨大世界。”[2]中国大学要想创造性地承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责任与使命,首先必须抓住世界文化大融合的历史契机,全面认真地审视自身现状,重塑大学精神,重构大学理想,重建大学制度,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能力,加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度,致力于实现中华瑰宝与世界共赏和分享,谋取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讲坛上的话语权。其次,大学在文化传播中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主动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与成就,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人民搭建起和谐沟通、相互理解、彼此信任的桥梁,努力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让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进步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拓展文化创造思路,增强民族精神活力
文化创造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彰显了一个社会的形象气质。文化创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魅力所在、活力之源。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量、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力是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美国高等教育家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认为,大学不仅在传播和研究永恒真理上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其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也是无与伦比的,一言以蔽之,大学在服务于文明社会众多领域方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3]。当下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道德取向”的文化回归,注重返璞归真,却忽视了与时俱进,最终导致了创造与毁灭的对立,这是文化缺乏活力的一种根源;另一种是“市场取向”的文化追寻,强调利益至上,却淡化了义利兼顾,所创造出的文化脱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真性,从而得不到民众的认同,这是文化缺乏活力的另一种根源。如果说大学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它不仅在价值定向上更加准确,而且善于创造具有民族精神特征的价值文化,使民族文化充满活力。因此,大学作为破旧立新的思想库,应充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高级论坛,不断地向因袭传统的文化提出新思想、新观念,创造出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大学作为革故鼎新的文化站,应当充当智慧炼丹师的实验室,不断对因循守旧的文化进行改造,创造出与时俱进的物质文化;大学作为吐故纳新的动力源,应当充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一个轮胎,不断对抱残守缺的文化进行变革更新,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
六、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文化在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如果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那么它就能够更好地在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崛起,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不能只靠经济竞争力的衬托,还要有强大文化竞争力的支撑。文化竞争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文化自觉所形成的结果。从本质上说,文化自觉实则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从而提升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将先进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较量中的主动优势,将创造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软实力竞争中的现实优势,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文化自觉既是历史的人对人的历史的回首、前瞻和慎思,也是现实的人对人的现实的感知、理解和把握。”[4]人类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向自由迈进和不断接近自由的进步。把一个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是关键所在。中国要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自觉的独特价值不可忽视。大学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是文化自觉的急先锋,在建设文化强国中起着基石作用。大学实现文化自觉,要注重培养几种意识:一是立足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的目标意识,摆脱短期功利的束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一个长远规划;二是放眼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意识,冷静面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保持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三是坚持兼容并包的批判意识,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以西方现代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予以审视、择拣与取舍;四是牢固树立发展文化历史的责任意识,主动担当责任,积极发挥作用。
七、树立文化反思精神,促进核心价值凝聚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曲折道路与辉煌成就表明,建设文化强国是一个对自己的历史不断进行反思、筛选与重构的过程。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文化反思,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模式进行检讨。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绩是伟大而不朽的,但其间的有些文化运动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文化大革命”。在我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个复杂、内在、多变的转型过程,其间的悖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挑战。我们要顺利地推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文化强国,不仅需要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而且需要凝心聚力进行文化反思。文化反思是认识真理的高级方式,是将文化建设经验升华为理论的重要途径,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合理性与价值性的基本原则,是推动中国历史向前迈进的前提与基础。文化反思是一种精神支撑和内在力量,能够“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动员规模、制度创新机制以及有效的发展速度”[5]。大学是文化创造的论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蒸馏器”,在文化反思中承担着核心价值凝聚的使命,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方针,在文化反思与建构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聚。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反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与败、得与失、是与非,改善文化建设的路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从传统家族性向现代个体性转化;要以民族文化为价值基础,反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协调性与离散性、平等性与歧见性、包容性与排斥性,改良文化建设的方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本体功能从封闭排斥性向包容开放性转化;要以新的大文化意识为价值原则,反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性与理性、存在与意识、本质与表象,改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方略,使中华民族文化核心价值取向发扬光大。
八、秉持文化批判品格,永葆和谐社会生机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大众开始抛弃精神性的崇高而投入物质性的满足,开始抛弃社会责任的承担而转向个人利益的最大实现,这种价值观的弥漫,有可能积聚成盲目发展经济而罔顾道德的力量,忽视他人与社会的利益,破坏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减缓、阻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对此,我们必须向国人敲响文化危机的警钟,提醒人们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文化观念急速变迁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文化批判与文化纠正,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蓬勃生机,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文化批判是指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台、电视等公共舆论媒介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容的文化糟粕与文化垃圾进行公开批评、驳斥的一种舆论方式,包括政治性批判、学术性批判、道德性批判和组织性批判。马克思(Karl H einrich M arx)曾经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在这里,马克思旨在告诉我们在提出政治口号并宣传解释时一定要能和社会的、人民的具体利益相结合。因而在人必曰“利”的市场经济社会,与其说文化批判是一种目的,倒不如说文化批判是一种手段。文化批判恰似一服“清醒剂”,有助于公众在日渐式微的文化品格中保持清醒的认识。大学是最具有批判精神的场所,文化批判是大学最高贵的精神,是大学文化发展的本真品格。从大学建构文化的特性上说,大学文化之于社会文化的批判品格,恰是大学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组织对自身责任与使命的积极承担。大学在传承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既反省又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并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审视、省察、修正、引导和规范[7]。这正是它承担社会责任最明显、最英勇、最有效的方式与方法。充分彰显大学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品格,让大学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要求大学应该具有清高的追求和独立的傲骨。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社会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应该有自己的操守。其次,大学必须对社会的种种不良习俗保持高度的敏感,在“闲逸的好奇”中关注社会文化。最后,大学应该以旺盛的斗志和坚定的决心对现行的世俗文化表示不满,用更高、更博大的思想对当前的思想提出质疑。
九、坚守文化自塑阵地,化解多元文化冲突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同其他文化既有同质元素又有异质元素,社会主义文化同其他文化还有许多不相容的地方,从而使社会主义文化在实用性与高雅性、平庸性与卓越性之间还存在许多矛盾与冲突。文化冲突导致精神价值的耗散与分裂,削弱意识形态的统合力与感召力,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外力作用下产生震荡。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犹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定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8]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反映了社会文化自塑功能的缺位,从而使不同文化的冲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迅速蔓延的环境下更加严峻复杂、尖锐激烈,其间虽然没有迷漫的“硝烟”,但同样“惊心动魄”。化解意识形态的冲突,是党和国家统揽工作全局的突破口,是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着力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推进器。中国要调节多元文化意识的冲突,建立稳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文化自塑乃是题中之意。加强文化自塑,就要树立大国风范,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全球文化建设中去,努力消解同质化与异质化的矛盾[9]。大学是文化自塑的核心力量和主阵地,不仅是高雅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卓越文化的探索者。大学承担文化自塑的使命,就是要打造具有丰富内涵、高尚品位的高雅文化,通过弘扬高雅文化引导社会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实用文化;就是要探索具有深层意蕴、崇高气质的卓越文化,在引导人民追求卓越中自觉拒绝平庸文化;就是要秉承具有清新格调、面向民众的大众文化,让民主、自由、法制观念切实惠及普通民众。
十、创新文化集成路径,打造特色鲜明品牌
文化既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20世纪是欧美强势文化大发展的世纪,欧美强势文化的冲击使不少东方国家发生剧变,东方文化被削为一种弱势文化,一种边缘化的文化[10]。进入21世纪,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打破了“欧洲中心”的格局,一个东西对话、南北融合的文化体系正在形成,文化霸权将不断受到世界性抵制。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世界文化将呈现出本土文化体系与外来文化体系交融、传统文化体系与现代文化体系互动、主流文化体系与非主流文化体系并存的局面。一个国家、一种文化要在这种格局中屹立不败,必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品牌。没有品牌和质量,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没有真正的扩张。精心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气质的文化品牌,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让中国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是把中国建设成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可持续发展亟须面对和解答的一道新命题。中国的大学是中华特色文化的研究中心,在提炼、形成中华文化品牌之精神实质方面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在探索、发现中华文化品牌之发展潜力方面的价值也是无与伦比的;在维护、创造中华文化品牌之非凡魅力方面的功能更是无与伦比的。大学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自身的责任,精心打造中华文化品牌,提升中华文化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学作为文化活动的策源地、文化产品的“开发商”、文化英才的培养所,应当集合各种文化优势,将多种文化体系的优秀元素集合成一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要生产出一大批深受人民欢迎、能够久远流传的文化精品,使社会主义文化产品日益丰富;要培养出一批理论大家、文化大师,为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再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华明.和而不同智慧与和谐社会构建[J].社科纵横,2009,24(12):7-9.
[2]奥尔托·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85.
[3]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陈恢钦,周 京,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4.
[4]李金齐.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J].思想战线,2009,35(1):87-91.
[5]李鹏程.现代化与文化反思[J].文史哲,1995(1): 54-59.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7]郭 峰.社会文化批判:大学文化不应缺失的品格[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58-162.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5.
[9]李立国.文化自塑与文化自信:我国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2 (3):52-56.
[10]钱中文.让东方文化重铸辉煌——贺季羡林教授主编的《东方文化集成》出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54-156.
(责任编辑 马双双)
On the Universities’Ten Mission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Socialist Cultur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Z H A N G Jiping,LIU Bol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T hree Goreges U 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
Abstract:U niversities in the New China era and the prosperity & develop 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have been alway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60 years of develop ment have show n that the scientific develop ment of universities fully reflects the strength of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and mean w hile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shows kinetic energy of universities.To realize the greater develop 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universities need to perform the missions of culture leading,culture inheritance,culture transcendence,culture co m m unication,culture creation,culture self-consciousness,culture reflection,culture criticism,culture self-shaping and culture integr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culture;socialist culture;m ultiple culture
作者简介:张继平,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刘博菱,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5-G M-024)
收稿日期:2015-05-2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6)02-0034-06
doi:10.13316/j.cnki.jhem.20160223.006
网络出版时间:2016-02-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223.105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