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心和谐是大学生阅读的本质

2016-03-19史娟红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体悟身体

史娟红(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身心和谐是大学生阅读的本质

史娟红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目前,大学生读书少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根源在于大学生没有领会阅读的精神内涵和本质意义。大学生“阅”“读”的精神内涵和本质意义应该是用健康的体魄“照料人的心魄”,使身心和谐达到圆满的境地。而“体悟”作为身体智慧与心灵智慧的统一为启迪大学生阅读提供了基础,“对话”则为开启大学生阅读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身心和谐;体悟;对话;大学生阅读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对某地9所高校调查显示:“有17%的学生一年中未购一本课外书,8%的学生几乎未进过图书馆。”[1]此外,据本人任教的学生反映,在图书馆看书,很少发现座无虚席的情况。这反映出大学生总体阅读状况并非令人满意。读书,于个人,益智修身;于国家,富国强民;于社会,构建秩序与和谐。

一、身体智慧是保证大学生阅读的前提

奥尼尔在《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中指出:“身体是构成世界的原型。人类从远古时代起便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去构想宇宙的形态、社会的形态乃至精神的形态,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都说明了这个问题。”[2]在我国,最早的医学法则典籍《皇帝内经》最基本的理论预设之一即是人与天相符,天有什么样的结构,人便有相同的呈现。可以说,缺乏身体范畴和“体”现逻辑,我们就无从把握周围的世界。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说不理解身体,我们就难以理解我们的现代生活如何并且为什么形成了现在这个面貌。

(一)“身体”的概念解析

身体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领域,但对于身体的定义不一而足。“马克思认为身体是劳动的工具也是劳动的产物,涂尔干、莫斯和道格拉斯虽然把身体区分为物理身体和社会身体,福柯则认为身体是知识、权力和真理规训的对象,是社会建构而非自然的产物。谢林(Chris Shilling)等人则认为身体是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文化持续互动的产物。”[3]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身体观中,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普遍把人体看作是由形、气、神三者组成的统一体,并把养生、悟道、治世相关联,充分体现了中国学术注重综合,强调事物共性的特点。纵观以上观点:首先,身体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是一个在空间坐标中占据一个位置的物质实体,也是一个时间维度中拥有一种运动形式的智慧主体。其次, 身体是一种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渗入身体建构的过程之中的无始无终的生成使之成为内在目的,是形式的本质也是对质料的超越,即是一种从潜能到现实的成长发展的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能动实现的辩证过程。再次,正如整个宇宙都被组织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生命体,身体生命体是世间万物的秩序。

(二)保持身体健康

身体首先要保持健康。就身体健康而言,自洛克到现今的大教育家的研究几乎都离不开对于身体的探讨。洛克在《教育漫话》开篇就提到:“心智颟顸者做事定然找不到正确的途径;身体衰弱者即使有了正确的途径,也决不能获得进展。”[4]对于身体健康方面,洛克、卢梭、康德、尼采等几乎都很重视,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比如,洛克把身体及健康的事项总结为下面几条易遵守的规则:“多吸新鲜空气, 多运动, 多睡眠;食物要清淡, 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 药物要用的极少, 最好不用;衣服不可暖或过紧, 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 脚应习惯冷水。”康德也谈到:“不要让孩子穿得太暖,凉爽的生活环境使人强壮。应该睡比较凉而硬的床,洗冷水澡等。”[5]在拥有健康的精神之前,健康的身体是非常必要的。即洛克指出的: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

(三)探源身体智慧

就身体智慧来说,自亚里士多德开始的探讨历来已久。亚里士多德肯定感觉是人认识的起因。“对于理智来说,感觉是走向科学的指南”。[6]培根认为一切知识的全部路径应当从感官开始。“全部解释自然的工作是从感官开端,是从感官的认知经由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和防护好的途径以达于理解力的认知,也即达到正确的概念和原理。”培根所奠定的建基于感官经验之上的理性归纳的方法直接成为新的知识原则。[7]培根的思想对卢梭、洛克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于身体智慧教育研究达到比较系统而又清晰研究的巅峰之作当属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其中对于生活与教学艺术的讲述,借助动物、植物的器官和成长规律以及身体的发展状况,真正做到了“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而且又是一种学起来令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此外还是一种学得彻底、不肤浅,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8]当然,还有被称为卢梭的“哥白尼革命”之作的《爱弥儿》,但是就如刘小枫教授所指出的“阅读《爱弥儿》需要极大耐心, 因为, 这部书篇幅巨大( 中译本近八百页) ,而且作者没有给出任何阅读指南性的章节划分和标题”。[9]所以要比较有耐心进行体悟作者深刻的教育思想,并与读者采用对话的方式方能得到阅读的精髓。

二、体悟是启迪大学生阅读的基础

如果说“体悟”是根植在身体上的一种顿悟与理解的话,那么,这种顿悟与理解是建立在显性知识上对于隐形知识的洞察与发现,这是启迪大学生阅读的根基。

(一)“体”“悟”辨析

何为“体悟”?对于体的研究在古代时就有相关说明:《礼记·大学》里有“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意指人的身体;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描写:“潘充华本实生女,故临洮王宝晖世子钊,体自高祖,宜膺大宝。百官文武加二阶,宿卫加三阶。”而这里的体是在人的身体之外引申出来的身份,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蕴。这种象征的韵味中还指事物的整体,比如“融为一体”等,都是指此意。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指规模,比如“体积庞大”等。而“悟”即从心,本义是指理解、明白,比如在《说文解字》中“悟”,觉也。而这里“觉”是指觉醒和觉察,在生理上的觉醒有《文选·谢混游西池诗》——“悟彼蟋蟀唱”。而在理解意识以及智慧方面主要有《素问·八正神明论》——“慧然独悟”;“悟”不仅指觉悟,还指觉悟的门径,比如他人使他觉悟的有“悟主”(使主上觉悟);“悟发”(启发),而也有靠自己来觉悟的,如《论衡·对作》——“冀悟迷惑之心”,《后汉书·张酺传》——“未悟见出,意不自得”。“悟”运用在教学规律上,墨子主张“自悟”,这需要自己认真学习,勤于实践,积累知识与经验,掌握技能,通晓实力,然后对别人施教,使别人也有所悟。

“体”主要指身体,“悟”主要指心灵的活动,因此,就“体”与“悟”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说“体”是“悟”的源泉与动力的话,则“悟”是“体”的结果与收获,或者,如果说“体”是“悟”生理基础的话,则“悟”是“体”的精神照射。“体悟”其实是一个整体,是身心合一的物质实体,是身体的生命活动。同时,“体悟学习”与“思”关系密切,没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问牛知马的探求精神,很难达到“体悟”的真谛。一方面没有学的思则只能陷入空想和幻象,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另一方面没有思的多学可能会陷入无序和迷茫。正所谓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记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种读书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大学教育的精髓之所至,根本之所在。当下,国家大力提倡全民读书活动,应该也是基于启发心智,会晤灵性的一种重要举措。因此,体悟学习主要是建基于身体,通过身体与世界所发生的行为、能力、心理、关系,而达至一种对于认识对象的醒悟式或顿悟式理解与反思。

体悟也意味着潜能素质的挖掘和对象性关系的全面感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认为马克思认为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使之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二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和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10]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自然历史进程中人的各种身体潜能素质的发掘和开发是有显著差异的,如果说个体生命早期被激活的是对美好而高贵的事物的追求的话,而在青年乃至以后阶段的目标重心则是在于个体生命对于所指向的教育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而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和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一方面通过人与世界多样的社会交往,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阅读达到内心的丰富和世界的交流,来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

(二)现代性进程中的“体悟”

对于“体”的研究尽管历来已久,但是真正重视并奉若神明的理论研究时期却是建基于现代性,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一种时空观念,一种矢量向前。在身心关系和时空关系问题上,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一般认为时间比空间更为重要,心比身更为重要。自奥古斯丁始,到康德、黑格尔、柏格森都认为时间意识比空间意识更为重要和基本,而日本学者和辻则认为,空间性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生命存在最根本的是占据空间的一个“境界”。这样看来,时间与空间是对立的,但在身体上却是统一的。因为作为在世的存在,身体只能生存在一个基本的具有广延性的一定空间内,并在这种空间中度过由生到死的时间维度。这也预示着身体时间总有一天会趋于停步,身体死亡总是不可避免。因此,身体就成为着眼于未来的被超越的对象,而现代时间是“无休止追求‘未来’、否弃‘现在’、遗忘‘过去’的高速矢量空间时间,‘现在’的意义是未来”。[11]愈渐抬头的个体自我意识视未来对现在的吸引为异在他者对自我的催迫。因此,“体”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改革、社会的改造和历史进步意义上的实践。它需要的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认识世界的多元性以及相互关联性。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之所以推崇“体悟”,是因为‘体悟’是一种现代精神素质,植根于身,体现于悟,润泽中华;是身体对身体、生命对生命基础上的居留方式的思考与关注;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过程,目的是试图“发现”不轻易为人所知的生命奥秘和人生哲理的隐性知识,根据主体成长规律和自然事物发生秩序,培养知性思维、“自我实现”和发展健康情感。默会认识大师波兰尼的出现对于根基于身体的“体悟”的研究更推进了一步。“没有一样说出来的、写出来的或印刷出来的东西,能够自己意指某种东西,因为只有那个说话的人,或者那个倾听或阅读的人,才能够通过它意指某种东西。所有这些语义功能都是这个人的默会活动”。[12]总之,在当下社会,“体”悟主张以一种崭新的现代思维方式,通过或者说只能通过阅读才能运用整体论的方法,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三)秩序是阅读的悟性方法

秩序就是事物的灵魂,正如斯宾诺莎所言:知行或者说悟性的真的方法即是“教人依适当秩序去寻求真理本身、事物的客观本质或事物的真观念的一种途径”。[13]因为一切安排着的东西,只要保持它的秩序,就可以保持他的地位和力量,否则就会变得脆弱和倾跌。秩序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人们的主导原则,这只能从自然的作用中借来。毋庸置疑,身体的成长遵照自然的秩序,由内到外,由模糊到清晰,由不确定到确定,发生了由质变到量变的变化。通过阅读来理解秩序应该是最为古老又最为文明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对生命感觉的梳理和现实生存的关照。从现实状况来看,没有身体参与的秩序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认识事物的第一感觉就是依靠身体的口、鼻、耳以及四肢来进行的。同样,没有体悟的阅读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对实体世界本质关系的理解或表述,是不可能根据自己的趣味、需要、利益与能力,对世界进行一种尝试性解释的。即,若是没有身体的这种感觉和知觉的参与,秩序是不可能发生的。同样,要获得对于更多事物的认识或者是客观本质的认识,没有依靠阅读的“反思”的体悟也是很难达到更高一层的理论与实践认识的。

三、对话是开启大学生阅读的方式

大学生阅读困境的消解不仅需要体悟作为其基础,也需要方法论的指导。事实证明,对话就是对大学生阅读困境的原则性的方法论上的疏解方法。

(一)“对话”理意考察

对话教学法在西方的追溯最早应该是苏格拉底以自己无知而诱导别人智慧的所谓的精神助产术谈话法,而且这种对话谈话法一直影响到现今的学习方法和理智传统。在中国,对话的溯源应该来自孔子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孔子亦言:“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只是前者注重逻辑演绎和逻辑推理构成对话,而后者则是开启心智的德性启迪和德性反思形成对话。从汉语语言学来考察,“对”的本义即“回答”,“互相、彼此相向地”。“说”是指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声音,亦指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可见,这里的对话一方面蕴含了身体的相向、姿势、动作、情感、思想,还包括一种流动,这种流动是从一个身体到另一个身体,一个思想到另一个思想以及一种手势到另一种手势等。从西方语义学来看,英语中的“对话”(Dialogue)源于希腊词“dialogos”,前缀Dia的意思通常是“两个”,Logos的意思是“词”(the word),但是在这里它代表的意思是“穿越”(through)。那么从字面上讲对话并不意味着只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它可以在多者间进行,同时甚至可以是在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的自我对话。照此理解,就意味着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二)哲学视野中的对话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对话,主要有以下三种特征:第一,对话的主体性与非主体性。对话的本体性是指对话为动物存在所必须进行的活动与关系,只是人是在动物的基础上发明了文字与语言等。因此,阅读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同时,对话还有非主体性,即对话是一种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是要求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其目的。第二,对话的传递性与理想性。前者是对话通过生活方式的展开可以实现人类的延续,后者是指把对话看作一种理想,是一种永远无法达到的梦想,只能在地平线上期待,但终究没有实现。第三,对话的道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首先是通过对话可以总结出更好的思想和精髓,促进公平与正义;其次是对话的伦理性体现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正如马丁·布伯所言的:如果“我-你”是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双主体身份的话,“我-它”也不应该是一种单方占有、利用榨取的主客体关系,两者要学会相互倾听,这并非是否定自我,而是体现个体在世界中的在场。正是基于以上考察,我们认为对话教育是利用“对”“话”的方式,建基于平等沟通与交流的基础上的一种发掘与探索人生在世的渠道和途径。广而言之,对话教育也是人类诠释文明进程的一种基本哲学命题,是人类追求永恒的理想状态。

(三)阅读是一种对话方式

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不管是在日常活动、教育活动、政治活动或者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中等,对话作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一直在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因此,教育应该在完善人们自身存在的同时,培养具有这种对话精神和对话能力的人,以达到与社会的共识与共存。事实上,阅读本身即是一种对话,它就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还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对话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学习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进行的:学习者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以获得知识;学习者与他人对话以构建社会关系,学习者与自我对话,从而探索与塑造自我。这三个层面相互渗透、互为媒介,而通过阅读进行的对话是能够达到这三个维度的共生共存关系的。其实,阅读就是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的一种对话,是身体与身体的沟通与交流,是“主体间性”的思想碰撞与摩擦,是把明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以隐性知识再进行学习而达到的领会、体悟与反思。

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将最佳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必须把自己看作为“具有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特定人格,更准确地说,不可能把自己视为一系列性质、追求和阻碍的单纯聚合,而应把自己的人格当作一个整体,由此来肯定它”。[14]同时,为了让自己对人们的影响充溢整体意义,人们不仅须从自己一方,且也须从对方的角度,根据对方一切因素来体会这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话通过重新审视身体的终极意义,进而反思具体情境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人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重要内容。从生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自青年时期开始,能较为客观地分析外界事物的变化,作出理智的判断,为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进入形式思维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现有的现象事物,而是积极探索人生的真谛,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说没有通过对于真理知识的追求的阅读而达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的话,人生成长的轨迹或者是发生翻转或者是减弱人生的“质”感。事实上,如果说人生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增加的话,这样的人生就是对于生命的阉割和扼杀,也只能在虚无和消费中麻痹自己内心的不安,松弛内在精神的紧张。要摆脱“单向度的人”的状态,不断获得精神性的内涵与生命,唤醒大学生的内涵意识和自我认同,没有基本的阅读的行为维度的标尺是很难提高人的生命状态,更毋庸谈国家意识、社会认同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用健康的体魄“照料人的心魄”,通过阅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不断超越已在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人性内涵和价值。人本来生活在自然中,却由于不断超越自然对人的限制,创造出了超自然的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来自生命深处的超越性,人与动物才不能同日而语,开始思考人类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不断超越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以身体参与为认知起点,通过直觉思维达到对所依赖线索的超越,从而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1] 乔菊英.我国国民阅读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 现代情报, 2007(01):24-26.

[2]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M]. 张旭春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1—编者的话.

[3]赵方杜.身体社会学:理解当代社会的新视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28-35.

[4]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 .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9:1

[5]康德. 论教育学[M] .赵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7

[6]夸美纽斯.泛智学校.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9.

[7]刘铁芳.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教育人性基础的现代转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12):21-28.

[8]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1.

[9]刘小枫.《爱弥儿》如何“论教育”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0l):126-146.

[10]丁学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1989:42-45.

[11]尤西林.人文科学与现代性[M]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3: 78.

[12] Michael Polanyi, Study of Man,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58: 12.

[13]斯宾诺莎. 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 .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58.

[14]马丁·布伯. 我与你[M] .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158.

Abstraacctt::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less reading has a variety of reasons, but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y do not know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did not understand reading’s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The esse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should be in good health taking care of the heart, so as to the harmonious perfection.“ Understanding” as a unified body of wisdom and spiritual wisdom for the elimination of the dilemma of nationwide reading provides the basis and the“ dialogue”provides a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rea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rddss::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Understanding; Dialogue;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责任编辑 杨毅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as the Essen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Shi Juanhong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641

A

1006-1789(2016)02-0119-05

2015-12-22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空白艺术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K211 。

史娟红,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众阅读、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体悟身体
我们的身体(上)
我们身体的由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成长——我与蜗牛宝宝共成长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体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