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通识教育看高职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途径*
2016-03-19余艳
余 艳
从国外通识教育看高职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途径*
余 艳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摘 要:新媒体、自媒体的兴起与繁荣给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高职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以及高职学生特有的心理特质使高职学生更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转型,高职学生的构成趋于多元化、大众化,其阅读与写作意识、能力呈现较大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阅读与写作面临的危机。美国、加拿大通识教育的理念,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视,以及课程设置、管理方式、教学模式等对我国高职学生阅读与写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学生;阅读与写作;通识教育
低头族、缝隙阅读、微阅读,自媒体等不断更新的词汇改变着传统的阅读与写作方式。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成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 92.6%,人人网调查显示,89%的大学生每天都有利用新媒体阅读、浏览信息的习惯。[1]大学生因学习的需要、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感知以及迅即的适应性,成为最快接受新阅读与写作方式的群体。新媒体、自媒体背景下的阅读与写作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方便快捷,参与的人数更加广泛,涉及的领域更加宽广。高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也因此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一、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特点
新媒体主要就媒体的类型而言,以网络、移动设备为介质如网页、手机、户外广告、移动端视频等。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具有自媒体特征,“我”、“我们”既是传播源、媒体也是传播内容,凭借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平台和软件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阅读的特点
从阅读内容来看,高职学生利用新媒体阅读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与学习和能力培养相关,如学习与就业、职业资格证考取、英语过级资讯技巧等;二与信息获取和娱乐有关,如阅读新闻、网络小说等;三与人际交往有关,如利用互联网、通讯设备联络情感、分享资源等。
从阅读方式看,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通过电脑、平板、手机进行阅读。如阅读便于携带的电子书,通过电脑、手机上的社交软件,查看朋友圈的动态或发布的信息、文章等。
从阅读对象的形式看,复合型文本增多,声画字整合的绘本、电子书兴起,“听书”、“读图”成为较大部分高职学生的选择。
(二)写作的特点
写作指广义的写作,个体的书面语言文字、符号表达都可视为写作。高职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媒体时代较活跃的群体,他们经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文章或转文发布在微信、QQ空间、微博以及一些网站上,通过这些网站或社交平台将信息传播给相应的朋友圈,朋友圈又再次传播。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写作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第一,从写作的状态来看,凭借电脑、手机、互联网优势占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轻便的写作工具,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写作,写作不再是严肃高雅的创作,而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第二,从写作的内容来看,大多关乎个体事件、社会热点或商业用途,总体上长度较短、语言个性化,具有突出的个体性、娱乐性或实用性;第三,从写作形式来看,因以互联网、社交平台软件为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体写作,而包括与读者的互动互评、沟通交流,具有明显的交互性。
二、高等教育转型视野下高职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危机
我国高职院校数量、招生人数和毕业生数均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2]2014年,教育部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提出“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3]应用技术型大学、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市场需求联系更为紧密,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以产业经济结构、学生就业为导向,重视应用性、实用性,引入产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方式。高职教育与社会、市场的深度融合,使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工具理性的价值观也较早影响他们阅读与写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职教育的转型,高职学生的内部构成也趋于多元化,以广东一高职院校2015年的招生为例,招生形式包括普通高考、高职3+证书_退役士兵、高本衔接、常规模式面向高中生自主招生、常规模式面向中职生自主招生、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自主招生共7种。[4]相较普通本科学生,高职学生总体上阅读与写作意识较薄弱,相应能力也较低。而高职生源的多元化、普泛化和社会化,使其阅读与写作水平呈现更大差异并有总体下滑的趋势,如普通高考学生与中职生自主招生、现代学徒制招生的生源,表现为严重的两级分化。
高职院校总体上具有社会性、开放性等特征,高职学生较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而言,思维活跃、个性特征突出,自控、自主能力不强,这使高职学生更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新媒体、自媒体的繁荣发展对他们阅读与写作的负面影响也更加突出。带来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阅读的问题
从阅读的内容和数量来看,与考试、职业、生活相关的实用性即功利性阅读增加,而文学、哲学、历史等精神性阅读大幅度减少。即使阅读人文类书目,大部分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甚少。以文学类阅读为例,据调研,广东某高职院校学生 80%以上的学生在最近一年内读过的文学书目不超过 2本,而所读书目多为网络畅销小说,内容多涉言情、悬疑、武侠、魔幻等。这种功利性、娱乐性的阅读不但淡化了阅读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还易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审美取向有不良影响。
从阅读的形式来看,大部分学生选择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介质的电子书或图文并茂的绘本。读图、听书带来的阅读视听化、碎片化容易导致阅读的浅显化,以及想象力、审美力的日渐缺失。
(二)写作的问题
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导致高职学生写作的原创性大大降低。如某班学生写作“个人学习总结”,因对网络资源的过分依赖,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语句相同、结构雷同、写作错误相似。
高职学生以网络、社交平台为介质的写作,虽不乏少数优秀作品,但其突出的随意性、娱乐性带来以下问题。其一,内容单一、篇幅短小、深度意义缺失;其二,缺乏基本的写作规范和写作技巧。语言、语法以及文体结构不规范,如图片、文字、符号的混杂,中英文的杂糅,网络语言、口头语的泛滥,文体的混乱不清等。
三、美国、加拿大通识教育给高职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启示
(一)从民族文化、人格完善、个体发展的高度认识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具有批判性和建设性思维学习能力的人。该校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完成有效写作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艺术社会课程要求每个本科生修完 2门写作技巧课。[5]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本科生必须完成写作1、写作2、专业写作三个层次的课程。2013年斯坦福大学实施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包括思维与行为方法、有效思考、写作与修辞、语言等四类必修课程,进一步明确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和课程任务。[6]加拿大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逻辑分析与判断,对世界观以及专业相关伦理道德的批判性思维,其中语言类、人文类课程居多。
我国基础教育一直重视阅读与写作,重要考试中阅读与写作题目的分值较高,教育部、教材编撰委员会等各类机构也向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但这一阶段的阅读与写作过于强调应试的功利性目的,未能充分发挥其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提高素养、健全人格、培养能力的作用。在高职教育阶段,阅读与写作大多作为专业教育的辅助,对学生不再有严格具体的学习要求和考核指标。阅读与写作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种类单一、数量较少甚至缺失,阅读与写作也仅成为学生工作、娱乐、生活的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语文课程被许多高校取消,或与其他阅读类课程列为选修课;写作类课程的情况基本类似,应用文写作或作为大学语文的替代课程或成为选修课或被取消。
美国的通识教育重视公民责任感、健全人格、个人能力的培养,加拿大的通识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理性思维,各国的通识教育目标不完全相同,但都站在文化素养、健全人格、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阅读与写作。2012年12月,我国教育部成立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高中文理不分科”的改革措施,我国逐渐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素养的重要性。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高职学生数量的剧增,结合高职学生阅读与写作水平普遍不高的实际情况,高职教育应站在民族文化传承、学生人格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阅读与写作课程常规化、制度化,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落到实处,真正营造出阅读与写作的氛围,提高高职学生阅读与写作水平。
(二)引导高职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广度和深度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与分布选修,必修包括英文写作、外国语言、计算机,其余课程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领域。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艺术社会课程要求每个本科生的选修课程既要包括横向的不同领域,保证知识的广度,又要包括纵向的知识集中度,保证知识的深度。[7]斯坦福大学成立写作中心,开设十几门写作课程,兼顾横向的类型和纵向的层次,如写作 1包括写作与修辞、自我塑造教育、结构化的博雅教育,艺术熏陶与文化生活;写作 2包括批判性思维、深度阅读、分析写作;专业写作要求较高,需经过专业的写作训练。[8]从美、加通识教育课程和阅读与写作课程的设置中可以看到其对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同等重视。
如前所述,我国高职院校的阅读与写作课程甚少或呈零散、随意状态,没有系统的课程可供选择。因此,学校首先要在充分调研高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的基础上,设置相适应的阅读与写作系列课程,系列课程必须兼顾知识、能力的广度和深度。如向学生提供较大范围较多领域、同一领域不同层次的阅读类课程,针对不同写作水平不同需要的学生设置分级、分类写作课程等。其次,引导学生在选择系列课程时兼顾阅读与写作的广度和深度。如规定大一学生必修三门不同领域的阅读课,并通过基础写作的测试,大二、大三学生必修一门与大一所修课程有衔接的阅读课,并完成应用写作的课程。当然,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区域特征有较大差异,各个学校应设置适合本校校情、本校学生的系列课程以及选课要求。一般而言,文科类学生应侧重自然科学的阅读与写作,理工科类的学生应注重人文类、社科类的阅读,并注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加拿大维尼尔学院是一所社区学院,该校学生可在约一百门人文类课程中选课,母语课程的学分要求远多于第二语言课程,包括文字、文学、写作、文化、文艺作品等。[9]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中,思想政治课、英语所占比例比较高,而汉语类课程日渐压缩甚至取消。然而高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否能满足工作生活的需求?答案显而易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媒体时代给高职学生阅读与写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高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呈现总体滑坡的趋势,其中阅读面狭窄、浅阅读现象突出,写作的原创性不足,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有待提升。因而增加系统的全面的汉语类课程,如语言文字、艺术作品欣赏、传统文化等,更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
(三)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美国、加拿大通识教育一般由专门的教育委员会管理,负责课程设置、教师选拔、教学安排等。我国高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行为呈现随意性、个人化、娱乐化特征,因不重视而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是根本原因。教育管理部门应在了解高职学生阅读与写作水平的前提下,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健全人格、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将阅读与写作意识和能力培养纳入教育体系,并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建立一系列完善的机制,包括制度的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立、课程的设置、教师的管理等,确保规范和引导高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行为,提高其总体水平。直接面向学生的教师,也应在制度层面明确职责,按照系列课程的总体规划并结合实际需要,有步骤有规律地开发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比如,结合高职院校所在区域、所设专业,开设区域文化、专业文化等阅读课程;随着复合型学科的兴起,开设跨学科课程;顺应新媒体时代,开设适应商业时代、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各类写作课程等。
我国高校现有的阅读与写作课程未能发挥重要作用,既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有关,也和阅读与写作意识、能力的培养形式有关。从大处看,形成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与全校师生阅读的校园氛围,将大大提升当代高职学生的阅读水平。然而,这种氛围的形成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推动,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从小处看,教学的形式也将在阅读与写作意识与能力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美国、加拿大通识课程大多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名教授授课,授课方式多元化,如加拿大维尼尔学院提倡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引导学生学习,分享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其学生中心、名师授课、教学方式灵活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相应地,我国高职阅读与写作系列课程的教师也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对时代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才能迅速掌握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在新媒体时代,高职教师要迅速了解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现状和问题,善于利用新媒体优势和学生的阅读写作习惯,探索多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阅读碎片化、功利化、娱乐化和视听化的特点以及职业需求、心理特征,可通过学校图书馆及学生社团等官方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既有利于培养人文素养又具有吸引力的书目,并在平台上发布经典作品的电子书全文或提供下载途径。仅仅提供书目还不够,若能进行适当而有效地监管和评价,或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讨论交流活动,并与课程考核、学分制等挂钩,则更具实效。从教学模式来看,结合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形象思维多于逻辑思维等特点,阅读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联动,传统讲授与互动教学互为补充,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经典作品的戏剧表演等形式都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手段来看,可引入微课堂、教育名人的微博、经典的“掌上阅读”、电子书等教学辅助方法。
针对高职学生写作个性化、随意性、娱乐性带来的富文本、语言不规范、原创性差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首先明确写作规范和写作标准。不同性质的学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写作课程标准。教师再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不同学生的职业需求、个人需要设置写作类课程的类型与教学形式。如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可开展创意写作课程,随着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可设置类型小说写作课程,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可进行富媒体制作的教学。其次,在新媒体时代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如引入WEB2.0写作平台,利用网络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大赛,向学生提供发布作品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从而引导学生规范写作,或掌握适应现代职业发展、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的写作技能。
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较大。在此,借鉴美国、加拿大的通识教育理念,一方面强调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阅读与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希望合理利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给阅读与写作带来的优势,如阅读与写作的方便快捷、互动交互,个性化、类型化的写作模式,作品传播的高效快速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避免新媒体时代阅读与写作的过度商业化、娱乐化,使阅读与写作真正发挥其传承民族文化、帮助学生人格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灵犀.新媒体时代新阅读方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31(11).
[2] 郝文婷.高职高专院校占全国高校六成[N].中国教育报,2006-08-04(1).
[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新类型、新模式、新期待[EB/OL][2014-05-15].http://www.eduld. com.cn/2014/5-15/10172994190.asp.
[4]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公室.我校 2015年招生总计划最终敲定[EB/OL][2015-06-01].http://121.33.253. 219/gkzs/read.asp?news_id=340.
[5][7][8] 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J].大学(学术版),2011,(5):15-22.
[6] 刘学东,汪霞.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新思维[J].比较教育研究,2015,(1):42-46.
[9] 孟源北.加拿大魁北克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启示——以维尼尔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3):89-92.
Ways to Improv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Based on the Foreign General Education
YU Yan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1483,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 and the “we media” brings a lot of convenience for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a lot of negative influence. Due to the openness, the sociality, and the psychological trai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easier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yp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tend to diversif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but also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conciseness and ability exist big difference, which aggravates the crisi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ra. To cultivate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conciseness and 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and Canada, such as the idea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curriculum design,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new media;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64X(2016)02-0055-05
收稿日期:2016-02-27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401187)。
作者简介:余艳(1981-),女,四川富顺人,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化、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