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思考
2016-03-18袁杰
袁 杰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思考
袁杰
摘要:“互联网+”已经开始冲击传统的各行各业,对传统的教育服务行业也造成巨大冲击。“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全球流动、教育资源全球配置、文化结构和话语权重新塑造,教育模式花样翻新,这给高校“两课”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通常解释,“互联网+”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利用互联网技术或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技术优势已经开始同传统的各行各业结合,如网络购物、网上银行、微信电子二维码门票、打车软件、网上购买车票、导航系统、网络排队挂号、网络寻医问药、网络在线课程等。“互联网+教育”对传统的教育服务行业也是一种冲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曹文泽认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猛烈冲击,教育实效性持续下降,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遭到削弱;三是话语体系不一致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
一、“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更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的大前提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指导思想,而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全球化、价值和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去“武装”、去“占领”学生的大脑,自然会遇到来自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因此要正视挑战,迎难而上。
1.“互联网+”时代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更加凸显
互联网时代下,大量非理性的、极端的、煽动性的思想言论不利于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理想和政治信念。现在的网络进入Web2.0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人随时可以对各种政治现象和社会问题发表看法,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也在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看法。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接受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丰富、价值多元、文化多元,对大学生的传统认知结构和思维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负面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国家政治认知、道德实践等产生不良影响,如媒体不断追踪报道的一系列的“帮扶老人”引起纠纷的事件,会影响大学生助人为乐的勇气,使得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里倡导的“团结互助”遭遇“冷冰冰的现实”;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十字会道德危机会影响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发生“国难”事件时在网络上四处流传的谣言会引发大学生对政府和国家的不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课堂上政治老师苦口婆心教导的爱国爱党的教育思想。
“互联网+”时代下,不同文化形态和和价值观念全球传播,不同文明在网上冲突、碰撞、交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统一难度更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很容易受西方的普遍选举、多党制、议会制、新闻自由等政治思潮影响,从而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动摇。“互联网+课程”就是网络在线课程。目前,世界名校的很多公开课都可以在新浪教育、网易公开课、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免费观看,而其中一些课程传授的是西方文明,这对中国文明既有补充,又有冲突和挑战。网络上的一些西方课程,强调欧美的普世价值,强调个人自由、财产、追求幸福等,这或多或少也会消解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认同。
2.“互联网+教育”时代挑战教师的传统权威
“互联网+”时代为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解惑提供了现实性平台。传统的政治课程,教师是主导者,是知识的引导者,是解惑答疑者,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学习者。而网络时代下,网络是最大的图书馆,最大的文化资源宝库,学生可以自己查找所需要的知识,自己在网络上寻求答案,学生可以看到同一门课程的另外高校的老师的公开视频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如果教得不好,不受学生喜欢,那么学生就会“另寻途径”“另拜他者为师”。尤其是名牌大学的一些学生,他们读过很多课外书,有很多机会听国内外学者讲座,能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都比较开阔,不少学生对本校“两课”认同感不强,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课大多强调的是“国家”“集体”“人民”,对他们个体性的现实利益关注太少。作为政治教师,对政治课堂里学生提出的疑问,如果不能有理有据地给予说服和解答,就会影响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当然,要让学生真正心悦诚服地接受课堂上与书本上的理论,除了教师的知识功底和教学技巧外,还需要学生的人生阅历和感悟,需要社会大环境的良性互动。
3.“互联网+教育”时代挑战传统教育学习模式
通常的教育学习模式是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一本教材。而“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这一切都可以被解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听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课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互联网上,成百上千的学校任学生挑、成百上千的课程任学生选、各式各样的课件供学生参考。如腾讯课堂“雅思哥”提供的课程每晚都有1000-2000位听众,每周一千多条好评。未来的教育会越来越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以及供选择的多样性。很多职业性和应用型的课程在网络上已经随处可见,随意下载或观看。就高校思想政治课来看,已经建成很多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网站资源丰富,课件制作精美,视频清晰;教育部还推出“精彩一课”“同上一堂课”等全国公开性视频讲座,集全国优秀专家分专题讲授思想政治课教学。智慧树网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更是抽调了复旦、华东师大、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彬达学院的近23名教师分工主讲,且这些老师都是所在学校的教学能手,都是教学效果好的“精兵强将”,上海市率先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类混合式共享课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颠覆。2014年,清华大学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搬上了网络平台,选课人数上万,许多地方高校都加入了清华大学开放的思政慕课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以往提及互联网,许多思政课老师‘不寒而栗’,为何?因为互联网上价值观、意识形态多元,许多思政课老师也因此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可在慕课‘来势汹涌’的今天,思政课真的能远离网络,求得一方‘清净’吗?”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意见
1.应对互联网时代需要政治课教师素质更加综合全面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流意识形态和亚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各种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交锋,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遇到挑战。正是在这样一种大转型和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面临很大的挑战,要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首要的任务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一是有明辨各种理论是非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厘清各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的理论主张,对错误的不适合中国的思潮敢于“亮剑”和能够“辨明”;二是懂得世界和具备国际眼光。作为思政课老师,不能只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学好世界历史、学好西方的政治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经济史等课程,才能在授课和理论宣传中做到准确和全面。怎样理性看待外在世界,怎样看待本国利益和国际和平发展?思政课老师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要加强研究学习,对国际形势有一个清晰和准确的判断,把学生塑造成成熟稳健的有“中国范”的国际公民;三是要哲学社会科学触类旁通。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所要宣传讲授的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政外交国防党建等,如果要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要增强对问题的研判分析能力,要增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解决能力,首先要做的还是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把自己变为一个“通才”,即经济、历史、政治、外交、军事、哲学、法律、宗教等要有较好的知识功底,做到授课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四是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教学内容,既追溯历史,又展望未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学好过去的国史、党史、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还要学习当下党的最新的理论、方针、政策,学习最新的会议精神和讲话精神。
2.“互联网+”时代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提起大学思想政治课,常常给人以“枯燥乏味”的印象。“大班教学”“老套的授课内容”“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单一的考核方法”似乎已成为传统思政课的标签,而“提高出席率,提高抬头率”成为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难题。如何通过教学方式和理念的革新,让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成为大学思政课创新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思政部的教学目的,思政课能够起到多大作用,思政课应该怎样发挥作用,这些传统的话题,都应该不断追问,反复思考。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核心的教育理念,“互联网+思政课”就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以及供选择的多样性的一种尝试。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峰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蔡剑表示:“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清华大学的《马原》慕课以及复旦的《思修》慕课,基础知识的讲授由慕课老师完成,学校老师将精力放在辅导学生,协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3.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互联网平台
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扩大主流网站在网络空间的领地,用主流文化稀释网络不良文化。
身处当下“微时代”,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好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论坛、网络QQ群、网络社区,对这些社区要建立监测体系,对不良思想积极引导。我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有紧迫意识,要大步快追,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引入校园网络,使网络技术与高校的优势资源无缝对接,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优质校园网络。
“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且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不能回避、不能拒绝,更不能压制,只能接受、接纳、介入、融入、利用、创新。互联网空间,思政课不但不能躲避,而且应该主动占据,充分利用。期待更多的传统课程能在广阔的网络空间“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朱艳红,郑炳心.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2]曹文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3-5-20.
[3]互联网+大学生思政课[N].人民日报,2015-06-04.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