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观念史研究的演进与现状
2016-03-18王天昊
王天昊
中西方观念史研究的演进与现状
王天昊
摘要:人类在认识世界的长期过程里,形成了很多的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我们思维的基本要素,然而人们却很少对这些观念进行认真的研究,很少去过问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如何发展与演变的,它们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正是由于意识到了人类思想史研究中的这一空白,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美国哲学家诺夫乔伊开创了观念史这样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回顾观念史的发展对理解这一学术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作用。同时,通过对已出版和发表的著作、文献等研究成果对中西方观念史的研究现状加以总结,对推进观念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观念;观念史;思想史;发展演进;研究现状
“观念”(idea)一词的出现最早应追溯于柏拉图著作中的“理念”。到了15世纪,“观念”被西方知识界用于描述人们对于事物形态外观的认识。17世纪后,“观念”开始逐渐涉及构思的过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伏尔泰的《哲学辞典》,它将一个个观念按照字母顺序进行排列,并对它们的起源、变化以及各种含义加以评价。
“观念史”(the History of Ideas)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雅克布·布克哈特与阿克顿等人对历史学观念的研究。维科在《新科学》的第2卷中首次提出“观念史”这一名词。关于“什么是观念史”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其原因就在于对“观念”(idea)一词的不同理解。乔治·博厄斯曾做出统计,对观念一词的释义有25种之多,这之中最被广泛接受的两个释义取自希腊语系:即“所知之物”与“所感知之物”。
观念的发展有着其不同的含义与历史,观念史的发展亦然。
一、西方观念史研究的演进与现状
1.从发展脉络来看,西方观念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80年代,观念史或思想史本身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并被以多种方式加以界定。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观念史或思想史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受到社会史及后来文化史的巨大冲击。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2000年以来,不仅仅向第一阶段回归,同时新的东西也开始出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丁·杰伊、康奈尔大学的多米尼克·拉卡普拉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尤其拉卡普拉指出了新的方向:既关注关联性观念的历史分析,也关注去得出理论性的结论,两者被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种结合最为清楚地体现了“第三阶段”的特点。
2.从观念史的研究取向上看,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
(1)初创于美国的“观念史”(the History of Ideas),其发展可追溯到1936年。美国学者阿瑟·诺夫乔伊发表了其在观念史领域最具意义的著作《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深入研究了“存在巨链”这一观念群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赖以产生的充实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充足理由原则等思维原则之间的联系。按照诺夫乔伊的说法,观念史研究不是仅仅属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它涉及哲学、文学、科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人类文化的综合研究。
(2)取义自德语Begriffsgeschichte的“概念史”,以莱奥·施皮策尔为代表,这种研究将观念史和词典学相结合,是“哲学语义学”向“历史语义学”的转化。施皮策尔将观念视为情感对问题的反应,其理论灵感源自法国“年鉴学派”对于心态研究的提倡。
(3)源于法语histoire des mentalites(心智史)的“智力史”,代表人物是吕西安·费弗尔。他在为《法国百科全书》所写的条目和《拉伯雷的宗教》中提出“思想史的山峰”理念,认为相较于受教育程度匮乏的阶层而言,精英这一阶层对时代所提供的知识装备的使用更加全面,费弗尔用观念的历史限度代替了思想的创新问题,从而改变了对法国心态史研究的发展路径。
3.从观念史的研究方法上看,有两种代表性方法
(1)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是将观念史、概念史、心智史三种研究取向相结合的集大成者。在其1979年《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和1997年《现实感》两部作品中,伯林采用了融合波普尔情境分析与柯林伍德内心重演论的方法,通过对观念史的研究提出了价值多元论,即一种颇具内在张力的自由主义学说。
(2)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将历史语境主义引入了政治思想史研究,提倡从“观念史”研究转向“概念史”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斯金纳发表了《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一文,对思想史研究领域所盛行的观念史研究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对观念史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理论预设进行了攻击和批判。在对以往的观念史研究展开批判的同时,斯金纳也通过《修辞与概念的变化》一文逐步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将思想史上的“概念”作为独立的实体来进行考察,奠定了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新基础,实现了思想史研究从“观念史”到“概念史”的转换。
4.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来看,有三个代表性的研究
(1)1932年,美国学者怀特海在《观念的冒险》一书中通过对社会学观念、宇宙论观念与哲学观念的综合研究,探讨文明化的人是如何产生的,要提高和保持文明,冒险是十分重要的这一主题。并提出“观念将对人类历史的冒险经历作出解释”。
(2)1997年,美国学者保罗·克劳瑟在《二十世纪艺术的语言:观念史》一书中对哲学与20世纪艺术的交叉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可迭代性的意义是从艺术家的观念,特别是与哲学思想关系的各个方面中出现的。
(3)2002年,英国学者凯文·奥顿奈尔的作品《从神创到虚拟——观念的历史》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从古至今人类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涉及哲学、宗教、伦理学和精神领域等多个方面。以希腊时代、东方佛教、基督教时代、伊斯兰世界、现代世界及现代、后现代主义为主题对观念的历史进行了归纳和阐述。
二、中国观念史研究的演进与现状
1.从发展脉络上看,中国观念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原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进行有选择地接收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1895-1915年,即从甲午后到新文化运动前的20年时间,这是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接受西方现代观念的一个时期。
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特别是1919年以后,可以看到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的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2.基于关键词解析的观念史研究
(1)2009年,金观涛、刘青峰的《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作为国内将“观念史”作为题目的第一部著作,通过数据库的应用,突破了过往思想史研究以代表人物或著作为分析依据的局限,开启以例句为中心的观念史研究新方法,列举了作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最基本要素的一些观念,如:民主与科学、个人与社会、民族与世界等。
(2)2011年,高瑞泉在《平等观念史论略》中所提出的观念史研究的三层意蕴说、三种规律性现象说、“平等的眼光与批判的头脑”说,皆具有独到的原创性质,对于推进哲学史、思想史和观念史等诸多领域的深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3)2012年,闾小波在《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形成与流变——一项观念史的考察》中采用了观念载体分析法,总结了近代中国民主观念形成与流变的五个阶段,并提出了六位风向标式的观念人物,通过对近代中国民主进行一项观念史的考察厘清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流变与发展。
3.基于历史角度的研究
(1)2004年,葛兆光通过讨论陆九渊“心同理同”在提出这一观念的南宋时代,它再次被反复引述的明代中后期,在西洋知识、思想和信仰已经遏制不住地大举进入中国的晚清民初,这一观念在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旅行来作一个观念史的研究。
(2)2015年,晁福林提出,观念史探寻的主要目标是考察某一观念的起源和演变情况。观念史既是对于某一观念自身源流的考察,也是对于某个历史时代人民的社会观念的探寻。我国上古时代作为精神思想领域里的观念,多有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并非亘古如斯。通过观念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上复杂的精神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较为准确地认识古代文献的意蕴。
参考文献
[1]诺夫乔伊.张怀有,高秉江,译.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2]邓晓芒,等.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0.
[3]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5.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