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
——以王熙凤的“泪”为例
2016-03-18陈睿
陈 睿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文学·语言·艺术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
——以王熙凤的“泪”为例
陈睿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近代红学家大都把凤姐看作十足的反面人物,虚伪、狠毒、两面三刀、罪恶累累、事不关己、铁石心肠是她的主导特征。然而设身处地的想,王熙凤也不过是曹雪芹笔下悲情女、薄命司、怪可怜见的一个人物罢了,她的一生充斥着莫大的悲哀。论文以王熙凤的眼泪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眼泪的分析解读,以此来探究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高超笔法。
王熙凤;眼泪;红楼梦;人物形象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是《红楼梦》中众多女儿不可逃避,更不可改变的命运,她们个个都是薄命司、悲情女,无论她们曾经是犯过错还是做过恶,总归而言,她们皆有可怜、无奈之处,王熙凤亦是如此。在《红楼梦》中值得注意是,流泪次数仅次于林黛玉的便是王熙凤,高达三十余次,而作者对她眼泪的描写笔法可谓传神形象。凤姐的流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之泪,也有尤二姐屈死之后猫哭耗子式的干嚎,当然,也有遭遇不理解时的委曲之泪。《红楼梦》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写出了王熙凤的虚伪、狠毒、两面三刀、罪恶累累,也写出了王熙凤性格中真诚、有同情心的一面。
一、 真情的眼泪
王熙凤历来被人们定位为“铁石心肠”、“心狠手辣”这一形象,这是王熙凤性格的主要方面,然而在她身上,也时常会有真性情的流露。即以流泪而言,王熙凤大多数情况下的眼泪有逢场作戏的成分,不可否的是,作为活生生的人,对素日相处甚欢的秦可卿,王熙凤的友情是真诚的;而对巧姐,自身生命中惟一的女儿和未来期望的巧姐,王熙凤的亲子之情是发自内心的。以下即对友情之泪和亲情之泪分而论之。
1、友情之泪
在大观园中,唯一一个可以称得上是王熙凤知己的人物,便是秦可卿,在对待知己方面,凤姐也算得上是付出了真心、真情。在第十一回中,凤姐听闻秦可卿重病,多次流泪:“凤姐听了,眼圈儿红了半天”[1]p(108),“凤姐听了,不觉又眼圈儿一红”[1]p(110),这里的眼圈儿红,再红,是凤姐内心情绪的不自觉表现,眼泪,是其内心真实情感的外在呈现。凤姐在这里的眼泪不是如泉涌,而仅仅局限于眼圈儿红,依我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为秦氏年纪轻轻便得如此重病而哭,为她的不幸而哭,这种伤痛不能掩饰;二为不使秦氏担心而尽力克制眼泪,不让其流下来,以免秦氏担忧、心烦,这可以看出凤姐的细心;而“我回太太,我先瞧瞧蓉哥儿媳妇去,我再过去”[1]p(109)、“快别起来,看头晕”[1]p(109)、“你好生养着,我再来看你”[1]p(110)、“此后,凤姐儿不时来看秦氏”[1]p(112),这一切的话语,一切的行为,都透露着凤姐对秦氏的关怀,我们怎么可以说凤姐是一个没有真情的人呢?而在第十四回中,秦氏死后,凤姐“一见棺材,眼泪似断线珍珠滚下来”、“放声大哭”,在这里,有人说凤姐是为了遵循丧礼需要而不得已的假哭,但是,我们认真揣摩,那眼泪中,包含着巨大的伤痛,那眼泪是哭秦氏,同时也是哭自己。秦氏灵动聪明,是凤姐的知心,其情亦大略相似,惺惺惜惺惺,安得不恸?知己已逝,想想以后在偌大的贾府中再无一人可以倾诉衷肠,再没一人可以亲近如此,凤姐此时的心里,该是多么的孤单、伤痛,那种悲伤之情岂能抑制、掩饰,我们怎可忍心说那是凤姐的做作之泪。在第五十一回中凤姐说道“所以知道我的心的,也就是她还知三分罢了”[1]p(482),这是凤姐和平儿之间的而不同寻常的关系。只有平儿深知凤姐不惜一切、忠心耿耿百般支撑贾府大局的辛酸苦楚,她和凤姐的关系是主仆、是朋友,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战友。在第四十四回中,贾琏偷情,凤姐泼醋,打了平儿,但事后非常后悔。第二天,平儿反向凤姐道歉,凤姐见她如此,又是惭愧又是心酸,忙一把把她拉过来,落下泪来。倘若她们之间只是单纯的主仆关系,在那个时代,主人打仆人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凤姐根本无需道歉,然而我们看到的凤姐和平儿的关系是:凤姐因打了平儿而羞愧、心酸以致落泪,可知,二人不是一般的主仆关系;而在凤姐有病的时候, 平儿多次流泪,还请贾琏为其找个大夫,透过这些细节,我们都可以看出王熙凤的真情一面。
2、亲情之泪
亲情之泪,主要说的是凤姐对女儿巧姐的爱。在第二十一回中,巧姐大病,“凤姐听了,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1]p(211),这四个“一面……”,写出了场面的紧张感,也写出了凤姐的担忧与焦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场面传达出了凤姐对巧姐的拳拳母爱。在后面,凤姐重病,贾府破败之时,凤姐多次请求他人照顾好巧姐,如:在第一百零一回中“只有一件,你们知好歹只疼我那孩子就是了”[2]p(744);在第一百一十三回中,凤姐痛苦,呜呜咽咽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2]p(828),这也算是临终托付,这些都体现着凤姐对巧姐的爱。在《红楼梦》中,凤姐对巧姐关怀的笔墨虽然不多,但是通过那几处的描写,我们足以感受凤姐的慈母形象。此外,凤姐为何放心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而刘姥姥又为何会心甘情愿地帮助凤姐?刘姥姥之前曾两度进大观园,而每次,凤姐都会给刘姥姥一些银子或是衣物,正如最后刘姥姥所说“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2]p(827),倘若不是凤姐如此善举,对待姥姥有此真情,想必刘姥姥对凤姐也不会如此惦念,不辞辛苦来探望她,千方百计地解救巧姐。
当然,凤姐的真情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怜惜香菱的身世命运,可怜邢岫烟的贫寒艰难,慨叹司棋的忠贞之死,欣赏晴雯的伶俐风流。在日常生活中,她按时发放月例,从不克扣,时不时地给姐妹们添钱送衣买药,如:在第八十三回中,添钱给黛玉买药,而且还不让人告诉紫鹃;第九十回中,因敬爱邢岫烟故而送其衣物。如果在种种事例的证实下,我们还是偏颇、固执地说凤姐是暗里藏刀、毫无真情的一虚伪人物的话,那未免也太有失公道,太过勉强无情。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特色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作了这样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的人物都是真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7]p(346),这种打破,不只表现在对“历来野史”、“淫滥的风月笔墨”的千腔一律的打破,而且对中国小说史上前面出现的几部作品在立意、取材、人物描写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也诚如先生所言,通过对凤姐眼泪的研读与剖析,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个特殊但又具有普遍人特质的个体,凤姐也不过是一真实的人,一个善与恶的集合体罢了。从人的真实性出发,凤姐有许多值得我们同情理解甚至敬佩的地方,她的一生确实行恶不少,如果说她的死是顺应了“恶有恶报”的法则,想必人们也不会如此哀痛,只会为其死而感到淋漓痛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所以,凤姐的命运自然不会遵循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简单的自然法则,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她一生的悲剧色彩才会更加浓烈。
学界对凤姐一生的所言所行以及最终的结局持着各种各样的态度。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是“感伤多于责备”,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是“钦佩与悲悯”,王蒙先生是“同情与理解”……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对凤姐的悲惨结局也时不时会哀叹感慨几番。对于她的最终毁灭,我们更多的不是无情地抨击指责,不是那种强烈的“罪有应得”,而是她破碎后让人产生的强烈怜惜之情,那种绵延于心的隐隐地痛惜之感。凤姐,一个从整体上来看恶多于善的人,却让读者有“不见凤姐想凤姐”并渴望、期盼其出场的心理,且她的悲惨结局也让读者有深感其悲之恸,这皆源于她性格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则与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性格的高超笔法有关。之所以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打破了从前小说中好全是好,坏全是坏的局面。在塑造人物形象性格方面,曹雪芹采用辩证的思维与方法,如实描写丰富而复杂的“真实人物”,将人物放入典型的环境中,并使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性格相融合统一;在此基础上,进入人性的黑箱,对人物性格进行剖析及多重组合,挖掘人性,进而探索人物内心的世界。就像在对待尤二姐的事件上的认知与判断:如果只是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去判断的话,王熙凤无疑是罪大恶极的,是不被人所谅解的;但是,当把她放在那样一个位置,那样一个处境、那样一个时代的时候,当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凤姐的立场去思考的时候,对于她的所作所为,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评判。小说中可见:贾琏并不把尤二姐当侧室,而是贾府的二奶奶,试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凤姐在贾府的地位受到了动摇,假若尤二姐再为贾府添上香火,那么,凤姐在贾府中更是没有地位可言,为此,凤姐才有害人之心。将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中对其进行认识,这样的判断才会更为冷静、客观。
《红楼梦》中,几乎所有人物的性格都是丰富、鲜明、复杂多样的。说其丰富,主要是因为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性格大都是非常具有内涵的,具有挖掘性与多重性的,每个人物都非常饱满而不是简单如一的扁平人物,单从贾府中那一个个丫头们的身上就足以看出;说其鲜明,主要是因为《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主导性格,凭着他们的主导性格我们很容易对他们进行辨识,然而在其主导性格之外,曹雪芹又赋予他们另一份独特,这份独特性是曹雪芹站在人性的高度,踩着现实的藩篱为我们塑造的,而恰恰是这辅助的、非主导性格的描写刻画,才使得小说中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对小说人物的认识更为具体全面,以王熙凤的眼泪为例:她在书中的确落泪不少,有真情之泪,有虚伪之泪,有委屈之泪,也有寒心之泪……真情之泪可以说是曹雪芹对凤姐非主导性格的描写,但其主导之泪依旧是虚伪之泪,如在书中第三回,初次见到黛玉时的以帕拭泪,明显地是做戏做作之泪,那泪无非是为迎合贾母而流;第六十九回,借刀杀死尤二姐之后的泪,更是充满着虚情和假意;第……真情和虚伪,主导和非主导的结合,让凤姐这个人物形象充满着立体感色彩感和现实感,而这更体现着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精妙高超;说其复杂性,主要是因为《红楼梦》中人物性格充满着矛盾。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真实的人,作为生存并挣扎于现实漩涡中的人,不可避免地具有复杂性与多面性。曹雪芹作品中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正是作者基于对人性与现实的充分认知。此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曹雪芹摒弃“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描写人物的弊端,秉持“取其事体情理”的原则,为我们精细入微地剖析呈现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矛盾,《红楼梦》中凤姐的性格塑造就是一绝佳例证,真情与虚伪并存,假笑和真哭齐集,而凤姐的这一性格特征,恰似于西方文论中所刻画的圆形人物的形象。这类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更具有审美价值与探讨思考价值,他们身上都具有复杂、多变、丰富以及立体性,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伏脱冷就是一典型的、塑造极为成功的圆形人物。伏脱冷在小说中是经常作恶的:谋财害命、不择手段谋取财富……然而当他最后被捕时,大家却十分同情与不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悲悯,一方面在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多多少少的都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看到自己的影子;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物性格本身的复杂性,人物性格是好坏掺杂,善恶结合的;因此,在用一般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时,人们出现了困惑,人们的思维心绪变得复杂难理。
结语
“善恶并举” 是性格构成的二重组合,是一部伟大作品应该具备的基本因素,也是这些作品取得成功的美学基础。没有哪个人整个是黑的,也没有哪个人整个是白的,每个人都是好的坏的、黑的白的搅在一起的,正如每个人都是邪恶和善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一样,只有当这两种东西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人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是立于天界与地界之间的真实的人,凤姐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在她身上,无疑具有很多邪恶,她可以心狠手辣地置人于死地,心地冷得让人颤栗;然而,她有时又可以真情坦诚待人,其情其泪让人不禁唏嘘几回。她狠毒,但却不让人讨厌,她的出场能够随时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没有凤姐的《红楼梦》必定是枯燥乏味,没有欢笑,没有色彩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凤姐是《红楼梦》的一个支柱性人物,而这人间的撒旦之所以让人既恨又爱,全源于曹雪芹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和人物性格的深刻描写。
《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大都具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以及立体的真实感,这是因为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人物形象性格时,不止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而且还时时突出其独特性,他不是从人物的单一方面进行塑造描写的;曹雪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可以说是一架多棱镜,它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出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也可以让读者从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体会人生百态,领悟、深思、反省人生哲理。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红楼梦》才创造了我国古代小说至美的巅峰,也才会有现在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楼梦》。
[1](清)曹雪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M].脂砚斋批评、王丽文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6.
[2](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岳仁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2.
[3]周汝昌·红楼梦的真故事[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
[4]常金莲·王熙凤[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29-133.
[6](美)Tom Lutz·哭泣:眼泪的自然史和文化史[M].庄安祺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颜建华)
The Shaping of Image in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In Wang Xifeng’s Tears for Example
Chen Rui
(College of Literatur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710119, ShaanXi,China)
Most modern Gong XueGu see Wang Xifeng as a villain, hypocrisy, vicious, belligerent, sin, death herself with a heart of stone of the characters, the nature is well-founded. Put yourself in the thought, however, Feng is Cao xueqin’s numerous sad woman, rush, strange living one of the daughter, her life is filled with great sorrow. This article will be tears of search as a starting point, by analyzing the tears to the cognitive aspect of her character,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ao Xueqin in shaping the characters,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 of this superb brushwork.
Wang Xifeng, tears, “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the character image
2016-07-10
陈睿(1990.09~),女,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I207.411
A
1673-9507(2016)05-0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