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16-03-18王东明刘姬冰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王东明,刘姬冰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王东明1,刘姬冰2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智慧底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理论来源。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课程设置中的“缺场”以及高校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中的“缺位”现象。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新思路、搭建新平台、营造新氛围、提供新途径、打造新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改革、融入宣传媒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师资队伍建设、融入大学生生活场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得到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强。高校是创新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平台,同时还肩负着立德树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找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增进理论认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道德修养。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定位

(一)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灵魂家园,是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多种文明的凝练与传承,积淀的文化理念和处世准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融合体系包罗了文字、习俗、曲艺、图画、语言等多种文化形式,同时隐性内涵中包容了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奋斗精神、诚信精神、进取精神、和谐精神等多种精神结合体,其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世代相传的特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素材和完备的思想来源。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个人道德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效形成高校校园良好的人文道德场域,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思想引领功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在融合中创新,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有效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积淀的历史文化结晶正随着时代的进步绽放新的光彩,在不断进步和演化中进行着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其本质上的灵活性、继承性、发展性和时代现实性在社会文化生活和教育活动等领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新时期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创新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本源,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资源。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成为有效的文化传播载体,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延续等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容已然和社会文化相契合,充实了社会文化的内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凝练,在传承中创新,不远的将来这些理论成果也将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

当前,受西方发达国家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和价值认同的“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大学生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倡导西方的饮食和西方的节日,如肯德基、麦当劳和圣诞节、情人节等在大学生心中的认可度都不同程度超过我国的传统饮食和传统节日。第二,传统文化知识缺乏。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和经典著作,而是倾向于娱乐和应用为主的书籍,传统文化知识严重缺乏。第三、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缺失。受西方多元价值观冲击,当代大学生崇尚金钱、追逐个人利益,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爱国精神、集体观念、奉献意识等可贵精神已经过时,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第四、道德意识淡化。表现为缺乏公德意识、人文精神丧失、漠视集体注重个人、摒弃传统文化道德层面的追求等。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课程设置中的“缺场”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中国近代史纲要”。而“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相关课程还没有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个别高校开设了 “国学”、“传统文化概论”等选修课,但是其内容也只是作为背景知识泛泛带过,涉及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处世观念方面的东西基本没有。由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中的“缺场”,致使授课教师无法全面、科学地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度。由于课程上的不重视、学科上的空间压缩,致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不能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化课程而存在,无法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显得愈发困难。

(三)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中的“缺位”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任务,在大学生知识教授和道德养成方面责任重大。当前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存在“缺位”现象,高校更多的是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引导,而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维度”相对应的“实践维度”则开展不深入。理论教化如果缺少现实生活实践的支撑就显得空洞,课上与课下的不同步致使大学生难以体验到、感受到、探究到传统文化给自己学习生活实践带来的现实改变,一旦大学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和传统文化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以“工具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传统文化,进而导致知行不统一。另外,高校没有过多关注校园文化、师生互动、实习实践、社团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协同教育的场域和背景建设,使得传统文化的灵魂底蕴失去了制度和现实生活的支撑,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微。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进教材、融进课堂、融进头脑,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首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列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改变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通论》等教材“大而空”的现状,组织优秀专家学者编写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教材。其次,在优质教材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专门的文化课程体系,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从课程设置、师资匹配、实践教学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把握,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大学生教学、实习、实践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授课,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精髓所在,强化对传统文化认知和价值的认同。最后,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向“体验式”、“ 探究式”、“ 互动式”转化,找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使大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和存在的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融入学生头脑,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只有真正做到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才能真正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中,牢牢把握“话语权”,搭建网络宣传新平台

网络新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开展的有效载体。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快、覆盖面大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以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进行推送,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搭建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宣传新平台,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高校通过创办“传承经典”主题网站,在微信、微博等设立弘扬传统文化栏目,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通过开展网络实时互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发展、积累和传递。另外,通过广播、电视、学校电影院等有效的传媒载体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能够反映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主题电影,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新时期,只有积极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搭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宣传新平台,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传统文化育人新氛围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基础设施为载体、校园精神和文化气息为主流的一种教育方式,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优势。营造良好传统文化育人氛围能够激发情感、塑造人格、传递正能量,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需要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环节、不同场所去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一是在校园建筑结构以及风格方面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增添历史名人雕塑,让学生学习生活在一个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二是创新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知识比赛、歌咏比赛、读书比赛、班会团活、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传统文化。三是发掘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丰富的纪念活动,以重大历史节点为契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真正实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教师教育水平提升新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需要专门的教师去授课,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要做好相关知识培训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以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内涵和合理内核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一是高校师资队伍培训应融入传统文化的培训内容,增加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升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形成自觉、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更新思想,开拓视野,能够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理念和方法去处理和应对当今时代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二是高校应引入传统文化教育专门人才,在师资聘任、考核等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始终,从学术和教学两个角度去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是辅导员和思政课专职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他们做好传统文化培训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和培训让他们领会传统文化的真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优秀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健康的价值取向去引导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五)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场域,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行的思想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必须要注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场域建设,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工作交流、文体娱乐活动、宿舍集体生活、实践活动等过程中,让大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全方位审视自己,认清当前的社会形势,让传统文化的精神潜移默化注入大学生内心。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实践的教化功能,大学生可以通过慰问孤寡老人、参加关爱留守儿童、资助困难学生等实践活动丰富人生阅历,学到传统文化理论课堂以外的知识,使枯燥的课堂理论变得灵活具体,书面的文字变得形象生动。真实的体验开阔了大学生生活视野,让他们自觉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激发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情感共鸣,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和学习才能达到真正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参考文献]

[1]饶品良.当代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J].教育探索.2014,(6):16-18.

[2]舒维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35-36.

[3]赵本妹.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5,(2):70-74.

[4]张林.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37-42.

[5]郝新君. 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17-218.

[6]付晓男,付秀荣.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8):56-57.

[责任编辑:董士忠]

[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项目]2015年绥化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15020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东明(1982-),男,黑龙江绥化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姬冰(1986—),女,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1-0005-04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