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基于翻译美学视角
2016-03-18张佳琛
张佳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202)
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基于翻译美学视角
张佳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202)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中篇叙事小说,《边城》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征服了众多读者,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翻译成众多版本传至国外。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从音韵美、用词美、形象美、修辞美和意境美五个方面将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为相关翻译工作的进行提供指导,进而推动文学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翻译美学;《边城》;英译本;分析
《边城》[1]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题材的中篇小说,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和艺术魅力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边城》以川湘交界处的一个小城为故事地,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时期掌渡老人外孙女——翠翠与船长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发生的既纠缠又复杂的爱情故事,彰显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此表现了乡土人民人性的善良、美好和纯真。全篇采用特殊的田园牧歌式写法,将翠翠与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与湘西特有的田园风光相融合,在山水之美中表现爱情的凄美和感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高的抒情中篇小说代表作,因此,《边城》蕴含了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对《边城》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而实际的翻译中能否充分表现该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则是衡量翻译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准确而彰显美学价值的翻译能够进一步表现该作品的深刻内涵,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一、翻译美学理论的流变及其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意义
美学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的思想之一。中国古代名家学者常有如下论断[2]:“尽善尽美”“君子以美为长”“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些论断作为传统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及繁荣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中国境内的翻译思想也蕴含着古代美学理论的因素,18世纪中期开始,翻译界出现了众多著名的翻译理论,这些翻译理论多讲究翻译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着重表达文学作品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而这些翻译思想的诞生则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而导致的,具有古典美、艺术性、人文性的鲜明特征。20世纪初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外国思想的沾染和熏陶,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也开始与西方的美学理论相接触,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包容性逐渐增强,多元化特征逐渐凸显,如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的“意境美”思想就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和国外美学理论相融合的结果,既体现了中国文学作品特有的含蓄、唯美等特征,也体现了外国文学作品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奚永吉在20世纪90年代所出版的《翻译美学比较研究》第一次明确系统的提出了“翻译美学”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翻译美学的代表作品。在该书中,作者系统地分析了源语和目的语的概念和作用,将源语和目的语和具体的文学表达方式相结合,以此表现源语和目的语的美学价值和意义。除此之外,作者对翻译美学的理论贡献还在于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实例探究出一套英语文学文本和汉语文学文本翻译的方式,在对影响文学作品美学价值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将语言、文本种类、人文性等特征与读者的价值取向相融合,概括指出了英语文学文本和汉语文学文本翻译原则及手法的异同点。1995年由中国学者编著的《翻译美学导论》一书出版,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分析源语和目的语的使用情境将源语和目的语作为美学价值的客体进行文学处理,而将翻译人员作为美学价值的审视者,从而准确定位美学领域两大主体的美学地位,建构起美学价值内涵的理论框架。2005年中国学者继而出版了《翻译美学》一书,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汉语和英语在翻译文学作品方面的差异出发,研究了美学价值的渊源及美学思想对翻译的美学意义等问题,是中国美学思想研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进步和跨越。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对将其他作家作品的内容进行单纯地复述,更为重要的是要传递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也说过,翻译的“信”要做到尊重原作,不能随意改动;翻译的“达”要做到文辞通顺;而“雅”则是在表达原作者的思想时实现译作的文采丰富。对此,美学恰恰是研究人们对美的感受。翻译美学就是结合了翻译与美的感受,从而保证了译文的“信、达、雅”。姜秋霞[3]49-52也曾提出“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从始至终自觉地带有美学意识和眼光,仔细地去欣赏原作品、斟酌译文,努力做到具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因此,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译文,不仅可以欣赏翻译作品中的艺术特色,还能吸取有价值的翻译相关知识,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呈现给更多的读者。
二、基于翻译美学视角《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戴乃迭、杨宪益合译[4]和金隄、Robert Pyane合译[5]的《边城》两个作品在传达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的审美观点上各有不同,对此,笔者试图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分析,为相关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有益帮助。
(一)音韵美
音韵美是语言追求的重要特性之一,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主要由结构、内涵、构思及文字使用等方面来表现,此外,音韵也是彰显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无论是英语表达方式,还是汉语表达方式,都十分讲究音韵方面的雕琢和使用,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作品音韵美的手法主要包括重叠、句子长短变化、押韵、语气的变化、语调的升降及人物情感的变化等方面[6]。通过使用上述方法,读者可以贴切、形象、生动地感受到文学作品所特有的音韵美。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桐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桐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1]159
对于以上节选片段,主要介绍以下两种翻译实例。
译文1:Go around the mountain stream,Ju flow,about three years will import the tea cave river.If a man had walked over the Hill Creek,only one mile to the edge of the city tea cave.The mountain streams such as the back,such as bow,little difference so far.The stream is about twenty feet wide,and the river bed is made of large stones.Still water or deep into a pole to reach the bottom,but still clear river.
译文2:Streams flow down,flow around a mountain Ju,about three years will import tea cave river.People if brook hill to go,only a mile to tea cave on the edge of the city.Streams such as Camponotus,mountain,such as string,so far the small difference. Stream,some twenty feet wide,river bed for large stone.Quietly in the water or deep to the end of a pole can not fall,but still clear transparent.
以上是《边城》中描写湘西风光的一段文字,两位翻译人员在翻译这段文字时,都使用了押尾韵的修辞,但在音韵效果上,两者是不同的,两者词的长度不同、词长的调配也不同,导致读者读起来会感觉到韵律方面的差异。
(二)用词美
词作为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要求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以此达到以词抒情、以词写意的效果。《边城》中就使用了许多词汇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生动性,同时借以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展现人物多彩的内心世界。
“天已快黑,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不息……空气中有混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虫类气味……,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懂得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许薄薄的凄凉”。[1]99
译文1:Days have been black,other freckle seemed to rest,cuckoo is not called the rest.Air mixed with the smell of soil,vegetation smell and various insects smell,Tracy to looking at a sky of red cloud,listening to the ferry floats to Xiang business people know how messy heart sound slightly thin bleak.
译文2:Days have been dark,and other freckles seems to rest,cuckoo does not call a rest.Air is mixed with the smell of the soil,vegetation,and the smell of a variety of insects,Tracey looked at the sky's red clouds,listen to the ferry to the business people,know how sad the voices of a tiny dim.
原文作者通过几组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黄昏、溪流、暮霭、夜月,好似浓墨勾勒、渲染的水墨风景画[7]。通过这几组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被细腻地展现了:黄昏的点滴凄凉意,夜幕传递着感伤与孤寂,月色的怀想无限延伸。不同的景物营造出任务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气氛也在景物的描写中得以渲染。因此,在译文中能否再现源语的美学价值是深刻解读文章中环境描写的关键所在。对于以上两份译文,翻译者都处理的较为巧妙,但还是存在差别,后者在变现翠翠内心的凄凉时使用了“sad”一词,无法体现文章语言的美学价值,而前者使用了“messy”一词,意味经历过失望之后翠翠内心的凄凉,完整的表达了翠翠此时的内心世界。
(三)形象美
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大部分是通过使用文学语言来实现,作者利用十分优美的文字对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的塑造,将一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展示给读者,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下面对《边城》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描写的片段为例。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121
译文1:Tracy in fengri grows,the skin becomes dark,and striking for the mountains,a pair of eyes clear as crystal.Long and keep her and her education,is innocent and lively,everywhere seems to like a little wild animal.Who was so well behaved,such as the mountain yellow,like deer,and never think about cruel things,never worry,never angry.
译文2:Tracy kept in the long,the skin becomes black,striking for the green mountains and rivers,a pair of eyes clear as crystal.Nature both long to raise her and educate her,for the innocent and lively,everywhere just like a small animal.People are so good,just like a Huangji head,never thought of cruel things,never worry,never angry.
文中对翠翠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优美、健康、自然、淳朴的少女形象,但也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边城》所描述的爱情是关于文化问题,其中,有关性和文化的话语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女主人公翠翠的人物形象不仅凝聚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化恋母情结,同时还铭刻着他对湘西苗族文化无法割舍的眷恋和怀念[8]。“山头黄麂”这个形象代表的就是翠翠的形象前者在翻译时没有保留这个形象,而用“deer”代替,后者使用了“Huangji head”,不仅展现了翠翠活泼生动的形象,使得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而且进一步引起了目标语读者和源语读者的共鸣。在描写翠翠的肤色时,前者使用了“dark”一词,说明翠翠的肤色是经由太阳光照射而形成的颜色,体现了翠翠土生土长的特点,表现了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淳朴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而后者则是用了“black”一词,此种方式的描写是不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的,完全将作者想要表达的自然之美全盘抹杀,因此也无法体现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和价值。
(四)修辞美
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特殊的美学效果,无论是描绘风景、人物还是气氛,都能达到不同的效果。《边城》译本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下面对作品中的个别修辞手法进行举例分析。
“月关如影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的篁竹在月关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1]139
译文1:Silver moonlight lies everywhere,turning the bamboo forests on the hills black.The chiming of insects in the undergrowth is steady as a downpour of rain.
译文2:The moonlight was pure silver,pouring over the whole countryside.Only the bamboo groves in the hills shone black in the silver moon.The songs of the insects were like rain.
明喻在《边城》中使用的不少,上述的两种译本中的翻译者都努力地要做到与原文一致,基本保留了原文所要达到的效果,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认真态度。无论语言形式还是内容,生动的比喻都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美学效果。
(五)意境美
意境美是文学作品中体现情感和风景结合的美学特征。它将无限空间中游离的内涵美呈现出极限。在文学创作中,通常将欣赏与批评认作是衡量文学作品好坏的标准。意境美是翻译美学的重要组成因素,而怎样传递美对译者来说是不易之事。在《边城》中,原作者创造了感情与背景混为一体的意境美。在描述自然景象时,传递了女主人公的情感和作者给读者的艺术感知和美学享受。译者怎样去再现美呢?看一下以下的例子。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江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桐’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1]7
译文1:The highway running east from Sichuan to Hunan comes,…to Cha-tong,a small town in the hills.Nearby a stream…,at the foot of which lives a solitary house hold:an old man,a girl and a dog.
译文2:From Szechuan,there is a highway running east to Hunan.When the road reaches the small mountain city of Ch’a-t’ung…,it crosses a river…and a small isolated cottage where there once lived a family which consisted of an old man,a girl and a yellow dog.
这个例子是《边城》中的第一段,简洁明了,像是以一种非正式的方法在讲述故事。这也是沈从文独特的描述自然美的写作风格。他在文中用了许多“一”,平平无奇的“一”的意境之美传递着无限的新意义和无止境的品味。另外,也表现了他忧伤的美学情感和创作观点。译文1中,保留了“…in the hills. Nearby…at the foot of…”至于“一”,除了简单地用冠词“a”,还用“solitary”大做文章。“solitary”结合了“alone”和“lonely”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原文中静止的美在译者的再创后变成了动态的美。如“running”“comes”“flows”等都译作了“有”,从而使意境更生动,增加了无止境的美学感受。整个翻译简单,流畅,衬托出了原文的意境之美。然而,译文2中句子稍长,过于复杂而减少了美学感知。“a small isolated cottage”很明显与作者在原文中含有的美学内涵不同。与此译文对比,译文1的翻译更为含蓄、精致,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贴近原文。
结语
以翻译美学视角出发,通过对《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感悟到两者在音韵美、用词美、形象美、修辞美、意境美方面的异同点。而好的文学译本应该完整的表现文学作品的文学特征和艺术内涵,体现作品的美学价值,使得读者感悟到东方艺术的无穷魅力和文学作品巨大的生命力。一方面,要以贴切、灵活的表达方式再现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不同国家读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最大限度地传播文学作品的美学魅力。
[1]沈从文.边城[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2]韩丽丽.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边城》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3]姜秋霞.审美想象与文学翻译的“等值阀”[J].中国翻译,2001(6).
[4]戴乃迭,杨宪益.The Border Tow n[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Ching Ti,and Robert Payne.trans.“The Frontier City”in the Chinese Earth:Stories by Shen Ts’ungw en[M]. N ew Y ork:Columbia U niversity Press,1982.
[6]王震宇.互文性视角下《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5.
[7]李小雪.修改·乡土性·再现—对比分析《边城》中英文版本[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8]廖杨佳.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谢雪莲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Border Tow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ZHANG Jia-chen
(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Fuzhou,Fujian,350202)
As a famous narrative novell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Border Town conquers many readers,and is loved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by its unique cultural charm and the humanity spirit.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versions abroad. Embar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Border Town from five aspects:rhyme beauty,wording beauty,image beauty,rhetoric beaut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carries on a series of discussion; hopes to further guide the related translation work and promote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China.
translation aesthetics,Border Town,English version,analysis
H159
A
1674-8891(2016)06-0057-04
2016-08-21
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AS151367
张佳琛(1978—),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外语教育。